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學家首次揭示RNA表觀修飾在造血幹細胞發育中的關鍵作用

2020-12-08 生物谷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不斷流動的血細胞既可以運輸營養物質,又是重要的免疫保護屏障。其中,所有的血細胞都來源於造血幹細胞。這群幹細胞不僅可以維持血液系統的長期穩定,也是骨髓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疾病的核心組分。目前,造血幹細胞來源仍是制約臨床惡性血液疾病治療的瓶頸。因此,造血幹細胞的體內發育和體外誘導擴增已成為當今科學界的熱點課題之一。

在脊椎動物中,造血幹細胞最初由特化的生血內皮通過內皮-造血轉化(EHT)過程產生於胚胎期主動脈-性腺-中腎區,隨後向胎肝(小鼠和人)或尾部造血組織(斑馬魚)遷移並進行擴增,向胸腺遷移以便發育為淋系細胞,最後,向骨髓(小鼠和人)或腎髓(斑馬魚)遷移以維持終生造血。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與探索,科學家對於造血幹細胞的體內發育和體外誘導分化已有了基本了解,但對整個過程的動態調控機制的認識仍不完善,尤其對於表觀遺傳修飾在脊椎動物造血幹細胞發育過程中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

m6A(N6-甲基腺嘌呤)是最常見、最豐富的真核生物mRNA轉錄後修飾形式之一。該修飾過程是動態可逆的,並由甲基轉移酶複合體(由METTL3、WTAP和METTL14組成)、去甲基酶(FTO和ALKBH5)和相應的閱讀器(YTHDF或YTHDC等)協同調控。目前,m6A的生物學功能已備受關注,並成為生命科學熱門研究領域之一,《自然》雜誌此前連續刊文,報導了m6A在斑馬魚早期發育、果蠅性別決定以及T細胞穩態中的功能。自此,人們對於m6A修飾已經有了初步了解和認識,但是,該修飾的生物學功能以及其作用機制仍有待深入探索和挖掘。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峰領導的血液與心血管發育研究組長期以斑馬魚為模式生物,研究造血幹細胞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前期與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實驗室合作研究,發現並鑑定了斑馬魚中的m6A甲基轉移酶複合體成分(Cell Res, 2014)。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通過m6A測序技術(m6A-Seq)發現,缺失m6A甲基轉移酶mettl3後,m6A在胚胎發育相關mRNA中的富集程度顯著下降。同時,在斑馬魚的血液-血管系統中,可檢測到mettl3的特異性表達。由此推測,m6A修飾與血液發育過程密切相關。系統的表型檢測顯示,在mettl3缺失的胚胎中,造血幹細胞不能正常產生,血管的內皮特性卻明顯增強,內皮-造血轉化過程受到阻斷。m6A-Seq和RNA-Seq綜合分析發現,在mettl3缺失的胚胎中,一系列動脈內皮發育相關的基因尤其是notch1a的m6A修飾水平顯著降低,而其mRNA水平卻顯著升高。上述結果證明,m6A修飾與EHT過程中內皮和造血基因表達的平衡調控相關。此外,YTHDF2-RIP-Seq和單鹼基解析度的m6A-miCLIP-Seq測序發現,m6A通過YTHDF2介導notch1a mRNA的穩定性,以維持EHT過程中內皮細胞和造血細胞基因表達的平衡,進而調控造血幹細胞的命運決定。上述結果在小鼠中也得到了驗證,證明m6A對造血幹細胞命運決定的調控在脊椎動物中是保守的。

該工作首次揭示了m6A mRNA甲基化修飾在脊椎動物造血幹細胞命運決定中的調控機制,豐富了對m6A mRNA甲基化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的生物學功能的認識,是該研究領域的重大科研突破。上述成果不僅首次闡釋了RNA的表觀修飾在血液發育中的關鍵作用,還將為體外誘導擴增造血幹細胞提供理論指導。相關論文m6A modulates ha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specification於9月6日正式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Nature, doi: 10.1038/nature23883)。

中科院動物所博士研究生張春霞、副研究員王璐,北京基因組所博士生陳宇晟、博士孫寶發、博士楊瑩為共同第一作者,劉峰和楊運桂為共同通訊作者。該課題得到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中科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 (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m6A RNA表觀遺傳修飾對成年小鼠造血幹細胞靜息狀態的調控...
    研究揭示m6A RNA表觀遺傳修飾對成年小鼠造血幹細胞靜息狀態的調控作用 2018-07-2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該工作首次揭示了m6A RNA表觀遺傳修飾在成體造血幹細胞(HSC)自我更新中的關鍵作用。
  • Nature:科學家揭示造血幹細胞中蛋白質合成的分子機理
    2014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成體幹細胞中蛋白質合成的生物學過程,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研究者闡述了造血幹細胞產生精確數量的蛋白質對其功能是至關重要的
  • 世界首次!我國科學家揭示造血幹細胞歸巢全過程
    歷時六年攻關研究,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體內造血幹細胞歸巢的完整動態過程,對幹細胞研究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成果今天(20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造血幹細胞是人體血液系統中維持生命的始祖細胞,但其造血功能需要成功歸巢到特定的造血微環境中才能發揮,由於這一生命過程時空跨度非常大,具體發生機制一直不為人所知。歸巢在體內生理情況下究竟如何發生?
  • Nature:活性氧影響造血幹細胞發育
    雖然人們研究活性氧(ROS)主要是由於它們在DNA損傷、蛋白/類脂氧化和細胞凋亡中的有害作用,但人們也不斷認識到ROS在一些組織中可能有有益作用。在哺乳動物造血系統中,造血幹細胞含有低濃度ROS,但出乎意料的是,「共同髓系祖細胞」( CMP)產生濃度相當高的ROS。
  • 我科學家高效捕獲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原標題:我科學家高效捕獲 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近日從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該院所屬解放軍307醫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解開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揭示其「廬山真面目」,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數據
  • 中國科學家在造血幹細胞領域獲歷史性突破
    通過這些數據的挖掘,有望為造血幹細胞體外再生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科學認識。  這是全球造血幹細胞發育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發現。19日凌晨,英國《自然》雜誌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在線發表這一重大發現。這是中國血液學工作者首次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
  • Nature:痛覺神經竟然可以從骨髓動員造血幹細胞
    血液幹細胞的主要特徵是它們能夠再生全身的血液和免疫系統。這一過程被稱為造血,而這些細胞被稱為造血幹細胞(HSC)。在發育的胚胎中,造血幹細胞在不同的解剖部位遊走,血液循環使其得以運輸。在出生後,這些細胞在骨髓中支持其靜態和自我更新的特殊環境中。
  • 造血幹細胞首次培育成功!白血病將無需骨髓移植
    本文轉載自創新地標(ID:kejitouzi)公眾號上周,人類第一次將多功能幹細胞分化成出造血幹細胞。
  • Nat Cell Biol:研究揭示造血幹細胞的形成過程!
    Jude兒童研究醫院的研究人員使用視頻監控工具發現了促進血細胞發育的細胞。這項發現為在實驗室創造造血幹細胞提供了線索,最終可能有助於改善骨髓移植現狀。「這項研究可能為幹細胞生物學和血液發育學研究提供了新途徑,也為實驗室骨髓幹細胞移植提供了線索。」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血液科助理研究員、論文通訊作者Wilson Clements博士說道。
  • 《自然》:吃辣能促進造血!科學家發現痛覺神經促進造血的機制,吃辣椒或有助於動員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丨科學大發現
    來自美國艾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科學團隊發現,骨髓中的痛覺神經是造血幹細胞動員的關鍵(而辣的感覺正是一種痛覺),通過飲食補充辣椒素造血幹細胞(HSC)是維持人體全血和免疫系統的關鍵,這個不斷再生的過程即是造血。在胚胎發育中,造血幹細胞是在全身活躍的,而當胎兒出生之後,它們就定居在了骨髓小生境中,保持一種穩定自我更新狀態。
  • 上海科學家發現腦垂體激素遠程調控骨髓內造血幹細胞數量
    他們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發表的論文首度揭示人類青春期起始分泌的腦垂體激素——促黃體生成素在造血幹細胞數量穩定維持中的重要調控功能。與腫瘤細胞一樣,幹細胞在體內具有無限增殖的潛力。但與腫瘤細胞不同的是,各個組織的成體幹細胞數量處於嚴密的調控狀態。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是負責生成人體所有血液細胞的始祖細胞。
  • 我科學家高效捕獲 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訊 記者曹紅豔近日從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該院所屬解放軍307醫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解開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揭示其「廬山真面目」,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數據。
  • 造血幹細胞前體神秘面紗揭開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唐先武 通訊員俞瑩)軍事醫學科學院307醫院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揭開了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
  • 《自然》重磅:科學家藉助液體膠首次實現造血幹細胞體外千倍擴增
    幾十年來,科學家都在追求能夠在體外大量擴增造血幹細胞(HSC)的辦法。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血液腫瘤等血液病的終極解決方案,也與近幾年火熱的基因治療相關。但造血幹細胞擴增之難始終局限著臨床應用。   如今這個問題有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解答。
  • Nature:為何我們的造血幹細胞存在於骨髓中?免受紫外線傷害是關鍵!
    2018年6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中,產生所有血細胞的造血幹細胞位於骨髓中。但在魚類中,造血幹細胞存在於腎臟中。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生物學家們首次意識到血液在身體的特定部位---造血幹細胞壁龕(blood stem cell niche)---中產生。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在這個過程中細胞的發育歷史被稱為譜系 (lineage)。記錄、追蹤並繪製細胞發育歷史的過程被稱為譜系追蹤 (lineage tracing) 。近年來科學家通過發展譜系追蹤的方法學,深入理解了幹細胞驅動的器官再生與穩態,推動了體外迷你器官培養的進步。在癌症領域,譜系追蹤揭示了腫瘤細胞的起源和克隆演化,提供了靶向腫瘤幹細胞的新型腫瘤治療策略。
  • Nature:幹細胞給血液疾病治療帶來新福音
    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一篇論文表明,他們首次明確了體內引發造血幹細胞的生產機制,發現在骨髓和臍帶血內造血幹細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可以補充人體的血液細胞的供應。一些白血病患者已經成功地使用造血幹細胞進行了移植治療,醫學專家認為造血幹細胞有可能有更廣泛的應用。首席研究員Peter Currie教授解釋說,理解造血幹細胞如何自我更新進行血液細胞補充是幹細胞生物學的核心理論。
  • 造血幹細胞標誌物:造血細胞學的關鍵因素
    大阪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內皮細胞選擇性粘附分子(ESAM)是造血幹細胞(HSC)和血管內皮細胞(EC)的表面標記,在小鼠造血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成人型紅細胞生成的發展中。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幹細胞報告》上。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揭示人造血幹細胞從潛伏狀態切換到激活狀態之謎doi:10.1016/j.stem.2020.11.00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瑪嘉烈公主癌症中心、多倫多大學和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觀察我們遺傳物質中廣闊的、未知的區域,揭示了造血幹細胞(HSC)如何能夠在我們的一生中產生新的血細胞。這些區域掌握著這些細胞中微妙生物學變化的重要線索。
  • Nature:人和豬胚胎類似性揭示出人早期發育階段的關鍵細節
    他們首次證實兩個關鍵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這些原始生殖細胞形成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這種「基因組合」並不是在所有物種中都是一樣的。首先,通過在體外使用人多能性胚胎幹細胞,劍橋大學維爾康基金會/格登研究所的Azim Surani教授和同事們建立一種模擬發育到原腸胚形成過程中發生的遺傳變化和細胞變化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