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異質性分層下的當代治療策略探索

2020-12-07 騰訊網

導讀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LC)為常見的陽性淋巴瘤,也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DLBLC有很高的異質性,R-CHOP方案為DLBLC治療的基石,但仍有30~40%的病人產生耐藥和復發。如何解析DLBLC的異質性,如何給DLBLC患者設計更好的治療方法,是目前面臨的難題。

第十五次全國白血病·淋巴瘤學術會議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趙維蒞教授從臨床異質性,病理異質性和基於分子分型的治療探索三方面對DLBLC的治療策略進行了介紹。

趙維蒞教授首先在臨床異質性方面強調了IPI分級的重要性,IPI分級為治療中最常用的臨床分級方法,IPI分級為重要的臨床相關獨立因素,能為後續治療定下方向。IPI基礎上的NCCN-IPI分級對患者的年齡和LDH進行分層,同時指出患者特殊的結外病灶。國外研究表明NCCN-IPI分級能夠很好地界定患者的危險程度,而瑞金醫院也對1506例患者進行分析,發現低危病人有較高的治癒機率,而高危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只有27%,需要對這部分病人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方法。

在病理異質性當中,趙維蒞教授提到了MICM(S)分型的概念。即傳統的白血病分型中加入系統生物學(S)。目前已有系統生物學方法將單個基因的檢測轉化為更為高效,經濟的Panel檢測。形態學特點方面2016年WHO對DLBLC診斷標準進行更新,從病理學的診斷逐漸過渡到分子生物學。免疫表型方面細胞來源對於治療藥物選擇和疾病預後非常重要,但基因的表達譜在患者中開展難度較高。細胞遺傳學方面需要對雙表達/打擊類型的淋巴瘤患者進行區分。而在分子生物學方面NIH/NCI分型將患者分為MCD、BN2、N1、EZB四種分子分型,但只能對40%的DLBLC患者進行篩選。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提出的分子分型能夠對所有DLBLC患者進行篩選,但該方法檢索較為複雜,難以在臨床當中進行推廣。

在對瑞金醫院的179例DLBLC患者進行NCI/NIH分型後發現,由於中西方國家患者的差異,只有26%的患者可以進行分型,因此對於中國患者來說需要一種較為簡單,同時具有臨床操作性的分子分型方法。瑞金醫院在對601例DLBLC患者分析後,通過指標篩選選擇了82個基因對患者進行分子分型。該分子分型方法將基因分為兩類,一類為預後相關基因,判斷哪些病人容易出現復發,另一類為治療相關基因,判斷何種靶向藥適合病人。該分子分型方法不僅操作上相對簡單,同時經濟上對於患者負擔也並不沉重,目前正在申請專利中。

談到基於分子分型的治療探索,趙維蒞教授表示R-CHOP方案中利妥昔單抗能給低危,BCR通路存在相關突變等DLBLC患者帶來更多獲益,減少疾病復發的情況。六個療程的化療聯合八個療程的利妥昔單抗為DLBLC的經典治療框架。一項針對中國患者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希望了解增加蒽環類藥物是否能夠提高部分患者的療效,結果顯示在年輕的中危DLBLC患者中,增加蒽環類藥物可以提高疾病的緩解率,延長患者的PFS。同時研究發現增加蒽環類藥帶來的心臟毒性與標準劑量的阿黴素水平相同,並不會對後續治療帶來困難。

趙維蒞教授因此提出對中國DLBLC患者治療的總體策略,對於低危DLBLC患者,在八個療程的利妥昔單抗的基礎上,可以在保證療效的情況下進行簡化。對於中危DLBLC患者,增加蒽環類藥物可以帶來獲益,需要其他臨床研究確定在中危患者疾病緩解後是否需要進行自體移植,以及自體移植的標準。而對於高危DLBLC患者,仍需要一些循證醫學證據來確定如何使用R-CHOP方案。

研究發現伊布替尼對於年輕DLBLC患者有較好的療效,但是對於老年DLBLC患者療效提升不顯著。趙維蒞教授強調了對老年患者使用伊布替尼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副作用的管理,需要有效預防感染情況。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藥物是維納妥拉,最近一項I期研究實驗發現對於維納妥拉Bcl-2陽性DLBLC患者有較好的療效,還需要後期研究確定適用維納妥拉的患者人群。國內也對西達本胺在老年高危DLBLC患者中的療效進行了探索,在二次研究中發現西達本胺能夠提升患者療效。國內同時還對地西他濱的療效進行了臨床研究,發現對於年輕DLBLC患者療效有所提升,但趙維蒞教授強調對於老年患者需要警惕骨髓抑制的毒性。

對於復發難治的患者,在進行DHAP、ICE、GDP等二線治療後,若患者能達到CR或PR,進行自主幹細胞移植仍有達到長期緩解和治癒的可能。但對於二線治療仍沒有效果的原發耐藥患者,未來可能需要依靠Car-T治療。目前Car-T治療的完全緩解率可達50%左右,但Car-T治療存在一定風險,同時價格相對較高,如何判斷何種病人對Car-T治療更加敏感,也是目前的一個課題。

目前研究發現Car-T治療的療效和淋巴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狀態有關,免疫抑制狀態越強,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激活越明顯,病人越難在Car-T治療後達到完全緩解。同時研究發現部分免疫檢查點與患者的療效存在關聯,對於Car-T治療可能潛在無效的患者,使用Car-T治療聯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能提升患者的療效。

趙維蒞教授最後對DLBLC的治療前景予以了展望:隨著對DLBLC的不斷了解,DLBLC分子分型的進一步細化,希望未來臨床醫生能夠更有依據地對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讓每個患者擁有治癒的可能。

相關焦點

  •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靶向藥物治療進展_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_非霍奇金...
    文章作者:張旭華 宋永平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一組在臨床表現、免疫學特點、基因特徵和預後等方面均具有很大異質性的惡性腫瘤。隨著對DLBCL異質性和分子機制的研究加深,誕生了許多新型的分子靶向藥物,並且皂期研究顯示臨床獲益。2012年有學者首次提出未來有可能不再需要傳統化療即能治癒淋巴瘤。2013年第55屆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上報導了多項關於靶向治療DLBCL的最新臨床試驗,結果令人鼓舞。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分子分型新進展
    B細胞淋巴瘤(DLBCL)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表現為瀰漫結構、成熟B細胞表型以及大細胞形態,伴隨有多個亞型和遺傳圖譜。基因表達譜技術的發展幫助我們更好地判定DLBCL的細胞來源,這些研究使我們了解了淋巴瘤發病機制以及分類系統。不同的原發部位也會影響疾病分型,如原發性縱隔B細胞淋巴瘤,原發性皮膚腿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PCDLBCL-LT)以及原發中樞神經系統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PCNS-DLBCL)。
  • 美科學家重新分類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新華社華盛頓4月14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發表的報告中說,他們在分子水平上對一種常見的惡性淋巴腫瘤重新進行了分類,新分類有望為這種疾病的預後和個性化治療提供幫助。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按基因分型不同,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分為4種,部分解釋了為何某種療法對一部分患者有療效,對另一部分無效。他們在最新一期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成果。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靶向治療進展_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_基因表達...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見的侵襲性淋巴瘤,佔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 1  GCB型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 GCB型DLBCL來源於淋巴濾泡生發中心,表達CD10、LM02,還有轉錄抑制因子BCL6w。
  •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陽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研究進展_淋巴瘤...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陽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ALK+
  •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進展(上)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近年在基礎及臨床研究進展迅速
  • 一文讀懂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新的基因分型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最常見的病理亞型,約佔新診斷NHL的30%[1]。DLBCL存在很大的生物學異質性,基於細胞起源(COO)分類的分層治療已無法滿足臨床需求。如何突破DLBCL患者一線治療的療效瓶頸、走出復發或難治性DLBCL(R/R DLBCL)患者挽救治療的困境?需要研究者們更深入的去認識DLBCL生物學特性並對DLBCL進行新分類,基於此探索更有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策略。
  • CD30陽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現狀
    也已有研究進一步探索含BV方案(BrECADD方案、聯合免疫治療)在cHL一線治療中的作用,對於ASCT後高風險復發患者,BV可顯著延長PFS。多項研究表明,BV單藥或聯合免疫治療在HL患者中顯示出高緩解率,及去化療的優勢。那麼CD30陽性的B細胞淋巴瘤治療現狀如何?
  • Cell:鑑定出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驅動基因
    2017年10月9日/生物谷BIOON/---淋巴瘤是一種最為常見的血癌,但是對這種疾病的診斷卻掩蓋了它的極為多樣化的且鮮為人知的遺傳基礎,這阻礙了對它的成功治療。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癌症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正在努力更好地理解這種癌症的最為常見形式---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的基因基礎,以及這些基因如何可能在患者對治療作出的反應中發揮作用。這些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1001名在過去10年已被確診患上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的腫瘤樣品。
  • 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原發睪丸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知識點?
    原發睪丸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s,PTLs)是指以睪丸腫塊為原發症狀或主要症狀,無明顯其他結外器官受累的一類淋巴瘤。PTLs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2%、佔睪丸惡性腫瘤的3%-9%,中位發病年齡為66-68歲[1]。
  • 小B細胞淋巴瘤專場亮點與回顧
    本期討論主題為小B細胞淋巴瘤,其生物學行為及治療各有不同,四位專家將分別從不同疾病切入進行深入講解,與各位病理同仁一同探討其病理診斷。本次直播採用大咖診斷經驗分享+知識問答互動+線上答疑的形式,更加強調淋巴瘤診斷的實操性,希望可以幫助病理醫生不斷提高淋巴瘤診斷水平。
  • 吉利德Yescarta獲加拿大衛生部批准 治療大B細胞淋巴瘤
    美國製藥巨頭吉利德(Gilead)近日宣布,加拿大衛生部已批准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KTE-C19),用於既往接受二線或多線系統治療的復發性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LBCL)成人患者的治療,包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原發縱膈大B細胞淋巴瘤(PMBCL)、高級別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42期|趙維蒞教授發現結外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基因突變和腫瘤微環境異常
    【中文摘要】背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見的侵襲性淋巴瘤亞型,具有高度異質性。多個(≥2)結外器官受累提示預後不良。本研究目的是探索基因突變和腫瘤微環境異常對結外DLBCL的影響。
  • 新型CD19 CAR-T 治療B細胞淋巴瘤
    CAR-T治療在惡性血液腫瘤方面,如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細胞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結果。但CAR-T治療仍然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首先,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對CAR-T治療敏感,存在治癒率低的問題;其次,接受CAR-T治療後即使獲得完全緩解的患者仍會出現疾病復發。
  • CAR-T細胞治療可以預測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療效果
    美國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抗cd19 CAR - T細胞注射產品的分子和細胞特徵,這些特徵與大b細胞淋巴瘤(LBCL)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和副作用有關。
  • 認識腫瘤異質性,看清廬山真面目
    腫瘤治療時,我們也是根據腫瘤的生長周期來進行用藥,以達到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腫瘤在不斷進展,在不同的時間段,其在蛋白或基因水平上均可能發生改變,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如用利妥昔單抗治療的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可能出現免疫表型CD20陰性現象。
  • 出國看病 她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怎樣被控制?
    後來陸續出現了發熱、盜汗的現象,一直忙於生意以為是抵抗力下降,在當地醫院給予了抗感染等治療仍不見好轉。隨後在丈夫的敦促下來到北京協和醫院。經過病理活檢,確診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III期。  隨後我們前往了中國治療淋巴瘤最好的醫院天津血研所,在苦等床位兩星期,終於託人住進了醫院。隨後醫生給予了R-CHOP化療方案。
  • 「疫時尋理」| 侵襲性B細胞淋巴瘤專場亮點與回顧(第一期)
    B細胞淋巴瘤病例解析劉衛平教授從淋巴組織增生性病變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兩個病例切入,對淋巴組織穿刺樣本的病理診斷應注意的問題以及規範化病理診斷標準進行了詳細解析。遠程病理專家診斷意見:(扁桃體)淋巴組織增生明顯,原有結構完全破壞,主要為瀰漫增生的大淋巴樣細胞,異型明顯,可見塊狀染色質,核分裂多見,背景呈星空現象,結合免疫組化結果,符合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分子分型傾向非生發中心型,此例腫瘤BCL2、MYC表達比例較高,符合了「雙表達」大B細胞淋巴瘤的標準。建議必要時進一步進行p53、EBER染色進一步分型。
  • 復發/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CAR-T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
    復發/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CAR-T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
  • CAR-T細胞治療惡性淋巴瘤/骨髓瘤,你了解多少?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見的類型。在免疫化療時代,仍有超過30%的患者無論通過二線拯救性強化療方案,還是通過造血幹細胞移植,依然沒辦法解決其長期生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