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病毒載體抑制癌細胞轉移研究綜述

2021-01-07 科學網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藥物遞送綜述》(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在7月最新一期上發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周東明有關基因治療中應用病毒載體抑制癌細胞轉移的研究綜述。

 

癌轉移是大部分癌症患者因腫瘤負荷和器官功能障礙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癌轉移中,腫瘤細胞在機體中遷移,播散到遠側器官中生長、繁殖,從而在正常組織中建立繼發腫瘤。

 

「轉移性腫瘤可以致命,在臨床上難以被治療。」專家認為,傳統的放療或化療在限制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方面效果有限,而應用病毒載體對癌症進行基因治療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在癌症基因治療中,治療方法包括用載體把功能正常的抑瘤基因、免疫細胞因子或MicroRNA等運載到腫瘤細胞。相對於非病毒載體,病毒載體更能有效地將目的基因運載到靶細胞。在靶細胞中表達攜帶基因的病毒載體可以是複製型或非複製型。由於非複製型病毒載體比複製型病毒載體相對安全,在過去20年中,非複製型病毒載體在疫苗研發和基因治療中已被廣泛研究。其中,常見的被改造為複製缺陷型載體的病毒有腺病毒、腺相關病毒、慢病毒和皰疹病毒。

 

近年來,用於癌症基因治療的病毒載體已從非複製型病毒載體轉向為複製型或溶瘤型病毒載體。病毒在癌細胞中的選擇性複製可不斷增加病毒量,導致癌細胞被病毒介導的溶瘤機制殺死。複製型病毒還可以從局部腫瘤傳播到其他癌細胞,不停地引起感染、複製和溶瘤的循環。

 

傳統溶瘤型載體主要致力於降低腫瘤的生長,而新型載體同時靶向腫瘤細胞中上皮—間質轉化(EMT),這可能進一步防止和逆轉侵襲性腫瘤發展。在這篇綜述中,周東明重點舉例說明腫瘤基因治療的臨床試驗以及臨床前數據,並進一步提出在癌症基因治療中提高溶瘤病毒載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建議。

 

目前,周東明研究組正在從事以新型腺病毒為載體的疫苗及其相關研究,其研究得到了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支持。(來源:科學時報 黃辛)

相關焦點

  • 研究開發出長效抑制miRNA病毒載體
    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將腺相關病毒(AAV)載體與miRNA誘餌(tough decoys)相結合,實現了小鼠中miRNA功能的長期、高效抑制。
  • 生態級負氧離子可有效抑制癌細胞轉移和擴散,為癌症患者帶來福音
    生態級負氧離子真的可以抑制癌細胞轉移和擴散嗎?根據央視名人患癌高發總結的幾點發病因第一是壓力大:導致癌症的很大原因是氣、怒、急、壓力大等情緒問題;心情不好就容易內分泌失調,全身免疫力下降,給各種細菌病毒提供了可乘之機。其次缺乏運動,主持人平時坐姿長久,不容易新陳代謝,全身經絡不暢通,產生疾病。然後飲食上不注意,應酬多,飲食無規律,長久不利於健康。
  • 大連理工大學發現抑制乳腺癌細胞轉移增殖機制
    原標題:發現抑制乳腺癌細胞轉移增殖機制 記者日前從大連理工大學獲悉,該校伍會健課題組發現了抑制乳腺癌細胞轉移機理,從而為治療乳腺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等雜誌。 據了解,與乳腺癌相關的死亡多數是由乳腺癌細胞侵襲、轉移造成的。
  • 外泌體與腫瘤轉移、放化療失敗有關係?證據終於找到了……
    研究顯示,外泌體通過與乳腺癌細胞融合,調動腫瘤細胞的信號通路,促進了乳腺癌細胞的轉移。外泌體除了調動信號通路,其還能攜帶非編碼單鏈RNA(miRNA),促進不同種類細胞間的交流,從而達到傳遞生物信息的目的。研究證實,有數種 miRNA參與了乳腺癌細胞的侵襲與轉移。
  • B肝RNAi新藥方向,依賴非病毒傳遞,而非應用病毒載體
    B肝RNAi新藥方向,依賴非病毒傳遞,而非應用病毒載體RNAi幹擾的未來方向,已經越來越明晰。例如,表達抗-HCV-shRNAs的組合慢病毒載體,已被使用於抑制C肝病毒(HCV)複製。當然,在RNAi臨床前的動物模型研究中,其作為抗病毒藥物潛力,也有相關文獻期刊作證。
  • 3D列印複雜「腫瘤-血管-骨」癌症轉移模型研究癌細胞轉移機制
    臨床證據表明,70%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發生骨骼轉移,導致嚴重的疼痛、骨折甚至死亡。研究癌症轉移背後的生物學機制是癌症治療的關鍵。癌症轉移的過程往往很難直接在患者體內進行研究,目前已經開發了一些體外癌症模型。
  • 蘭州獸醫研究所在口蹄疫VLP作為靶向載體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VLPs作為抗癌藥物的靶向載體,成功實現了腫瘤的體內外抑制。但與人/動物不易感的植物病毒VLPs相比,動物病毒的VLPs因其識別受體在人及動物細胞上超量表達,無需植物病毒VLPs額外連接特異受體靶標分子(如葉酸)的修飾,簡化了實驗步驟、避免了外源物質的副作用,充分發揮了VLPs的自然屬性,因此,動物病毒VLPs作為靶向載體具有非常獨特的優勢和潛在的應用價值。
  • 中國農科院蘭州獸研所在口蹄疫VLP作為靶向載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VLPs)作為量子點及磁性納米顆粒載體的研究基礎上,再次嘗試將VLPs作為抗癌藥物的靶向載體,成功實現了腫瘤的體內外抑制。但與人/動物不易感的植物病毒VLPs相比,動物病毒的VLPs因其識別受體在人及動物細胞上超量表達,無需植物病毒VLPs額外連接特異受體靶標分子(如葉酸)的修飾,簡化了實驗步驟、避免了外源物質的副作用,充分發揮了VLPs的自然屬性,因此,動物病毒VLPs作為靶向載體具有非常獨特的優勢和潛在的應用價值。
  • 癌症最致命的是轉移,最新研究揭開癌細胞的特殊保護膜
    事實上,對於超過90%的癌症病患來說,是在癌細胞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以後才回天乏術。由於癌症的複雜性,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清楚癌細胞在轉移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也就很難針對其擴散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最近,一項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的新研究揭示,在癌細胞轉移之初,淋巴系統竟然會提供特別的「保護膜」,促使它們活得更好、傳得更遠。這一發現也為開發抑制癌症轉移的療法提供了新的目標。
  • 載體表達的siRNA分子對豬圓環病毒2型複製的抑制作用
    微生物學報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48(11):1507~1513; 4 November 2008ISSN 0001-6209; CN11-1995/Q載體表達的siRNA分子對豬圓環病毒2型複製的抑制作用王海燕,劉文博,高崧*,劉秀梵(揚州大學農業部畜禽傳染病學重點開放實驗室
  • 研究人員發現染色體不穩定性是如何讓癌細胞避開免疫防禦的
    它會激活它們的刺痛路徑,並釋放免疫攻擊病毒感染的細胞。 Bakhoum實驗室之前的研究表明,癌細胞內部的cGAS-STING信號使它們具有免疫細胞的特徵——特別是爬行和遷移的能力——這有助於它們的轉移能力。這部分回答了癌細胞是如何在炎症中存活並在這一過程中協助轉移的問題。這項新的研究顯示了癌細胞如何應對激活cGAS-STING釋放到環境中的警告信號。
  • 科學家研究發現癌細胞如何逃避免疫防禦,研發新的治療方法
    細胞將這些無賴的DNA片段解釋為病毒入侵者的證據,這會引起他們內部的警鐘並導致炎症。免疫細胞移動到腫瘤的部位,產生防禦性化學物質。一個謎是為什麼這種由癌細胞引發的免疫反應並不意味著它們的崩潰。
  • Blood:揭示癌症腦轉移新機制!抑制凝血因子可以降低腦轉移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只有當癌細胞首先離開細小的血管,進入到腦組織中,才能形成腦轉移。為了促進這一步,癌細胞會影響血液凝結,來自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和海德堡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能夠在小鼠身上證實這一點。
  • Cancer research:攜帶siRNA納米顆粒抑制三陰性乳腺癌轉移
    ,轉移和復發,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疾病復發,轉移以及對藥物的抵抗導致正常的化療手段對於三陰性乳腺癌治療不能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 之前有研究表明β3整合素與上皮細胞間充質轉化和癌症轉移具有緊密聯繫,因此研究人員提出利用納米顆粒攜帶針對β3整合素設計的siRNA,以β3整合素為靶向目標進行三陰性乳腺癌治療。
  • 清華程功教授綜述:共生微生物在蟲媒病毒侵染中的作用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的程功教授團隊針對蟲媒體內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的關係,在Cell Press旗下的Trends in Parasitology期刊發表綜述,系統地回顧了吸血節肢動物體內的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相互作用的最新進展,並總結了共生微生物作用於節肢動物載體和蟲媒病毒的分子機制。
  • 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聚焦癌細胞耐藥研究新進展!
    經典途徑抑制癌細胞增殖並充當腫瘤抑制劑。非經典途徑具有相反的作用,促進腫瘤存活和轉移。【2】PNAS:病毒感染如何導致癌症更加耐受?doi:10.1073/pnas.2004809117卡波西氏肉瘤皰疹病毒(KSHV)是已知的七種引起人類癌症的病毒之一,是卡波西氏肉瘤的主要病因。
  • 逆天病毒M1專殺癌細胞 人類攻克癌症還要多久
    M1,這種病毒能夠選擇性地感染並殺傷包括肝癌、結直腸癌、膀胱癌、黑色素瘤在內的多種體外培養的癌細胞,對正常細胞無害。頭條前瞻的衝鋒耗認為,如果這個發現真的能夠廣泛應用到癌症治療上的話,那麼拿諾貝爾獎將是早晚的事。
  • 任善成團隊揭示前列腺癌轉移和免疫抑制的重要機制
    免疫治療是當前腫瘤治療領域的熱點,作為該領域目前最具有研究和應用前景的 PD-1/PD-L1 抑制劑,在治療前列腺癌上卻遇到了挑戰,尚難獲成功。因此,如何把前列腺癌這類對免疫治療無強烈反應 的「冷」腫瘤變「熱」,從而改善以 PD-1/PD-L1 抑制劑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效果;或是通過發現新的治療靶點、採用聯合用藥而實現增強免疫治療將是未來晚期前 列腺癌治療的方向之一。
  • ASCB:癌細胞同夥或為癌細胞發生轉移鋪平道路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2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在舉辦的2015年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年會上,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轉移性腫瘤如何利用非癌性的成纖維細胞來製造遷移
  • 孫承操/李得加/譚功軍合作發表細胞外囊泡和腫瘤免疫綜述論文
    近日,國際著名腫瘤學期刊Molecular Cancer(《分子腫瘤》IF=15.302)發表了武漢大學健康學院孫承操副教授、李得加教授和暨南大學譚功軍副教授課題組,在細胞外囊泡和腫瘤免疫方面的綜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