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陳志英研究組發表非病毒基因載體技術治療B細胞淋巴瘤研究進展

2020-11-27 生物谷

近日,國際知名雜誌《Human Gene Therapy》上發表在線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陳志英研究團隊題為「Treatment of human B-cell lymphomas using minicircle DNA vector expressing anti-CD3/CD20 in a mouse model」的研究文章。論文報導該團隊的核心技術非病毒基因

載體

微環DNA表達雙靶向抗體治療人B細胞淋巴瘤。


近年來,癌症免疫治療有重大突破,若干治療技術使部分病人病情長期穩定甚至痊癒,表明免疫治療是人類攻克癌症的希望所在。微環DNA表達雙靶向抗體的癌症免疫治療技術成為繼CAR-T技術(「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TIL技術(「

腫瘤

滲潤淋巴細胞技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技術之後又一項獲得成功的新一代治療技術。


陳志英團隊多年來致力於研究微環DNA表達雙靶向抗體的癌症免疫治療技術。微環DNA是陳志英團隊發明的一種非病毒基因

載體

,因其卓越的基因表達功能,方便的製備技術,已被全球生物醫學界廣為應用,並在全世界銷售。雙靶向抗體是一種成熟的抗癌技術,通過連結病人體內的T細胞和癌細胞,達到殺滅癌細胞的目的,其應用比CAR-T和TIL技術方便,

FDA

已經批准兩種雙靶向抗體進入市場。但提純的雙靶向抗體半衰期短,需要用微泵連續給藥,非常不便,費用高昂。


最近,陳志英團隊取得相關進展,是用帶有螢火蟲螢光基因的人B細胞淋巴瘤

細胞株

Raji接種到免疫缺陷小鼠,然後將微環DNA(MC.CD20)一次注射到小鼠肝臟,在體內持續表達治療水平的抗B細胞淋巴瘤(抗-CD3/CD20)的雙靶向抗體,並提供人的T細胞。因為Raji細胞在小鼠發出的螢光與癌細胞成正比,用小動物成像儀可以實時監測療效(如圖)。結果標明,同時接受MC.CD20與人T細胞的治療組小鼠瘤負荷顯著低於對照組,生命顯著延長,證明抗癌微環DNA治療癌症的可行性。目前,陳志英團隊正在開發把微環DNA注射到肌肉表達抗癌雙靶向抗體的技術,一旦成功,便可實現「治療癌症如打疫苗」一樣安全、方便、可負擔。微環DNA在肌肉表達抗癌雙靶向抗體技術可能為人類攻克癌症做出重要貢獻。


載體技術治療B細胞淋巴瘤研究進展">

B細胞淋巴瘤Raji細胞攜帶螢光基因,圖中治療組(T Cells+MC.CD20)小鼠螢光強度顯著少於對照組(Raji only和T cells),表明微環DNA表達抗-CD3/CD20抗體大大降低瘤負荷,有顯著療效


原文連結:


Treatment of human B-cell lymphomas using minicircle DNA vector expressing anti-CD3/CD20 in a mouse model.Human Gene Therapy


原文摘要:


Bispecific antibodies (BsAbs), capable of directing T cells to kill specific cancer cells by transiently binding the two cell types, have emerged as one class of promising cancer immunotherapies. However, their wide clinical

app

lication might be hampered by two deficiencies: high cost and inconvenience in drug administration. This study presents concept-proving data that these problems could be bypassed by using an enhanced nonviral DNA vector minicircle (MC) to produce BsAb in vivo. It was found that the anti-CD3/CD20 produced from the minicircle (MC.CD20) could effectively mediate the T-cell killing of multiple CD20-positive human B-cell lymphoma cell lines in vitro. More importantly,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delivery of 5?μg of MC.CD20 to mouse liver via hydrodynamic injection resulted in both the expression of a therapeutic level of anti-CD3/CD20 throughout the 32-day experiment and effective anticancer activity in a B-cell lymphoma xenograft mouse model. The data suggest that MC encoding the BsAbs may become an attractive cancer immunotherapy modality based on its excellent features of safety, efficacy, and convenience in both preparation and use, and its affordability once the delivery technology matures.

相關會議推薦


2017」腫瘤免疫+」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7.3.10 -3.11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7tumor/

相關焦點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靶向治療進展_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_基因表達...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見的侵襲性淋巴瘤,佔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本文總結近年來DLBCL的主要生物學研究進展及2015年靶向治療方面的重要臨床研究結果,探討DLBCL未來的治療方向。 基因表達譜及DNA測序加深了我們對DLBCL生物學行為的認識。
  • CD19-CART技術在B細胞淋巴瘤及白血病中的應用進展
    目前其治療存在許多困難,特別是臨床上常常遇到的疾病復發和難治,而治療的失敗與此有關。近10多年來,淋巴系統腫瘤的臨床治療取得了很大進展,抗CD20單抗廣泛應用於CD20陽性的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取得良好的療效,已經成為臨床一線用藥。
  •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靶向藥物治療進展_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_非霍奇金...
    (DLBCL)是一組在臨床表現、免疫學特點、基因特徵和預後等方面均具有很大異質性的惡性腫瘤。DLBCL的治療靶點主要包括B淋巴細胞表面抗原、B細胞內信號轉導通路和細胞微環境。現結合第55屆ASH年會上的最新報告,從這三個方面對DLBCL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的現狀及重要進展進行闡述。
  •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陽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研究進展_淋巴瘤...
    該病進展迅速,惡性程度高,對傳統治療反應性差,生存期短,預後不良。其發病機制、腫瘤起源及治療方案還有待更多深入研究,積累更多研究資料。原發性滲出性淋巴瘤:主要表現為漿膜腔積液,如腹水、胸腔積液和心包積液,滲出液中含大量高度惡性的淋巴細胞,形態介於DLBCL和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之間,免疫表型常為CD45和CD30陽性,且患者常伴有免疫缺陷,多伴HIV病毒、EB病毒、HHV-8病毒感染,ALK
  • 中山大學程度副教授團隊在多功能基因編輯納米載體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山大學程度副教授研究組,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他們在多功能基因編輯納米載體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突破。基因編輯技術是新興的基因治療策略,具有簡便易行和低成本的優勢,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上都展現出非凡的前景。目前,採用病毒載體傳輸基因編輯元件(編碼CRISPR-Cas9/sgRNA的DNA或mRNA序列)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仍面臨如何提高基因編輯特異性和多功能性的挑戰。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分子分型新進展
    基因表達譜技術的發展幫助我們更好地判定DLBCL的細胞來源,這些研究使我們了解了淋巴瘤發病機制以及分類系統。不同的原發部位也會影響疾病分型,如原發性縱隔B細胞淋巴瘤,原發性皮膚腿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PCDLBCL-LT)以及原發中樞神經系統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PCNS-DLBCL)。
  • 基因編輯治療重大進展!我國首個原創基因治療載體:類病毒體
    2020年初,諾獎得主Jennifer Doudna在Nature雜誌發表綜述,系統論述了基因編輯治療的前景和挑戰,在展望CRISPR美好應用前景的同時,這位CRISPR技術的奠基人發出了『遞送可能仍然是基因編輯體細胞治療的最大瓶頸』(Delivery remains perhaps the biggest
  • Cell:利用CAR-T細胞作為微型製藥廠治療B細胞淋巴瘤
    2016年10月3日/生物谷BIOON/--最近針對免疫療法和基因工程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的使用取得的進展已讓人們興奮不已。歷史上,CAR-T細胞免疫療法旨在給予免疫細胞所需要的信息來更好地將腫瘤細胞識別為外來的並攻擊它們,從而增強免疫系統。
  • 中國科學家優化基因編輯技術:不靠病毒載體,減少脫靶效應
    近日,由來自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基因剪刀」工具的新型載體,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該成果已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
  • 邦耀生物:非病毒CART療法在臨床試驗取得重大進展
    上海2020年9月25日 /美通社/ -- 2020年9月25日,聚焦於基因治療和細胞藥物研發公司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邦耀生物」)宣布,首次對外公布了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合作開展的「PD1敲除非病毒定點整合CD19-CART細胞治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試驗」取得突破性成果。
  • 應用病毒載體抑制癌細胞轉移研究綜述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藥物遞送綜述》(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在7月最新一期上發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周東明有關基因治療中應用病毒載體抑制癌細胞轉移的研究綜述
  •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進展(上)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近年在基礎及臨床研究進展迅速
  • 深圳先進院生產出B肝病毒共價閉合環狀DNA
    小】 語音播報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基因與細胞工程研究室陳志英團隊  在該項研究中,陳志英團隊利用微環DNA技術在常規實驗室環境中生產出了毫克級別的重組cccDNA。
  • 基因治療方面的核心技術及產業前景
    因此對於該類疾病的治療,最直接的思路就是利用載體將正常基因導入患者體內實現治療作用。目前最常用的載體就是人工改造後的工程病毒,目前臨床上基因治療使用最多的病毒載體就是逆轉錄病毒、慢病毒和腺相關病毒。1.
  • 新型CD19 CAR-T 治療B細胞淋巴瘤
    Young(杜克大學)嵌合抗原受體 T 細胞(CAR-T)是一類經基因工程技術改造後的T細胞,能直接識別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從而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CAR是由細胞外結合結構域、跨膜區和細胞內信號/激活結構域組成的合成分⼦,細胞外成分由衍生自抗體單鏈可變區片段(scFv)的輕鏈和重鏈區組成,以獨立於MHC的方式識別並結合特異性腫瘤相關抗原(TAA)。
  • CD30陽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現狀
    也已有研究進一步探索含BV方案(BrECADD方案、聯合免疫治療)在cHL一線治療中的作用,對於ASCT後高風險復發患者,BV可顯著延長PFS。多項研究表明,BV單藥或聯合免疫治療在HL患者中顯示出高緩解率,及去化療的優勢。那麼CD30陽性的B細胞淋巴瘤治療現狀如何?
  • 基因治療時代到來:常用基因治療載體的介紹與選擇
    此後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基因治療載體的使用所帶來的風險,此次使用逆轉錄病毒治療JEB後,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測序確定了插入位點,發現有27000多個插入位點,但基本都集中在非編碼序列,沒有破壞已知的抑癌基因。慢病毒(LV):以HIV-1(人類免疫缺陷I型病毒)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基因治療載體。屬於逆轉錄病毒,能有效感染分裂細胞和非分裂細胞。隨機插入並穩定整合到宿主細胞基因組中持續表達。
  • B肝RNAi新藥方向,依賴非病毒傳遞,而非應用病毒載體
    B肝RNAi新藥方向,依賴非病毒傳遞,而非應用病毒載體RNAi幹擾的未來方向,已經越來越明晰。例如,表達抗-HCV-shRNAs的組合慢病毒載體,已被使用於抑制C肝病毒(HCV)複製。當然,在RNAi臨床前的動物模型研究中,其作為抗病毒藥物潛力,也有相關文獻期刊作證。
  • 獨家盤點:慢病毒載體基因治療公司現狀丨醫麥客盤點
    第三代慢病毒載體(圖片來源:Nature)慢病毒載體的優勢LV對分裂和非分裂細胞的感染效率能達到30%因此,慢病毒載體是目前大多數造血幹細胞(HSC)編輯的首選工具。LV雖然和γ-逆轉錄病毒一樣存在可能發生插入突變的安全性問題,但後者會整合入基因的5'非翻譯區,前者則優先整合進基因的編碼區域,從而降低致癌風險。
  • 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與其他血液瘤CAR-T治療管理大不同
    近日,由韓為東教授、梁愛斌教授、錢文斌教授共為通訊作者,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川大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等 10 家機構聯合發布的文章提出,CAR-T 細胞治療 B 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和治療其他血液瘤所引起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 )的機制是不同的,最重要的特徵是局部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L-CRS),並認為及時管理 L-CRS 有助於預防和控制嚴重的全身性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