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獲批的慢性B肝治療藥物主要以抑制B肝病毒複製為主,單一藥物開發後,在療效方向未如市場預期。因此,目前有許多方案採用的是,PEG-IFNα和NUC聯合方法,目的在於提高療效,避免或抑制耐藥性發展,減少毒性,縮短治療時間,改善抗原抑制,促進B肝免疫應答的恢復。
B肝已獲批上市藥物,尚存的問題,解答一種新藥方向研發困境
曾有報導,PEG-IFNα+LAM或PEG-IFNα+LdT聯合使用後,可導致抗原抑制增加,但抑制的絕對速率並沒有人們預期的那麼理想,這些結論表明,聯合方案並不是有效治療的最佳組合。但在PEG-IFNα+ETV的交替組合中,導致更顯著的抗原抑制,B肝e抗原和B肝表面抗原丟失率分別是68.2%和40.9%(數據來自:Viruses)。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無論是使用ETV還是TDF聯合PEG-IFNα,在治療期間與治療後都能夠更持久地抑制e抗原和B肝表面抗原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些核苷類似物被研發並獲批上市,但有其他數據表明,在HBV-C和D基因型感染背景下,上述聯合方案的效果並不理想。通過以上介紹,我們會發現目前獲批的慢性B肝藥物存在的問題。
B肝原料藥的作用與不足
小番健康談談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源。由於目前獲批上市的藥物涉及許多不同的原料藥,包括PEG-IFNα、NUCs、核苷逆轉錄抑制劑(NRTIs)。這些方法的目的在於抑制B肝病毒複製來降低病毒血症,從而抑制致命的下遊肝病繼續進展。有一些報告指出,NUCs和PEG-IFNα可以抑制慢性B肝患者體內的HBV複製,但實際消除B肝病毒的情況仍然很少。
這種不徹底的臨床覆蓋率,似乎主要與抗病毒期間的API不足有關,特別是cccDNA,加上部分是由於中斷治療導致的。以上兩種方法都可能讓B肝病毒複製再度恢復活力,並且由於慢性B肝感染的加劇,進而出現肝臟耀斑。另外,NUCs或PEG-IFNα對B肝病毒轉錄或cccDNA近乎是沒有直接影響的,所以,治療完成後,B肝病毒複製還會重新被激活,或是出現下遊疾病症狀升高。
比如,長期使用NUCs後可能逆轉肝硬化,改善肝功能,並防止肝移植髮生。然而,發展為肝癌的風險並沒有真正被消除,但發生肝癌風險可能是會被降低的。還是回到原料藥的問題上,這些原料藥的使用,通常都無法有效地對B肝病毒感染實現功能性治癒。全球目前已有關於諸多治療性B肝疫苗的臨床前或進入I、II甚至III期改良的開發。
治療性疫苗的機制與研發困境
治療性B肝疫苗,作為促進B肝表面抗原血清清除的替代品,從而減少肝功能衰竭,提高慢性B肝患者的生存率。這個方向的B肝在研新藥,它的作用機制主要依賴於先天性和特異性免疫反應的潛力,從而對B肝病毒複製周期產生實質性和直接的影響。不幸的是,目前這個方向開發的在研新藥遇到一些研發困難,不易實現。
所以,目前可以做的依然是讓B肝病毒感染降至適度水平,而不是徹底清除。根據正規醫院肝病臨床醫生的長期治療後,慢性B肝患者的血清B肝表面抗原維持在6%-10%的丟失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