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中心淋巴瘤科 蔡綺純 李文瑜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見的侵襲性淋巴瘤,佔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儘管近年來CD20單抗(美羅華)聯合傳統化療方案(R-CH0P)顯著提高了療效,但對於高危DLBCL病例,3年生存率仍低於60%,有待進一步提高。本文總結近年來DLBCL的主要生物學研究進展及2015年靶向治療方面的重要臨床研究結果,探討DLBCL未來的治療方向。
基因表達譜及DNA測序加深了我們對DLBCL生物學行為的認識。通過基因表達譜檢測,DLBCL可以分GCB、ABC和primary mediastinal B-cell三種亞型,其細胞信號活化傳導通路不同,對標準治療的療效也不盡相同。
1 GCB型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
GCB型DLBCL來源於淋巴濾泡生發中心,表達CD10、LM02,還有轉錄抑制因子BCL6w。30%~40%的GCB型DLBCL存在t(14,18),30%有組蛋白甲基轉移酶EZH2的突變,10%PTEN基因缺失;以上均未見於ABC型DLBCL。EZH2是GCB表型的重要調控基因,與BCL6基因協同介導GCB型DLBCL的發生。另外,多篇文獻報導存在MYC基因重組的DLBCL病例預後差,約5%的DLBCL同時出現MYC和BCL2易位,即所謂的雙擊淋巴瘤,這些病例多耐藥,主要存在於GCB亞群。
在GCB型DLBCL中,針對EZH2的治療是目前的研究熱點。主要有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抑制劑。研究報導了採用HDAC抑制劑Vorinostat聯合R-CEPP方案(R 375 mg/m2 d1;CTX 600 mg/m2 d1、d8;Etoposide 70 mg/m2 d1 IV,140 mg/m2 d2、d3;PCZ 300 mg/m2 d1~d10,PRED 60 mg/m2 d1〜d10)老年復發/難治性DLBCL的Ⅰ/Ⅱ期臨床研究結果為,入組30例,8例(35%)完全緩解(CR),5例(22%)部分緩解(PR),7例(25%)進展;中位總生存時間(OS)17.5個月,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PFS)9.2個月。毒性較低,治療期間,生活質量評分有所下降,但完成治療的病例QoL評分顯著提高。
Abexinostats是一種新型的HDAC1、2、3抑制劑,Ribrag等在2015年ASH報導Abexinostats 80mg bid d1~d14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Ⅱ期單臂臨床研究結果為,87例入組,總有效率(ORR)28%(5%CR),其中DLBCL有效率31%(6%CR)。另一HDAC抑制劑Tazemetostat也處在Ⅰ期研究階段,初步結果提示單藥對DLBCL,尤其是GCB亞群有很好的PENT是PI3K/AKT/mT0R通路上的一個抑癌基因,免疫組化檢測PTEN(-)見於55%的GCB型DLBCL,而僅見14%的non-GCB病例。PI3K/AKT/mTOR通路持續激活、PENT基因及其表達缺失主要見於GCB型DLBCL。針對這一通路的mTOR抑制劑是臨床研究的熱點。Johnston等報導了Everolimus 10 mg d1~d14聯合R-CHOP方案治療初治DLBCL病例的Ⅰ期單臂臨床研究。共入組24例,採用PET/CT進行療效評價,ORR為100%,PET/CT評價CR率高達96%。毒性較大但可耐受,Ⅳ度骨髓抑制71%,發熱性粒缺21%。另外,Younes等報導了HDAC與PI3K通路的雙重抑制劑CUDC-907治療復發/難治性DLBCL的Ⅰ期臨床研究,在18例病例中,可評價11例,有效率55%(2例CR和4例PR)毒性主要為腹瀉及疲乏。
在GCB亞型中,BCL2的過度表達歸因於t(14,18)基因易位,而ABC亞型中BCL2過表達主要是由於轉錄基因的上調或擴增。BCL2對預後的不良影響,通過採用CD20單抗聯合化療(R-CHOP)治療,在ABC亞型中可消除,而GCB亞型則仍存在。所以,GCB型DLBCL病例可能從BCL2抑制劑的治療中受益。Gerecitano等報導BCL2抑制劑ABT-199(Venetoclax)單藥治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研究,34例DLBCL中5例(15%)有效,7例DLBCL-RT中3例有效。SvendeVos等報導了ABT-199聯合BR方案(苯達莫斯汀+利妥昔單抗)治療復發/難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單臂、多中心、仍在進行的I期臨床研究,13例DLBCL病例6例(46%)有效,2例穩定。提示ABT-199在DLBCL中有應用前景,但有待選擇高效的亞型,估計在GCB型DLBCL病例中效果較好。
2 ABC型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
ABC型DLBCL來源於B細胞的漿母細胞階段,基因病理學特徵是NF-kB通路的持續激活,從而導致腫瘤細胞增殖活躍和抗凋亡。近年的研究提示,上述作用主要歸因於淋巴瘤細胞中CBM信號複合體(由CARD11、BCL10和MALT1組成)的持續激活。在正常淋巴細胞,這一通路僅在抗原刺激後才出現短暫的激活。約10%的病例存在CARD11突變,引起CBM複合體激活。而其他病例則由於B細胞受體通路的慢性激活增強了CBM通路活性。B細胞受體通路由B細胞受體(大約20%病例存在CD79A/CD79B的突變)及其下遊激酶,包括脾酷氣酸激酶(SYK)、PI3K、布魯頓酷氣酸激酶(BTK)、蛋白激酶Cβ(PKCβ)。近年來,約30%ABC型DLBCL病例被發現存在MYD88突變,這導致了NF-kB通路和Janus激酶(信號轉導和活化轉錄通路)的持續激活。最後,A20基因的突變或缺失,也導致NF-kB通路不受抑制活化。多種針對ABC型DLBCL的靶向藥物應運而生。
來那度胺通過抑制淋巴瘤及間質細胞的NF-kB通路起效。Nowakowski等報導了來那度胺25 mg d1~d10聯合R-CHOP方案(R2CHOP)治療初治DLBCL的H期臨床研究。共入組患者64例,可評價60例,有效率98%(59/60),CR率80%(48/60)。2年總生存率和無進展生存率分別為78%和59%。該研究比較了其既往單純採用R-CHOP方案對DLBCL的療效,在non-GCB型療效較差(2年無進展生存率non-GCB 28%,GCB 64%)。而在R2CHOP方案中,R-CHOP增加了來那度胺後顯著改善non-GCB的預後,2年無進展生存率在GCB與non-GCB亞群分別為59%和60%,長期生存在兩種亞型中未見差別。提示在R-CHOP方案基礎上增加來那度胺治療能改善non-GCB亞型的不良預後,而毒性增加不明顯。
依魯替尼是BTK的抑制劑,能阻斷BCR激活對NF-kB通路的活化。Wilson等報導了依魯替尼單藥治療DLBCL的I/H期臨床試驗。共入組80例復發/難治性DLBCL病例,有效率在ABC和GCB組分別為37%(14/38)和5%(1/20)(P=0.0106)。在ABC組中,存在BCR突變的病例有效率較高(55.5%,5/9),尤其是BCR突變和MYD88突變同時存在的病例,有效率進一步增高(80%,4/5)。但是,在無BCR突變的ABC型DLBCL病例,依魯替尼的有效率也達到31%(9/29),提示存在非基因水平的作用機制。鑑於上述結果,依魯替尼聯合R-CHOP治療ABC型DLBCL的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
2015年ASH會議上,CAR-T細胞是白血病治療的亮點,在DLBCL中,因為存在腫瘤免疫微環境屏障,療效不如白血病。但Kochenderfer等在JCO報導了抗CD19的CAR-T細胞治療難治性DLBCL療效顯著。共有7例難治性DLBCL病例,4例CR病例持續緩解(9〜22個月),2例PR和1例疾病穩定。急性毒性反應包括高熱、低血壓、神志不清、譫妄等,即所謂的「細胞因子風暴」,1例於回輸第16天不明原因突然死亡。上述結果提示CAR-T細胞治療DLBCL有廣闊的前景。
總之,DLBCL的治療已逐漸從傳統的R-CHOP或類似的治療,逐漸進人到根據不同亞型,採用相應靶向通路藥物聯合化療的模式,針對特異抗原的細胞免疫治療也必將成為DLBCL治療的主角。
來源:循證醫學,16(1)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