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軍醫大學金巖團隊發現Gli1+細胞對H型血管的新生維持作用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7月14日,《幹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空軍軍醫大學組織工程中心金巖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闡明了骨發育及再生修復中間充質幹細胞亞群Gli1+細胞在H型血管周圍具有特異性空間分布的現象,發現Gli1+細胞對H型血管具有關鍵維持作用,為了解組織再生過程中的間充質幹細胞對成血管調控功能奠定了實驗基礎,同時也為實施成血管調控提供了新的幹預策略。

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對骨折癒合、骨內穩態維持有重要作用。分布於血管周圍的壁龕是間充質幹細胞能夠廣泛分布於機體組織器官的基礎;因此,Gli1+細胞作為血管周圍的間充質幹細胞亞群在幹細胞研究領域擁有重要地位,其在多個器官中被證明發揮重要的病理生理功能。

雖然目前研究已經揭示Gli1+細胞與血管具有密切的空間毗鄰關係,但其與血管之間存在怎樣的功能聯繫尚不清楚。

在骨發育與改建的過程中成骨與成血管高度關聯。H型血管是一種與成骨高度偶聯的特異血管亞型,其高表達CD31和Endomucin信號。

該血管亞型的發現證明了參與骨形成的血管擁有特殊的表型,從而使其被廣泛應用於成骨的評價指標並作為調控血管的靶點,成為近幾年骨再生研究領域的前沿。

但是,對於H型血管與成骨高度關聯的原因及潛在機理目前仍然缺乏認識。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Gli1+細胞在H型血管周圍具有特異性空間分布。

利用Gli1+細胞標記小鼠,可以清晰地觀察到Gli1+細胞在骨內表達典型的間充質幹細胞信號及成骨分化信號,並且 Gli1+細胞集中分布於H型血管周圍。

在骨發育過程中,不同時間點二者的空間分布依然緊密且表達量呈現同步變化的趨勢。

在骨缺損修復中,H型血管與Gli1+細胞的表達出現明顯激增,但Gli1+細胞依然特異性分布於H型血管附近。

Gli1+細胞分布於H型血管周圍

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模式動物敲除小鼠體內Gli1+細胞,發現在骨發育及缺損再生過程中H型血管都呈現明顯下調趨勢。

初次證明了間充質幹細胞對特殊血管亞型具有重要維持作用。

Gli1+細胞缺失引起H型血管下調

進一步研究發現,Gli1+細胞可維持骨內HIF-1α的表達。Gli1+細胞的缺失會導致骨發育及再生中HIF-1α信號的明顯下調。

通過體外實驗證實,Gli1+細胞是骨髓間充質幹細胞中促進內皮細胞管腔形成的重要亞群。

利用HIF-1α激動劑和抑制劑可調控骨髓間充質幹細胞促內皮細胞成管腔的能力。

Gli1+細胞缺失引起HIF-1α下調

值得一提的是,鑑於Gli1+細胞在多器官組織中存在,該研究同時提出了,在皮膚缺損修復過程中Gli1+細胞具有維持H型血管增生及促進組織癒合的功能。這說明Gli1+細胞與H型血管的功能協調可能在多組織器官中存在。

本研究初次揭示了組織再生中間充質幹細胞與血管相互協調的全新機制,提出Gli1+細胞作為間充質幹細胞亞群可促進H型血管的形成從而支持骨發育及再生,同時提示血管周圍幹細胞擁有潛在的成血管調節能力,並為以幹細胞為基礎、成血管為導向的治療方案提供了全新理論依據。

Gli1+細胞調控H型血管示意圖

空軍軍醫大學組織工程中心金巖教授和胡成虎副研究員、口腔種植科李德華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生陳驥、碩士李萌和博士生劉安琪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temcr.2020.06.007

來源:小柯生命

相關焦點

  • 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攻克醫學難題 首創牙髓再生術
    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攻克醫學難題 首創牙髓再生術 2018-0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寶秀     29日,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舉辦國際首創牙髓再生技術新聞發布會
  • 空軍軍醫大學專業技術二級教授金巖:你若盛開 蝴蝶自來!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陳賀 檀琳  蘇玉軍 本報記者 賽宗寶你若盛開蝴蝶自來—與空軍軍醫大學首批轉改文職人員、專業技術二級教授金巖面對面■陳 賀 檀 琳  蘇玉軍 本報記者 賽宗寶2018年底,經組織批准,金巖被任命為空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口腔組織病理學教研室主任醫師、教授,崗位等級套改為專業技術二級。
  • 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首創牙髓再生技術 牙髓也可「死而復生」
    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組織工程中心金巖教授經過20年不懈努力,成功實現了牙髓的再生,使得口腔疾病治療邁入新的裡程碑。昨天,這家醫院向媒體公布了這個好消息。先說一個我死而復生的真實病例。昨天,家住潼關13歲的女孩花花來醫院兒童口腔科進行複診。2013年暑假,她和小朋友玩耍時,不慎將右側門牙磕斷了一半,沒有做口腔處理。
  • 第四軍醫大學《FASEB J》發現血小板新功能
    經典血液理論認為血小板是維持血液凝集穩態的關鍵細胞,近年血小板在機體天然免疫等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廣泛關注。
  • 空軍軍醫大學和海軍軍醫大學2020年招生計劃
    01海軍軍醫大學海軍軍醫大學,校部上海,原第二軍醫大學,2017年轉隸海軍,組建海軍軍醫大學,對外可稱第二軍醫大學;雙一流重點學科建設院校,設有全國唯一的中醫學八年制專業,現有的海軍醫學系、衛生勤務學系、中醫系、麻醉系均為全軍唯一的專業系;開設了臨床醫學(八年制)
  • 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
    關於開展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京醫院)2021年地方推免生預選拔的通知 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京醫院)坐落在古都西安,歷史悠久、文化厚重。
  • 空軍軍醫大學「三個面向」育人才
    空軍軍醫大學聞令而動,第一時間對表對標、狠抓貫徹落實,聚焦強軍目標,緊緊圍繞「四個戰略支撐」使命任務,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全面提高辦學育人質量,為強軍事業提供人才支持。  2019年歲尾,空軍軍醫大學集中兩周時間,分兩批次組織全校346名科室主任、黨支部書記進行專題培訓,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和習主席軍事教育重要論述。
  • 2017血管、淋巴管新生與腫瘤研討會
    淋巴管新生抑制物聯合經典化放療的協同作用探索靶向脂肪限制癌症中的淋巴管生長腫瘤微環境與腫瘤血管新生抗腫瘤血管新生的藥物研發擬邀確認嘉賓(隨機排序)梁志清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鄒向陽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王海傑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王傑軍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
  • 空軍軍醫大學2020年本科錄取分數線公布;附空軍軍醫大學的由來
    1941年,八路軍晉西北軍區衛生學校創建;1948年11月,進駐西安,先後更名為西北軍區人民醫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學院;1952年10月,奉中央軍委命令,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原第五軍醫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35年的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1954年,原第四軍醫大學和原第五軍醫大學合併組建為第四軍醫大學。
  • Science子刊:我國第四軍醫大學研究人員在人體臨床試驗中證實利用...
    在一項新的臨床研究中,來自中國第四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遭受這類損傷的兒童存在著一種更加有前途的治療方法:使用從他們的乳牙(baby tooth)中提取出的幹細胞。論文通信作者為第四軍醫大學的金巖(Yan Jin)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Songtao Shi。論文第一作者為第四軍醫大學的Kun Xuan、Bei Li、Hao Guo和Wei Sun。圖片來自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這種治療方法可以讓兒童患者恢復牙齒的感覺。
  • 第二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正確排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位於直轄市重慶。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直屬高校。學校於1954年由原第六、第七軍醫大學合併而成。1975年更名為第三軍醫大學,2017年更名為陸軍軍醫大學,並對外保留第三軍醫大學校名。
  • 空軍軍醫大學推出三大人才工程計劃
    10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人才建設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這是2017年該校轉屬空軍後首次召開人才工作會議。學校黨委領導、機關幹部、專業技術人員等1800餘人出席了活動。大會宣讀並為獲得「凌雲工程」、「珠峰工程」資助對象頒發證書。
  • 氫氣對癌症的治療作用?來自空軍軍醫大學師建國教授
    但是一些文章和初步的臨床結果提示氫氣對癌症的作用非常強,這要求學術界應該拿出符合邏輯,且確定性的理論解釋。 今天空軍軍醫大學師建國教授小組的報導屬於氫氣抗癌症的理論探索,該研究從巨噬細胞角度提出了氫氣抗癌症的解釋。
  • 2020年空軍軍醫大學本科錄取分數線匯總及院校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簡稱「空軍軍醫大學」、「四醫大」,坐落於古都西安,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直屬的重點綜合性醫科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和全軍「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是軍隊培養高、中層次醫學專門人才的搖籃。
  • 空軍軍醫大學主要專業介紹 往年錄取分數線一覽
    空軍軍醫大學院校簡介院校簡介四年制生物醫學工程  培養複合型生物醫學工程專門人才。四年制生物技術  培養應用型生物技術專門人才。主要開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醫學寄生蟲學、醫學免疫學、醫學分子遺傳學、生物信息學、生物技術與生物製藥、細胞工程、生物技術綜合實驗、微生物實驗技術、單克隆抗體技術等基礎醫學和生物學主幹學科的相關課程。
  • 2020空軍軍醫大學文職人員招聘預告
    學校簡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是一所培養高、中層次醫學專業人才的全國重點大學。學校1954年由原第四軍醫大學和原第五軍醫大學合併而成,2017年轉隸空軍,原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併入後組建空軍軍醫大學。
  • 陸軍軍醫大學團隊揭示為什麼衰老會導致記憶能力下降
    陸軍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梅峰教授實驗室,關注髓鞘形成與神經功能可塑性,該實驗室2018年在Neuron發表論文證明髓鞘形成調控突觸發育【4】。在此基礎上,聚焦自然老化過程中髓鞘形成與記憶能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