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高效捕獲 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20-12-05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訊 記者曹紅豔近日從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該院所屬解放軍307醫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解開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揭示其「廬山真面目」,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數據。這些數據的挖掘,有望為造血幹細胞體外再生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科學認識。5月19日凌晨,英國《自然》雜誌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這一重大發現。

造血幹細胞發生具有時間窗短、數量稀少、缺乏特異性表面標誌的特點而使得它的起源研究變得異常困難,體外再生更是一個極其複雜而又精密調控的過程,儘管科學家歷經30年的努力和嘗試,至今仍沒有獲得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於造血幹細胞從哪裡來,如何轉變以及如何發育成熟,如何保持穩定的數量這一發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和調控機制缺乏系統性的科學認識。

此前,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造血幹細胞主要產生於胚胎時期的血管內皮細胞,並經歷了兩個階段的「前體」中間狀態,最終發育成熟。這一系列過程,完全實現了「蛹化成蝶」的命運蛻變,是一個質的飛躍。因此,「前體」階段是體外造血幹細胞再生的關鍵節點,最具有深入挖掘的價值和研究意義。然而,造血幹細胞前體在胚胎發育時期數量極其稀少,以小鼠為研究模型,每個胚胎的主動脈區域存在著數十萬個細胞,而其中真正的前體不足10個。因此,想要精確識別並分離目標細胞,猶如大海撈針。

劉兵課題組長期在「造血幹細胞發育及再生領域」深入調研,積極探索。最終,他們發現了一個全新標記分子,然後利用高超的單細胞流式分選技術,結合國內首建的關鍵技術平臺,成功實現了單個造血幹細胞前體的分離及體內功能驗證。實驗結果表明,他們分離的單個前體30%以上可誘導為成熟造血幹細胞,後者可完全使致死劑量照射小鼠的血液系統再生。

記者了解到,為挖掘幹細胞發育過程的「金礦」——分子調控機制,劉兵課題組通過與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從單個細胞水平揭示了整個造血幹細胞發育連續階段的單細胞轉錄表達譜。他們從中發掘出富集前體的新標誌,以及造血幹細胞特化的信號通路、轉錄因子調控網絡、發育過程中細胞增殖特徵等。此後,劉兵課題組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合作,利用條件敲除技術發掘出特異性調控造血幹細胞發生的信號通路。最後,通過組間比對,他們發現極有價值的造血幹細胞前體的「特徵基因」。這些基因不僅對於識別造血幹細胞的特化過程,而且對於指導體外再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高效捕獲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原標題:我科學家高效捕獲 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近日從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該院所屬解放軍307醫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解開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揭示其「廬山真面目」,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數據
  • 造血幹細胞前體神秘面紗揭開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唐先武 通訊員俞瑩)軍事醫學科學院307醫院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揭開了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
  • 中國科學家在造血幹細胞領域獲歷史性突破
    中新社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 陶社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所屬307醫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解開其發育過程,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數據。
  •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報導中國軍醫造血幹細胞新發現
    原標題: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報導中國軍醫造血幹細胞新發現【摘要】 日前,記者從軍事醫學科學院了解到,該院所屬307醫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課題組,經過2年多探索,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解開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 圖①:造血幹細胞發育的99個單細胞基因表達示意圖。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共產黨救了我的命,讓我一家過上了好日子,我該為黨做些啥?」種了一輩子地的他想了很久。60歲那年,他站在家門口眺望對面荒蕪的蒼龍嶺時,下定決心:「我要『綠化荒山』,作為對黨的報答。」 1984年,已六旬的石雙硯毅然扛起钁頭上了山。蒼龍嶺是座石頭山,想種樹得先刨出土下的石板。他每天天一亮就扎進山裡,從山底起步,刨出石板再種樹,直到天黑才回家。這樣一幹就是兩年,種下了200畝的刺槐。
  • 德耀中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共產黨救了我的命,讓我一家過上了好日子,我該為黨做些啥?」種了一輩子地的他想了很久。60歲那年,他站在家門口眺望對面荒蕪的蒼龍嶺時,下定決心:「我要『綠化荒山』,作為對黨的報答。」 1984年,已六旬的石雙硯毅然扛起钁頭上了山。蒼龍嶺是座石頭山,想種樹得先刨出土下的石板。他每天天一亮就扎進山裡,從山底起步,刨出石板再種樹,直到天黑才回家。這樣一幹就是兩年,種下了200畝的刺槐。
  • 研究發現造血前體細胞重要分子標記
    近日由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Nancy Speck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發育胚胎中發現了造血前體細胞的一個重要分子標記,這一研究發現對推動研究人員實現操作前體細胞生成造血幹細胞具有重要的意義
  • Naica™數字PCR助力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嵌合狀態檢測
    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受體產生新的血細胞,這些血細胞在遺傳上來自於供體DNA。確認新的造血系統來源於供體是臨床復發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採用血細胞基因型檢測的方式,稱為嵌合體分析。完全供體細胞嵌合狀態意味著100%的血細胞來自供體,而混合或部分嵌合意味著受體細胞也存在。因此檢測時需要分析受體在移植後的血液或骨髓中供體和受體的基因型的各自比例。
  • 上海科學家發現腦垂體激素遠程調控骨髓內造血幹細胞數量
    他們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發表的論文首度揭示人類青春期起始分泌的腦垂體激素——促黃體生成素在造血幹細胞數量穩定維持中的重要調控功能。與腫瘤細胞一樣,幹細胞在體內具有無限增殖的潛力。但與腫瘤細胞不同的是,各個組織的成體幹細胞數量處於嚴密的調控狀態。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是負責生成人體所有血液細胞的始祖細胞。
  • 造血幹細胞標誌物:造血細胞學的關鍵因素
    大阪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內皮細胞選擇性粘附分子(ESAM)是造血幹細胞(HSC)和血管內皮細胞(EC)的表面標記,在小鼠造血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成人型紅細胞生成的發展中。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幹細胞報告》上。
  • 利用iPS細胞高效製造造血幹細胞技術問世
    利用iPS細胞高效製造造血幹細胞技術問世治療白血病時或可利用該技術製造大量造血幹細胞,代替骨髓移植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開發出了利用實驗鼠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 「謝謝你救了我!」他兩度移植造血幹細胞給她,第二次減重近20斤
    他兩度移植造血幹細胞給她第二次捐獻前減重近20斤胡磊來自湖北,是一名80後。2014年3月,她在一次B超檢查中發現肺部有積水,心包有積液。很快,她被確診為T母淋巴細胞淋巴瘤晚期,病情危重。醫生告訴她:惟一的希望就是做造血幹細胞移植。
  • 「年輕」造血幹細胞或為化療提供新方向
    德國烏爾姆大學近日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骨髓中的某些特殊幹細胞巢可以延緩造血幹細胞老化進程 造血幹細胞可以通過增殖分化產生紅細胞、白細胞等人體內所有類型的血液細胞。骨髓中的幹細胞巢是造血幹細胞存在的微環境,就像它們的庇護所,為這些幹細胞提供所需養分,維持其功能。
  • 東航高效運送造血幹細胞為生命護航
    《中國民用航空》雜誌通訊員朱思劼、徐瑋瑋訊:8月28日,東航MU2796航班圓滿完成一次造血幹細胞運輸保障任務當天,客艙乘務組收到長沙—南京段航班將承運造血幹細胞返寧,用於南京兒童醫院首例骨髓移植手術。乘務長接到信息後第一時間向機長進行匯報,仔細溝通後決定「全力保障」。乘務組迅速進入工作狀態並就相關運輸程序進行分工,明確各號位人員具體負責事宜。
  • 「熊貓俠」捐獻造血幹細胞 概率千萬分之一
    劉小華還是洛陽首位 稀有血型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 2017年,劉小華在稀有血型微信群看到了河南省首位稀有血型志願者鄭洋洋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消息。
  • 東航「長沙-南京」航班高效運送造血幹細胞
    航班乘務組全力保障轉運(東航供圖)《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錢擘 通訊員朱思劼、徐瑋瑋 報導:8月28日,東航MU2796航班及時完成了一次造血幹細胞轉運當天,客艙乘務組收到「長沙-南京」MU2796航班將承運造血幹細胞、用於南京兒童醫院首例骨髓移植手術的任務。乘務長接到信息後第一時間向機長進行匯報,乘務組迅速進行分工,明確各號位人員具體負責事宜,乘務長對航班登機至下客全流程的服務舉措做了梳理,確保綠色通道順暢。
  • 28天內在體外將造血幹細胞的數量擴大900倍,讓無...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培養大量造血幹細胞的嘗試一直受阻。這些罕見的骨髓細胞單獨負責產生血液和免疫系統中的所有細胞。培養這些細胞的困難嚴重阻礙了許多研究工作,包括那些讓某些癌症或血液疾病患者更容易和更安全地接受幹細胞移植或基因治療的研究工作。如今,這些研究人員破解了這些密碼。
  • 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高福開玩笑說,自己開了一個專做「表面文章」的實驗室。 在動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它是生命的防線,阻擋病毒的進入。但細胞膜上也有「帶路黨」,它們被稱作受體,是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分子。聰明的病毒會利用細胞表面分子的包裹,給自己穿上「迷彩服」,突入細胞防線並增殖產生新的病毒蛋白。
  • 當陽小夥赴漢捐獻造血幹細胞
    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者90後暖男低調捐獻造血幹細胞「其實捐獻造血幹細胞過程沒有想像中那樣可怕與難受,只要有愛心,多一點勇氣,就能救人一命,我感覺到很榮幸,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他說:「2020年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時,我心裡特別的激動,同時也很擔心。父母這個年齡不一定會同意的,果不其然,他們不同意。」武漢市中心醫院血液科主任王紅祥:"其實造血幹細胞並不是抽骨髓,如今採用的是從外周血中採集造血幹細胞的形式。
  • 我國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10000例!這個數字 與生命有關
    15日,中國紅十字會在京發布,我國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1萬例。從1996年首例捐獻以來,我國281萬志願者加入造血幹細胞捐獻隊伍。2012年,我國加入世界骨髓庫,為28個國家的360名患者捐獻了造血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