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造血前體細胞重要分子標記

2020-12-05 科學網

 

近日由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Nancy Speck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發育胚胎中發現了造血前體細胞的一個重要分子標記,這一研究發現對推動研究人員實現操作前體細胞生成造血幹細胞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12月2日的《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雜誌上。

 

造血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是一群在哺乳動物骨髓中存在的原始造血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分化為各種血細胞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等的能力。解開造血幹細胞來源的秘密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操縱胚胎幹細胞生成新血細胞用於疾病治療。

 

「幹細胞治療的最終目的是獲取前體幹細胞,並促使它們分化為某種特定的細胞系以替換成人或小孩體內的疾病或死亡細胞,」Speck說:「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當前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了解胚胎中發生的事件。」

 

以往的研究表明HSCs來源於血管上的一小群內皮細胞,然而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還不清楚在在早期發育過程中哪種內皮細胞轉變形成了造血幹細胞。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血細胞的形成需經歷幾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胚胎快速獲取氧源,在最後的階段啟動生成HSCs,而這些HSCs最終會儲存在成體骨髓中。Speck說,目前研究人員已能夠模擬第一階段發育過程,在實驗室條件下利用胚胎幹細胞(ESCs)或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生成前體細胞。然而促使前體細胞分化形成HSCs的實驗卻屢遭失敗。

 

「因此了解HSCs的發育起源對於推動研究人員最終實現在實驗室中利用ESCs或iPSCs生成前體細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Speck說。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了造血前體細胞的一個重要分子標記Ly6a,基於這一特殊標記他們對HSCs的形成過程進行了追蹤監控。研究人員發現在胚胎血細胞發育第一階段中的祖細胞和較後階段分化形成的HSCs是由不同內皮細胞群分化而來。只有表達Ly6a的內皮細胞才能最終分化形成HSCs。

 

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對推動血液學家朝在實驗室中成功製造出可用於治療的造血幹細胞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來源:生物通 何嬙)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高效捕獲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這些數據的挖掘,有望為造血幹細胞體外再生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科學認識。5月19日凌晨,英國《自然》雜誌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這一重大發現。   造血幹細胞發生具有時間窗短、數量稀少、缺乏特異性表面標誌的特點而使得它的起源研究變得異常困難,體外再生更是一個極其複雜而又精密調控的過程,儘管科學家歷經30年的努力和嘗試,至今仍沒有獲得成功。
  • 我科學家高效捕獲 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這些數據的挖掘,有望為造血幹細胞體外再生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科學認識。5月19日凌晨,英國《自然》雜誌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這一重大發現。 造血幹細胞發生具有時間窗短、數量稀少、缺乏特異性表面標誌的特點而使得它的起源研究變得異常困難,體外再生更是一個極其複雜而又精密調控的過程,儘管科學家歷經30年的努力和嘗試,至今仍沒有獲得成功。
  • 造血幹細胞前體神秘面紗揭開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唐先武 通訊員俞瑩)軍事醫學科學院307醫院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揭開了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
  • 研究發現調控細胞生死轉換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重要激酶蛋白RIPK1通過K376位點的泛素化修飾,調控細胞生存與死亡命運轉換的關鍵分子機制,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維持自身穩態與正常發育的基本生命活動,人類多數疾病從根本上說歸因於細胞死亡異常(過多或過少)。
  • 造血幹細胞標誌物:造血細胞學的關鍵因素
    大阪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內皮細胞選擇性粘附分子(ESAM)是造血幹細胞(HSC)和血管內皮細胞(EC)的表面標記,在小鼠造血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成人型紅細胞生成的發展中。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幹細胞報告》上。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層狀結構大腦皮層的組織原則及神經發生規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王曉群課題組前期工作揭示了放射性膠質細胞(RG)和外側放射性膠質細胞(oRG)細胞是大腦皮層神經元發生的主要前體細胞【1】,並且揭示了這些皮層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特徵以及在大腦皮層發育進化上的貢獻【2,3】。
  • 王曉群課題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層狀結構大腦皮層的組織原則及神經發生規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王曉群課題組前期工作揭示了放射性膠質細胞(RG)和外側放射性膠質細胞(oRG)細胞是大腦皮層神經元發生的主要前體細胞(Nature Neuroscience2011),並且揭示了這些皮層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特徵以及在大腦皮層發育進化上的貢獻(Cell Stem Cell2017,Nature2018)。
  • 硫化氫緩釋供體ADT-OH對神經前體細胞增殖的調控
    背景:研究人員認為,硫化氫作為一種重要的細胞保護分子,通過人為調控內源性硫化氫生物合成或使用硫化氫供體體外給藥可能成為新的疾病治療方式,用來恢復病變細胞或器官系統的生理功能。ADT-OH是硫化氫的一種緩釋供體,它能夠提高穀氨酸誘導的損傷海馬神經細胞的生存率,但是對大腦皮質神經前體細胞增殖的影響尚不清楚。
  • 中國科學家在造血幹細胞領域獲歷史性突破
    中新社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 陶社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所屬307醫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解開其發育過程,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數據。
  • Nat Comm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層狀結構大腦皮層的組織原則及神經發生規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王曉群課題組前期工作揭示了放射性膠質細胞(RG)和外側放射性膠質細胞(oRG)細胞是大腦皮層神經元發生的主要前體細胞【1】,並且揭示了這些皮層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特徵以及在大腦皮層發育進化上的貢獻【2,3】。
  • 研究發現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命運的重要調控機制
    1月1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時玉舫/王瑩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Scd1 controls de novo beige fat biogenesis through succinat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complex II 的研究論文
  • 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
    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6-12   今日/總瀏覽:1/1393
  • NCB:脂肪前體細胞快速增殖新發現
    2015年3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生物學期刊natue cell biology在線刊登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在高脂飲食刺激下,小鼠內臟脂肪會發生短暫的快速增殖,這與人類肥胖過程的模式一致,並且他們證實這一過程主要依賴於PI3K-AKT2信號通路。
  • 造血幹細胞髓系分化潛能調控的分子機制_鄭大中科博生
      據中科博生研究表明, 造血幹細胞通過調節自我更新和分化來維持造血系統的穩態。來自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Med23 serves as a gatekeeper of the myeloid potential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的文章,揭示了Med23調控造血幹細胞髓系分化潛能的分子機制,闡明了Med23介導的轉錄調控、造血幹細胞的活化以及髓系分化潛能之間的關係。中科博生。
  • 《自然》:吃辣能促進造血!科學家發現痛覺神經促進造血的機制,吃辣椒或有助於動員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丨科學大發現
    的研究。吃辣居然能夠促進造血,就很驚奇。這項研究對於血液腫瘤治療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說是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研究者發現,給予CGRP可以顯著增強由G-CSF或普樂沙福介導的造血幹細胞動員。原來,CGRP可以直接影響造血幹細胞,誘導細胞表面形成CALCRL和RAMP1蛋白形成的二聚體受體,並促進造血幹細胞進入血管。研究者還嘗試通過CGRP治療經歷過5個化療療程的小鼠,發現也能夠顯著改善造血幹細胞動員。
  • 上海生科院等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中國科學院
    該論文發現,通過抑制Nodal或FGF信號,可將上胚層幹細胞分化為外胚層前體細胞。  近年來,多能幹細胞向特定細胞譜系分化的應用前景,使得其分化機制研究成為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的熱點。多能幹細胞向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等三胚層分化發育的正確起始,是生物個體生長發育的重要基礎和前提。然而,多能幹細胞是如何向外胚層分化的這一科學問題至今尚未很好解答。
  • 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子遺傳學改變和靶向治療新進展
    近年來,利用基因表達晶片和新一代序列分析技術等進一步了解T-ALL發生發展過程中多種重要基因的遺傳學改變特點,及其在T細胞惡性轉化中的主要分子機制,對疾病預後預測和靶向治療研究有重要意義。現主要介紹2012年第54屆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中有關T-ALL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及其在臨床上可能具有的診治意義。
  • 研究發現讓造血幹細胞保持年輕的「秘訣」
    新華社柏林12月8日電(記者田穎)德國烏爾姆大學近日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骨髓中的某些特殊幹細胞巢可以延緩造血幹細胞老化進程,而化療有可能會嚴重破壞這些幹細胞巢。造血幹細胞可以通過增殖分化產生紅細胞、白細胞等人體內所有類型的血液細胞。
  • 發現血管內皮細胞選擇造血命運新機制
    近日,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曉課題組和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劉兵課題組合作,發現哺乳動物血管內皮細胞選擇造血命運的負向調控機制——內皮細胞Smad4信號通過維持內皮下間質的BMP4表達以及抑制動脈內皮ERK的活化,從而阻止過度的內皮—造血轉化。相關研究在《血液》雜誌在線發表。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然而,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調控這一轉變的機制卻知之甚少。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作者發現一種稱為miR-223的微microRNA(microRNA, miR)是稱為聚糖的複雜糖類與內皮-造血轉變( endothelial-to-hematopoietic transition, EHT)之間的關鍵紐帶。EHT是一種由血源性內皮細胞分化為HSPC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