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新知速遞 第220期|王正廷主治醫師發現不同臨床分期克羅恩病患者唾液微生物群改變

2021-02-15 瑞金醫院圖書館

[Abstract]

Crohn’s disease is a chronic disorder that typically affects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he increased incidence in the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Asian countries, prompts for performing studies and gain newer insights into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Among other causative factors, gut microbiome and its cross-talk with the salivary microbiome is a known factor that has a plausible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rohn’s disease. The gut microbiome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however, the salivary microbiome and its dynamics during different phases of this disease remain understudied. In this study, we obtained saliva samples from the patients during active and remission phases of the disease and compared them with control samples and highlighted the differences in taxonomic as well as predicted functional pathways among them.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α and β diversities were signifificantly lower during the active phase in contrast with remission phase and healthy samples. In general, Firmicutes were most abundant among the three sample groups, followed by Bacteroidetes and Proteobacteria. Genus level distribution highlighted Streptococcus, Neisseria, Prevotella, Haemophilus, and Veillonella as the five most abundant taxa. Differential abundance analysis of the three sample groups identifified signifificant enrichment of 30 bacterial taxa in the active phase that included g_Prevotella, f_Prevotellaceae, and p_Bacteroidetes. Furthermore, remission phase and control also exhibited signifificant enrichment of 24 and 22 bacterial taxa, respectively. Eleven differentially abundant pathways were also identifified, four were signifificantly enriched in healthy controls whereas other seven were signifificantly enriched in active phase of the disease. Several important pathways, such as ribosome biogenesis and Energy metabolism were depleted in the active phase. Our study has highlighted several taxa and functional categories that could be implicated with the onset of Crohn’s disease and thus have the potential to serve as biomarkers of the active disease. However, these findings require further validation through functional studies in the future.

【中文摘要】

克羅恩病(CD)是一種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近年來,CD發病率逐年增加,許多研究聚焦於其病因和發病機制有了部分新的發現。其中,腸道菌群和口腔菌群的相互作用被認為在CD的發病機制中有著重要作用。CD患者的腸道菌群已經被廣泛研究,但其口腔菌群特徵以及不同臨床分期的變化尚未被揭示。在本研究中,我們收集活動期及緩解期CD患者的唾液樣本進行16sRNA測序,並將其與健康對照人群的唾液樣本的菌群特徵進行對比,揭示其在菌群分類及預測功能方面的差異。我們的研究發現,與緩解期CD患者及健康人群相比,活動期CD患者口腔菌群的α多態性及β多態性均有明顯的降低。總體來說,三組樣品中最豐富的為厚壁菌門,其次為類桿菌門及蛋白質菌門。屬級分布顯示鏈球菌屬、奈瑟菌屬、普雷沃菌屬、嗜血桿菌屬及韋榮菌屬為最豐富的分類群。三組樣本的差異豐度分析顯示活動期CD患者唾液中30個細菌類群(包括前卵藻、前角藻科和類桿菌)具有明顯富集。此外,緩解期CD患者及健康對照組也分別表現出24和22個細菌類群有顯著富集。11條差異豐度通路中,健康對照組有4條,活動期CD患者組有7條。活動期患者中,諸如核糖體生物合成和能量代謝等一些重要的通路缺失。我們的研究發現口腔菌群的分類和功能可能與CD的發病相關,患者口腔菌群的特徵可能成為疾病活動性的生物標誌物,這些發現需要未來的功能學研究加以證實。

相關焦點

  • 經常腹痛、腹瀉,小心克羅恩
    原創 瑞金醫院 張晨莉 常笑健康▼本文作者▼克羅恩病,是以美國胃腸病學家伯裡爾·克羅恩醫生的名字而命名,又稱節段性腸炎、局限性腸炎,是病因不明確的一種胃腸道慢性炎性肉芽腫性疾病。
  • 你了解克羅恩病嗎?其發病原因較為複雜,甚至可能伴隨終身難治癒
    患者常伴有腸通透性增加等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其可能由疾病本身誘發的炎症反應造成,特別是腫瘤壞死因子等炎症因子的異常增加。因克羅恩病自身疾病特性,其圍手術期死亡風險及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和復發率較消化道其他良性疾病高。由於內科治療藥物如硫唑嘌呤、英夫利西單抗等的使用,克羅恩病手術風險從既往約50%降至20%,但大部分患者伴發營養不良,圍手術期風險仍然較高。
  • 多層螺旋CT腸道造影在診斷克羅恩病中的應用
    檢查前腸道準備:1)一般要求患者於檢查前8h開始禁食禁水;2)要求患者在檢查前的1h內口服900~1500ml對比劑,不同單位檢查方案各異,Essen提出,1350ml對比劑對腸道的充盈效果最好。 3.5脂肪暈徵 克羅恩病患者病變腸段周圍常可發現所謂的「脂肪暈徵「,這主要是由於腸道周圍脂肪細胞的炎性滲出所致,這些脂肪細胞在克羅恩病患者的免疫中擔任重要作用。
  • 艾伯維IL-23抑制劑Skyrizi治療克羅恩病(CD)2項III期...
    2021年01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艾伯維(AbbVie)近日公布了評估新型抗炎藥IL-23抑制劑Skyrizi(risankizumab)治療中度至重度克羅恩病(CD)成人患者的2項3期誘導研究(ADVANCE和MOTIVATE)的陽性結果。
  • 西安楊森旗下喜達諾(烏司奴單抗)再獲成人克羅恩病新適應症
    此次獲批是基於三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研究的III期臨床試驗(UNITI-1、UNITI-2和IM-UNITI)的研究結果。3 在既往對TNF-a抑制劑治療失敗或不耐受的患者(UNITI-1)以及既往對傳統治療失敗的患者(UNITI-2)進行的誘導研究1中,患者在接受喜達諾®單次靜脈(IV 6mg/kg)輸注後第6周獲得臨床應答患者比例為34%(UNITI-1)和56%(UNITI-2),顯著大於安慰劑組,並且經喜達諾®治療的患者早在第3周就已獲得顯著的臨床應答和緩解,1周內獲得顯著的症狀改善4。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59期|李殿友副主任醫師發現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患者軀幹前屈症狀與臨床療效關係
    【中文摘要】背景:既往研究發現丘腦底核深部腦電刺激(STN-DBS)對帕金森病(PD)患者的軀幹前屈症狀有效。然而,這種臨床療效與腦電刺激的活化組織體積(VTA)及大腦結構連接性之間的關係仍少有研究。
  • 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到底如何區分? 常笑健康帶你深入了解
    除了潰瘍性結腸炎還有一個與它齊名的克羅恩病同樣難纏,難治好。都是比較頑固的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慢性病,常見於直腸、結腸不同位置,目前研究普遍認為人們工作壓力,生活環境,飲食習慣與導致潰瘍性結腸炎有重大關係,患者的症狀表現為:1、腹瀉,輕者每日排便3~4次或便秘與腹瀉交替,重者每日可達10~20次;2、血便或黏液膿血便;3、腹痛,疼痛以脹痛為主,多固定、局限在左下腹或左腰腹部,輕型常無腹痛;4、裡急後重,是直腸炎的主要症狀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63期|肖勤主任醫師發現外周血PGC-1α基因高甲基化狀態與帕金森病相關
    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PGC-1α通過調節小膠質細胞極化,參與帕金森病發病過程,同時我們也發現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PGC-1α表達降低,更為重要的是PGC-1α的水平與帕金森病的嚴重程度呈負相關,提示我們增加PGC-1α的水平,對於帕金森病的治療可能有一定的幫助。為了進一步明確PGC-1α表達調控的機制。我們檢測了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PGC-1α甲基化水平及表達水平,並進行了相關分析。
  • 最新研究速遞 | 柳葉刀:腸道微生物群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
    越來越多的臨床和臨床前證據表明,微生物群可能是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譜系障礙、多發性硬化症、帕金森病和中風)的一個關鍵易感因素。橫向臨床研究正在支持改變微生物組成的概念,這有助於此類疾病的病理生理學。
  • 《自然》刊登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研究成果:腸道微生物群可幹預肥胖
    今天,我們解說國自然(ID:talk_nsfc)公眾號的文章主題是:NatMed(IF=29.886):上海交大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證實,通過腸道微生物群可幹預肥胖,供大家分享。」(肥胖及減肥幹預後腸道菌群和血清代謝物改變)為題於2017年6月1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Medicine上。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09期|沈柏用教授發現長鏈非編碼RNA LINC00261受表觀遺傳學修飾並調控c-myc介導胰腺癌細胞糖酵解
    沈柏用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胰腺外科、胰腺腫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機器人胰腺手術。
  • 克羅恩病影像技術進展,CTE,MRE,和鋇劑,如何選?
    近期,David H.Bruining教授對這些問題進行整理,回顧了克羅恩病治療的影像學進展,醫脈通整理如下:斷面層面成像已經徹底改變了克羅恩病患者的疾病活動性評估。這是由炎症性腸病(IBD)的兩個關鍵管理觀念推動。首先,症狀通常不與克羅恩病活動性相關。
  • IBD臨床治療新手段,來自西京醫院IBD中心的新視角新思路
    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ECCO)會議由歐洲克羅恩病與結腸炎組織舉辦,2020年2月12-15日在維也納隆重舉辦,為了解國際IBD臨床治療最新信息,武田製藥公司攜手全國IBD診治中心和專家以網絡會議的形式結合各個IBD中心的臨床經驗,為大家分享此次ECCO會議的內容。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迷走神經與大腦的信息傳遞主要通過其與腸肌神經叢、節後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繫進行。 近十幾年來,科學家圍繞腸道微生物群對腦功能的影響進行大量的研究,認為腸道微生物群、消化道和神經中樞這三者間存在廣泛的信息交流,這使科學家對行為和情緒調控方式的認識邁上新的臺階,並將腦-腸軸的概念擴展為腦-腸-微生物群軸。
  • 17分觀點:臨床微生物組研究,要多少樣本才夠?
    例一 克羅恩病表型及菌群α多樣性變化 一項臨床研究對兩組不同克羅恩病(CD)患者的微生物群落多樣性進行了比較。雖然克羅恩病病灶位置一致,但在整個病程中其表型可能有明顯差異16。
  • 瑞金新知速遞 第319期|宋琦副主任醫師發現肺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徵象對預後判斷價值
    方法:本研究回顧性分析84例肺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胸部CT徵象及臨床病理學特徵。使用 Cox 回歸模型分析 CT徵象與患者的總體生存時間(OS)及無進展生存時間(PFS)的關聯。結果:空氣支氣管徵在 Ann Arbor 分期為 I+II 期、原發性肺淋巴瘤(PPL)及惰性淋巴瘤患者較 III+IV 期、繼發性肺淋巴瘤(SPL)及侵襲性肺淋巴瘤患者更常見(所有 p 值均<0.05)。暈徵在 SPL 患者中更常見(p=0.004)。而跨葉徵的發生率在 PPL 患者更高 (p=0.010)。
  • 中國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啟動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患者入組
    屆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大會傳來消息,中國原研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已經正式啟動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以下簡稱「國際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工作,目前順利完成國際臨床試驗全球第一例患者篩選,這意味著九期一已正式踏上國際化之路,國外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將有望用上來自中國的原研新藥。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95期|楊程德主任醫師發表關於成人斯蒂爾病肝臟受累患病率、臨床特徵及預後的隊列研究成果
    本研究旨在闡明AOSD患者肝臟受累的特徵,評估其對預後的影響。方法:我們連續入組並隨訪了瑞金醫院風溼免疫科從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符合AOSD Yamaguchi診斷標準的128例住院患者。記錄了患者的人口學特徵、臨床特點、實驗室檢查、治療及預後。採用Spearman檢驗分析了肝功能檢查(LFT)與疾病活動性及實驗室指標的相關性。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79期|鄭民華教授發現微衛星不穩定狀態影響III期胃癌患者新輔助治療的腫瘤退縮及臨床預後
    【中文摘要】目的:探究臨床III期胃癌患者接受新輔助治療(NAC)後的腫瘤退縮及臨床預後與高頻微衛星不穩定 (MSI-H)之間的關係。方法:NAC組和單純手術組分別有177和513名臨床III期胃癌患者。其中MSI-H佔8.3%(57/690)。
  • 中國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已啟動國際Ⅲ期臨床患者入組
    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來自2020年第13屆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大會(CTAD)的最新消息說,中國原創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已正式啟動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工作,目前已順利完成其國際臨床試驗全球第一例患者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