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最大規模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測序結果發布,藥該怎麼吃?酒誰最能...

2021-01-11 澎湃新聞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奇點糕寫過不少國外的基因組資料庫。講道理,基因組學已經深入參與了醫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層出不窮的新研究新結果也頗給人一種「窺基因知天命」的感覺。

不過啊,這外國的資料庫,納入的樣本多少還是以外國人為主。地球這麼大,兩邊兒的人遺傳背景和特徵可能天差地別,如果有可能,還是用咱自己人的基因來研究咱自己人的身體比較靠譜啊。

稍等莫急,這不就來了!

為了獲得全面、獨立、高質量的中國人群特異性基因組資料庫,中國代謝解析計劃ChinaMAP(China Metabolic Analytics Project)誕生了。

4月30日,ChinaMAP在《細胞研究》雜誌上發表了一期研究成果[1],首次報導了來自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一萬人的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分析,發現了1.36億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和1070萬個插入或缺失位點(INDEL),其中一半以上是未在其他資料庫報導過的新突變。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寧光院士、王衛慶教授和畢宇芳教授。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ChinaMAP有哪些有趣的研究結果吧~~

ChinaMAP打哪來?

ChinaMAP的數據來源於三個大型隊列,總計包括45萬名參與者。在第一階段成果中,研究者們從中隨機選取了10588位參與者進行深度測序,參與者來自全國27個地區,包括漢族、回族、滿族、苗族、蒙古族、彝族、藏族和壯族8個族裔,參與者平均基線年齡54歲,女性佔64.8%。

與此前的類似研究相比,ChinaMAP採用了更深的測序深度,達到40x,最終獲得了1.36億個SNP和1070萬個INDEL。在與常用的國際資料庫gnomAD、1KGP、UK10K和TOPMed對比之後,研究者發現有54.41%的突變是僅有一個個體具有的,此前從未報導。這些突變中編碼蛋白質的共有178萬個,佔比1.21%。

在與現有資料庫的對比中,研究者發現ChinaMAP表現出了非常大的差異性,出現了很多新的常見突變和低頻突變,且個體突變數表現出了很明顯的地理及民族特點。

ChinaMAP與其他的資料庫之間存在較大差異(c,d)

且表現出明顯的地理因素(e)

依照ChinaMAP,我們的民族還可以更豐富

總的來說,中國人的遺傳特點還是非常鮮明的,與歐洲、非洲、南亞、拉丁美洲差異都很大,與非洲差異最大,和日本、越南人的遺傳結構非常相似。

而我們內部的多民族也各有各的特徵,少數民族總體具有更多的突變數,各個少數民族都有獨特的聚類。至於人口眾多的漢族,自己也可以繼續細分為七個亞群:北方漢族(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西北漢族(甘肅、陝西),東部漢族(江蘇、浙江、上海、安徽),中部漢族(湖北),南方漢族(貴州、四川、重慶、湖南、雲南、江西),東南漢族(福建)和嶺南漢族(廣東、廣西)。

從人群聚類中,也能夠看出歷史留下的腳印。比如滿族和北方漢族相似,回族與西北漢族相似,這和歷史上的人口遷移是能夠對應上的;在絲綢之路的要道河西走廊地區,繁華鼎盛的時期有多民族聚居,這個地區的人相對來說也具有更多變複雜的基因。

不同地區和亞群的人口表現出不同的聚類

中國更高發的遺傳病

ChinaMAP與國外的資料庫如此不同,那麼中國人常見的遺傳病是不是也與外國人有很大差異呢?

ChinaMAP中最常見的致病突變為SERPINB7 rs142859678,等位基因頻率達到1.1%,是歐美人群的21倍多。這個突變會引起長島型掌蹠角化症,該病在中國人和日本人中高發。

還有導致慢性胰腺炎的突變SPINK1 rs148954387,在中國人中等位基因頻率0.5%,也是歐美人群的接近18倍;類似的,與甲狀腺功能相關的6個基因在ChinaMAP中也更常見。

可見在遺傳疾病上,中外差異還是很大的,相關的研究、臨床指南制定,還是得依照咱們自己的數據開展。

中外數據中致病基因頻率相差非常大

ChinaMAP說,還是北方人能喝

由於乙醛脫氫酶ALDH2 rs671突變的存在,東亞人天生對酒精的代謝能力更差。數據顯示,中國人中rs671純合子的比例達到4.5%,雜合子的比例也有34.27%,而且rs671突變也意味著食管癌的風險更高。

所以呀,少喝酒,特別是那些會「上臉」的人。

按照地理位置,北方人要比南方人代謝酒精的能力更強、更能喝,藏族、蒙古族和彝族酒豪遍地,嶺南漢族和東南漢族排名墊底。

另外,研究者們還討論了中國人藥物代謝的特徵。從基因來看,幾乎所有中國人都應當減量使用華法林;半數以上(59.08%)中國人對氯吡格雷代謝不佳;而21.02%的人在使用抗血脂藥辛伐他汀的時候更容易出現橫紋肌溶解的不良反應,需要減量用藥。

諾,酒不能隨便喝,藥更是不能隨便吃呀。

幾種主要物質代謝相關SNP的分布

用ChinaMAP研究糖尿病,發現……

基因組數據的一個大用途,就是通過多基因風險評分(PRS)來估計個體的疾病風險。

研究者們調查了最常見的代謝特徵,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的多基因風險評分,並綜合年齡和血糖值給參與者們排了個榜。名列前10%的個體明顯更老,與後10%有顯著差異,而且西北、中部、南部和嶺南漢族排名更加靠前。

同時,研究者們還鑑定到了一大堆與2型糖尿病有關的風險基因,除了已知的部分,還發現了DENND5B、ORM1、MafA、Pax6和Sox4等新位點,前兩者與空腹血糖有關,後三者則是控制胰島β細胞中胰島素產生和分泌的關鍵轉錄因子。

研究者還發現了與BMI有關的新突變CADM2 rs369036035和rs372115169,CADM2通過大腦神經信號調節體重和能量穩態。

小結

以上的這些只是奇點糕摘錄了部分比較有趣的結果,對ChinaMAP有更深興趣的讀者,不妨去到http://www.mbiobank.com/了解更多有關中國基因的故事。

ChinaMAP一方面體現出了中國人口內部複雜多樣的遺傳背景,一方面也揭示了中外人口基因特徵的巨大差異。對於基於基因組數據的醫學未來來說,ChinaMAP的出現,無疑是最牢靠的一塊基石。

參考資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322-9

本文作者 | 代絲雨閱讀原文

原標題:《《細胞研究》:中國力量!迄今最大規模中國人群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結果發布,藥該怎麼吃,酒誰最能喝等,這裡有答案丨科學大發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細胞研究》:中國力量!迄今最大規模中國人群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結果發布,藥該怎麼吃,酒誰最能喝等,這裡有答案丨科學大發現
    為了獲得全面、獨立、高質量的中國人群特異性基因組資料庫,中國代謝解析計劃ChinaMAP(China Metabolic Analytics Project)誕生了。4月30日,ChinaMAP在《細胞研究》雜誌上發表了一期研究成果[1],首次報導了來自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一萬人的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分析,發現了1.36億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和1070萬個插入或缺失位點(INDEL),其中一半以上是未在其他資料庫報導過的新突變。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
    2020年4月30日,由國家代謝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啟動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最大規模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成果
    王衛慶教授解釋,該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對隊列中代表中國不同地區和民族的10588人DNA樣本,使用華大基因-華大智造的國產自主高通量測序平臺進行了40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了高質量的中國人群遺傳變異數據構建、中國人群體結構分析、基因組特徵比較以及變異頻譜和致病性變異解析。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完成
    發現獨特病毒DNA分布10月4日,中國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完成了迄今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有助於揭示基因與生育的聯繫以及了解中國人口基因結構。研究實現了多種表型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構建了包含約900萬個多態性位點的中國人群基因頻率資料庫(CMDB),其中包括約20萬個新發現的多態性位點。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研究還發現了中國人基因組中獨特的病毒DNA分布。除此之外,科研人員稱,甘肅省和青海省的漢族人群體中所含有的歐洲人成分明顯高於其它省份。
  • 「千人基因組計劃」獲得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
    由中美英等國科研機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28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同時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了在基因研究技術手段上的收穫
  • 華大智造在漢首發基因組學最新解決方案,可滿足百萬級規模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需求
    武漢晚報10月28日訊(記者李佳 通訊員麥絲綺)28日,華大智造在漢首發「大人群基因組學一站式解決方案」,能滿足百萬級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需求。未來人類將進入「人人基因」的時代,這是很多產業內人士抱有的願景。10月26日,為期一周的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首次來到武漢,海內外院士共讀這本「天書」。
  • 迄今最古老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迄今最古老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   DNA揭示一群神秘現代人曾漫步亞洲   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   本報訊一根來自西伯利亞的具有4.5萬年歷史的股骨產生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現代人基因組序列,從而揭示了一個可能曾橫跨北亞的神秘族群。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首發,日本與中國北方漢族人群聚類完全...
    生、長、衰、病、老、死,一切都與基因有關。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其基因也千差萬別。鑑於此,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於近日首次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聯合全國 29 家研究機構、醫院,首次公布了來自 27 個省、直轄市 8 個民族的 1 萬餘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及表型的系統性分析結果。
  •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分子神經科學和藥物創新研究孔雀」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症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中國的患病人群首次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了與疾病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的新風險基因位點,揭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失調與阿爾茨海默症病變的關係
  •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7 13:08:38 英國劍橋大學Paul A. Lyons和James E. D. Thaventhiran研究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
  • AI技術運用基因測序 助力基因組計劃
    新年伊始,號稱引領全球基因組學的英國政府宣布在接下來五年內將完成「100萬人組基因計劃」;美國政府也在兩年前宣布啟動為期十年的任何18歲以上美國人都可以參與的「all of us」基因組計劃;2016年12月中國啟動「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各國政府紛紛啟動了自己國家的大規模基因組計劃,開始朝著精準醫療的目標邁進。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是一種正在迅速變得更便宜和可用的技術,提供患者完整的遺傳信息。Eichler說,「在5到10年的時間內,全基因組測序可能成為診斷自閉症的一種最具信息量的工具。」【2】Nat Genet:為何榴槤聞起來如此「臭」?科學家全基因組測序找原因!
  • 首次全部中國自主創建最大規模國人基因庫結果發表於國產期刊
    其實,這些都與體內某些特定基因有關。4月30日,瑞金醫院內分泌科領銜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
  •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 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發現...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 發現疾病相關基因141456個外顯子組和基因組序列的匯總(圖a)。圖片來源:《自然》網站英國《自然》《自然·通訊》《自然·醫學》雜誌近日同時發表來自多家研究機構的一系列報告,集中描述了對一個匯集了逾14萬人樣本的資料庫——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的應用,該資料庫擁有迄今最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公開目錄,是我們深入認識人類基因功能、發現新疾病相關基因的寶貴資源。
  • Nature發布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資料庫
    據悉,這份匯集了逾14萬人的公開目錄,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人體遺傳變異體資料庫,將有助於人們深入了解人類基因功能,增強對罕見和常見遺傳病的理解。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項目是一個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資料庫,通過各種大型人群測序項目匯集數據,來鑑定各種功能喪失型變異體。
  • 我國啟動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我國啟動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胡薇 發表於 2018-05-10 14:37:02 剛剛,北京傳出重磅消息:我國將利用四年時間破譯人類基因,研究疾病健康和基因遺傳關係
  • ...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首發,日本與中國北方漢族人群聚類完全重疊
    生、長、衰、病、老、死,一切都與基因有關。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其基因也千差萬別。鑑於此,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於近日首次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聯合全國 29 家研究機構、醫院,首次公布了來自 27 個省、直轄市 8 個民族的 1 萬餘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及表型的系統性分析結果。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
    王衛慶教授解釋,該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對隊列中代表中國不同地區和民族的10588人DNA樣本,使用華大基因-華大智造的國產自主高通量測序平臺進行了40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了高質量的中國人群遺傳變異數據構建、中國人群體結構分析、基因組特徵比較以及變異頻譜和致病性變異解析。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發
    這些可能都與某些特定基因相關。首次全部中國自主創建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庫結果發表於國產期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領銜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日前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