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平教授團隊在Brain 上發文,發現4個AD新風險基因位點並構建發病預測模型

2020-11-20 醫脈通神經科

2020年11月16日,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在 Brain (IF:11.337)雜誌在線發表題為「Prediction of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multi-variants from a Chinese genome-wide associationstudy」的文章,該文通過中國首個較大樣本量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研究發現了4個與阿爾茨海默病(AD)相關的新風險基因位點,利用風險位點建立了AD預測模型,在隊列研究中進行了驗證,能夠有效地對AD的發病進行預測。這不僅為全球AD相關GWAS研究提供了東亞數據,也為AD的早期篩查提供了新的遺傳標記物。文章第一作者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龍飛副主任醫師,通訊作者為賈建平教授。

專家簡介

賈建平教授

  • 北京學者,教授,主任醫師

  •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

  • 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主任

  • 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所所長

  •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

  •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前任會長

  • 北京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

  •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痴呆與認知障礙學組組長

  •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認知障礙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研究介紹

AD是老年痴呆最常見的類型,具有較大遺傳複雜性。GWAS研究通過病例對照分析能夠發現與AD有關的風險基因,這些基因影響了AD的病理改變和疾病進程,包括脂質代謝、炎症、先天免疫、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和清除等,對AD預測有重要意義。然而既往報導的AD相關GWAS研究多是在歐美國家進行的,中國在該領域尚屬空白。不僅如此,國外發現的AD相關風險基因也很少在中國人群得到驗證,因此缺乏能夠預測國人AD遺傳風險的預測模型。

本研究對來自全國多家研究中心共計11506例研究對象(包括3913例AD患者和7593例認知正常者)進行兩階段GWAS研究。其中一階段對4187例研究對象進行了全基因組基因分型,二階段對7319例研究對象的34個位點進行了基因分型,經過Bonferroni校正後,最終有13個位點達到P界值,並通過了異質性檢驗。進一步對13個點的一階段、二階段進行了Meta分析,結果均達到了GWAS顯著性界值(P < 5.0 × 10−8),並在縱向隊列數據中也得到了進一步驗證。兩階段GWAS研究發現的13個位點包含4個新位點(rs3777215, rs6859823,rs234434, 和rs2255835)(圖1)以及9個APOE區域內的點。結果顯示,中國人與西方人在遺傳方面存在較大異質性,本研究揭示了中國人特色的AD風險位點,為中國人AD的預防提供了重要的數據。

圖1 四個新位點Regional圖

為了將發現的位點在臨床中進一步應用,研究將13個位點進行不同組合建立AD遺傳風險預測模型,以期用最少數量的位點達到最好的預測效果。最終發現,在APOE陰性人群中,可以用4個位點對AD預測的曲線下面積達到0.73。該模型能夠對青年人群進行遺傳篩查,對陽性人群進行極早地警示,對預防AD的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Longfei Jia, Fangyu Li, Cuibai Wei,et al.Predic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multi-variants from a Chines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Brain. awaa364, https://doi.org/10.1093/brain/awaa364.

[2] 認知論壇

相關焦點

  • 宣武醫院賈建平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Brain》(IF:11.337)雜誌在線發表題為「Prediction of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multi-variants from a Chinese genome-wide associationstudy」的論文,通過中國首個較大樣本量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研究發現了4個與阿爾茨海默病(AD)相關的新風險基因位點
  • 復旦教授發現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位點,與青春期大腦發育有關
    復旦教授發現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位點,與青春期大腦發育有關 彭德倩/上觀新聞 2019-01-17 08:52
  • 新發現32個乳腺癌相關基因位點!提升風險預測能力
    《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Genetics上近日發表了一項關於乳腺癌的新研究。由200多位研究人員組成的一支跨國團隊,根據總共26.6萬名女性的基因數據,在人類基因組上找到了與乳腺癌患病風險有關的32個新位點。並且,研究結果首次將這些風險因素與乳腺癌的多種具體亞型關聯了起來。
  • 上海交大團隊提出基於信號通路的肝癌風險預測模型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生物信息學與生物統計學系俞章盛教授團隊在肝癌風險預測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柳葉刀雜誌子刊《EBioMedicine》發表了題為「Pathway-based Biomarker Identification with Crosstalk Analysis for Robust Prognosis Prediction
  • 中國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具「異質性」
    「異質性」  本報訊(記者 賈曉宏 通訊員 王蕾)一項跨越17年、涉及我國404個家族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上。這項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人與其他種族在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的遺傳機制上有所不同;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還有大量的未知基因有待科研人員挖掘。    該研究是由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完成的。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但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相對罕見,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的比例不超過5%。2005年,賈建平團隊報導了中國第一例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由此開啟了從遺傳學方面研究阿爾茨海默病的先河。
  • Nat Commun:新預測模型發現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調節因子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已發現的20多個AD風險位點主要分布在基因組的非編碼區。對於多數AD風險位點,靶基因和它們的通路是很難發現和驗證的,它們所形成的廣泛網絡依然未明。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Salton教授和Schadt教授團隊通過綜合晚髮型AD和對照人群的DNA、RNA、蛋白和臨床數據得到了AD的概率因果模型,建造了AD的預測性「多尺度」網絡模型,提供了AD人腦複雜結構的綜合特徵信息。
  • 32個乳腺癌新基因位點被發現!有望預測不同乳腺癌的風險
    近日,一項涵蓋了26.6萬名女性的遺傳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在人類基因組找到了與乳腺癌有關的32個新位點,並且該研究結果首次將這種風險因素與多種具體亞型的乳腺癌關聯起來。目前,這項分析結果已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32期|劉軍教授發現5個新的SNP位點與中國南方人群帕金森病發病風險相關
    【中文摘要】目的: 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與帕金森病(PD)的發病密切相關。這項研究旨在探索中國南方人群中12個基因的12個新SNP位點與PD風險之間的關係。方法: 使用SNaPshot技術在231名PD患者和249名對照中檢測12個基因的12個SNP位點情況。Meta分析用於評估本研究與已發表數據之間結果的異質性。通過表達數量性狀位點(eQTL)資料庫,分析SNP位點和基因表達之間的關係,探究SNP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分子神經科學和藥物創新研究孔雀」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症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中國的患病人群首次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了與疾病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的新風險基因位點,揭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失調與阿爾茨海默症病變的關係
  • ESO-WSO 2020丨顱內動脈瘤遺傳機制新希望:11個新基因風險位點公布
    Bakker教授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公布了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結果。醫脈通ESO-WSO 2020報導組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既往的遺傳關聯研究已經確定了六個風險位點,但僅解釋了該疾病的一小部分遺傳機制。因此,來自荷蘭的學者M. Bakker等對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性進行了研究,該研究結果在2020年歐洲卒中組織與世界卒中組織聯合大會(ESO-WSO 2020)上公布。2.
  • Nature:發現74個與人受教育程度相關聯的基因位點
    2016年5月1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253名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團隊開展有史以來最大的遺傳研究之一,鑑定出與一個人完成正規教育的年數相關聯的74個基因位點。基因僅部分上影響認知能力和人格特質(如毅力),而這又接著影響一個人在學校讀書的年數。他說,「受教育程度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我們發現的這些基因位點解釋了個人之間教育差異的一小部分。」研究細節研究人員將來自15個不同國家的研究參與者的64個數據集獲得的結果結合在一起。
  • 科學家發現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新隱性致病基因
    近日,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教授陳萬金、王檸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熊志奇團隊合作,發現並鑑定了MYORG是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Primary 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
  • 鍾南山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在會上公布,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其團隊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這一動物模型可應用於新冠治療藥物效果評價、疫苗效果測試及新冠致病機制等多方面研究,有效緩解了我國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缺乏的難題。該研究成果已於6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細胞》。
  • 國企要聞 | 廣藥集團成功構建世界首例基因編輯A型血友病人類疾病...
    繼2015年獲得世界首例基因敲除犬後,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國家犬類實驗動物資源庫(以下簡稱「犬資源庫」)科研再獲突破,近日成功構建世界首例基因編輯
  • 中國人群肺癌遺傳因素新成果 風險評分助力精準篩查
    呼吸醫學》最新在線發表了一項針對中國人群的大規模研究,研究團隊系統鑑定了與非小細胞肺癌(NSCLC)風險相關的遺傳變異,並以此構建了中國人群肺癌多基因遺傳風險評分,為肺癌高風險人群的篩查和精準預防提供了重要參考。
  • 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終於來了,這些基因風險位點值得注意!
    隨著對家族性IA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多個家族性IA相關基因突變位點。來自日本學者的研究顯示,日本IA家系患者CDKN2BAS基因上的rsl333040位點出現了T等位基因,提示CDKN2BAS基因的第7和第15內含子攜帶的等位基因rsl333040-T可能為IA的相關致病基因,該結果也被其他的學者所證實。
  • 隨訪78個月,仁濟醫院完成世界首個間質性肺病風險預測模型
    日前,國際著名醫學雜誌《胸》(CHEST)在線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鮑春德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無肌病性皮肌炎相關間質性肺疾病的死亡風險預測模型(FLAIR模型)。這是國際上第一個用於預測此種疾病死亡風險的模型,它的建立不僅有助於早期識別高危患者,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據該風險分層為患者提供精準的治療方案,有利於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據鮑春德介紹,無肌病性皮肌炎(ADM)是一種罕見但病死率極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發於東亞人群。
  • 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在穗成功構建
    鍾南山院士指導的團隊發布重要科研成果  小鼠模型論文已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細胞》  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在會上公布,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其團隊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這一動物模型可應用於新冠肺炎治療藥物效果評價及疫苗效果測試等多方面研究,有效緩解了我國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缺乏的難題
  • 重慶專家發現RNA基因能阻斷冠心病發病
    9月1日,三軍醫大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心血管內科主任、重慶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曾春雨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給出了答案——高含量的LincRNA-P21基因在血液中能有效抑制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從而「阻斷」冠心病發病。該發現在國內外尚屬首次,其研究論文也於1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心血管雜誌美國《循環》上。
  • 迄今最全面大腦基因圖譜研究成果公布!揭示自閉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發病機理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神經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腦中,超過25%的轉錄組成分在疾病和正常對照中存在差異表達和差異剪切的情況(如在一個或多個調控中改變剪接模式或表現不同的豐度),且轉錄組水平的變化對疾病的貢獻最大。此外,疾病風險位點可能通過順式基因表達調控作用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