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內皮細胞支持生物3D列印建立的體外血管化骨模型的成骨作用

2020-12-04 生物3D列印技術菌

骨是一種高度血管化的組織,在骨骼發育過程中,血管化和礦化是同步進行的。事實上,這兩種成分都應該包括在任何可靠的和貼壁的體外模型平臺中,以研究骨生理學和骨骼疾病的發病機制。為此,Irene Chiesa團隊利用明膠納米羥基磷灰石(Gel-nHA)3D生物列印支架,建立了體外血管化骨模型。


首先,研究團隊將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HMSCs)接種到支架上,進行了兩周的成骨分化。然後,他們將慢病毒-綠色螢光蛋白基因轉染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s)植入3D生物列印支架大孔中,在接下來的兩周培養中形成毛細血管樣網絡。


實驗分為三個實驗條件:條件1,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在1:1成骨培養基(OM):內皮細胞(EM)中培養的骨構建物;條件2,不含人臍靜脈內皮細胞的骨構建物在1:1OM:EM中培養;條件3:人臍靜脈內皮細胞骨構建物在1:1生長介質:EM中培養。所有樣本均為工程化骨基質。


在條件1和條件3中,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在骨結構內形成管狀結構,在活組織和組織學中可以通過螢光顯微鏡看到複雜的毛細血管樣網絡的組裝。CD31免疫染色證實有明顯的血管腔形成。實時定量PCR定量檢測成骨分化和內皮細胞反應。鹼性磷酸酶和矮小相關轉錄因子2的上調證實了hMSCs的早期成骨作用。即使在條件3下去除OM,他們也觀察到明顯的成骨,明顯伴隨著骨橋蛋白、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和I型膠原的上調。


這些發現表明,研究團隊在短短四周的培養中就成功地實現了一種具有強大血管化能力的骨模型,我們強調了內皮細胞的包涵體是如何更真實地支持成骨的。本文報導的方法導致了一種受生物啟發的體外骨血管形成模型,模擬了組織發育過程中發生的毛細血管的從頭形態發生。


關鍵詞:血管化骨模型、三維微生理系統、三維生物列印、生物材料。


在天然骨中,血管對骨的發育、重建和骨折癒合是必不可少的,對維持健康的骨組織也是至關重要的。血管生成是骨形成的先決條件,在膜內骨化過程中,毛細血管侵入分化的間充質區,而在軟骨內骨化過程中,肥大的軟骨細胞招募滲入的血管系統。骨和血管之間相互作用的調節失調是不同病理(如缺血性壞死、骨質疏鬆症和Gorham-Stout病)的基礎。

此外,骨組織工程體內移植的一個關鍵障礙是工程化結構內缺乏血管形成。血管化骨植入物可以有效地治療連接結構和宿主血管網絡的大型骨缺損,以維持生存能力並促進整合。此外,血管系統也是在體外工程骨平臺研究骨生物學、疾病發病機制和測試新的潛在藥物時需要包括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過去的十年中,通過結合成骨前體細胞和血管前體細胞,人們進行了不同的嘗試來生成體外血管化的骨組織結構。共培養系統經常被用來同時促進成骨和血管生成。值得注意的是,在正信號反饋迴路中,細胞間通訊支持骨組織工程中同時發生的成骨和血管生成。


事實上,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HMSCs)分泌血管生成生長因子,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促進血管生成;而內皮細胞(ECs)產生骨形態發生蛋白(BMPs),促進前體骨細胞向成骨細胞分化。然而,共培養方法是複雜的,細胞類型、培養介質、微環境、接種方法、支架結構和材料等參數將對最終結果產生重大影響。


在過去的十年裡,生物列印越來越多地被用於支架的製造,以提供對支架設計的更多控制。生物印花使用計算機輔助轉移過程來快速製造預定義的複雜結構,並精確控制外部和內部結構。因此,與傳統技術不同的是,生物列印能夠精確地製造相互連接的多孔結構,控制支架製造中的關鍵因素,例如組成、孔幾何形狀、大小和互連性,這些因素對於創建具有不同細胞類型的有組織的構建物是必不可少的。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團隊的目標是建立一種體外工程化的血管化骨模型,以研究血管形態發生和成骨在結構發育過程中的相互影響。為此,團隊首先實現了一種基於明膠-納米羥基磷灰石(Gel-nHA)三維生物列印支架的骨構建,該支架具有相互連接的孔隙網絡,種植了經過成骨分化的hMSCs。然後,為了簡單起見,他們將慢病毒-綠色螢光蛋白基因轉染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以下簡稱HUVECs)納入3D生物列印支架孔內,形成一個毛細血管樣網絡。

圖1:(A)用於製造支架的活塞驅動擠出機3D生物印表機。(B)用於列印具有垂直和側向孔隙的木樁支架的生物標繪技術示意圖;在列印過程中,犧牲支持材料為生物材料墨水提供支撐,以避免支架坍塌。(C)在Solidworks®中設計的木樁腳手架CAD模型,帶有橫向分支,可防止在非列印移動過程中材料沉積;比例尺=1 mm。

圖2:骨支架的後處理。(a-c)支架在支架材料中放置48小時。照片拍攝(A)剛列印完,(b,c)48小時後,在交聯之後。顏色的變化是京尼平-明膠反應的結果,深藍色標誌著交聯的結束。(d,e)去除Pluronic acid F-127並用外科刀片切割側枝後的支架。(F)腳手架直徑4毫米的圓柱形芯子。(g-i)巖心在(g,h)頂面和(I)側面的高倍率圖像,分別顯示軸向和側向孔隙。G和I,比例尺=1 mm;h,比例尺=500微米。


血管化骨構建:將人臍靜脈內皮細胞: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製成4:1比例的懸液,最終濃度為106個/ml,用纖維蛋白凝膠和GelMA配製成1:1的溶液。在每個支架的大孔中填充55µl的HUVECS:載hMSCs的GelMA-Fibin凝膠水凝膠,在紫外光(405 Nm)下原位交聯2min。製造工藝示意圖如圖3a所示。

圖3:(A)將HUVECs添加到骨構建物中,填充支架內整個相互連接的孔隙網絡的過程示意圖。(B)血管化骨結構發展的實驗時間表(條件1和3)和非血管化對照(條件2)。


為評價支架的形態,採用顯微CT技術獲取支架橫截面圖像。不同生物列印方向的層之間看不到塌陷(圖4a-b)。由ITKSnap®進行的支架3D重建如圖4c所示。


橫截面圖像用室內開發的Matlab®腳本進行處理,以創建代表孔隙網絡的支架微CT掃描的負片3D重建(圖4d)。Matlab®分析表明,支架孔網絡是相互連通的,軸向方形孔徑為0.92±0.14 mm,橫向孔徑為0.5±0.15 mm,孔隙率約為60%。

圖4:(a,b)不同高度取芯支架的MicroCT切片掃描,取芯支架周長突出顯示。(C)使用ITK-Snap®對支架進行三維重建。(D)由Matlab®獲得的支架內相互連接的孔隙網絡的三維重建。


在37°C的PBS 1X中進行了溶脹試驗,樣品在不改變其原始形狀的情況下吸收了水。體重在30分鐘後達到平臺期(圖5a)。對支架進行後處理和膨脹後的壓縮試驗,壓縮模量分別為36.4±9.6kPa和5.1±2.3kPa(圖5b),復水後壓縮模量明顯下降。

圖5:(A)隨時間變化的腫脹百分比。重量平臺點(30分鐘)用紅線突出顯示。(B)後處理後剛測試的支架的壓縮模量與復水(膨脹)後測試的支架的壓縮模量之間的比較。*p值<0.001。


支架接種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每個支架1×105個細胞),24小時、72小時、7天、10天後進行活細胞檢測。由於京尼平是紅色螢光,所以不可能進行標準的活/死檢測中的死亡成分。圖6顯示了每個時間點的支架頂部、橫截面和底部表面的圖像。24小時後,細胞不均勻地附著在支架上,並且可以看到幾個細胞聚集體。培養7d和10d後,支架被hMSCs完全均勻覆蓋。

圖6:支架在不同時間點上(左)、橫截面(中)和下(右)表面的活體化驗。24小時後,細胞不均勻地附著在支架上,可見幾個細胞聚集體(紅圈)。72h後細胞均勻分布,7d和10d後支架被hMSCs完全均勻覆蓋。比例尺=2 mm。


10d後進行DAPI-Phalloidin染色。綠色、藍色和紅色通道分別用於顯示細胞骨架、細胞核和支架纖維(圖7)。觀察到細胞橫跨支架的角落,並開始填滿大孔內的空隙。

圖7:轉基因培養10天後的DAPI-Phalloidin染色。照片是用立式立體顯微鏡(奧林巴斯SZX16)在不同放大倍數下使用所有通道採集的,並與ImageJ®合併。紅色通道:支架纖維(由於染料木素的自身螢光);藍色通道:細胞核;綠色通道:細胞骨架。紅色虛線標出了腳手架。比例尺=500μm。


在接種24小時和14天後,在不需要任何額外染料的情況下,用螢光顯微鏡觀察綠色螢光蛋白HUVECs的組織(圖8a)。24小時後,HUVECs是圓形的,沒有連接,就像在水凝膠中種植後所預期的那樣。到了第14天,它們形成了複雜的相互連接的毛細血管樣網絡(圖8b);實驗條件1和3的網絡之間沒有明顯的質量差異。

圖8:(A)在實驗條件1中種植24小時和14天後骨組織中的HUVECs組織的比較。在24小時內,HUVECs很少,圓形且沒有組織,而在第14天,它們在支架的大孔內和支架纖維上都排列成毛細管狀網絡。(B)以兩種不同的放大倍數放大實驗條件1和3的HUVECs網絡圖像。兩種實驗條件下均可形成毛細管狀網絡,且無質的差異。(A)刻度尺=2毫米,(B)刻度尺=500μm。


H&E染色顯示hMSCs來源的成骨細胞和血管形成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之間的細胞形態(圖9)。由於納米羥基磷灰石的存在,凝膠-納米羥基磷灰石支架染成了深紫色。然而,這並不能掩蓋骨樣基質的沉積,這種基質染成粉紅色,在所有實驗條件下都清晰可見。此外,HUVECs不僅在支架大孔內形成了毛細血管樣網絡,而且在實驗條件1和3中呈現清晰可識別的管腔(圖9)。在這些情況下,管腔的數量和大小沒有明顯的質量差異。當人臍靜脈內皮細胞不存在時(實驗條件2),成骨分化的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是唯一存在的細胞。這些細胞仍然靠近支架表面,在填充大孔的水凝膠中看不到管腔。

圖9:在不同放大倍數下所有實驗條件下構建物的H&E染色。骨樣基質在所有實驗條件下均可見(箭頭)。在實驗條件2中,大孔內不存在管狀結構,因為水凝膠中沒有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只有均勻分布的分化的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在實驗條件1和3中,支架大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形成的管狀結構和管腔。


CD31免疫組織化學進一步證實了實驗條件1和3中HUVEC管腔的形成(圖10)。實驗條件2作為對照,正如預期的那樣,沒有細胞染色,因為沒有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加入到水凝膠中。

圖10:所有實驗條件下構建物的CD31免疫組織化學。在實驗條件1和3中,支架大孔內的HUVECs染色證實了HUVECs形成管腔。在實驗條件2中,由於未加入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因此未見染色。


圖11:用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分析血管化骨結構的基因表達。報告了所有時間點和實驗條件。*=p值<0.05,**=p值<0.01。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證明了序貫誘導方法能夠在相同的培養空間內實現血管-成骨的結果。首先,他們促進了種植在三維生物列印凝膠-納米羥基磷灰石支架中的hMSCs的成骨。然後,在載人臍靜脈內皮細胞的水凝膠中誘導形成了穩定的血管網絡,填充了支架的大孔。


這一方法產生了一種受生物啟發的體外骨血管模型,模擬了組織發育過程中毛細血管的從頭形態發生。生物列印的體外血管化骨模型可以用來在健康和病理條件下詢問骨生物學,並測試潛在的治療方法。這裡報導的方法代表著朝著創建逐步更真實的模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該模型可能包括其他類型的細胞,如破骨細胞或骨細胞。


此外,血管化骨性結構的一個自然發展是它與軟骨相結合,創造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骨軟骨模型,以探索軟骨、骨和血管系統之間發生的複雜的串擾。

相關焦點

  • 3D列印複雜「腫瘤-血管-骨」癌症轉移模型研究癌細胞轉移機制
    成骨細胞或間充質幹細胞的存在,能夠促進乳腺癌細胞的形態變化、遷移行為和耐藥性;然而,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腺癌轉移的最後階段。為了更好地了解乳腺癌的轉移行為,體外3D模型需要考慮癌細胞從原發部位向遠處的繼發部位遷移的過程,以及血管環境和內皮細胞的作用。
  • 多級微管結構骨支架載體促進成骨成血管作用及機制
    :主要是指從原有的毛細後微血管網上芽生、套疊或被橫跨的內皮細胞橋分隔(搭橋),分化出新生的、不具有完整中膜結構的毛細血管網過程,此過程是多環節作用的結果,包括某些特定的酶對原有血管基膜的降解、內皮細胞的增殖、遷移、有序排列以及新生血管的重構和成熟。
  • 使用成纖維細胞,周細胞和內皮細胞對血管化進行3D生物列印
    移植物是使用一種生物墨水形成的,該墨水包含人包皮真皮成纖維細胞(FBs),源自臍帶血人內皮集落形成細胞(HECFC)的人內皮細胞(EC)和懸浮在大鼠尾巴I型膠原中的人胎盤周細胞(PC),形成真皮,然後用包含人包皮角質形成細胞(KC)的第二種生物墨水進行印刷,形成表皮。在體外,KC複製並成熟以形成多層屏障,而EC和PC自組裝成相互連接的微血管網絡。
  • 苗俊英:血管內皮細胞自噬與動脈硬化
    在2014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上,苗教授就「血管內皮細胞自噬與動脈硬化」做了精彩分享,該演講視頻已上傳至行雲學院供交流學習。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點(mTOR)在細胞自噬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並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密切關係,因此,調控mTOR的信號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
  • 發現血管內皮細胞選擇造血命運新機制
    近日,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曉課題組和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劉兵課題組合作,發現哺乳動物血管內皮細胞選擇造血命運的負向調控機制——內皮細胞Smad4信號通過維持內皮下間質的BMP4表達以及抑制動脈內皮ERK的活化,從而阻止過度的內皮—造血轉化。相關研究在《血液》雜誌在線發表。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隨著技術的進步,甚至連軟性的腦膜、血管、整個的腫瘤,都能用生物材料3D列印出來,有的用於模擬疾病、培訓新醫生,有的用於術前規劃、術中導航,有的直接是可降解材料,可以被身體「吸收」,直接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那麼,什麼時候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可以受益於3D列印,不需要苦等供體呢?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E和F)在海藻酸鹽懸浮液中列印的人腦模型3d。比例尺,1釐米。在二維細胞培養中,細胞的形態發育和運動比在三維環境中受到更多的限制。科學界越來越意識到,在細胞分化和組織組織方面,3D細胞培養更能反映複雜的細胞自然環境。
  • 生物3D列印GelMA基血管化皮膚
    (1)表皮含有4 ~ 5層上皮細胞,可形成角質化的復層鱗狀上皮;(2)真皮由真皮成纖維細胞(DFs)產生的膠原和彈性蛋白纖維相互連接的網狀結構組成,真皮內的血液和淋巴管為皮膚提供營養,並與真皮成纖維細胞相互作用;(3)皮下組織血管分布良好,主要由脂肪、血管和神經組成。這些不同的皮層提供了獨特的微環境,其中每一層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與其他層溝通,從而實現其特殊功能。
  • Cell主刊史上首篇生物3D列印綜述Bioprinting for the Biologist
    生物印技術為體外研究旁分泌信號提供了一個有前途的平臺,因為可以使用仿生圖案在3D矩陣中將多個細胞群分隔開,這對於使用傳統細胞培養方法可能是一項挑戰。在肝臟發育的背景下,肝細胞和內皮細胞已被印成具有仿生異源細胞定位的小葉狀幾何體,與缺乏幾何結構的共培養相比,導致成熟度提高。
  • PNAS:血管內皮細胞「Gab1-PKA-eNOS」信號轉導通路在缺血性血管...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IMM)羅金才研究組發現,血管內皮細胞「Gab1-PKA-eNOS」信號轉導通路在缺血性血管新生過程中起關鍵作用。附圖:Gab1基因敲除導致小鼠缺血性血管新生、側枝循環建立出現缺陷(圖示上半部分),主要是由於血管內皮細胞管狀結構形成的信號調控通路出現障礙而引起的
  • 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幕後「元兇」鎖定
  • AM:血管化軟組織的生物3D列印
    以光聚合含有不同類型細胞的生物列印結構(Figure1D)。力學測試表明,MeTro的加入增加了複合水凝膠的殘餘量。可以修改以實現類似軟組織的力學,並可以支持細胞粘附和增殖,如Figure1(E-J)。圖1 GelMA/MeTro複合水凝膠的合成與力學性能研究在本研究中,使用冷水魚明膠作為犧牲材料,以增強設計生物墨水的可列印性。
  • 浙大研究人員藉助微氣流列印出3D生物活性微結構
    新華社杭州9月26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藉助微氣流,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這一方法將為體外重建器官以及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提供有效路徑。
  • 壓力性尿失禁患者陰道壁成纖維細胞外泌體對血管新生調節作用的研究
    迄今,外泌體對SUI病理過程的調節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擬分離、培養尿道周圍陰道壁組織成纖維細胞,提取成纖維細胞分泌的外泌體,探討SUI患者陰道壁成纖維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對血管新生的影響。劉小春等用酶消化法分離獲得陰道前壁成纖維細胞,通過超濾法分離成纖維細胞培養上清中的外泌體。Transwell法檢測外泌體對內皮細胞遷移的作用。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
    3D列印活體器官延長壽命的夢想儘管遙遠,但我們正向它一步步逼近。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 這一方法將為體外重建類器官,為開發更為高效的器官晶片、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等,提供有效路徑。
  • 空軍軍醫大學金巖團隊發現Gli1+細胞對H型血管的新生維持作用
    2020年7月14日,《幹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空軍軍醫大學組織工程中心金巖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闡明了骨發育及再生修復中間充質幹細胞亞群Gli1+細胞在H型血管周圍具有特異性空間分布的現象,發現Gli1+細胞對H型血管具有關鍵維持作用,為了解組織再生過程中的間充質幹細胞對成血管調控功能奠定了實驗基礎,
  • 3D列印血管植入物 用於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PConline 3D列印資訊】儘管生物醫學領域的3D列印解決方案,尤其是3D生物列印可植入人體組織,仍然處於實驗室階段,但美國馬裡蘭大學Fisher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已經在嘗試 這使用它來拯救生命。他們關注的焦點是先天性心臟病(CHD,先心病),該疾病影響了近1%的新生兒,屬於出生缺陷中的最常見類型。
  • ...作用_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_骨質疏鬆_骨關節炎_椎間盤退變_醫脈通
    骨RAS的激活在骨代謝中起著獨立於全身的重要作用。RAS的活性因子包括腎素、血管緊張素(Ang)Ⅰ和Ⅱ、血管緊張素Ⅱ受體1(AT1R)、血管緊張素Ⅱ受體2(AT2R)、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Ang-(1-7)及Mas受體等。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未來有望能自由製造人體「零件」
    如果要把列印目標擴展到人體所有「零件」,挑戰就大多了。首先,你要保證人造器官能夠適應人體的力學環境,不能太硬、太軟或者塌陷;其次,器官要能夠存活並發揮特定的功能。比如,儘管3D列印的心臟「模型」已經很多,但至今沒有一個真正的3D列印心臟能夠成功植入生物體。「我們試試能否先實現一個小目標,列印生物活性的微組織。」賀永說。天然的生物組織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 無血清單層細胞誘導法培養豬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為血管內皮細胞
    內皮細胞:是指排列在血管或淋巴管內表面的單層細胞,其中血管內表面的內皮細胞稱為血管內皮細胞。人體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或喪失功能,通常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成正相關。豬作為人類心血管及代謝性疾病研究的良好模型,對其多能性細胞向血管內皮細胞定向分化體系的建立,將為創建心血管疾病模型提供保障。目的:建立一種無血清單層誘導分化方法,使豬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為CD31陽性血管內皮細胞,並對獲得的內皮細胞進行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