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2021-01-10 科學網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分子神經科學和藥物創新研究孔雀」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症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中國的患病人群首次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了與疾病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的新風險基因位點,揭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失調與阿爾茨海默症病變的關係。該項重要成果於2018年2月5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填補了國際上關於中國阿爾茨海默症人群全基因組數據的空白,對於阿爾茨海默症的早期診斷、生物標誌物研究和藥物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俗稱老年痴呆症,是一種以認知、記憶損傷為特徵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也是導致老年人痴呆症狀發生的主要因素,在65歲以上的人群具有很高的發病率。目前中國AD患者超過700萬,居世界首位,而且預期患者數量將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而激增。然而關於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也缺乏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國際上關於阿爾茨海默症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高加索人群,還尚未有中國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鑑於遺傳背景、環境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高加索人群的研究結果並不完全適用於中國人群。

由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葉玉如帶領國際化團隊,包括了來自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研究團隊選取了2007-2016年間收集的不同程度阿爾茲海默症患者和對應年齡的健康人群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了阿爾茲海默症的新風險基因,例如GCH1和KCNJ15基因。研究團隊在非亞洲人群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中也驗證了GCH1和KCNJ15基因的變異與病變的關係,並且發現這兩個基因的變異與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血漿生物標誌物的表達有密切關聯。研究團隊的進一步分析發現了這些阿爾茨海默症風險基因與人體免疫信號存在相互作用,揭示了免疫系統功能失調與阿爾茨海默症病變的關係。

葉玉如表示:此次研究是首個針對中國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全基因組測序研究,不但發現了新的遺傳風險因子,而且提出了基因變異導致病變的內在生物學機制,對於阿爾茨海默症的早診早治和精準醫學研究有重要意義。我們非常感謝科技部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重點實驗室、深圳市孔雀計劃等對該項目的支持。深圳是我國沿海地區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經濟的高速騰飛和人口老齡化的增速,亦使深圳在衛生、社會經濟方面面臨著巨大壓力。該研究成果將有助於提升深圳市及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基礎研究水平,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相關焦點

  • 揭開孤獨症遺傳圖譜的神秘面紗,首個大規模中國人群孤獨症基因測序...
    與歐美人群患者相比,SCN2A基因的突變表現出明顯的人群差異;同時,我們的研究提示了10餘個新的孤獨症風險基因;研究還通過對20個攜帶有新發突變的孤獨症家庭進行臨床回訪,發現來自不同家庭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胃腸道異常和頭圍異常等特殊表型。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
    2020年4月30日,由國家代謝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啟動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最大規模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成果
    ,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40)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王衛慶教授解釋,該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對隊列中代表中國不同地區和民族的10588人DNA樣本,使用華大基因-華大智造的國產自主高通量測序平臺進行了40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了高質量的中國人群遺傳變異數據構建、中國人群體結構分析、基因組特徵比較以及變異頻譜和致病性變異解析。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這種名為c11orf30/EMSY (EMSY)的基因在其它過敏性疾病的發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比如哮喘症、過敏性鼻炎等,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將EMSY基因位點同食物過敏症聯繫了起來,相關研究發現,該基因不僅在食物過敏,而且在機體一般的過敏症傾向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 臉紅不宜喝酒、中國人群甲狀腺疾病風險高 全自主中國人群基因研究...
    4月30日,中國代謝解析計劃(ChinaMAP)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細胞探索》雜誌發表研究結果,首次報導ChinaMAP一期研究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
  • 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終於來了,這些基因風險位點值得注意!
    全基因組分析使家族性IA研究出現新突破隨著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技術的出現,對家族性IA研究有一些新的發現。IA的遺傳模式尚不清楚,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可能是最常見的遺傳方式,在家族性和散發性IA病例中發現與染色體1p34.3-36.13、7q11、19q13.3和Xp22有關,而全基因組研究以CDKN2BAS和SOX17基因的證據最強。隨著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發展,科學家已經可以實現對遺傳的多基因模型分析。
  • 迄今最大規模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測序結果發布,藥該怎麼吃?酒誰最能...
    4月30日,ChinaMAP在《細胞研究》雜誌上發表了一期研究成果[1],首次報導了來自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一萬人的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分析,發現了1.36億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和1070萬個插入或缺失位點(INDEL),其中一半以上是未在其他資料庫報導過的新突變。
  • 科學網—發現我國高血壓人群新基因位點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研究表明,高血壓是由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新研究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新聞...
    這是由中國科學家主導,歷時兩年,對14餘萬中國人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數據進行深入研究後,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的科研成果,也是由華大主導的「百萬人群基因大數據研究」項目的首秀。 據估計,目前全球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已超過1200萬例,僅華大基因一家機構已完成逾350萬例,為出生缺陷防控做出重大貢獻。截至目前,華大基因累計發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相關的科研論文53篇,其中SCI論文47篇 (46篇為與多家醫療機構合作共同發表),內容涉及方法學、臨床驗證、臨床案例、無創雙胎、無創單基因病&全基因組、無創染色體微缺失/微重複症候群等。
  • 科學網—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國家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
  • 賈建平教授團隊在Brain 上發文,發現4個AD新風險基因位點並構建發病預測模型
    (GWAS)研究發現了4個與阿爾茨海默病(AD)相關的新風險基因位點,利用風險位點建立了AD預測模型,在隊列研究中進行了驗證,能夠有效地對AD的發病進行預測。不僅如此,國外發現的AD相關風險基因也很少在中國人群得到驗證,因此缺乏能夠預測國人AD遺傳風險的預測模型。本研究對來自全國多家研究中心共計11506例研究對象(包括3913例AD患者和7593例認知正常者)進行兩階段GWAS研究。
  • 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廉君)10月29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以河北農業大學劉孟軍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棗基因組測序重大研究成果《棗複雜基因組測序及其果樹生物學性狀解析》。
  •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7 13:08:38 英國劍橋大學Paul A. Lyons和James E. D. Thaventhiran研究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
  • 新基因!帕金森新基因座、因果關係及遺傳風險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幫助研究者們發現了42個與PD相關的獨立危險位點。在這些具有常見風險突變中,還包括與家族性帕金森病風險相關的罕見變異,如SNCA、LRRK2、GBA等【4-5】。
  • 《細胞研究》:中國力量!迄今最大規模中國人群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結果發布,藥該怎麼吃,酒誰最能喝等,這裡有答案丨科學大發現
    講道理,基因組學已經深入參與了醫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層出不窮的新研究新結果也頗給人一種「窺基因知天命」的感覺。不過啊,這外國的資料庫,納入的樣本多少還是以外國人為主。地球這麼大,兩邊兒的人遺傳背景和特徵可能天差地別,如果有可能,還是用咱自己人的基因來研究咱自己人的身體比較靠譜啊。稍等莫急,這不就來了!
  • 三代重測序助力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簡單一句話介紹就是,作者採用二代和三代Nanopore重測序數據找到了DPP6上的4M大小的倒位,並採用二代測序數據大隊列研究DPP6基因的變異對阿爾茲海默症的影響。本研究中,作者採用二代測序和三代長read全基因組測序來研究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史的痴呆家族顯著關聯的7q36。他們識別並驗證了4Mb的倒位在疾病單倍型中分離,並擾亂了DPP6基因的編碼序列。在早發性阿爾茲海默症和額顳葉痴呆中,利用DPP6基因的重測序技術識別了更多罕見的非同義突變,移碼突變和無義突變。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是在單細胞水平對全基因組進行擴增與測序的一項新技術,它對單個細胞異質性的研究不僅在表觀遺傳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理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癌症腫瘤疾病診斷治療、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篩查等臨床應用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32個乳腺癌新基因位點被發現!有望預測不同乳腺癌的風險
    近日,一項涵蓋了26.6萬名女性的遺傳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在人類基因組找到了與乳腺癌有關的32個新位點,並且該研究結果首次將這種風險因素與多種具體亞型的乳腺癌關聯起來。目前,這項分析結果已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然而,小麥的研究和遺傳育種改良嚴重落後於水稻、玉米等其他主糧作物。」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另一方面,小麥的基因組包含3套高度相似的亞基因組,來自於3種原本獨立的麥類植物,這些複雜性嚴重製約了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
  •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顱內動脈瘤的風險位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6:10:02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Ynte M. Ruigrok、Mark K. Bakker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