來源:轉化醫學平臺 ID:tmedcn
儘管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存在致肥胖的環境,但體重增加的敏感性仍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儘管該領域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於肥胖的易感性,但很少有人探索過瘦的遺傳學,無論是在人類中或在多基因瘦小鼠模型中。然而,這些研究中幾乎沒有提供任何直接的功能證據,將人類數據與鑑定抗體重增加的潛在基因聯繫起來。
2020年6月11日,奧地利科學院Michael Orthofer等人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Identification of ALK in Thinnes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代謝健康的瘦弱個體進行了GWAS分析,發現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作為候選的致瘦基因。在果蠅中,RNAi介導的Alk敲低導致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在小鼠中,Alk的基因缺失導致了對飲食和瘦素突變誘發的肥胖具有明顯抵抗力。從機理上講,該研究發現下丘腦神經元中的ALK表達通過對脂肪組織脂解的交感控制來控制能量消耗。該研究遺傳和機制實驗將ALK鑑定為致瘦基因,它與抵抗體重增加有關。
肥胖和與健康相關的併發症在全世界的患病率持續上升。體重指數(BMI)通常用於對體重類別進行分類,是一種高度複雜的性狀,它融合了許多基因和環境提示的作用。大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s)的最新發展極大地增強了涉及多基因型肥胖的遺傳變異的理解。儘管已經有700多個常見的SNP與BMI相關聯,但迄今為止僅識別和驗證了涉及人體體重調節的基因數量有限,包括MC4R,POMC和SH2B1。
文章模式圖(圖源自Cell )
儘管該領域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於肥胖的易感性,但很少有人探索過瘦的遺傳學,無論是在人類中或在多基因瘦小鼠模型中。然而,這些研究中幾乎沒有提供任何直接的功能證據,將人類數據與鑑定抗體重增加的潛在基因聯繫起來。
為了進一步研究遺傳學在體重調節中的作用,該研究探索了人類持續性極低BMI的人類表型,並根據性別和年齡進行了調整,通常對應於BMI低於18 kg / m2 。
該研究執行了GWAS,將瘦者與對照者進行了比較。該研究發現ALK基因內的變異與瘦表型有關。ALK在各種類型的癌症中經常發生突變,因此已成為重要的致癌驅動因素而備受關注;然而,ALK在癌症之外的生理作用仍不清楚。該研究使用多個獨立的遺傳小鼠模型,表明敲除ALK會導致對飲食誘發的肥胖具有抵抗力的瘦動物,與人類瘦表型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參考消息: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497-9
#醫師報超能團##超能健康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