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新知速遞 第132期|劉軍教授發現5個新的SNP位點與中國南方人群帕金森病發病風險相關

2021-03-01 瑞金醫院圖書館

【Abstract】

Background  Numerou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which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susceptibility factor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PD) as per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have not been fully   characterized for PD patients in China. This study aimed to replic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12 novel SNPs of 12 genes and PD risk in southern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  Twelve SNPs of 12 genes were detected in 231   PD patients and 249 controls, using the SNaPshot technique. Meta‐analysis was   used to assess heterogeneity of effect sizes between this study and published   data. The impact of SNPs on gene expression 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sing the   SNP‐gene association in the 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eQTL) data   sets.

Results  rs8180209 of SNCA (allele model: P=.047,   OR=0.77; additive model: P=.047, OR=0.77), rs2270968 of MCCC1 (dominant   model: P=.024, OR=1.52), rs7479949 of DLG2 (recessive model; P=.019, OR=1.52), rs10748818 of GBF1 (additive   model: P < .001, OR = 0.37), and rs4771268   of MBNL2 (recessive model: P=.003, OR=0.48) were replicated to b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d risk of PD. Noteworthy, a meta‐analysis of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ed rs8180209, rs2270968, rs7479949 and rs4771268 were in line with   those of our cohort.

Conclusion  Our study replicated five novel functional SNPs in SNCA, MCCC1, DLG2, GBF1 and MBNL2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PD in southern Chinese population.

【中文摘要】

目的: 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與帕金森病(PD)的發病密切相關。這項研究旨在探索中國南方人群中12個基因的12個新SNP位點與PD風險之間的關係。

方法: 使用SNaPshot技術在231名PD患者和249名對照中檢測12個基因的12個SNP位點情況。Meta分析用於評估本研究與已發表數據之間結果的異質性。通過表達數量性狀位點(eQTL)資料庫,分析SNP位點和基因表達之間的關係,探究SNP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結果: SNCA的rs8180209(等位基因模型:p=0.047,OR=0.77;附加模型:p=0.047,OR=0.77),MCCC1的rs2270968(優勢模型:p=0.024,OR=1.52),DLG2的rs7479949(隱性模型; p=0.019,OR=1.52),GBF1的rs10748818(加性模型:p <0.001,OR=0.37)和MBNL2的rs4771268(隱性模型:p=0.003,OR=0.48)與PD相關的風險有顯著性關係。Meta分析表明,rs8180209,rs2270968,rs7479949和rs4771268的結果與之前的研究結論一致。

結論: 我們的研究證明在SNCA,MCCC1,DLG2,GBF1和MBNL2中五個新的SNP位點,可能與中國南方人群發生PD的風險有關。 

相關焦點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63期|肖勤主任醫師發現外周血PGC-1α基因高甲基化狀態與帕金森病相關
    【中文摘要】PGC-1α是一種重要的轉錄共激活因子,在帕金森病發病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PGC-1α通過調節小膠質細胞極化,參與帕金森病發病過程,同時我們也發現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PGC-1α表達降低,更為重要的是PGC-1α的水平與帕金森病的嚴重程度呈負相關,提示我們增加PGC-1α的水平,對於帕金森病的治療可能有一定的幫助。為了進一步明確PGC-1α表達調控的機制。我們檢測了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PGC-1α甲基化水平及表達水平,並進行了相關分析。
  • 世界帕金森日,瑞金醫院成立我國首家帕金森一站式診療專病中心
    人民網上海4月11日電 (記者田泓)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我國首家帕金森一站式診療專病中心暨中國帕金森診療培訓基地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建成啟動。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人群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我國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約為1.7%。目前,我國帕金森病患者已達250萬人,佔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總人數的一半。且每年新增患者10萬人,預計至2030年患者人數將達500萬左右。
  • 軸突引導通路基因與帕金森病的關係
    2005年,Maraganore等人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軸突導向通路基因中與PD易感性相關的變異(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大腸癌(DCC)ephrin受體B1 (EPHB1)、netrin-G1 (NTNG1)、信號蛋白5A (SEMA5A)和slit3中缺失的5個軸突引導通路基因被發現與PD預後預測(除了易感、無PD生存和PD發病年齡)相關。
  • 瑞金新知速遞 第八十九期|王衛慶教授發現血糖控制不佳及過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中老年人群惡性腫瘤發病風險相關
    【中文摘要】代謝危險因素與惡性腫瘤的發生風險密切相關,不同代謝組分與惡性腫瘤發病風險的關係存在一定差異。我們利用中國心臟代謝疾病與癌症隊列(4C)研究的前瞻性研究數據,探討中國中老年人群血清膽固醇水平、血糖狀態與惡性腫瘤發病風險之間的相互關係及聯合作用。
  • 賈建平教授團隊在Brain 上發文,發現4個AD新風險基因位點並構建發病預測模型
    )雜誌在線發表題為「Prediction of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multi-variants from a Chinese genome-wide associationstudy」的文章,該文通過中國首個較大樣本量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研究發現了4個與阿爾茨海默病(AD)相關的新風險基因位點,利用風險位點建立了AD預測模型,在隊列研究中進行了驗證
  • 帕金森一站式診療專病中心上海誕生 多學科攜手解決疑難病症
    中國首家帕金森一站式診療專病中心暨中國帕金森診療培訓基地正式啟動。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4月11日電 (記者 陳靜)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群疾病,患病人數眾多,每年新增患者人數亦不少,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帕金森一站式診療專病中心暨中國帕金森診療培訓基地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建成啟動。
  • 研究發現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發病機制與人類患者相似
    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群的帕金森病患病率為1%,5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約有200多萬帕金森病患者,目前帕金森病的發病已經開始呈現低齡化。「我們對帕金森病已知的11個風險基因進行測序分析後發現,這隻10歲食蟹猴攜帶了帕金森病風險基因的突變,功能實驗證實該突變具有明確的生物學功能,可能參與了疾病發生過程。」論文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博士李浩告訴《中國科學報》。
  • 膠東半島首個帕金森病一站式診療中心落戶青大附院
    與此同時,舉辦了中國醫師協會帕金森病中心建設項目暨第十屆山東省帕金森病半島論壇。青大附院常務副院長蔣光峰,中國醫師協會神經病學分會副會長、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交大瑞金醫院教授陳生弟,青大附院神經內科主任謝安木教授以及來自全國各地50餘相關人士出席現場儀式。
  • 滬帕金森病患者生存率高 太極拳等運動能改善病情
    【新民網·最新報導】調查顯示,上海帕金森病患者的生存率和健康人群無明顯差異,而儘早發現疾病,在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同時,科學合理進行健康管理,能切實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愈後。在第20個世界帕金森病日前夕,瑞金醫院多學科聯合於今天(4月5日)舉辦了主題為「綜合治療,品質生活」的帕金森病患者關愛活動。專家表示,太極拳等科學運動能有效抗擊帕金森病。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20期|王正廷主治醫師發現不同臨床分期克羅恩病患者唾液微生物群改變
    【中文摘要】克羅恩病(CD)是一種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近年來,CD發病率逐年增加,許多研究聚焦於其病因和發病機制有了部分新的發現。其中,腸道菌群和口腔菌群的相互作用被認為在CD的發病機制中有著重要作用。CD患者的腸道菌群已經被廣泛研究,但其口腔菌群特徵以及不同臨床分期的變化尚未被揭示。
  • 帕金森病可控 華西醫院專家:治療是關鍵
    7月30日,華西醫院神經外科開展了DBS手術大揭秘暨帕金森病患者關愛義診活動。  活動現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商慧芳教授首先講解了帕金森病的相關信息,隨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李鵬副教授,對治療帕金森病的DBS手術相關問題做出了全面解答。現場的帕金森病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也對教授們提出了關於疾病的問題。最後,教授們在活動現場開展義診活動,和病患面對面普及知識,解疑答惑。
  • 《自然》子刊:帕金森病的發病或與腸道「第二個大腦」密切相關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帕金森病的發病與腸道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進一步支持了這一理論,他們對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的細胞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了該病早期階段可能存在的跡象。
  • 世界帕金森病日|距離治癒帕金森病 我們還有多遠
    凡此種種,讓我們再次發問:距離治癒帕金森病還有多遠?4月11日是第24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題是「抗疫抗帕 你我同行」。我們就來聊一聊帕金森病。對帕金森病患者來說,目前的醫療手段只能緩解症狀,不能阻止病情發展,也無法治癒疾病。但對科學家們來說,始終沒有放棄尋找早期發現和最終治癒的方法。本報梳理了近年來針對帕金森病診治的部分研究成果,並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解析。
  • 我國帕金森病基因突變圖譜繪出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湘雅)唐北沙教授、郭紀鋒研究員、李津臣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腦科》上在線發表論文。該研究從帕金森病(PD)相關基因的角度,首次針對中國大陸家族性帕金森病及早髮型帕金森病人群進行大樣本遺傳學研究,繪製了中國大陸帕金森病相關基因突變圖譜,系統地提出中國大陸人群帕金森病相關基因發病年齡譜,對帕金森病分子診斷與分型、精準治療具有指導性意義。  帕金森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多認為是老齡化、遺傳和環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 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研究人員對其圈養的實驗猴大群體進行了篩選,在對篩選出的60隻食蟹猴和恆河猴進行對比實驗後,他們發現,其中一隻10歲的雄性食蟹猴自發地表現出典型並且嚴重的帕金森病症狀,這是國際上首次在
  • 美國研究發現眼淚可用來診斷帕金森病:一蛋白質是常人5倍
    【編譯/觀察者網 陸雨聆】打個哈欠哭兩下,就可以知道自己得沒得帕金森病?這一天也許不再遙遠。 由於病因複雜、患者臨床症狀表現多樣等原因,精確診斷帕金森病向來不是一件易事。高漏診率和誤診率,給全球各地的患者都帶來了極大痛苦。 而近期,美國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便宜、可靠、還不具侵襲性」的全新診斷方法。
  • Nature:鑑定SNCA基因增強子單點突變增加帕金森病風險
    2016年4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懷特海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方法確定了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中鑑定出的一種非編碼突變如何能夠增加散發性帕金森病(sporadic Parkinson's disease)發病風險。
  • 近期帕金森病相關研究進展
    2019年5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症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Cell Res:意外發現!維生素B12或許可以治療遺傳性帕金森!
  • 帕金森偏愛中老年人,帕金森病12條相關因素,你定要看看,早了解,早...
    研究結果表明,體內VD水平高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風險相對低。VD缺乏被發現是帕金森病的危險因素,這可能與VD在神經免疫調節、神經系統發育、神經遞質、受損神經細胞保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關。 3.帕金森病與家族史有關 此前帕金森病被認為是散發性退行性疾病,隨著帕金森病的致病基因的發現,遺傳成為目前廣為人知的一個原因。
  • 分別起源於大腦和腸道,帕金森病竟然有兩種?病例對照研究新洞見
    研究人員通過前沿的PET和MRI等影像技術,在37例帕金森病患者以及22例尚未確診但高風險的人群(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症候群患者,RBD)中,進行了大腦、腸道、心臟等多處器官的神經元功能障礙評估。3年和6年後,還進行了重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