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進展!28天內在體外將造血幹細胞的數量擴大900倍,讓無...

2020-12-06 生物谷

2019年6月2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和日本東京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可能破解了在沒有放療和化療的情況下進行

幹細胞

移植和

基因治療

的密碼。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培養大量造血

幹細胞

的嘗試一直受阻。這些罕見的骨髓細胞單獨負責產生血液和免疫系統中的所有細胞。培養這些細胞的困難嚴重阻礙了許多研究工作,包括那些讓某些癌症或血液疾病患者更容易和更安全地接受

幹細胞

移植或

基因治療

的研究工作。

如今,這些研究人員破解了這些密碼。通過調整培養這些細胞的營養液中的組分、用於支持它們生長的專門分子和培養它們所需的物理條件,他們首次證實誘導來自小鼠的造血

幹細胞

在短短28天的時間內自我更新數百甚至數千次是可能的。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史丹福大學

遺傳

學教授Hiromitsu Nakauchi博士說道,「這是我作為幹細胞研究員的人生目標之一。50年來,世界各地實驗室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大量培養這些細胞的方法。如今,我們鑑定出一系列條件,足以讓這些細胞的數量在短短一個月內擴大900倍。我們認為這種方法可能引發在人體中開展造血

幹細胞

移植和

基因治療

的變革。」

特別地,這些研究人員證實在不首先消除受者自身幹細胞群體的情況下,成功地將大量體外培養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到小鼠體內是有可能的。如果這種技術也適用於人類,那麼它可能在移植前讓數千名患有血液疾病或免疫疾病的患者免受嚴格的放療或化療方案。它還可能允許臨床醫生利用患者自己的經過基因校正的

幹細胞

進行

基因治療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5月2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ong-term ex vivo haematopoietic-stem-cell expansion allows nonconditioned transplantation」。除了Nakauchi之外,另一名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是東京大學

幹細胞

生物學副教授Satoshi Yamazaki博士。論文第一作者為史丹福大學博士後學者Adam Wilkinson博士和東京大學高級研究助理Reiko Ishida。

圖片來自Nature (2019),doi:10.1038/s41586-019-1244-x。

造血幹細胞是骨髓中發現的稀有細胞。像其他幹細胞一樣,它們經分裂後能夠產生更多的造血

幹細胞

---一個稱為自我更新的過程---或者產生體內所有不同類型的血液細胞和免疫細胞的前體細胞---一個稱為分化的過程。

人們早就知道,患有鐮狀細胞性

貧血

白血病

等免疫或血液疾病的人能夠通過移植健康的造血幹細胞來治癒。但為了讓這種治療起作用,受者自身的造血幹細胞必須首先被殺死以清除這種疾病,從而為健康的造血

幹細胞

在骨髓中定植騰出空間。

這種清除步驟,也稱為「調理(conditioning)」,可以用化療或放療,或兩者的組合來完成。然而,這種調理能夠導致危及生命的副作用。這在兒童患者中尤其如此,他們可能在以後的生活中遭受生長遲緩、不孕和繼發性癌症等副作用。重病或老年患者通常不能接受移植,這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這種調理治療。

「幹細胞領域的聖杯」

不過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一直在想,移植大量供者造血幹細胞是否可以避免清除受者現存造血

幹細胞

的需要。也許,他們推斷,給受者骨髓提供一大堆健康的供者細胞將允許新來的供者細胞強行站穩腳跟並產生健康的血液細胞和免疫細胞。

然而,很難測試這一理論,這是因為造血幹細胞難以大量分離。儘管多年來人們能夠在實驗室中培養人類造血幹細胞,但是這些細胞從不會自我更新,而且經常放棄

幹細胞

的命運,分化成前體細胞。因此,很難深入研究它們的生物學特性或產生足夠的細胞來進行大規模移植。

Nakauchi說道,「擴大造血幹細胞的數量一直是幹細胞領域的最高目標。當某些東西不起作用時,人們往往會認為缺少了某些東西。但是,我們決定通過清除常規培養系統中的所有雜質來嘗試一種相反的方法,同時還優化促進造血

幹細胞

自我更新的其他方面。」

這些研究人員還用聚乙烯醇替代了一種可能受到汙染的血液蛋白---血清白蛋白。聚乙烯醇是一種水溶性合成化學物質,經常用於生物醫學研究。

對這些細胞培養方式的這些修改使得這些研究人員能夠利用僅50個起始細胞產生足夠的造血幹細胞用於移植。雖然其中的一些造血幹細胞確實在培養中發生分化,但是在整個培養期間,更多的造血幹細胞仍然保持它們的

幹細胞

特性。

Nakauchi說,「這些原始的50個細胞在28天內增加了大約8000倍。其中,每35個細胞中就有一個仍然是功能性的造血

幹細胞

。」

計劃測試人體造血幹細胞

這些研究人員估計,原始樣本中的造血幹細胞數量增加了200~900倍,這是前所未有的擴大水平。當他們將新培養的細胞移植到未經過調理治療的小鼠體內時,這些小鼠產生來自供者造血幹細胞和它們自身造血

幹細胞

的血液細胞和免疫細胞,這就證實這些供者細胞已經定植並保持功能。

Nakauchi說道,「我們還發現,在培養過程中,我們能夠使用CRISPR技術來校正原始造血細胞中的任何

遺傳

缺陷。這些經過基因校正的細胞隨後能夠經增殖後用於移植。這應該允許我們使用患者自己的細胞進行

基因治療

。」

Nakauchi和他在史丹福大學的合作者如今正在小鼠身上測試這種方法。(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Adam C. Wilkinson et al. Long-term ex vivo haematopoietic-stem-cell expansion allows nonconditioned transplantation, Nature (2019). DOI: 10.1038/s41586-019-1244-x.

相關焦點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5期)
    這些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健康捐獻者骨髓和臍帶血的造血幹細胞。Van Weyenbergh說,「我們將這些造血幹細胞放入試管中,並使其暴露於結核桿菌中。結果發生了兩個過程:這種細菌感染了這些造血幹細胞並開始在其中增殖。與此同時,這些造血幹細胞將自身轉化為一類非常特殊的白細胞。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如今,「骨髓移植」已漸漸被「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代替。也就是說,現在捐贈骨髓已不再抽取骨髓,而只是「獻血」了。臍帶血是胎兒娩出斷臍後殘留在臍帶和胎盤中的血液,富含造血幹細胞,可用於治療急、慢性白血病和某些惡性腫瘤等多種重大疾病。基於此,小編針對近年來造血幹細胞研究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1.Science:重大進展!
  • 《自然》重磅:科學家藉助液體膠首次實現造血幹細胞體外千倍擴增
    幾十年來,科學家都在追求能夠在體外大量擴增造血幹細胞(HSC)的辦法。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血液腫瘤等血液病的終極解決方案,也與近幾年火熱的基因治療相關。但造血幹細胞擴增之難始終局限著臨床應用。   如今這個問題有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解答。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7期)
    基於此,小編針對近年來造血幹細胞研究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1.Science:重大進展!新研究破解調節造血幹細胞體內和體外產生的糖密碼doi:10.1126/science.aaz212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將上皮細胞轉變為造血幹/祖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HSPC)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關鍵的生物環節。
  • 中國科學家在造血幹細胞領域獲歷史性突破
    中新社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 陶社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所屬307醫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解開其發育過程,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數據。
  • Nature:科學家首次揭示RNA表觀修飾在造血幹細胞發育中的關鍵作用
    其中,所有的血細胞都來源於造血幹細胞。這群幹細胞不僅可以維持血液系統的長期穩定,也是骨髓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疾病的核心組分。目前,造血幹細胞來源仍是制約臨床惡性血液疾病治療的瓶頸。因此,造血幹細胞的體內發育和體外誘導擴增已成為當今科學界的熱點課題之一。
  • 研究人員發現造血幹細胞在體外三維兩性離子水凝膠環境中可長時間...
    Shaoyi Jiang教授團隊和Fred Hutchinson腫瘤研究中心的Colleen Delaney教授團隊在Nature Medicine雜誌上發表了文章「Expansion of primitive huma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by culture in a zwitterionic hydrogel」,創造性地發明了一種兩性離子材料構成的三維水凝膠包裹造血幹細胞的體外擴增方法
  • 造血幹_祖細胞的體外擴增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了解,近些年來,由於對造血調控機理的深入了解,造血細胞體外培養相關技術(包括重組造血生長因子的應用、造血幹細胞體外分離技術以及細胞長期培養體系)的日益成熟,科學家們試圖通過對造血幹細胞在移植前進行一定程度的生物工程處理,期望其在發揮理想的治療作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克服目前造血幹細胞移植在臨床應用中的局限或弊端
  • 我科學家高效捕獲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原標題:我科學家高效捕獲 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近日從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該院所屬解放軍307醫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解開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揭示其「廬山真面目」,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數據
  • 新一代造血幹細胞動員劑釋倍靈開出中國首張處方
    「既往臨床中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主要選擇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單藥或者聯合化療藥物,幹細胞採集成功率不高,且副作用較大,很多患者因為採集不到足夠的幹細胞數量無法進行移植,或者移植後出現感染、造血恢復不良等併發症。作為臨床醫生,我們很高興看到中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能夠在第一時間接受國際最前沿的治療,滿足更多患者的臨床需求。」王峰蓉表示。
  • 我國科學家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陳愛平 攝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戴欣)我國科學家在愛滋病合併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為後續基因編輯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奠定了基礎。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
  • 造血幹細胞首次培育成功!白血病將無需骨髓移植
    研究人員將這些細胞注入小鼠體內,細胞能正常產生紅細胞、血小板和白細胞。很快,白血病患者將不再需要移植他人的骨髓,醫生用患者自身的體細胞就能培育出造血幹細胞,替換病變細胞。撰文 | 傑西卡·哈姆澤羅(Jessica Hamzelou)編譯 | 朱雅文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人類造血幹細胞,有望繞開骨髓移植,直接用患者自身細胞治療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 我科學家高效捕獲 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訊 記者曹紅豔近日從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該院所屬解放軍307醫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解開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揭示其「廬山真面目」,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數據。
  • 廣州生物院在體外獲得人造血幹/祖細胞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潘光錦課題組在體外獲得人造血幹/祖細胞方向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以「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ration of human definitive multipotent 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為題近日已發表在Cell Discovery《細胞發現》雜誌上。
  • 造血幹細胞前體神秘面紗揭開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唐先武 通訊員俞瑩)軍事醫學科學院307醫院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揭開了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
  • 捐獻造血幹細胞對身體到底有無損害?
    2009年,嘉興首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許棟正在捐獻中 本報資料圖片  專業指導嘉興市紅十字會 牛紅梅 嘉興市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 主任醫師 郭曉珺  28歲的年輕父親、大橋鎮人丁春元日前不幸罹患白血病,其妹妹在淘寶網上開設店鋪為哥哥募捐,引起廣大網友和嘉興市民的廣泛關注。
  • 捐獻造血幹細胞對身體有影響嗎?
    生理上無損健康人體血液中有多種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其中紅細胞的壽命約120天,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壽命為數小時到數天它們均來自於一種始祖細胞,我們稱它為造血幹細胞。造血幹細胞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內,血液中各種成分可恢復到原來水平 。適齡、健康的志願者捐獻造血幹細胞後,由於血細胞數量減少,會促使骨髓把儲備的白細胞釋放,並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使血細胞的生成,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 Nature:痛覺神經竟然可以從骨髓動員造血幹細胞
    血液幹細胞的主要特徵是它們能夠再生全身的血液和免疫系統。這一過程被稱為造血,而這些細胞被稱為造血幹細胞(HSC)。在發育的胚胎中,造血幹細胞在不同的解剖部位遊走,血液循環使其得以運輸。在出生後,這些細胞在骨髓中支持其靜態和自我更新的特殊環境中。
  • 捐獻造血幹細胞 這些常識需知道
    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採集造血幹細胞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一是抽取骨髓造血幹細胞,二是從外周血中採集造血幹細胞,即捐獻者在注射動員劑後,進行血液成分單採術,從捐獻者手臂靜脈處採集造血幹細胞,安全、方便、無痛苦。中華骨髓庫提倡的採集方法是從外周血(靜脈)中採集造血幹細胞。
  • Cell Research:精準解析造血幹細胞的內皮起源及特化路徑
    造血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位於成體造血系統的最上遊,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並可產生所有類型的血液細胞。目前研究認為,HSC起源於胚胎發育中期的生血內皮細胞,主要定位在主動脈-性腺-中腎(aorta-gonad-mesonephros, AGM)區的背主動脈腹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