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新知速遞 第319期|宋琦副主任醫師發現肺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徵象對預後判斷價值

2021-02-23 瑞金醫院圖書館

【Abstract】

Background: To assess the value of characteri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CT) findings in predicting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Methods: Eighty-four patients who were histo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with pulmonary B-cell NHL between 2004 and 2018 were retrospectively enrolle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chest CT scan at the time of initial diagnosis in our hospital. Characteristic CT findings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and Cox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of CT findings with overall survival (OS)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Results: Air bronchogram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disease, 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 (PPL) and the indolent histological type of lymphoma tha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stage disease, secondary pulmonary lymphoma (SPL), and the aggressive histological type (all p<0.05). The halo sign was observed most in the SPL group (19/48, 40%; P=0.004), while the   presence of cross-lobe sign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PPL (13/36, 36%; p=0.010). Pleural involvement and hilar/mediastinal lymphadenopathy were observed more in patients with SPL and the aggressive histological type (33/48 and 27/48; 31/46 and 26/46, respectively; all p<0.05). Survival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lung lesions, cross-lobe sign, and pleural involvement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PFS, while the halo sign and pleural involvemen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OS (all p<0.05). More aggressive, advanced-stage cases and male patients showed worse outcomes.

Conclusions: The halo sign and pleural involvement a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OS, while the number of lung lesions, cross-lobe sign, and pleural involvement are correlated with PFS.

【中文摘要】

背景:探討 CT 徵象對肺 B 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預後判斷價值。

方法:本研究回顧性分析84例肺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胸部CT徵象及臨床病理學特徵。使用 Cox 回歸模型分析 CT徵象與患者的總體生存時間(OS)及無進展生存時間(PFS)的關聯。

結果:空氣支氣管徵在 Ann Arbor 分期為 I+II 期、原發性肺淋巴瘤(PPL)及惰性淋巴瘤患者較 III+IV 期、繼發性肺淋巴瘤(SPL)及侵襲性肺淋巴瘤患者更常見(所有 p 值均<0.05)。暈徵在 SPL 患者中更常見(p=0.004)。而跨葉徵的發生率在 PPL 患者更高 (p=0.010)。胸膜累及和肺門/縱隔淋巴結腫的更常見於 SPL 及侵襲性亞型的肺淋巴瘤。在生存分析中,肺部病灶的數量、跨葉徵和胸膜累及是 PFS 的獨立預後因素,而暈徵和胸膜累及與OS明顯相關(所有p值均<0.05)。此外,侵襲性、Ann Arbor 分期 III+IV 期及男性患者的臨床預後較差。

結論:暈徵及胸膜累及是OS的獨立預後因素,而肺部病灶的數量、跨葉徵和胸膜累及與PFS相關。

相關焦點

  • |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結|腫瘤|...
    淋巴結腫大,可能是炎症,可能是結核,可能是癌細胞轉移,還可能是淋巴瘤。具體屬於哪一種,需要醫生來鑑別診斷。今天要聊一聊初始症狀為淋巴結腫大的霍奇金淋巴瘤,它是淋巴瘤中的一種類型。淋巴瘤是全球第八大常見惡性腫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發病率為霍奇金淋巴瘤的5倍以上。
  • 霍奇金淋巴瘤專場亮點與回顧
    劉慧教授:結節性淋巴瘤細胞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與富於淋巴細胞型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LR-CHL) 經典經驗語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富於淋巴細胞型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經典型與非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之間的灰區 劉慧教授提到,在鏡下觀察到大結節裡面的小細胞背景下散在大細胞的形態,通常需要鑑別NLPHL、CHL及其他類型諸如富於T細胞/組織細胞的大B細胞淋巴瘤(T/HRLBL)、濾泡淋巴瘤伴有RS樣細胞/CHL(FL, with RS-like cells/CHL)
  •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靶向藥物治療進展_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_非霍奇金...
    (DLBCL)是一組在臨床表現、免疫學特點、基因特徵和預後等方面均具有很大異質性的惡性腫瘤。它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見的亞型,佔新診斷病例的30%-40%,佔侵襲性淋巴瘤的80%以上,也是少數可以被治癒的腫瘤性疾病之一。目前,R-CH0P方案仍是DLBCL初始治療的標準方法。然而,也有不少患者由於初始治療失敗而最終死於該疾病。
  •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異質性分層下的當代治療策略探索
    導讀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LC)為常見的陽性淋巴瘤,也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DLBLC有很高的異質性,R-CHOP方案為DLBLC治療的基石,但仍有30~40%的病人產生耐藥和復發。如何解析DLBLC的異質性,如何給DLBLC患者設計更好的治療方法,是目前面臨的難題。
  • 兒童和青少年侵襲性成熟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診療專家共識
    成熟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佔兒童和青少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50%~60%。以伯基特淋巴瘤(BL)/白血病(B‐AL)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最為常見。現今高侵襲的兒童和青少年成熟B‐NHL已經成為可治癒性兒童腫瘤性疾病。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靶向治療進展_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_基因表達...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見的侵襲性淋巴瘤,佔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Abexinostats是一種新型的HDAC1、2、3抑制劑,Ribrag等在2015年ASH報導Abexinostats 80mg bid d1~d14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Ⅱ期單臂臨床研究結果為,87例入組,總有效率(ORR)28%(5%CR),其中DLBCL有效率31%(6%CR)。
  • 非霍奇金淋巴瘤可以多多久?
    核心提示:不少人聽說自己得了非霍奇金淋巴瘤之後兩隻腿就開始瑟瑟發抖了,這樣的疾病的確惡性程度很高,不過也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可怕。Ⅰ期非霍奇金淋巴瘤5年的生存率達到了92.5%,Ⅱ期則是86.3%,Ⅲ期69.5%,Ⅳ期為31.9%。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分子分型新進展
    (DLBCL)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表現為瀰漫結構、成熟B細胞表型以及大細胞形態,伴隨有多個亞型和遺傳圖譜。但隨著臨床上應用療效的觀察統計和對疾病的進一步了解,發現現有方案的局限性以及疾病存在異質性,有研究人員提出以細胞共識集群為基礎的分型方法,我們著重了解近幾年DLBCL分型和預後相關的研究進展。
  • 「疫時尋理」| 侵襲性B細胞淋巴瘤專場亮點與回顧(第一期)
    遠程病理專家診斷意見:(扁桃體)淋巴組織增生明顯,原有結構完全破壞,主要為瀰漫增生的大淋巴樣細胞,異型明顯,可見塊狀染色質,核分裂多見,背景呈星空現象,結合免疫組化結果,符合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分子分型傾向非生發中心型,此例腫瘤BCL2、MYC表達比例較高,符合了「雙表達」大B細胞淋巴瘤的標準。建議必要時進一步進行p53、EBER染色進一步分型。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84期|任瑞寶研究員發現GNA13調節GCB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對BCL2抑制劑敏感性
    【中文摘要】作為主要的抑癌基因,GNA13在生發中心B細胞樣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GCB-DLBCL)和Burkitt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 BL)中均存在高頻失活突變。由GNA13編碼的蛋白質GNA13是一個棕櫚醯化蛋白,其失活可削弱S1PR2-GNA13-ARHGEF1軸對AKT的負調控作用,促使淋巴結生發中心的B細胞遷移至外周血,並最終誘發腸道淋巴瘤。在本項工作中,作者發現GNA13的抑癌作用完全依賴於其氨基端(N端)的棕櫚醯化修飾:GNA13棕櫚醯化位點突變造成其膜錨定缺陷,促進GCB-DLBCL細胞增殖,同時改變蛋白穩定性。
  • 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與其他血液瘤CAR-T治療管理大不同
    近日,由韓為東教授、梁愛斌教授、錢文斌教授共為通訊作者,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川大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等 10 家機構聯合發布的文章提出,CAR-T 細胞治療 B 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和治療其他血液瘤所引起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 )的機制是不同的,最重要的特徵是局部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L-CRS),並認為及時管理 L-CRS 有助於預防和控制嚴重的全身性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
  • 兒童復發/難治性侵襲性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新療法
    年輕患者淋巴瘤生物學的差異限制了將結果從大型成人DLBCL研究轉移至小兒B-NHL研究。此外,針對兒童的臨床研究有著嚴格的法規。BTK是正常B細胞發育的調節劑,並在BCR接受刺激後被激活。伊布替尼是一種選擇性的小分子BTK抑制劑,它不可逆地抑制BTK的酶活性,阻止B細胞中細胞存活信號的傳遞。研究證明伊布替尼可作為單藥或與R‐ICE方案聯合用於治療R/R ABC型DLBCL患者。伊布替尼在臨床前Burkitt淋巴瘤(BL)模型中顯示出重要活性。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38期|樂飛副主任醫師發現可溶性細胞程序性死亡配體1(sPD-L1)在各類癌症中的預後價值
    【中文摘要】背景: 癌症患者體內可溶性細胞程序性死亡配體1(sPD-L1)的預後價值,在既往的不同研究中並不一致。目的: 本項薈萃分析旨在研究人類腫瘤sPD-L1的預後意義。結論: 本項薈萃分析顯示sPD-L1與人類腫瘤的不良預後相關。此外,在多種惡性腫瘤治療中,sPD-L1可以成為不良預後因子。
  • 瑞金新知速遞 第314期|趙維蒞主任醫師發表難治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多中心真實世界臨床結局的研究成果
    【中文摘要】背景:即使應用利妥昔單抗為基礎的免疫化療,難治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患者預後仍差。然而,難治性DLBCL的定義不一致,缺乏來自亞洲人群的大型隊列研究數據。為了進一步驗證難治性DLBCL的定義,並提供來自中國的難治性DLBCL臨床預後,我們進行了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
  • 吉利德Yescarta治療復發/難治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完全緩解率高達80%
    來源:生物谷吉利德(Gilead)旗下細胞治療公司凱特製藥(Kite Pharma)近日公布了CD19 CAR-T細胞療法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II期ZUMA-5研究的中期分析結果。
  • 善於偽裝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常見症狀是什麼?
    本篇科普是以介紹非霍奇金淋巴瘤為主,但非霍奇金淋巴瘤還可以在細分成好幾十種不同的類型,分類後各種淋巴癌侵襲進展的速度也有極大不同,在這裡先不一一詳細講解。 霍金奇淋巴瘤主要表現是存在裡-斯氏細胞(由成熟的B細胞惡化後而來),該細胞異常大,而且有不止一個細胞核。 非霍奇金淋巴瘤則是源於B細胞、T細胞或NK/T細胞NHL,它既可以擴散到淋巴結裡,也可以轉移到其它器官內。
  • 「小貝開講」之流式細胞學在淋巴瘤檢測中的應用
    /或結外淋巴組織的一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不同類型的淋巴瘤在臨床病程、治療方案及總體預後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準確的診斷及分型至關重要。但淋巴瘤的確診和分型則必須依賴免疫表型的檢測分析。那流式細胞學是如何檢測免疫表型的?在淋巴瘤診斷中具體有何應用?結果如何判讀?檢測過程又是怎樣的呢?此次講座,我們非常榮幸的邀請到了上海瑞金醫院血液學研究所流式細胞室負責人翁香琴老師,主要圍繞《流式細胞學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診斷中的專家共識》,給我們分享一下流式細胞學在淋巴瘤檢測中的應用。
  • CD19 CAR-T細胞療法!吉利德Yescarta治療復發/難治惰性非霍奇金...
    該研究在先前接受過至少2種療法的復發或難治性惰性(生長緩慢)非霍奇金淋巴瘤(iNHL)成人患者中開展,數據顯示,單次輸注Yescarta後,93%的患者病情緩解,80%的患者獲得完全緩解(CR)。這些數據在2020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公布。
  • 瑞金新知速遞 第六十六期|費健主任醫師發現胰腺腺泡細胞通過上皮-樹突狀細胞轉分化參與急性胰腺炎炎症損傷病理過程
    作者簡介費健  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普外科,上海市瑞金康復醫院院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甲狀腺疾病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研究方向:急慢性胰腺炎的免疫機制研究及甲狀腺疾病的臨床診治。
  • 2019世界淋巴瘤日:淋巴瘤不難打敗,晚期仍有可能治癒
    據統計,在我國,淋巴瘤發病率約為6.68/10萬人,每年約有10萬名新發淋巴瘤患者,這意味著,大概每5分鐘就有1人確診為淋巴瘤,且發病率仍逐年提升,並且呈年輕化的趨勢。淋巴瘤已成為我國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按照腫瘤細胞病理特徵,淋巴瘤主要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兩大類。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最常見的淋巴瘤類型,約佔所有淋巴瘤的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