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調控細胞生死轉換的重要分子機制

2020-11-30 中國生物技術網

9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章海兵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Ubiquitination of RIPK1 suppress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by regulating RIPK1 kinase activation during embryogenesis」。該研究揭示了重要激酶蛋白RIPK1通過K376位點的泛素化修飾,調控細胞生存與死亡命運轉換的關鍵分子機制,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維持自身穩態與正常發育的基本生命活動,人類多數疾病從根本上說歸因於細胞死亡異常(過多或過少)。RIPK1蛋白是調控細胞凋亡、細胞程序性壞死以及炎症信號通路中的關鍵分子,參與胚胎發育、造血系統發育以及免疫穩態維持等多種重要生物學過程,最近有報導發現RIPK1基因突變的病人同時表現自身免疫缺陷及自身炎症性疾病,提示RIPK1在人體免疫調控中具有關鍵作用,而且靶向RIPK1的小分子藥物治療漸凍症、風溼性關節炎以及結腸炎等疾病也在臨床試驗階段。分子機理研究顯示,RIPK1一方面通過參與介導NF-kB及MAPK信號通路促進細胞存活及炎症反應,另一方面RIPK1可以通過與FADD、Caspase8等分子互作介導細胞凋亡,而當凋亡通路被抑制時,RIPK1可以通過與RIPK3結合形成壞死小體,激活下遊MLKL誘導細胞程序性壞死的發生。而目前對RIPK1在不同應激條件下如何通過轉換不同的信號通路而決定細胞存活或死亡,這個關鍵的生死轉換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章海兵課題組的研究人員發現RIPK1的一個主要的泛素化位點Lys376的泛素化修飾是決定細胞命運的關鍵。Lys376是RIPK1蛋白上的重要泛素連接位點,可以通過連接K63泛素鏈招募下遊IKK複合體,從而激活NF-kB信號通路。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研究人員構建了RIPK1 K376R位點突變的小鼠,並意外地發現純合突變的小鼠在胚胎發育至12.5天時死亡。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從突變小鼠胚胎分離的成纖維細胞對於TNF-a介導的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表現出較野生型細胞更強的敏感性,而RIPK1的激酶抑制劑Necrostatin-1能夠有效抑制突變細胞的過度死亡。因此,該突變引起的小鼠胚胎致死可能是過度激活了RIP1激酶活性依賴的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為了在體內驗證這一推測,研究人員對突變小鼠進行了藥物幹預,發現Necstatin-1能夠有效延遲小鼠的胚胎期死亡。而在突變小鼠的背景下同時敲除介導細胞凋亡的蛋白FADD和介導細胞壞死的蛋白RIPK3或MLKL能夠使突變小鼠存活至成年。而當小鼠僅攜帶一半劑量的突變基因時,該小鼠也能夠存活至成年。這些結果說明,在胚胎正常發育過程中,Lys376介導的RIPK1泛素化能夠「關閉」RIPK1的激酶活性,從而抑制細胞異常的細胞凋亡和程序性壞死,保證胚胎的正常發育。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在突變小鼠的基礎上敲除TNFR1也能夠阻止突變小鼠的胚胎致死,但是該雙突變小鼠在出生後兩周內會發生嚴重的系統性炎症。研究人員意外地發現這種嚴重的系統性炎症是依賴於RIPK3的,敲除RIPK3可以顯著抑制這種系統性炎症疾病的發生。這些結果說明,在小鼠出生後,Lys376介導的RIPK1泛素化能夠抑制RIPK3依賴的系統性炎症。綜上所述,該研究通過對RIPK1 Lys376位點體內功能的研究,闡明了這一重要位點通過調控RIPK1的激活介導的細胞死亡及炎症信號通路,從而調控胚胎發育和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機制,為今後探究RIPK1的泛素化修飾在相關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尋找潛在藥物靶點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關注的是,Nature Communications 同期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教授林欣課題組關於RIPK1調控相同結論的研究論文。

章海兵為文章的通訊作者,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張希希和張海威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斌、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王海坤、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大力、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丁秋蓉和應浩,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慧的大力支持。同時,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重大研發計劃的資助以及營養與健康所公共技術平臺的支持。

RIPK1 K376泛素化調控死亡與炎症的分子機制

相關焦點

  • 「上皮間質相互轉換在乳腺癌幹細胞中的功能、分子機制和應用研究...
    「上皮間質相互轉換在乳腺癌幹細胞中的功能、分子機制和應用研究」項目啟動 2020-12-23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Cell:發現長非編碼RNA對細胞核仁功能的重要調控機制
    associated with Pol I transcription,該成果揭示了長非編碼RNA SLERT 在細胞核仁功能和RNA聚合酶I (Pol I) 轉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機制。由於rDNA序列具有高度重複性,因而這些序列上非常相似的rDNA的差異表達如何實現和相關Pol I轉錄調控機制等仍然未知。經典的長非編碼RNA和mRNA結構相似,含有5' 端帽子及3' 端多聚腺苷酸尾巴結構,廣泛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調控。
  • 研究發現氧依賴的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調控機制
    以兩棲動物為模型開展的研究為生命科學進程做出了很多傑出的原創性貢獻,如肌肉代謝、神經傳導的化學基礎、體細胞克隆等。兩棲動物的皮膚擔任呼吸、水平衡、黏膜屏障和免疫的重要生理功能,但對其中的細胞生物學原理和分子生物學基礎知之甚少。
  • 研究發現TAF3調控ES細胞命運重要功能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美國著名華裔生物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錢澤南(Robert Tjian)教授,其以研究真核生物細胞遺傳信息轉錄聞名,擔任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雜誌的編委,1991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9年擔任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IMI)主席。
  • 生命學院胡穎課題組在腫瘤細胞調控氧化應激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我校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胡穎教授研究團隊在腫瘤細胞調控氧化應激的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人類細胞不可避免地暴露於來自於外界(如UV)以及細胞內有氧代謝所產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少量ROS是調控細胞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信號分子,高水平ROS則會作用於細胞內包括DNA在內的生物大分子,致其損傷,破壞其功能,成為腫瘤發生的重要推動力。研究表明,腫瘤內ROS的水平一般高於同一組織來源的正常對照。
  • 臺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DNA損傷修復調控機制
    臺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DNA損傷修復調控機制 2008年06月20日 16: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發現人體細胞中的DNA損傷修復機制的調控,對於抑制癌細胞的形成有新的了解。
  • 細胞焦亡的分子調控機制及研究進展
    、發生及作用機制與細胞凋亡等典型細胞死亡方式有顯著不同。本文就近年來細胞焦亡的發現和命名、形態學和分子特徵、分子機制和焦亡相關的疾病進行綜述,為疾病預防診斷及臨床藥物的靶向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和現實的可行性。關鍵詞 :細胞焦亡,細胞程序性死亡細胞是機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 科學家發現肝癌細胞增殖非編碼RNA調控機制
    我國科學家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發現了兩種非編碼RNA調控肝癌細胞增殖分子作用機制。這是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得的消息。據介紹,非編碼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主要包括微小RNA,長鏈非編碼RNA以及環狀RNA等。
  •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目前,肌內脂肪細胞來源及其分化沉積調控等已成為研究熱點之一。本文主要從肌內脂肪細胞來源及其分化沉積調控的關鍵基因、信號通路等方面綜述了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的相關研究進展。1 、肌內脂肪細胞來源在哺乳動物中,主要有棕色、米色和白色3 種脂肪細胞。
  • Cell: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
    由管坤良教授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找到了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細胞自噬是指細胞在惡劣條件下確保其生存的一種基本應激反應。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稱為AMPK的酶,不僅參與了細胞的傳感和能量調控,而且在細胞自噬酶作用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7日的Cell雜誌在線版上。
  • 研究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雖然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中的細胞周期蛋白的種類幾乎一致,但是減數分裂中是否存在不同的細胞周期調控機制尚不清楚。在細胞分裂期,最重要的細胞周期蛋白家族是細胞周期蛋白B家族,該家族成員主要包括Cyclin B1,Cyclin B2,Cyclin B3等。Cyclin B3是一種發現較晚的細胞周期B家族的蛋白,其在哺乳動物中的功能依舊是個未被打開的黑匣子。
  • 研究發現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命運的重要調控機制
    1月1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時玉舫/王瑩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Scd1 controls de novo beige fat biogenesis through succinat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complex II 的研究論文
  • 研究揭示調控單核/巨噬細胞發育的新分子機制
    單核/巨噬細胞作為固有免疫細胞,在機體抗感染免疫及組織損傷修復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調控單核/巨噬細胞發育成熟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晰。
  •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超過60種核膜蛋白定位於內外核膜上,對修飾核膜以及保證核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內核膜蛋白SUN和外核膜蛋白KASH在核膜間隙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跨越核膜並連接細胞骨架與細胞核骨架的分子橋梁。在細胞核內,SUN蛋白與細胞核骨架蛋白相互作用,而在細胞質內,KASH蛋白與細胞骨架蛋白相連。
  • 科學網—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分子調控現新機制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陳佺研究組在《自然》子刊《細胞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了新的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的分子調控機制
  • 科學家發現酸性磷脂調控記憶性B淋巴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
    同時,許琛琦研究組還與其他研究組合作,驗證這些機制的廣譜適用性,發現酸性磷脂和Ca2+也能通過類似的機制調控腫瘤細胞和B細胞的活性(Wang et al, 2014, Cell Research;該研究發現,酸性磷脂通過靜電相互作用調控IgG型抗原受體的活化,從而精準控制記憶性B淋巴細胞的免疫活化過程。  記憶性免疫應答在保護機體抵禦病原體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記憶性B淋巴細胞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幾乎所有現行疫苗發揮作用的免疫學基礎。相比於初始型B細胞的IgM型抗原受體介導的初次抗體反應,記憶性抗體反應能夠快速產生大量高親和力的抗體。
  • 研究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O-糖基化修飾是一類新發現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其是否參與植物生物鐘精細調控及其相關機制還不清楚。通過構建細胞核和質特異定位的SPY蛋白表達載體,結合植物活體發光的實驗證據,發現SPY蛋白主要是在細胞核中參與調控生物鐘周期。進一步通過免疫共沉澱結合質譜分析、酵母雙雜交以及雙分子螢光互補等篩選SPY蛋白的互作蛋白組,發現SPY蛋白的TPR結構域可以與生物鐘核心組分PRR5蛋白的C-端在細胞核內互作,並將其O-巖藻糖基化。
  • 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胰島β細胞中調控內質網應激信號通路的新機制
    )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腳手架(Scaffold)蛋白RACK1以分子開關的方式,在胰島β細胞中內質網應激(ER stress)信號通路的動態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
  • 科學網—首次發現m6A修飾調控細胞自噬重要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劉豔玲)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雋和任間課題組研究發現,m6A去甲基化酶FTO能夠去除自噬相關基因修飾
  • Cell Reports:研究揭示組蛋白伴侶調控神經幹細胞機制
    正常胚胎大腦皮層發育對於維持皮層功能十分關鍵,全面深入了解胚胎大腦皮層發育機理及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胚胎大腦皮層發育過程受到細胞內外多種信號分子的精準調控,以保證大腦正常發育的時序性。表觀遺傳調控是皮層發育過程中的關鍵調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