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原發睪丸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知識點?

2020-12-06 醫脈通

作者:嘟嘟媽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原發睪丸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s,PTLs)是指以睪丸腫塊為原發症狀或主要症狀,無明顯其他結外器官受累的一類淋巴瘤。PTLs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2%、佔睪丸惡性腫瘤的3%-9%,中位發病年齡為66-68歲[1]


PTLs主要的病理類型為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佔80%-90%,少數為其他病理亞型如漿母細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套細胞性淋巴瘤,少數為低級別濾泡性淋巴瘤(FLs)或T細胞性淋巴瘤[2]


在臨床實踐中,面對原發睪丸DLBCL患者時我們需要關注哪些內容呢?本文將圍繞原發睪丸DLBCL的臨床特點、診斷及治療相關知識點進行系統梳理,與大家共同學習。


原發睪丸DLBCL患者的病理及臨床特徵


原發睪丸DLBCL按照細胞起源(COO)分類,其中60%-96%為活化B細胞樣(ABC)亞型。MYD88突變存在於70%的原發睪丸DLBCL中,但在原髮結內的DLBCL患者中MYD88突變的發生率<20%[3]


原發睪丸DLBCL通常表現為一種局限性疾病,大多數患者有單側睪丸腫塊,而雙側睪丸受累的發生率為10%;容易擴散到多個結外部位,如肺、胸膜、皮膚(高達35%)及軟組織等。這類患者中樞神經系統(CNS)復發風險極高,通常發生在初診後1-2年,發生率高達30%[4]


原發睪丸DLBCL患者的診斷、分期及預後要點


受累睪丸切除並進行病理形態及免疫組化等相關檢查是診斷原發睪丸DLBCL的金標準。在對初診原發睪丸DLBCL患者進行分期評估時,除了進行(頸+胸+上腹+盆腔)CT或全身PET/CT檢查之外,還需要重點完善對側睪丸的超聲檢查、頭顱MRI檢查及腰椎穿刺檢查(推薦對腦脊液進行常規的病理學及流式細胞學檢查)。


原發睪丸DLBCL的分期目前推薦使用Lugano修訂版Ann Arbor 分期系統[5],大部分患者起病時臨床分期為I期(50%-60%)或II期(20%-30%)。


國際預後指數(IPI)系統對原發睪丸DLBCL患者的預後分層作用有限,目前有研究顯示下列因素:年齡>70歲、分期為進展期、合併B症狀、ECOG評分>1分、存在睪丸以外的結外病灶、腫塊直徑>10cm、乳酸脫氫酶水平升高、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低白蛋白血症及雙側睪丸受累,均與患者不良預後相關[6]


初診原發睪丸DLBCL患者的治療策略


睪丸切除術對於原發睪丸DLBCL患者的診斷很重要,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不但能很好的控制局部病變而且能去除潛在的血睪屏障[7]。但是採用單純的手術切除治療的原發睪丸DLBCL患者復發率極高。因此需要進一步聯合其他的治療手段。


在IELSG的回顧性研究中顯示含蒽環類藥物的化療方案顯著改善了原發睪丸DLBCL患者的預後[7];另外,儘管缺乏隨機對照研究,但一些回顧性研究和小樣本前瞻性研究(IELSG10)結果顯示在含蒽環類藥物的化療方案中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能使患者獲益[8]。目前R-CHOP(利妥昔單抗聯合環磷醯胺、阿黴素、長春新鹼、潑尼松)方案(每周期21天)共6-8周期是早期原發睪丸DLBCL患者的標準化療方案[9]


若患者未進行睪丸切除,則需對受累睪丸進行放療(RT)。有研究顯示行對側睪丸RT能顯著降低甚至消除睪丸復發風險[10];因此原發睪丸DLBCL患者在免疫化療後常規推薦進行對側睪丸和陰囊的預防性RT(25-30Gy)。對側睪丸預防性RT存在性腺功能減退的風險,因此,對睪酮水平的連續監測和替代治療在臨床上很重要,應納入這些患者的常規隨訪中。


由於原發睪丸DLBCL患者存在高CNS復發風險,因此在治療中常規進行CNS預防是必須的,可以選擇甲氨蝶呤鞘內注射或者大劑量甲氨蝶呤靜脈注射。


總而言之,I-II期原發睪丸DLBCL患者的推薦治療包括R-CHOP21×6-8個周期,並行對側睪丸預防性RT,及常規進行CNS預防。IELSG10研究結果顯示,I或II期原發睪丸DLBCL患者進行上述標準治療後,其5年無進展生存(PFS)率、總生存(OS)率及疾病累計死亡率分別為74%、85%、18%[8]


晚期原發睪丸DLBCL患者的治療與晚期淋巴結起病的DLBCL的標準治療沒有區別;需要強調的是晚期原發睪丸DLBCL患者治療過程中同樣需要行對側睪丸預防性RT和CNS預防治療[4]


同淋巴結起病的DLBCL患者一樣,推薦PET/CT作為原發睪丸DLBCL患者治療後的療效評估手段。


復發或難治性原發睪丸DLBCL患者的治療策略


因缺乏前瞻性的臨床研究結果,對於復發或難治性原發睪丸DLBCL患者的治療目前沒有公認的治療方案;可參照復發或難治性淋巴結起病的DLBCL患者的治療方案,化療敏感的患者首選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SCT)進行鞏固治療[11]


但是,大部分復發或難治性原發睪丸DLBCL為老年患者,體能狀態差、合併症多,可能無法耐受二線化療及ASCT,因此新藥如免疫調節劑來那度胺、BTK抑制劑伊布替尼、PD-1單抗等相關臨床試驗應當作為這類患者的首選。


參考文獻:

[1]. Hasselblom S, Ridell B, Wedel H, Norrby K, Sender Baum M, Ekman T. Testicular lymphoma—a ret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clin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Acta

Oncol. 2004;43(8):758-765.

[2]. Kuper-Hommel MJJ, Janssen-Heijnen MLG, Vreugdenhil G et al.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 heterogeneous disease. Leuk Lymphoma 2012; 53: 242–246.

[3]. Kraan W, Horlings HM, van Keimpema M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oncogenic MYD88 and CD79B mutations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 presenting at immune-privileged sites. Blood Cancer J 2013; 3: e139.

[4]. Vitolo U, Ferreri AJ, Zucca E. 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08; 65: 183–189.

[5]. Cheson B, Fisher R, Barrington S,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initial evaluation, staging, and

response assessment of Hodgkin and non-Hodgkin lymphoma: the Lugano classification. J Clin Oncol 2014;32:3059-3068.

[6]. Chan Y Cheah 1, Andrew Wirth, John F Seymour. 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 Blood

. 2014 Jan 23;123(4):486-93.

[7]. Zucca E, Conconi A, Mughal TI et al. Patterns of 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primary large-cell lymphoma of the testis in a survey by the International Extranodal Lymphoma Study Group. J Clin Oncol 2003; 21: 20–27.

[8]. Vitolo U, Chiappella A, Ferreri AJ et al.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rituximab-CHOP, CNS prophylaxis, and contralateral testis irradiation: final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phase II trial. J Clin Oncol 2011; 29: 2766–2772.

[9]. U Vitolo , J F Seymour , M Martelli et al. Extranod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and Primary Mediastinal B-cell Lymphoma: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 Oncol. 2016 Sep;27(suppl 5):v91-v102.

[10]. Brouwer CL, Wiesendanger EM, van der Hulst PC et al. Scrotal irradiation in 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in silico planning comparative study.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3; 85: 298–308.

[11]. Gisselbrecht C, Glass B, Mounier N et al. Salvage regimens with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for relapsed large B-cell lymphoma in the rituximab era. J Clin Oncol 2010; 28: 4184–4190.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靶向治療進展_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_基因表達...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見的侵襲性淋巴瘤,佔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 1  GCB型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 GCB型DLBCL來源於淋巴濾泡生發中心,表達CD10、LM02,還有轉錄抑制因子BCL6w。
  •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靶向藥物治療進展_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_非霍奇金...
    文章作者:張旭華 宋永平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一組在臨床表現、免疫學特點、基因特徵和預後等方面均具有很大異質性的惡性腫瘤。2012年有學者首次提出未來有可能不再需要傳統化療即能治癒淋巴瘤。2013年第55屆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上報導了多項關於靶向治療DLBCL的最新臨床試驗,結果令人鼓舞。DLBCL的治療靶點主要包括B淋巴細胞表面抗原、B細胞內信號轉導通路和細胞微環境。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分子分型新進展
    B細胞淋巴瘤(DLBCL)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表現為瀰漫結構、成熟B細胞表型以及大細胞形態,伴隨有多個亞型和遺傳圖譜。基因表達譜技術的發展幫助我們更好地判定DLBCL的細胞來源,這些研究使我們了解了淋巴瘤發病機制以及分類系統。不同的原發部位也會影響疾病分型,如原發性縱隔B細胞淋巴瘤,原發性皮膚腿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PCDLBCL-LT)以及原發中樞神經系統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PCNS-DLBCL)。
  • 一文讀懂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新的基因分型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最常見的病理亞型,約佔新診斷NHL的30%[1]。KMT2D、TNFRSF14突變,主要為GCB來源的DLBCL病例);C4型(N=51,主要為SGK1、HIST1H1E、NFKBIE、BRAF和CD83突變,多為GCB來源的病例);C5型(N=64,主要為CD79B、MYD88L265P、ETV6、PIM1和TBL1XR1突變,多為ABC來源的DLBCL病例,原發中樞神經系統及睪丸的DLBCL患者在此亞型中常見);C0型(N=12,缺乏明確的遺傳驅動因素
  •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異質性分層下的當代治療策略探索
    導讀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LC)為常見的陽性淋巴瘤,也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DLBLC有很高的異質性,R-CHOP方案為DLBLC治療的基石,但仍有30~40%的病人產生耐藥和復發。如何解析DLBLC的異質性,如何給DLBLC患者設計更好的治療方法,是目前面臨的難題。
  •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陽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研究進展_淋巴瘤...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陽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ALK+
  • 美科學家重新分類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按基因分型不同,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分為4種,部分解釋了為何某種療法對一部分患者有療效,對另一部分無效。他們在最新一期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成果。
  • Cell:鑑定出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驅動基因
    2017年10月9日/生物谷BIOON/---淋巴瘤是一種最為常見的血癌,但是對這種疾病的診斷卻掩蓋了它的極為多樣化的且鮮為人知的遺傳基礎,這阻礙了對它的成功治療。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癌症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正在努力更好地理解這種癌症的最為常見形式---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的基因基礎,以及這些基因如何可能在患者對治療作出的反應中發揮作用。這些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1001名在過去10年已被確診患上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的腫瘤樣品。
  • 「疫時尋理」| 侵襲性B細胞淋巴瘤專場亮點與回顧(第一期)
    遠程病理專家診斷意見:(扁桃體)淋巴組織增生明顯,原有結構完全破壞,主要為瀰漫增生的大淋巴樣細胞,異型明顯,可見塊狀染色質,核分裂多見,背景呈星空現象,結合免疫組化結果,符合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分子分型傾向非生發中心型,此例腫瘤BCL2、MYC表達比例較高,符合了「雙表達」大B細胞淋巴瘤的標準。建議必要時進一步進行p53、EBER染色進一步分型。
  •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進展(上)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近年在基礎及臨床研究進展迅速
  • 出國看病 她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怎樣被控制?
    經過病理活檢,確診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III期。  隨後我們前往了中國治療淋巴瘤最好的醫院天津血研所,在苦等床位兩星期,終於託人住進了醫院。隨後醫生給予了R-CHOP化療方案。第一次接受化療期間噁心非常明顯,更為不幸的是,化療之後白細下降到了2.5以下。在苦苦堅持了6個周期後,我被告知疾病並沒有完全緩解。
  • CD30陽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現狀
    CD30陽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探索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最常見的淋巴瘤亞型,具有高度侵襲性。R-CHOP是DLBCL患者的標準一線治療方案,但治療後仍有高達40%-50%的患者原發耐藥或復發,目前復發難治DLBCL沒有標準治療方案,臨床多採用利妥昔單抗(R)聯合二線化療方案或自體幹細胞移植,但最終約30%的患者治療失敗。由於許多淋巴瘤表達CD30,因此有很多臨床試驗探索採用CD30單抗來提高療效。
  • 吉利德Yescarta獲加拿大衛生部批准 治療大B細胞淋巴瘤
    美國製藥巨頭吉利德(Gilead)近日宣布,加拿大衛生部已批准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KTE-C19),用於既往接受二線或多線系統治療的復發性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LBCL)成人患者的治療,包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原發縱膈大B細胞淋巴瘤(PMBCL)、高級別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42期|趙維蒞教授發現結外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基因突變和腫瘤微環境異常
    【中文摘要】背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見的侵襲性淋巴瘤亞型,具有高度異質性。多個(≥2)結外器官受累提示預後不良。本研究目的是探索基因突變和腫瘤微環境異常對結外DLBCL的影響。
  • CAR-T療法在復發/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中的應用 | CAR-T專欄
    CAR-T療法在復發/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中的應用 | CAR-T專欄
  • 小B細胞淋巴瘤專場亮點與回顧
    本期討論主題為小B細胞淋巴瘤,其生物學行為及治療各有不同,四位專家將分別從不同疾病切入進行深入講解,與各位病理同仁一同探討其病理診斷。本次直播採用大咖診斷經驗分享+知識問答互動+線上答疑的形式,更加強調淋巴瘤診斷的實操性,希望可以幫助病理醫生不斷提高淋巴瘤診斷水平。
  • 從精原細胞瘤形態學出發解讀睪丸生殖細胞腫瘤(一)
    精原細胞瘤是最常見的睪丸腫瘤,約佔生殖細胞腫瘤的50%,佔睪丸原發腫瘤的45%。目前該腫瘤的治療中,放療的地位已顯著下降,很大部分患者的治療方案會以隨訪、化療為主;但部分患者、某些情況下(如腹膜後小規模轉移性病灶)還是會實施放療。
  • CAR-T細胞治療可以預測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療效果
    美國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抗cd19 CAR - T細胞注射產品的分子和細胞特徵,這些特徵與大b細胞淋巴瘤(LBCL)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和副作用有關。
  • 西達本胺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III期臨床試驗 完成首例受試者入組
    深圳2020年5月22日 /美通社/ --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西達本胺針對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關鍵性III期臨床試驗(DEB研究)於2020年5月21日完成首例受試者入組,分別在北京腫瘤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各完成1例受試者隨機入組。
  • 淋巴瘤十分「狡猾」,身體這5個部位危險性很大,謹防擴散轉移!
    淋巴瘤是非常兇險的惡性腫瘤,會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其主要症狀是肝脾腫大和沒有疼痛性的淋巴結腫大,患者常常伴有身體消瘦、皮膚瘙癢、發熱和盜汗,最可怕的是淋巴瘤會讓向身體各個部位擴散,尤其是脾臟、肺部、腹腔、睪丸以及甲狀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