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複雜「腫瘤-血管-骨」癌症轉移模型研究癌細胞轉移機制

2020-10-30 上普生物

癌症轉移是癌症治療的關鍵挑戰,目前尚缺乏合適的體外癌症模型來研究癌症轉移背後的生物學機制。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Grace Zhang課題組近期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期刊上發表了「Engineering a Novel3D Printed Vascularized Tissue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to Bone」的文章,3D列印出含「腫瘤-血管-骨」的乳腺癌轉移模型,並研究血管環境在乳腺癌向骨組織侵襲過程中的作用。

研究背景

癌症導致的死亡中90%以上與癌症轉移,這也代表著癌症治療的主要挑戰。轉移性乳腺癌(BrCa)細胞具有侵入骨組織的傾向。臨床證據表明,70%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發生骨骼轉移,導致嚴重的疼痛、骨折甚至死亡。研究癌症轉移背後的生物學機制是癌症治療的關鍵。癌症轉移的過程往往很難直接在患者體內進行研究,目前已經開發了一些體外癌症模型。其中,動物模型受到包括與人體組織環境和免疫系統缺乏相似性、批次差異性、異種移植複雜性等限制;傳統的2D培養模型不能準確地重構癌症微環境的特徵;3D培養模型雖然能夠體外呈現癌細胞的異質生長、抗藥性和轉移行為,但通常無法同時重構出多種器官的生理微環境。生物3D列印通過對載細胞的生物墨水進行精確受控組裝,形成大尺度異質組織/器官,因此,在構建複雜異質組織模型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

最新研究表明, 3D列印的癌症模型在模擬癌症細胞和骨細胞的行為特性方面,要遠甚於2D培養模型。成骨細胞或間充質幹細胞的存在,能夠促進乳腺癌細胞的形態變化、遷移行為和耐藥性;然而,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腺癌轉移的最後階段。為了更好地了解乳腺癌的轉移行為,體外3D模型需要考慮癌細胞從原發部位向遠處的繼發部位遷移的過程,以及血管環境和內皮細胞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使用立體光刻工藝(SL)3D列印了含「腫瘤-血管-骨」的異質組織模型,來模擬乳腺癌的轉移過程,即乳腺癌細胞從原發腫瘤組織脫離、遷移穿過血管、並侵入骨組織以形成繼發性腫瘤。

圖1.乳腺癌侵入骨組織的癌症轉移模型

癌症轉移模型的構建

本研究採用立體光刻(SL)工藝來列印「腫瘤-血管-骨」異質組織模型(8mm×8mm×1mm),並採用可光聚合的生物墨水(GelMA/PEGDA)。

  1. 對於乳腺癌組織的列印,採用GelMA/PEGDA墨水列印出乳腺癌結構,並澆注載乳腺癌細胞的GelMA水凝膠,這裡分別採用兩種乳腺癌細胞系,即非侵襲性的MCF-7細胞系與侵襲性較強的MDAMB-231細胞系。

  2. 對於骨組織結構的列印,通過模擬骨組織細胞外基質的納米結構特性,在上述光聚合墨水的基礎上進一步添加50wt%的納米羥磷灰石(nHA)混合墨水。在列印的骨組織結構中澆注載成骨細胞(hFob)和內皮細胞(比例為1:1,細胞密度在104 mL−1)的GelMA水凝膠,構建血管化的骨組織。

  3. 將列印出的乳腺癌和骨結構同時轉移到10wt%的GelMA墨水池中,採用微針脫模工藝形成中空的直通道(直徑為500微米),並種植內皮細胞形成血管化通道,來模擬癌組織與骨組織之間的血管結構。


圖2. 3D列印「腫瘤-血管-骨」癌症模型與形態表徵

癌症轉移模型的評價

通過綜合比較材料的彈性模量、溶脹率和細胞增值率,將生物墨水的材料比例優化為10wt%GelMA和10wt%PEGDA。內皮細胞在純GelMA凝膠中的代謝活性要優於GelMA/PEGDA凝膠,同時低濃度(5wt%)的GelMA凝膠有利於內皮細胞的的粘附和生長。3D列印實現了多種細胞的精確分布,同時各種細胞都具有較好的增殖能力,同時,成骨細胞(hFob)和內皮細胞通過共培養的方式形成了血管化的骨組織。

在凝膠結構中MDAMB-231細胞系呈現出比MCF-7細胞系明顯更強的侵襲性,同時血管通道的存在促進了MDAMB-231細胞系的侵襲性。進一步的WST-8實驗結果表明,內皮細胞的存在,促進了乳腺癌細胞的增殖,抑制了成骨細胞的增殖;然而,乳腺癌細胞分泌的因子反過來則抑制了內皮細胞的增殖。免疫螢光染色結果證明MDAMB-231乳腺癌細胞系侵入到骨組織中,且在侵入後,成骨細胞的OCN、OPN等基因下調,而內皮細胞的CD31、VEGFA等基因上調,意味著癌細胞抑制了骨生成過程,同時受到血管的調控。

圖3. 乳腺癌細胞侵入骨組織過程的表徵

總結

轉移性乳腺癌具有侵入骨頭組織的傾向。本研究通過3D列印「腫瘤-血管-骨」的多功能異質組織來構建乳腺癌轉移模型,體外重現癌細胞從原發部位向骨組織遷移的過程,並研究血管環境和內皮細胞的作用,對於研究癌症轉移背後的生物學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Cui, H., et al., Engineering a Novel 3D PrintedVascularized Tissue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to Bone.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20. 9(15): p. 1900924.(DOI:10.1002/adhm.201900924)

相關焦點

  • 重磅級文章聚焦癌症轉移研究新成果!
    一種新型抗體分子有望明顯抑制癌症轉移doi:10.15252/emmm.201911164排列在血管內部的細胞層表面的受體或能刺激腫瘤中新血管的形成並加速癌症轉移,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一種特殊抗體成功阻斷了該受體的功能,從而就能有效抑制乳腺癌或肺癌小鼠機體中癌症的轉移性生長
  • Blood:揭示癌症腦轉移新機制!抑制凝血因子可以降低腦轉移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只有當癌細胞首先離開細小的血管,進入到腦組織中,才能形成腦轉移。為了促進這一步,癌細胞會影響血液凝結,來自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和海德堡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能夠在小鼠身上證實這一點。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癌症轉移研究新進展!
    重要的是,這一發現還表明,破壞核糖體功能並抑制癌細胞生長的靶向藥物組合減慢了乳腺癌在小鼠模型中的擴散。【7】Nat Commun:揭示蛋白AKAP8抑制乳腺癌轉移機制doi:10.1038/s41467-020-14304-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人類腫瘤的動物模型中發現一種在體內天然產生的稱為AKAP8的蛋白抑制乳腺癌轉移。他們還發現高水平的AKAP8可預示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更高。
  • 癌症演化樹:揭示癌症轉移機制
    原發性腫瘤內的不同細胞,可能在初始腫瘤得到確診的多年前,就演化成更具侵略性的形式,而且發生擴散的遺傳機制也各不相同。    雖然這些發現很是駭人,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希望。這提醒癌症研究人員,與其專注於晚期突變,不如更關注原發性腫瘤(癌症樹的起源)中的早期基因突變。針對後者研發藥物,或許將增加癌症病人康復的概率。    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使用一個線性模型來指導癌症研究。
  • Biomaterials|生物3D列印骨轉移瘤模型
    摘要:骨是乳腺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除疾病負擔急劇增加外,骨轉移也是預後不良的指標。研究乳腺癌的骨轉移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工程化的體外模型,該模型可以複製體內骨骼環境的特徵。這種體外模型理想地使轉移細胞的生物學儘可能接近地模仿其體內行為。在這裡,研究者利用微細加工和癌細胞生物學中的尖端技術,開發了體外乳腺癌骨轉移模型。
  • 靶向作用癌症周圍組織或有望抑制或限制癌症發生轉移
    2020年2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癌症取決於血液,就好像機體其它部位一樣,腫瘤的生長需要血管為其提供氧氣和營養物質,但癌症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利用這些血管擴散到機體其它部位;當癌症開始發生轉移時,一部分癌細胞就會從原發性位點分離出來,並通過血液流動或血管網絡來進行擴散,如果條件合適的話,循環中的癌細胞就會被小血管捕獲,逃逸並在機體其它地方發展為新的腫瘤
  • 癌症有救了?外媒:科學家找到癌細胞轉移擴散原因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月15日報導,這項科學突破發表在《自然研究報告——癌症》雜誌上,它為思考癌症轉移及其治療方法提供了一個新穎的框架。  報導稱,轉移是癌症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90%癌症所導致的死亡是因為轉移造成的。  但是,關於造成癌細胞繁殖的原因知之甚少。
  • 癌細胞想從淋巴轉移?科學家:抱歉,此路不通
    除了提供氧氣和營養的血管外,還有負責運輸免疫系統細胞和組織液的淋巴管,體內的癌細胞正是通過這兩種途徑擴散並形成子代腫瘤(所謂的轉移瘤)。,這是一個基於GEMM(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片段的腫瘤模型,該模型獨特地維持了腫瘤內淋巴管的功能網絡,該網絡有助於致命性周圍轉移的傳播。
  • 首張「癌症轉移圖譜」問世!集合500個人類癌細胞系轉移規律
    2013 年,他當時正參與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癌症生物學與遺傳學計劃,期間發表過數篇論文,其發表的論文主要涉及人類癌細胞和乳腺癌等腫瘤研究。圖|12月10日 Nature 當期封面論文(來源:Nature)目前,對於癌細胞轉移領域的研究,尚未出現可以在動物模型體內大規模進行實驗的方法,一般都是針對少數癌細胞株在特定領域上進行長期深入研究。
  • 血管通透性與癌症復發轉移 及 忌口
    這和雙方的惡性程度/預期壽命是能掛上鉤的 正常組織血管內很少發生外滲,而腫瘤微血管的高通透性會改變這個情況,大量外滲至血管外細胞外間隙(EES),可用於評價腫瘤血管的部分血漿容積及內皮細胞通透性。 EMVI是指胃腸道腫瘤腸壁固有基層外的血管出現腫瘤浸潤。31%的直腸癌會發生EMVI,但常規mr敏感度比動態mr低,難對管徑小於3mm的壁外血管進行可靠評估。動態mr才能幹這生意,準確度很高,而常規mr這方面準確度明顯低。目前有廣泛研究的就上述前列腺、肝、咪咪、宮頸。動態mr於腸癌的研究還沒有哪一份足夠完整系統。
  • Oncogene: 對抗腫瘤轉移取得突破性進展!預防轉移可能就靠它了!
    2018年2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由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SRI)完成的新研究給了科學家們在腫瘤轉移之前靶向腫瘤的機會。這項新研究於近日發表在《Oncogene》上,該研究表明一個叫做LTBP3的蛋白促使了一種連鎖反應導致早期發展的腫瘤生成新血管。這些血管可以像高速路一樣將癌細胞傳播到全身,在很早期就種下轉移灶。
  • 癌症怕轉移,癌細胞轉移時,會通過什麼途徑?醫生詳細告訴你
    癌症已經夠可怕,但是癌症居然出現轉移了,這無疑是晴天霹靂。癌症破壞者患者的身體健康,一步步的侵蝕著我們的身體,腫瘤在身體中長大,就會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異常症狀,有很多的併發症就會相繼而來,這些都是輕的,最厲害的就是癌症轉移了。
  • Cancer Res:癌細胞缺氧導致癌症生長和轉移機制
    2012年9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缺氧時,腫瘤似乎應當縮小。然而,大量研究已證實腫瘤缺氧,即腫瘤部分區域含有極低濃度的氧氣,的確與更加侵襲性的腫瘤行為和更差的預後相關聯。這似乎表明腫瘤不會屈服於缺氧,相反腫瘤過量增加血液供應,因而經常會導致缺氧,從而給腫瘤發送生長和轉移的信號以便尋找新的氧氣源。
  • Cell:揭示轉移性癌細胞逃避免疫系統檢測機制
    MSK轉移研究中心主任Joan Massagué說,「從腫瘤開始形成到它被外科手術摘除前的這段時間,它釋放腫瘤細胞進入體內[其他地方]。這些細胞中的大多數會死亡,但也有一些可能不會死亡。」這些流浪者能夠躲藏起來,僅僅是為了晚些時候在其他地方復發,這一現象被稱作潛伏性轉移,也被稱作休眠性轉移(dormant metastasis)。
  • 揭示癌細胞穿過血管壁發生轉移機制
    2016年8月12日/生物谷BIOON/--很多癌症僅當在體內其他地方形成轉移瘤時才變成致命的危險。當單個癌細胞從原發性腫瘤中脫落下來,通過血液運行到達體內較遠的部位時,繼發性腫瘤(即轉移瘤)就會形成。為了做到這一點,它們不得不穿過小血管壁。
  • 血管內皮細胞支持生物3D列印建立的體外血管化骨模型的成骨作用
    骨是一種高度血管化的組織,在骨骼發育過程中,血管化和礦化是同步進行的。事實上,這兩種成分都應該包括在任何可靠的和貼壁的體外模型平臺中,以研究骨生理學和骨骼疾病的發病機制。本文報導的方法導致了一種受生物啟發的體外骨血管形成模型,模擬了組織發育過程中發生的毛細血管的從頭形態發生。關鍵詞:血管化骨模型、三維微生理系統、三維生物列印、生物材料。
  • 為什麼有些癌症患者腫瘤很大沒轉移,有人很小卻轉移了?一文讀懂
    ,超過90%的癌症患者死於腫瘤轉移,60%以上的癌症患者發現時已經發生轉移。但在臨床上,有部分患者雖然腫瘤很大也沒有轉移,有的很小卻發生了轉移。事實上,惡性腫瘤的轉移並不是根據腫瘤大小決定的,從當前醫學上對惡性腫瘤的研究來看,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 Cell子刊:缺氧竟是導致癌症轉移的元兇!「加氧治療」或是癌症治療...
    轉移擴散,是許多晚期癌症的表現之一,同時也是最難以治癒的情況。屆時,患者的癌細胞的附著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與此同時,其遷移能力增強,導致癌細胞從原生部位隨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形成新的腫瘤。更可怕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就如同被宣判死刑,幾乎無法治癒。
  • 癌症最致命的是轉移,最新研究揭開癌細胞的特殊保護膜
    在全世界範圍內,癌症是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然而,最初的腫瘤往往並非致命的關鍵。事實上,對於超過90%的癌症病患來說,是在癌細胞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以後才回天乏術。由於癌症的複雜性,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清楚癌細胞在轉移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也就很難針對其擴散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
  • 乳腺癌腦轉移潛在分子機制被發現,有助於新藥研發
    來源: iNature腦轉移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其分子機制知之甚少。另外,關於m6A閱讀器YTHDF3在人類疾病中的作用還知之甚少。YTHDF3促進癌細胞與腦內皮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相互作用,血腦屏障的外滲,血管生成和生長。從機制上講,YTHDF3增強了ST6GALNAC5,GJA1和EGFR的m6A富集轉錄物的翻譯,這些轉錄物均與腦轉移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