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酸性磷脂調控記憶性B淋巴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106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許琛琦研究組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萬裡研究組的合作論文Acidic phospholipids govern the enhanced activation of IgG-B cell receptor。該研究發現,酸性磷脂通過靜電相互作用調控IgG型抗原受體的活化,從而精準控制記憶性B淋巴細胞的免疫活化過程。

  記憶性免疫應答在保護機體抵禦病原體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記憶性B淋巴細胞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幾乎所有現行疫苗發揮作用的免疫學基礎。相比於初始型B細胞的IgM型抗原受體介導的初次抗體反應,記憶性抗體反應能夠快速產生大量高親和力的抗體。這種增強性的免疫應答依賴於記憶性B細胞的IgG型抗原受體在識別抗原後啟動的更快速、更高效的跨膜信號轉導。該論文通過對B淋巴細胞抗原受體複合體各個亞基的胞內區胺基酸序列進行分析發現,膜聯IgG重鏈胞內區(mIgG-Tail)含有較多的鹼性胺基酸和疏水胺基酸,整體呈正電性;而細胞質膜內膜因含有較多的酸性磷脂而呈現出負電性,利用活細胞成像和核磁共振(NMR)等研究手段,該論文證實靜息態B細胞中mIgG-Tail與細胞質膜酸性磷脂互作,從而使得mIgG-Tail中的核心酪氨酸位點被有效地保護在細胞質膜中。外來抗原的免疫識別驅動抗原受體的mIgG-Tail從細胞質膜上解離下來,暴露的mIgG-Tail酪氨酸位點繼而被磷酸化,並以正反饋的方式增強跨膜信號轉導過程中的Ca2+信號,從而保證記憶性B淋巴細胞快速高效免疫活化的有序起始。更有趣的是,該論文發現mIgG-Tail與細胞質膜的有效解離依賴於抗原識別後胞外大量Ca2+快速進入細胞對細胞質膜中的酸性磷脂的競爭性結合。該研究成果為記憶性B淋巴細胞的免疫識別、免疫活化和免疫調節提供了新的分子機制,對幫助人們深入理解抗體的免疫記憶,從而在新視野下對疫苗研究、相關疾病如自身免疫病、B細胞淋巴瘤的致病機理以及藥物開發等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這項新的工作延續和拓展了許琛琦研究組在細胞跨膜信號轉導領域的研究。在2008年,許琛琦等發現了酸性磷脂通過靜電相互作用屏蔽T細胞抗原受體(TCR)的酪氨酸磷酸化位點,從而保證TCR處於功能關閉狀態(Xu et al, 2008, Cell),闡明了T淋巴細胞維持自身靜息態的分子機制。在2013年,許琛琦研究組發現在活化的T淋巴細胞中,Ca2+能夠通過靜電相互作用中和酸性磷脂負電荷,從而解除TCR的功能屏蔽並幫助TCR的活化(Shi et al, 2013, Nature)。該工作闡明了T淋巴細胞放大抗原刺激信號的分子機制,解釋了T淋巴細胞為什麼具有對抗原超高敏感性的原因,並提出Ca2+修飾磷脂分子的新功能。同時,許琛琦研究組還與其他研究組合作,驗證這些機制的廣譜適用性,發現酸性磷脂和Ca2+也能通過類似的機制調控腫瘤細胞和B細胞的活性(Wang et al, 2014, Cell ResearchChen et al, 2015, Nature Communications)。此外,許琛琦研究組受邀撰寫綜述,討論了酸性磷脂與Ca2+通過靜電相互作用調控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模式(Li et al, 2014,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上海市的經費支持;數據收集工作得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中心(上海)核磁共振系統的大力幫助。

 

mIgG-Tail與磷脂動態相互作用調控IgG+記憶性B細胞活化的模型示意圖 

  10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許琛琦研究組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萬裡研究組的合作論文Acidic phospholipids govern the enhanced activation of IgG-B cell receptor。該研究發現,酸性磷脂通過靜電相互作用調控IgG型抗原受體的活化,從而精準控制記憶性B淋巴細胞的免疫活化過程。
  記憶性免疫應答在保護機體抵禦病原體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記憶性B淋巴細胞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幾乎所有現行疫苗發揮作用的免疫學基礎。相比於初始型B細胞的IgM型抗原受體介導的初次抗體反應,記憶性抗體反應能夠快速產生大量高親和力的抗體。這種增強性的免疫應答依賴於記憶性B細胞的IgG型抗原受體在識別抗原後啟動的更快速、更高效的跨膜信號轉導。該論文通過對B淋巴細胞抗原受體複合體各個亞基的胞內區胺基酸序列進行分析發現,膜聯IgG重鏈胞內區(mIgG-Tail)含有較多的鹼性胺基酸和疏水胺基酸,整體呈正電性;而細胞質膜內膜因含有較多的酸性磷脂而呈現出負電性,利用活細胞成像和核磁共振(NMR)等研究手段,該論文證實靜息態B細胞中mIgG-Tail與細胞質膜酸性磷脂互作,從而使得mIgG-Tail中的核心酪氨酸位點被有效地保護在細胞質膜中。外來抗原的免疫識別驅動抗原受體的mIgG-Tail從細胞質膜上解離下來,暴露的mIgG-Tail酪氨酸位點繼而被磷酸化,並以正反饋的方式增強跨膜信號轉導過程中的Ca2+信號,從而保證記憶性B淋巴細胞快速高效免疫活化的有序起始。更有趣的是,該論文發現mIgG-Tail與細胞質膜的有效解離依賴於抗原識別後胞外大量Ca2+快速進入細胞對細胞質膜中的酸性磷脂的競爭性結合。該研究成果為記憶性B淋巴細胞的免疫識別、免疫活化和免疫調節提供了新的分子機制,對幫助人們深入理解抗體的免疫記憶,從而在新視野下對疫苗研究、相關疾病如自身免疫病、B細胞淋巴瘤的致病機理以及藥物開發等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這項新的工作延續和拓展了許琛琦研究組在細胞跨膜信號轉導領域的研究。在2008年,許琛琦等發現了酸性磷脂通過靜電相互作用屏蔽T細胞抗原受體(TCR)的酪氨酸磷酸化位點,從而保證TCR處於功能關閉狀態(Xu et al, 2008, Cell),闡明了T淋巴細胞維持自身靜息態的分子機制。在2013年,許琛琦研究組發現在活化的T淋巴細胞中,Ca2+能夠通過靜電相互作用中和酸性磷脂負電荷,從而解除TCR的功能屏蔽並幫助TCR的活化(Shi et al, 2013, Nature)。該工作闡明了T淋巴細胞放大抗原刺激信號的分子機制,解釋了T淋巴細胞為什麼具有對抗原超高敏感性的原因,並提出Ca2+修飾磷脂分子的新功能。同時,許琛琦研究組還與其他研究組合作,驗證這些機制的廣譜適用性,發現酸性磷脂和Ca2+也能通過類似的機制調控腫瘤細胞和B細胞的活性(Wang et al, 2014, Cell Research;Chen et al, 2015, Nature Communications)。此外,許琛琦研究組受邀撰寫綜述,討論了酸性磷脂與Ca2+通過靜電相互作用調控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模式(Li et al, 2014,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上海市的經費支持;數據收集工作得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中心(上海)核磁共振系統的大力幫助。
 
mIgG-Tail與磷脂動態相互作用調控IgG+記憶性B細胞活化的模型示意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基底水平信號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揭示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基底水平信號的分子機制 2017-08-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除了BCR外,許琛琦研究組還系統性地研究了T細胞抗原受體TCR的活化機制,也發現酸性磷脂和鈣離子可以動態調控其胞內區的結構動態性(Cell 2008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
    domain of B cell receptor in B cell activation upon antigen binding)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在B淋巴細胞活化的起始階段,抗原結合驅動B細胞受體胞外結構域內發生的構象變化。
  • 報導機械力調控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閾值效應的新進展
    of IgM- or isotype-switched IgG- and IgE-BCR exhibits distinct mechanical force sensitivity and threshold)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初始型和記憶性B淋巴細胞的抗原受體(BCR)在啟動免疫活化過程中感受機械力調控的異質性閾值效應。
  • ...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
    基於抗原刺激引起的B細胞受體微簇體的生長是B細胞活化的核心分子事件,但是這一過程中的分子機制目前研究尚未完善。本研究利用基因修飾細胞系、小鼠原代B細胞、人外周血B細胞和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細胞等實驗材料結合分子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高精度活細胞成像等實驗方法,揭示了抗原刺激後B細胞內部信號分子同源性磷酸酶張力蛋白(PTEN),鳥苷酸交換因子碼頭蛋白22(Dock2),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PIP2)以及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PIP3)調控B細胞受體微簇體成熟的精細分子機制。
  •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分化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10月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課題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題為《自身免疫病相關IgG1變異體調控B細胞活化及分化》的研究論文,報導人類膜聯免疫球蛋白IgG1重鏈胞內區存在增加系統性紅斑狼瘡
  • 第八章 淋巴細胞活化過程中信號轉導的分子基礎--第一節 TCR/CD3...
    第八章 淋巴細胞活化過程中信號轉導的分子基礎   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中重要的免疫活性細胞,其活化過程的信號轉導(signal transduction)及其分子基礎極為複雜,是目前分子免疫學及免疫生物學中研究的熱點。
  • 卿光焱/李國輝藉助磷脂表面分子手性調控澱粉樣蛋白纖維化過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研究組研究員卿光焱團隊和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設計和製備了一對手性胺基酸修飾的磷脂分子,並以此構築手性磷脂表面,實現了對β-澱粉樣蛋白(Aβ)纖維化過程的精確調控。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細胞膜負電荷調控細胞黏附分子功能新機制
    MAdCAM-1 是整合素α4β7 的主要配體,在腸道和腸道相關淋巴組織,如派爾集合淋巴結(Peyer’s patches,PPs)和腸繫膜淋巴結(mesenteric lymph nodes,MLNs)等腸內皮細胞中特異性表達。通過與 MAdCAM-1 發生黏附,整合素α4β7 在活化前後可以分別介導免疫細胞在血管內皮表面的滾動和穩定黏附,調控免疫細胞募集到腸道,與腸道免疫密切相關。
  • 科學家發現肝癌細胞增殖非編碼RNA調控機制
    我國科學家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發現了兩種非編碼RNA調控肝癌細胞增殖分子作用機制。這是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得的消息。據介紹,非編碼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主要包括微小RNA,長鏈非編碼RNA以及環狀RNA等。
  • 科學家發現相變溫度及剛性調控脂質體藥物載體克服生理屏障的機制
    如何合理設計製備脂質體藥物載體,使其能夠有效克服多重生理屏障並精準地將藥物分子遞送至靶組織靶細胞,尚有待深入研究。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甘勇和國家納米中心研究員施興華團隊根據不同種類的磷脂分子組成的脂質體在不同溫度下具有固態—凝膠態—液態的相轉變性質,以及脂質體在不同物態下表現出的力學差異性,提出了用相變溫度調控脂質體剛度並進一步影響其在生物凝膠中擴散的思想。
  • 上海生科院發現AMPK信號調控自噬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AMPK信號通過磷酸化Beclin1的蘇氨酸388位點從而調控細胞自噬,進一步揭示了自噬的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解析細胞自噬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廣泛存在於從酵母、線蟲、果蠅到高等脊椎動物的細胞中。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已有的研究發現,酵母Chz1是組蛋白變體 H2A.Z特異的組蛋白分子伴侶,系統進化樹分析顯示在酵母、真菌、植物及動物中都存在Chz1同源蛋白,但目前對Chz1蛋白的功能研究僅在酵母中被報導。
  • 科學家已發現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種由溫度、社會壓力等環境因素決定動物性別的有趣生命現象,常見於爬行動物和魚類上,人們一直沒搞清楚其背後的分子機制。 4月17日在《科學》上線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紅耳龜「溫度依賴型性別決定」(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TSD)的上遊調控通路,提出「pSTAT3-Kdm6b保守盒」的調控假說,為其他環境依賴型性別決定機制研究提供了借鑑。這項研究由浙江萬裡學院教授葛楚天和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Blanche Capel等團隊合作完成。
  • 研究發現調控細胞生死轉換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重要激酶蛋白RIPK1通過K376位點的泛素化修飾,調控細胞生存與死亡命運轉換的關鍵分子機制,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維持自身穩態與正常發育的基本生命活動,人類多數疾病從根本上說歸因於細胞死亡異常(過多或過少)。
  •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目前,肌內脂肪細胞來源及其分化沉積調控等已成為研究熱點之一。本文主要從肌內脂肪細胞來源及其分化沉積調控的關鍵基因、信號通路等方面綜述了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的相關研究進展。1 、肌內脂肪細胞來源在哺乳動物中,主要有棕色、米色和白色3 種脂肪細胞。
  • 寧波大學揭示桃果實酸性轉化酶及其抑制子調控蔗糖代謝和冷害機制
    前期研究發現低溫誘導桃果實酸性轉化酶(vacuolar invertase, VIN)PpVIN2表達量快速上升,促進蔗糖的快速分解,造成細胞膜穩定性下降,降低桃果實抗冷性。轉化酶抑制子(Invertase inhibitors, INHs)是高等植物中蔗糖代謝的重要調節因子,可以抑制轉化酶的活性從而維持蔗糖含量,在番茄和馬鈴薯中已經有相關研究報導。
  • 科學家發現G蛋白調控稻米品質和產量分子機制
    研究發現,OsMADS1轉錄因子可以直接與G蛋白γ亞基DEP1和GS3蛋白互作,共同調控下遊靶基因的表達,揭示了G蛋白通過與MADS轉錄因子互作的全新分子調控機制,為深入研究G蛋白信號轉導途徑的分子基礎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研究通過水稻種質資源測序分析發現,在尼瓦拉野生稻和熱帶粳稻中存在一種新的變異類型,編碼一個C端截短的蛋白OsMADS1lgy3。
  • Bruton酪氨酸激酶在B細胞腫瘤中的研究進展
    1 Btk結構與功能Btk基因編碼659個胺基酸,從N-末端開始,依次為PH、TH、SH3、SH2及SH1五個結構域,PH結構域可與多種蛋白質結合,參與多種信號通路的轉導,另外還與磷脂醯肌醇三磷酸有較高的結合力,對下遊信號分子磷脂醯肌醇
  • 廣州大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 | 廣州大學劉寶輝/李美娜團隊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the ABA respons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大豆中與擬南芥CCA1/LHY同源的核心生物鐘組分GmLHYs 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