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4月14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發表的報告中說,他們在分子水平上對一種常見的惡性淋巴腫瘤重新進行了分類,新分類有望為這種疾病的預後和個性化治療提供幫助。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按基因分型不同,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分為4種,部分解釋了為何某種療法對一部分患者有療效,對另一部分無效。他們在最新一期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成果。
此前,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被分為「活化B細胞樣型」和「生發中心B細胞樣型」,前者的患者平均存活率為40%,後者的患者平均存活率為75%,但經過治療後也經常復發。
研究人員對574份腫瘤樣本進行基因變異和基因表達分析,結果確定了BN2、EZB兩種治療效果好的基因分型和MCD、N1兩種治療效果差的基因分型。
研究人員發現,4種基因分型在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過去兩種分類中都能發現。研究負責人路易斯·施託德解釋說,腫瘤可能既屬於預後較差的「活化B細胞樣型」,同時又擁有BN2基因分型,而後者可顯著提升化療效果。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惡性淋巴瘤亞型。由於這是一組在臨床表現、組織形態和預後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差異的惡性腫瘤,因此對患者進行精準的風險分層對提高治癒率非常重要。
作者: 周舟 [責任編輯: 鍾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