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i幹擾,已經被頻繁的使用在治療病毒性疾病中,全球已有許多例子提出了siRNA,shRNA與miRNA途徑導致病毒滴度與病毒RNA水平下降。尤其是在針對輪狀病毒的miRNAs靶向,針對B肝病毒的RNAi盒已經被證實。
B肝RNAi新藥方向,依賴非病毒傳遞,而非應用病毒載體
RNAi幹擾的未來方向,已經越來越明晰。例如,表達抗-HCV-shRNAs的組合慢病毒載體,已被使用於抑制C肝病毒(HCV)複製。當然,在RNAi臨床前的動物模型研究中,其作為抗病毒藥物潛力,也有相關文獻期刊作證。比如,2020年10月20日,研究人員Kenneth Lundstrom就曾經發表了:病毒載體對RNAi抗病毒治療有什麼好處?研究在科學雜誌《Viruses》上發表。
前面也曾經介紹道,AAV已是一個較好的候選者,尤其在嗜肝性AAV8血清型中,互補的scAAVs帶來更快的轉基因表達,並被證明適合攜帶HBVRNAi表達盒。在這份研究報告中,Kenneth Lundstrom的其他同事Eldabawy等,還設計了一種新的基於JFH1的HCV亞基因組複製子雙報告細胞系,用於抗病毒藥物測試。
它能夠快速定量細胞生長,生存能力以及C肝病毒RNA複製。應用慢病毒載體表達單、雙或三盒shRNAs,靶向HCV保守序列和參與HCV複製的細胞因子,可導致HCV複製減少。在針對HCV序列的shRNAs方向,研究人員發現,其具有更強的抗病毒活性。而在抗輪狀病毒藥物中,miR-7通過下調輪狀病毒非結構蛋白5(NSP5)的表達,來抑制輪狀病毒複製(結論來自:Viruses)。
另外,研究人員還證明了,miR-7的抗病毒作用在腹瀉乳鼠模型中,可以抑制輪狀病毒複製。總體來講,基於RNAi療法,更依賴於非病毒傳遞,而不是應用病毒載體。儘管研究人員發現,在給藥與穩定性對治療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但對5』7-甲基鳥苷三磷酸(M7G)帽狀結構、聚(A)尾、5』和3』端UTRs以及基於脂質體、聚合物和混合脂質聚合物的納米顆粒製劑的改性提供了實質性的改進(觀點來自:Kenneth Lundstrom、Eldabawy等研究人員)。
在基於病毒載體的RNAi療法開發新藥中,優越的傳遞和不匹配的表達水平,讓病毒載體更具有優勢特徵。特別是在針對一些自我複製的RNA病毒時,這種新療法開發的新藥,可以作為複製缺陷或熟練的例子、RNA複製子或DNA複製子質粒,在受感染細胞的細胞質中,產生高達200000倍的RNA擴增,從而產生前所未有的轉基因表達水平(數據來自:Viruses)。
當然,研究人員還提到了其他問題,比如基於病毒載體的RNAi治療的siRNA的非靶向效應,這有可能導致非靶向轉錄物的表達譜發生改變,以及抑制蛋白翻譯導致非特異性降解。另外,研究人員認為,應用慢病毒載體進行基於RNAi的HIV複製,可以導致自我靶向,這可能嚴重損害上述治療效果。整體來看,病毒顆粒的管理,還是需要在儘量高的安全條件下應用的,這其實也引發了廣泛的研究與開發更為安全的病毒載體。
在前面,小番健康也詳細介紹了全球抗病毒藥物研發領域中,基於RNAi的基因沉默技術應用廣泛,技術也相對成熟。在10月20日的Viruses,研究人員已經介紹了RNAi應用於蚊媒黃病毒Tembusu病毒(TMUV)E和NS5基因為靶點的Ad載體,可有效地下調TMUV RNA複製和病毒在Vero細胞中的產生,持續至少96小時。
這也證明,RNAi作為抗病毒藥物開發的潛力。積極的看,抗病毒藥物基於病毒載體的RNA療法已經顯示出一些希望,這種基因沉默尤其是RNAi應用,提供藥物研發人員一種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