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血管內皮細胞選擇造血命運新機制

2020-12-06 人民網

近日,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曉課題組和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劉兵課題組合作,發現哺乳動物血管內皮細胞選擇造血命運的負向調控機制——內皮細胞Smad4信號通過維持內皮下間質的BMP4表達以及抑制動脈內皮ERK的活化,從而阻止過度的內皮—造血轉化。相關研究在《血液》雜誌在線發表。

造血幹祖細胞通過內皮—造血轉化直接起源於胚胎中期的動脈內皮細胞,並且具有造血命運的內皮細胞只佔所有內皮群體的極少數。然而人們對其遺傳調控機制知之甚少,尤其是負向調控的生理機制尚屬未知。

研究人員利用內皮細胞和造血細胞特異性條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發現在內皮而非造血細胞剔除Smad4,導致動脈內造血簇以及體外造血前體細胞顯著增多,而造血簇細胞的增殖和存活並不增加。而內皮細胞Smad4的缺失引起主動脈下間質BMP4的增加,進而導致造血細胞過度產生。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哺乳動物體內特異性作用於內皮—造血轉化的生理性負調控分子,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調控模式,即內皮細胞的信號可作為胚胎造血微環境的上遊而影響動脈內皮細胞的造血命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腎癌腫瘤血管生成新機制
    腫瘤血管生成在腫瘤的形成和轉移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是現代治療腫瘤的一個重要策略。
  •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2020-11-24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Cell Research:精準解析造血幹細胞的內皮起源及特化路徑
    而且,這些基於選定群體的測序可能會帶來研究結論的偏頗性,例如研究者認為生血內皮細胞和非生血的內皮細胞在轉錄組水平具有非常相似的分子特徵【5】。因此,有必要對胚胎血管內皮細胞進行無偏篩選來精準識別具有HSC命運的(HSC-primed)生血內皮細胞。
  • Science丨解密內皮細胞向造血幹細胞轉變的「sugar code」
    撰文 | 胡小話責編 | 酶美在脊椎動物的發育過程中,最早一批的造血幹祖細胞(HSPCs)是由血管內皮細胞(ECs)轉分化而來,這一過程也被稱為目前只知道EHT是在一類具有造血潛能的內皮細胞(hem ECs)內發生,但其中的分子機制卻並未研究清楚。而這其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在於:在EHT的發生過程中內皮細胞與造血幹細胞相關基因的表達究竟是如何被調控的?2020年12月4日,來自耶魯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研究中心的Stefania Nicoli與Karen K.
  • 苗俊英:血管內皮細胞自噬與動脈硬化
    苗俊英,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從事血管內皮細胞凋亡研究工作。在2014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上,苗教授就「血管內皮細胞自噬與動脈硬化」做了精彩分享,該演講視頻已上傳至行雲學院供交流學習。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點(mTOR)在細胞自噬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並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密切關係,因此,調控mTOR的信號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
  • 「糖衣」告訴細胞何時造血
    造血幹細胞(如圖所示)來自於排列在血管中的細胞。圖片來源:Steve Gschmeissner/SPL本報訊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鋪設血管內部的「糖衣」在血液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胚胎發育時,血液幹細胞是從血管內皮細胞變化而來的,這些血管內皮細胞排列在發育動脈的血管壁上。從內皮細胞向血液幹細胞的轉化受到高度調控,並且只在一小部分內皮細胞內發生。科學家對調節這一轉變的機制知之甚少。
  • 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幕後「元兇」鎖定
    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幕後「元兇」鎖定
  • 無血清單層細胞誘導法培養豬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為血管內皮細胞
    內皮細胞:是指排列在血管或淋巴管內表面的單層細胞,其中血管內表面的內皮細胞稱為血管內皮細胞。人體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或喪失功能,通常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成正相關。豬作為人類心血管及代謝性疾病研究的良好模型,對其多能性細胞向血管內皮細胞定向分化體系的建立,將為創建心血管疾病模型提供保障。目的:建立一種無血清單層誘導分化方法,使豬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為CD31陽性血管內皮細胞,並對獲得的內皮細胞進行鑑定。
  • 造血幹細胞標誌物:造血細胞學的關鍵因素
    大阪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內皮細胞選擇性粘附分子(ESAM)是造血幹細胞(HSC)和血管內皮細胞(EC)的表面標記,在小鼠造血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成人型紅細胞生成的發展中。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幹細胞報告》上。
  • PNAS:血管內皮細胞「Gab1-PKA-eNOS」信號轉導通路在缺血性血管...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IMM)羅金才研究組發現,血管內皮細胞「Gab1-PKA-eNOS」信號轉導通路在缺血性血管新生過程中起關鍵作用。附圖:Gab1基因敲除導致小鼠缺血性血管新生、側枝循環建立出現缺陷(圖示上半部分),主要是由於血管內皮細胞管狀結構形成的信號調控通路出現障礙而引起的
  • 研究發現造血前體細胞重要分子標記
    近日由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Nancy Speck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發育胚胎中發現了造血前體細胞的一個重要分子標記,這一研究發現對推動研究人員實現操作前體細胞生成造血幹細胞具有重要的意義
  • 成年期血管新生
    血管發生是指骨髓內皮幹細胞遷移到血管形成部位,從頭形成毛細血管叢並最後形成成熟網絡的過程。中科博生。血管生成是指從已存在血管上出芽形成新血管的過程。動脈生成指的足動脈閉鎖時在可切力、巨噬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的作用下,經基質再第和平滑肌生悅形成代供性動脈的過程。中科博生。前面提到,機體血管網的形成分為兩個不同的過程:血管發牛.和血管生成。
  • 特定藥物可逆轉血管內皮細胞在衰老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功能改變
    而腦血管內皮細胞是血管最內層的基本結構。它是腦血屏障(BBB)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可同時與多種細胞相互作用而實現不同的生物功能。衰老過程中,這些重要的功能是如何被影響的,卻知之甚少。隨著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發展,通過特徵基因表達譜系,將血管細胞進一步分類。而在新的分類體系下,衰老是如何影響各種內皮細胞亞類的,卻從未被研究過。
  • 表皮生長因子或可促進造血幹細胞再生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者表示,表皮生長因子可以在個體暴露於輻射後加速造血幹細胞的恢復  研究者John Chute表示,目前表皮生長因子刺激造血的作用機制還不清楚,血液組分的形成來源於造血幹細胞。研究者的研究闡述了表皮生長因子可以促進損傷後的造血幹細胞的生長以及再生。
  • 阜外張偉麗團隊首次揭示血管衰老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新機制
    阜外醫院張偉麗教授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研究,首次闡明了microRNA-216a在血管細胞衰老、炎症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中的新機制,提示該分子在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和預測相關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中有重要作用。
  • Nat Cell Biol:研究揭示造血幹細胞的形成過程!
    Jude兒童研究醫院的研究人員使用視頻監控工具發現了促進血細胞發育的細胞。這項發現為在實驗室創造造血幹細胞提供了線索,最終可能有助於改善骨髓移植現狀。「這項研究可能為幹細胞生物學和血液發育學研究提供了新途徑,也為實驗室骨髓幹細胞移植提供了線索。」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血液科助理研究員、論文通訊作者Wilson Clements博士說道。
  • Nature:科學家首次揭示RNA表觀修飾在造血幹細胞發育中的關鍵作用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峰領導的血液與心血管發育研究組長期以斑馬魚為模式生物,研究造血幹細胞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前期與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實驗室合作研究,發現並鑑定了斑馬魚中的m6A甲基轉移酶複合體成分(Cell Res, 2014)。
  • 內皮細胞與ACE2受體
    2003年春季,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在中國暴發,研究發現,導致SARS的冠狀病毒(SARS-CoV)通過其表面的棘突糖蛋白
  • 我科學家高效捕獲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這些數據的挖掘,有望為造血幹細胞體外再生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科學認識。5月19日凌晨,英國《自然》雜誌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這一重大發現。   造血幹細胞發生具有時間窗短、數量稀少、缺乏特異性表面標誌的特點而使得它的起源研究變得異常困難,體外再生更是一個極其複雜而又精密調控的過程,儘管科學家歷經30年的努力和嘗試,至今仍沒有獲得成功。
  • 科學家發現能促進血管動脈化的關鍵細胞和分子機制!
    2020年12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Arterialization requires the timely suppression of cell growth」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馬德裡國立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促進血管動脈化的細胞和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