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earch:精準解析造血幹細胞的內皮起源及特化路徑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造血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位於成體造血系統的最上遊,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並可產生所有類型的血液細胞。目前研究認為,HSC起源於胚胎發育中期的生血內皮細胞,主要定位在主動脈-性腺-中腎(aorta-gonad-mesonephros, AGM)區的背主動脈腹側【1】。由於數量稀少、發育時間轉瞬即逝、體內功能評價系統的技術門檻較高,研究者一直未能精準捕獲及分離具有HSC重建潛能的(HSC-competent)生血內皮細胞,其從原始內皮細胞逐步特化並走向HSC命運這條路徑的細胞轉歸及分子事件仍不清晰,甚至存在爭議【2,3】

近年來研究者利用已知的生血內皮細胞轉基因報告小鼠,包括Runx1 +23GFP和Gfi1-Tomato,報導了應用單細胞基因表達分析來解析內皮-造血轉化事件的研究【4,5】。然而這些報告基因對於生血內皮細胞的富集效率或者特異性仍然不足。而且,這些基於選定群體的測序可能會帶來研究結論的偏頗性,例如研究者認為生血內皮細胞和非生血的內皮細胞在轉錄組水平具有非常相似的分子特徵【5】。因此,有必要對胚胎血管內皮細胞進行無偏篩選來精準識別具有HSC命運的(HSC-primed)生血內皮細胞。

劉兵/蘭雨合作團隊近期發表在Cell Research的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從單細胞尺度解析了人類胚胎造血幹祖細胞發生的細胞層級以及分子特徵,並篩選獲得富集生血內皮細胞的表面標誌【6】。相較於人類胚胎的研究,小鼠作為重要的實驗模型,具有樣品來源的可控性、體內功能評價及遺傳操作的可行性等諸多優勢,從而使得基於重要群體捕獲分離的精細體內外功能評價成為可能,這對於HSC-primed生血內皮細胞來講尤為重要。

2020年3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研究組和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兵研究組合作在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Embryonic endothelial evolution towards firs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revealed by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d functional analys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先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無偏篩選了HSC發生時空的所有血管內皮細胞,鑑定出兩群轉錄組特徵不同的動脈內皮細胞並精確識別了HSC-primed生血內皮細胞;通過計算篩選得到候選表面標誌組合PK44並構建了全新的基因敲入螢光報告小鼠Neurl3-EGFP,實現了HSC-competent生血內皮細胞的高效分離;進一步在單細胞轉錄組水平解析了從原始內皮細胞特化為HSC-primed生血內皮細胞全過程多步驟的細胞轉歸及分子事件

作者首先對胚胎期(embryonic day, E)9.5到11.0天連續發育階段胚內的血管內皮細胞進行流式分離,並通過顯微操作主動脈灌注螢光染料富集了AGM區主動脈的血管內皮細胞。通過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鑑定出HSC-primed生血內皮細胞和兩個時空分布相近而分子特徵不同的動脈內皮細胞群體。相較於動脈內皮細胞,生血內皮細胞具有更為活躍的細胞周期和翻譯活性、保留相當的動脈特徵而缺乏靜脈特徵,這與該團隊在人類胚胎中的發現一致【6】。進一步的擬時序分析發現動脈內皮細胞在HSC發生的時空具有自我成熟以及生血特化兩個方向的命運。

接下來,作者通過計算篩選,結合與該團隊之前鑑定功能性pre-HSC類似的體外孵育後移植系統【7】,證實在E10.0 AGM區的HSC-competent生血內皮細胞富集在CD41-CD43-CD45-CD31+CD201+Kit+CD44+(PK44)的免疫表型中。對PK44細胞的測序證實該群體很好地代表了HSC-primed生血內皮細胞群體。體外的單細胞培養發現近半數的PK44細胞具有生血潛能,其中少量細胞穩定地具有內皮和造血雙向分化潛能。有趣的是,T1 pre-HSC雖然較HSC-primed生血內皮細胞在轉錄組水平更具造血特徵,其體外的內皮分化潛能大大下降,但仍保留類似的內皮和造血雙向分化潛能。

進一步,作者鑑定出11個HSC-primed生血內皮細胞的特徵基因,並選取其中表達最充分的Neurl3構建了Neurl3-EGFP基因敲入螢光報告小鼠。功能學分析證實內皮細胞中Neurl3-EGFP的表達富集了HSC-competence。重要的是,該報告小鼠提供了HSC-competent生血內皮細胞的精確解剖學定位信息(圖1)。通過流式比對以及index sorting策略,發現PK44是Neurl3-EGFP陽性的內皮群體中體內重建功能以及體外生血潛能和內皮造血雙向分化潛能均更加富集的亞群(圖2)。

圖1. Neurl3-EGFP特異性表達在主動脈的生血內皮細胞

圖2. PK44與Neurl3-EGFP的表達及功能相關性

為了追溯HSC-primed生血內皮細胞從原始內皮細胞起始的特化路徑,作者將E8.0-9.0的早期血管內皮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並一同納入研究,鑑定出新增加的早期動脈內皮和原始內皮群體。基於發育時序分析,以及細胞真實的取材時間點,可以推斷出原始內皮向HSC-primed生血內皮細胞的特化過程經歷了兩次命運的選擇,即首先選擇動脈命運形成原始動脈內皮,之後再選擇造血命運最終走向HSC。作者進一步解析了該特化過程中的一系列差異基因、潛在功能性轉錄因子、生物學過程和信號通路,揭示了該過程中波動性的基因表達模式(圖3)。

圖3. 原始內皮特化為HSC-primed生血內皮的細胞及分子演進

綜上所述,本研究從轉錄組(transcriptome)、免疫表型(immunophenotype)和功能(function)三個層面(tif)重新規範定義了生血內皮細胞,實現了較以往研究提高近20倍富集效率的生血內皮細胞捕獲和分離【4】,並首次在單細胞水平證實生血內皮細胞具有內皮和造血雙向分化潛能,成功構建了更加敏感和特異性標識HSC-primed生血內皮細胞的螢光報告小鼠,揭示了從原始內皮細胞到HSC-primed生血內皮細胞的兩步特化路徑。這些發現對HSC體內發育及體外再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資料庫資源和小鼠模型。

蘭雨研究員、湯富酬研究員和劉兵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侯思元博士、李宗城博士、鄭曉娜博士、博士研究生高雲、博士研究生董驥豔麗碩士為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300-2

參考文獻

1. Dzierzak, E. & Bigas, A. Blood Developmen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ce.Cell Stem Cell 22, 639-651, doi:10.1016/j.stem.2018.04.015 (2018).

2. Ditadi, A., Sturgeon, C. M. & Keller, G. A view of human haematopoiet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tri dish.Nat Rev Mol Cell Biol18, 56-67, doi:10.1038/nrm.2016.127 (2017).

3. Ditadi, A. et al. Human definitive haemogenic endothelium and arterial vascular endothelium represent distinct lineages.Nat Cell Biol 17, 580-591, doi:10.1038/ncb3161 (2015).

4. Swiers, G. et al. Early dynamic fate changes in haemogenic endothelium characterized at the single-cell level.Nat Commun4, 2924, doi:10.1038/ncomms3924 (2013).

5. Baron, C. S. et al.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reveal the dynamic of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production in the aorta.Nat Commun9, 2517, doi:10.1038/s41467-018-04893-3 (2018).

6. Zeng, Y. et al. Tracing the firs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generation in human embryo by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Cell Res 29, 881-894, doi:10.1038/s41422-019-0228-6 (2019).

7. Zhou, F. et al. Tracing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formation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Nature533, 487-492, doi:10.1038/nature17997 (2016).

相關焦點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作者們用Tie2-MeriCreMer小鼠驅動PolyloxExpress條形碼標記造血幹細胞,通過譜系追蹤實驗發現造血幹細胞按發育命運主要分為三類:產生所有譜系的多譜系造血幹細胞(multilineage);只產生髓系細胞和紅細胞的髓系-紅系造血幹細胞 (myelo-erythroid restricted) ;以及分化不活躍的造血幹細胞 (differentiation-inactive
  • Cell Stem Cell:實現造血幹細胞的移植的條件
    2014年7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闡述造血幹細胞的引導和分化功能機制,這些幹細胞會生成所有的血細胞包括我們的免疫系統細胞。針對人類造血幹細胞的研究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它們只存在於骨髓中的「niches」中,這些細胞不能在培養皿中培養。來自Dresden的一組研究幹細胞的科學家做出了小鼠動物模型,他們在跨越物種障礙和無輻射的前提下進行人類造血幹細胞的移植。在新模型中,人類造血幹細胞在沒有做任何處理的情況下可以擴大和分化成各種類型的血細胞。
  • 造血幹細胞表面標誌物
    通過與它的配體結合可誘導CD117的磷酸化,刺激原始造血幹細胞、紅細胞和單核細胞的增殖和存活。在配子形成、黑色素形成和造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6.1.5 CD135 (Flk-2)CD135,又稱FLK-2、FLT3和Ly-72,是一種III型酪氨酸激酶受體。
  • Cell:科學家發現提高造血幹細胞移植效率新方法
    本文亮點: ●暴露在環境空氣中會降低從骨髓和臍帶血中獲得造血幹細胞的效率●在空氣收集造血幹細胞會使造血幹細胞數目被大大低估●由ROS介導的造血幹細胞數目下降與cypd-p53-mptp軸,miR210和hif-1a有關●在環胞素a中收集造血幹細胞可以提高造血幹細胞移植效率
  • Cell death& differ:類泛素化E3連接酶調節小鼠造血功能
    連接系統的E3連接酶RCAD/Ufl1對於調節造血幹細胞功能及小鼠造血發育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之前有研究報導稱RCAD/Ufl1具有ufm1 E3連接酶功能,能夠介導對DDRGK1和ASC1的類泛素化修飾(ufmylation),並且RCAD/Ufl1在雌激素受體途徑,未摺疊蛋白應答(UPR)以及神經退行性病變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Nat Cell Biol:研究揭示造血幹細胞的形成過程!
    這項發現為在實驗室創造造血幹細胞提供了線索,最終可能有助於改善骨髓移植現狀。「這項研究可能為幹細胞生物學和血液發育學研究提供了新途徑,也為實驗室骨髓幹細胞移植提供了線索。」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血液科助理研究員、論文通訊作者Wilson Clements博士說道。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造血幹細胞可以產生體內任何種類的血細胞。
  • 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課題組解析哺乳動物早期內胚層特化和軸向形成...
    了解內胚層的時空發育路徑,不僅對於揭示內胚層來源器官的譜系發生和分子調控機制至關重要,也對利用人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構建各類內胚層來源的器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成像分析以及遺傳學追蹤等手段揭示了哺乳動物內胚層細胞早期的細胞特化模式、發育路徑以及軸向(前-後、腹-背和中間-兩側)建立的調控機制。
  • 造血幹細胞前體神秘面紗揭開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唐先武 通訊員俞瑩)軍事醫學科學院307醫院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揭開了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
  • 中國科學家在造血幹細胞領域獲歷史性突破
    通過這些數據的挖掘,有望為造血幹細胞體外再生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科學認識。  這是全球造血幹細胞發育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發現。19日凌晨,英國《自然》雜誌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在線發表這一重大發現。這是中國血液學工作者首次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
  • Blood:調控造血幹細胞的信號通路
    10月的《血液》(Blood)雜誌報導了,瑞典隆德(Lund)大學醫院幹細胞研究中心人員最新總結的調控造血幹細胞的多條信號通路。       造血幹細胞(HSCs)是能自我更新、有較強分化發育和再生能力、可以產生各種類型血細胞的始祖細胞。HSCs是目前研究最為透徹的人類幹細胞。
  • 我科學家高效捕獲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於造血幹細胞從哪裡來,如何轉變以及如何發育成熟,如何保持穩定的數量這一發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和調控機制缺乏系統性的科學認識。   此前,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造血幹細胞主要產生於胚胎時期的血管內皮細胞,並經歷了兩個階段的「前體」中間狀態,最終發育成熟。這一系列過程,完全實現了「蛹化成蝶」的命運蛻變,是一個質的飛躍。
  • Nature:科學家首次揭示RNA表觀修飾在造血幹細胞發育中的關鍵作用
    其中,所有的血細胞都來源於造血幹細胞。這群幹細胞不僅可以維持血液系統的長期穩定,也是骨髓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疾病的核心組分。目前,造血幹細胞來源仍是制約臨床惡性血液疾病治療的瓶頸。因此,造血幹細胞的體內發育和體外誘導擴增已成為當今科學界的熱點課題之一。
  • Cell:科學家闡明維持造血幹細胞正常功能的關鍵分子機制
    2018年4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形成成熟血細胞的造血幹細胞通常需要非常精確水平的蛋白質才能發揮作用,然而在特定類型的侵襲性血液癌症患者中,其蛋白質產生調節功能的缺失是非常常見的。
  • JEM: 去泛素化酶A20能夠維持造血幹細胞的穩態
    2015年1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造血作用是指由體內血液系統最原始的幹細胞向成熟的紅細胞以及淋巴細胞分化的過程當沒有刺激時,造血幹細胞通常屬於"蟄伏"狀態,但當收到外界刺激,比如外傷,器官移植,感染等等,造血幹細胞將快速進入增殖與分化的狀態。造血幹細胞產生的子代細胞大致有兩個方向:自我更新或定向分化。每個細胞的命運選擇都受到一系列細胞因子受體,蛋白激酶,轉錄因子的有序開啟與關閉來調控。最近一些研究開始認識到泛素化過程對造血作用的影響。A20是一類調控去泛素化(Deubiquitination)的酶。
  • 兩性離子水凝膠培養人造血幹細胞
    兩性離子水凝膠培養人造血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9 10:50:24 美國華盛頓大學Colleen Delaney和Shaoyi Jiang等研究人員合作研發了可用於擴增原代人造血幹細胞的兩性水凝膠
  • 造血幹細胞標誌物:造血細胞學的關鍵因素
    大阪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內皮細胞選擇性粘附分子(ESAM)是造血幹細胞(HSC)和血管內皮細胞(EC)的表面標記,在小鼠造血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成人型紅細胞生成的發展中。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幹細胞報告》上。
  • 研究人員通過單細胞測序繪製首個人胚胎造血和免疫系統發育圖譜
    2019年10月10日,來自英國Newcastle University和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等機構的科學家在Nature上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Decoding human fetal liver haematopoiesis」的研究,首次報導了由胎肝驅動的人胚胎造血和免疫系統發育過程的單細胞圖譜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造血幹細胞(hemapoietic stem cell, HSC)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它不是組織固定細胞,可存在於造血組織及血液中。造血幹細胞在人胚胎2周時可出現於卵黃囊,妊娠5個月後,骨髓開始造血,出生後骨髓成為幹細胞的主要來源。在造血組織中,所佔比例甚少。
  • 我國科學家揭示造血幹細胞歸巢全過程
    歷時六年攻關研究,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體內造血幹細胞歸巢的完整動態過程,對幹細胞研究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成果今天(20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造血幹細胞是人體血液系統中維持生命的始祖細胞,但其造血功能需要成功歸巢到特定的造血微環境中才能發揮,由於這一生命過程時空跨度非常大,具體發生機制一直不為人所知。歸巢在體內生理情況下究竟如何發生?
  • 我科學家高效捕獲 稀有造血幹細胞前體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於造血幹細胞從哪裡來,如何轉變以及如何發育成熟,如何保持穩定的數量這一發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和調控機制缺乏系統性的科學認識。 此前,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造血幹細胞主要產生於胚胎時期的血管內皮細胞,並經歷了兩個階段的「前體」中間狀態,最終發育成熟。這一系列過程,完全實現了「蛹化成蝶」的命運蛻變,是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