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2021-01-14 吾谷網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頭條號】中國養豬網2018-05-31 18:01:07

閱讀(3562)

豬肉品質與安全是目前我國養豬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豬肉品質主要受肌內脂肪含量、肌纖維數量和肌纖維直徑及肌纖維類型等因素影響,其中,肌內脂肪含量與豬肉的感官品質和食用品質密切...

豬肉品質與安全是目前我國養豬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豬肉品質主要受肌內脂肪含量、肌纖維數量和肌纖維直徑及肌纖維類型等因素影響,其中,肌內脂肪含量與豬肉的感官品質和食用品質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肉的風味、多汁性、嫩度、色澤。低含量的肌內脂肪嚴重影響了肉的風味和口感,且往往與豬的PSE(Pale,Soft,Exudative)肉發生率相關。一般認為豬肉的理想肌內脂肪含量約為2.5%——3.0%。

因此,如何在保證瘦肉率、不提高皮下脂肪的前提下適當提高肌內脂肪含量和生產優質豬肉,是改善豬肉品質的關鍵和難點所在。目前,肌內脂肪細胞來源及其分化沉積調控等已成為研究熱點之一。本文主要從肌內脂肪細胞來源及其分化沉積調控的關鍵基因、信號通路等方面綜述了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的相關研究進展。

1 、肌內脂肪細胞來源

在哺乳動物中,主要有棕色、米色和白色3 種脂肪細胞。骨骼肌細胞和棕色脂肪細胞主要來源於Myf5 和Pax3 肌源性祖細胞,皮下脂肪、腹部脂肪等白色脂肪細胞則主要來源於Myf5- 和Pax3- 非肌源性祖細胞。關於肌內脂肪細胞起源和祖細胞譜系的研究報導較少,早期的研究認為肌內脂肪細胞可能由肌衛星細胞分化而來。然而,通過遺傳譜系分析研究發現,肌內脂肪細胞起源於MyoD-、Myf5- 和Pax3- 非肌源性祖細胞,表明肌內脂肪細胞可能由間充質幹細胞或其他類型幹細胞分化而來,是一種分布於肌肉組織內的Myf5- 和Pax3- 白色脂肪細胞[5]。Uezumi 等從骨骼肌中成功分離出了在體外可以高效分化成脂肪細胞的PDGFRα 間充質幹細胞。另外,骨骼肌中的其他細胞種類如周細胞(Pericytes)、SP 細胞(Side PopulationCells)、成纖維細胞等也可以分化成脂肪細胞。綜上所述,肌內脂肪細胞是PDGFRα 間充質幹細胞、周細胞、SP 細胞等多種來源的幹細胞或祖細胞分化而來的,但由於這些幹細胞或祖細胞亞群本身存在異質性,因此關於肌內脂肪細胞的確切來源仍需進一步探究。

2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相關基因及分子機制

影響肌內脂肪沉積的因素主要包括品種、營養、環境等。遺傳、環境和營養等因素對動物肌內脂肪沉積的影響及調控,離不開動物機體中相關基因及相關信號網絡的參與,動物分子營養調控脂質代謝及肌內脂肪沉積的機制最終也通過影響基因及基因網絡實現。

2.1 肌內脂肪沉積相關候選基因

與肌內脂肪沉積相關的候選基因包括脂肪酸結合蛋白基因(FABPs )、脂蛋白酯酶(LPL)、激素敏感脂酶(HSL)等,對這些基因的功能已有較多的研究。隨著測序方法的不斷進步和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候選基因已被挖掘和鑑定。最近對金華豬和長白豬品種差異研究結果表明,FLJ36031 和pFAM134B 等品種差異基因可正調控肌內脂肪細胞的分化聚酯。在沙子嶺豬和大約克豬肌肉中,糖脂代謝相關基因(ENO1、ENO3、ATP5B 和TPI1 )和肌纖維蛋白合成相關基因(MYLPF、ACTA1和ACTC1) 的表達存在顯著差異, 提示這些基因可能與肌內脂肪沉積相關。其他研究發現,Pias3、Diras3、Hoxa9、Atp2a2 等基因表達與牛的肌內脂肪沉積和大理石紋密切相關。鋅指蛋白Zfp423 的表達可以影響牛的肌內脂肪沉積。

2.2 Lkb1-AMPK 信號通路

AMPK(AMP-activatedprotein kinase)是細胞重要的能量感受器,調節代謝和能量平衡。大量研究表明,AMPK 通過Wnt/β-catenin 、mTORC1、MAPK 和SIK 等信號通路, 調控脂肪前體細胞分化聚酯相關基因(PPARγ、C/EBPα、FAS、SREBP-1c 等)的表達,表明AMPK 可能是調控肌內脂肪合成的一條最重要的信號通路。在骨骼肌中,AMPK 激活可以通過磷酸化ACC2 增加糖攝取,增強脂肪氧化,減少甘油三酯的合成。最近的研究發現,AMPK 可以通過FTO 調控mRNA的m6A去甲基化修飾,調節骨骼肌細胞中的脂滴聚集。另外,飼料中添加亮氨酸等能通過AMPK 及其信號轉導途徑,調控肌內脂肪含量,改善豬肉品質;而白藜蘆醇、低聚糖等可以通過Sirt1-AMPKα-FOXO1 信號通路抑制肌內脂肪細胞的脂肪形成。

Lkb1(Liver kinase B1)是一種絲氨酸/ 蘇氨酸蛋白激酶,可直接磷酸化並激活AMPK 活性,還可以磷酸化調控SIK 等其他12 種AMPK 家族的相關激酶,在控制和調節細胞能量代謝、脂質沉積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激活Lkb1-AMPK 通路會下調PPARγ、C/EBPα、SREBP-1c、FAS 和FABP4 的表達, 抑制前體脂肪細胞的分化和脂肪形成。而敲除Lkb1 則會促進CREB 調控轉錄輔活化因子2(CRTC2)和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s)的去磷酸化,促進前體脂肪細胞和胚胎成纖維細胞的分化聚酯。最近的研究發現,Lkb1 可通過調控mTOR 和CRTC3 信號通路調控脂肪前體細胞分化聚酯及糖脂代謝。另外,Lkb1 可以通過AMPK 和GSK3β 等信號通路影響肌肉乾細胞增殖和成肌分化,並可以通過AMPK 調控肌肉細胞中的脂質代謝和脂肪沉積。

2.3 Sirt1 信號通路

Sirt1(Sirtuin type 1)是一種重要的去乙醯化酶,與細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代謝密切相關。研究發現,豬Sirt1 基因可以通過提高ATGL等基因的表達降低豬脂肪細胞中的脂滴沉積。在豬肌內脂肪前體細胞和肌內脂肪細胞中,Sirt1 正調控PPARγ、ATGL、HSL 的表達,促進肌內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和肌內脂肪細胞脂肪分解。

2.4 cAMP-PKA 信號通路

cAMP-PKA 信號通路通過下遊的cAMP 反應元件結合蛋白(CREB)和它的共激活劑轉錄輔活化因子(CRTCs)發揮作用,與能量平衡調節密切相關。激活cAMP-PKA 信號通路可以上調HSL,促進脂肪細胞的脂肪分解。CRTC3 是CRTCs家族的一個成員,調控葡萄糖和能量代謝。Song 等發現,CRTC3 缺失小鼠的白色脂肪細胞體積變小,脂肪分解增強。棕色脂肪中Lkb1 缺失可以引起CRTC3從胞質轉運至胞核,上調C/EBPβ 的轉錄活性,進而增加UCP1 表達。肌肉組織中過表達CRTC3 能通過上調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1(Dgat1)增加肌肉內的甘油三酯沉積。另外,肌肉特異性過表達CRTC2 也能增加肌纖維橫截面積和肌內脂肪含量。

2.5 MAPK 信號通路

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包括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 1 和 2(Erk1/2 或 p44/42 )、c-Jun 氨基末端激酶 1-3 (JNK1-3)/ 應激激活蛋白激酶 (SAPK1A、SAPK1B、SAPK1C)、p38 異構體(p38α 、p38β 、p38γ和 p38δ )以及 Erk5 ,在脂肪細胞的分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CTRP6 通過AdipoR1/MAPK信號通路抑制豬肌內脂肪細胞增殖,促進其分化。

在肌肉損傷修復模型實驗中發現,抑制p38 會顯著減少肌肉修復過程中的肌內脂肪沉積。在肉雞肌肉中,脂聯素(Adiponectin)通過p38/ATF2 信號通路調控肌內脂肪含量。最新的蛋白組學技術發現,MAPK 信號通路參與牛肌內脂肪沉積的調控。

2.6 Wnt/β- catenin 信號通路

Wnt/β- catenin 信號通路的核心成分β -catenin 是一種多功能蛋白, 可調控C/EBPα、PPARγ 影響脂肪細胞分化。過表達脂肪酸運輸蛋白質1(FATP1 )通過抑制Wnt/β- catenin 信號通路促進豬前體肌內脂肪的增殖和肌內脂肪沉積。飼料中添加的精氨酸通過抑制Wnt/β- catenin 信號通路,促進豬前體肌內脂肪的分化。二十碳五烯酸(EPA)可以通過抑制Wnt 信號通路,上調PPARγ2 表達量,促進成肌細胞向脂肪細胞轉化。另外發現Wnt/β- catenin信號通路與牛、雞的肌內脂肪沉積相關。

2.7 Hedgehog 信號通路

Hedgehog 信號通路調控發育和疾病的多個方面,調控前體細胞的不同分化命運。激活Hedgehog 信號可以下調脂肪分化關鍵基因(C/EBPα、PPARγ )和成熟脂肪標記蛋白(Leptin、aP2)的表達,抑制前體脂肪細胞、多功能間充質幹細胞的成脂分化。在肌肉損傷修復過程中,Hedgehog 信號可以抑制前體細胞向脂肪細胞轉化,抑制骨骼肌中脂肪形成。

2.8 非編碼RNA

高通量測序發現了一些豬肌內脂肪細胞和皮下脂肪細胞中表達差異顯著的microRNA。研究發現,miR-27b 能夠靶向PPARγ 調控豬肌內脂肪細胞的分化。miR-125a-5p 可靶向調控豬KLF13 和ELOVL6,影響豬肌內脂肪細胞的增殖、分化和肌內脂肪的脂肪酸含量。miR-425-5p 靶向KLF13 抑制豬前體肌內脂肪細胞的增殖和分化。miR-130a 通過抑制PPARγ 表達調控豬肌內脂肪的脂質沉積。miR-196a/b 在皖南花豬和約克夏豬中表達有顯著差異,可能參與調控豬肌內脂肪的形成。另外,lncRNA 等非編碼RNA 也可能影響動物肌內脂肪沉積。

3、 小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國內外關於肌內脂肪細胞來源及其分化沉積調控的分子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較大的研究進展。但由於肌內脂肪細胞發生、發展及其沉積是一個複雜的生理生化過程,肌內脂肪分化沉積調控方面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關鍵問題和可能的突破點,如:肌內脂肪細胞的確切來源需進一步通過遺傳譜系分析等技術明確;肌內脂肪沉積相關候選基因、主效基因需深入挖掘和鑑別;肌內脂肪沉積關鍵窗口期及其生理生化機制需深入探究;我國優良地方品種豬(如金華豬、萊蕪豬等)高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遺傳參數等需進一步解析;肌肉與肌內脂肪之間互作調控機制如何需探明;關鍵信號通路及調控網絡、非編碼RNA、表觀遺傳等在調控肌內脂肪細胞命運決定及分化聚酯中的功能需深入探究;肌內脂肪沉積關鍵信號網絡的精準營養調控技術體系需研究建立等。相信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影響肌內脂肪沉積的關鍵基因及信號通路的研究將會更加深入,肌內脂肪含量的分子調控網絡將會更清晰透徹,這將為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和新型分子育種技術培育優質畜禽新品種提供思路和科學依據,也為通過精準營養靶向分配技術調控動物肌內脂肪特異性沉積奠定基礎,對生產優質、安全高端肉產品以滿足人們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近年來的研究提示,在高血糖之外還存在其他關鍵機制主導或協同參與了糖尿病腎病的進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肥胖相關性腎病、糖尿病腎病和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FSGS)等慢性蛋白尿性腎病常見的獨立危險因素,提出脂代謝穩態失衡是導致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主要機制。
  • 農科院破譯環狀RNA調控豬產肉性狀分子機制
    ,繪製豬環狀RNA時空圖譜,破譯環狀RNA對豬產肉性狀形成調控機制,並構建首個農業動物的環狀RNA資料庫。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豬養殖和豬肉消費國,豬產肉性狀的改良一直是豬育種界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豬產肉性狀形成分子機制極其複雜,受miRNA、lncRNA和circRNA等多種RNA分子及其多維網絡互作調控。circRNA是區別於傳統線性RNA的一類新型RNA分子,具有閉合環狀結構,在許多生物學過程發揮重要調控作用。
  • 研究發現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命運的重要調控機制
    1月1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時玉舫/王瑩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Scd1 controls de novo beige fat biogenesis through succinat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complex II 的研究論文
  • 炎症、脂肪沉積與新骨形成:一探強直性脊柱炎結構進展的奧秘
    導致功能受損與生活質量的下降,然而其發生機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確。對新骨形成通路進行初步探索後,人們發現,炎症、脂肪沉積與新骨形成之間存在著密切而複雜的聯繫。炎症、脂肪沉積與新骨形成是否存在序貫關係?為何炎症消退後,新骨形成仍會發生?在新骨形成過程中,究竟哪個細胞因子扮演了關鍵性的作用?哪些治療藥物能有效抑制新骨形成,延緩AS結構進展?
  • 科學網—中國農科院破譯環狀RNA調控豬產肉性狀形成分子機制
    中國農科院破譯環狀RNA調控豬產肉性狀形成分子機制   本報訊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創新團隊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合作,開發出環狀RNA研究平臺,繪製豬環狀RNA時空圖譜,破譯環狀RNA對豬產肉性狀形成調控機制,並構建首個農業動物的環狀RNA資料庫。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組致力於採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非編碼RNA的分子調控網絡及其作用機制,近日該研究組又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該研究也是首次利用定量蛋白質組學策略從模式生物的整體來系統尋找miRNA功能靶標分子的報導。  針對CDR1as這種與多種癌症和神經性疾病發生相關的環狀RNA分子,研究組採用基於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術的定量蛋白質組學策略,構建了CDR1as在肝癌細胞中的蛋白調控網絡。
  • 中國農科院破譯環狀RNA調控豬產肉性狀形成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 研究發現lncRNA CAAlnc1調控癌性惡病質脂肪丟失的功能及作用機制
    該研究發現lncRNA CAAlnc1在癌性惡病質脂肪丟失中具有重要作用,並闡明了相應的分子機制。    癌性惡病質是腫瘤引起的一種多因素臨床症候群,表現為進行性體重減輕,以脂肪組織及肌肉組織丟失為特徵。
  • 高絲氨酸內脂抗腫瘤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趙國平、許安課題組在高絲氨酸內脂誘導活體細胞的凋亡及其抗腫瘤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發現高絲氨酸內酯(C12)在活體水平時,通過誘導線粒體依賴的氧化應激,以及激活DNA損傷和p38/JNK MAPK信號,發揮促凋亡和抗腫瘤作用。
  • 細胞焦亡的分子調控機制及研究進展
    本文就近年來細胞焦亡的發現和命名、形態學和分子特徵、分子機制和焦亡相關的疾病進行綜述,為疾病預防診斷及臨床藥物的靶向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和現實的可行性。關鍵詞 :細胞焦亡,細胞程序性死亡細胞是機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 Notch信號通路調控巨噬細胞極化機制獲進展
    近年來,胰島素抵抗靶細胞如肝臟、脂肪、骨骼肌細胞及單核巨噬細胞在促炎/抗炎平衡中的調控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朝課題組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神經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手段
  • 研究發現調控細胞生死轉換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重要激酶蛋白RIPK1通過K376位點的泛素化修飾,調控細胞生存與死亡命運轉換的關鍵分子機制,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維持自身穩態與正常發育的基本生命活動,人類多數疾病從根本上說歸因於細胞死亡異常(過多或過少)。
  • 羊肉羶味物質的研究進展
    Sa udo等[13]對羊肉致羶物質進行研究發現,硬脂酸(C18∶0)和亞麻酸(C18∶3)與羊肉的羶味有關。張利平等[14]利用冷式提取技術結合氣相色譜法研究不同生長階段肉羊皮下脂肪和背最長肌的脂肪酸含量變化,發現短鏈脂肪酸(C6~C12)和硬脂酸含量隨著肉羊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從而證實短鏈脂肪酸和硬脂酸均是引起羊肉羶味的重要物質。
  • 研究揭示miR-133a的轉錄調控機制及其在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miR-133a表達的上調促進了線粒體生物發生和肌細胞分化,並進一步通過「定向染色質構象捕獲」(CAPTURE)技術找到了調控miR-133a表達的上遊調控因子KAP1,從而加深了對miR-133a轉錄調控機制及重要功能的了解。  microRNA(miRNA)在多種生理及病理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 極性超顯性遺傳現象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5年10月21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模式動物所朱敏生實驗室及合作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有研究發現,美臀羊是由於DLK1-Dio3 印記區CLPG點突變引起的,只有突變來自於父親的雜合體才出現美臀表型。長期以來,這種遺傳規律吸引著遺傳學家們的廣泛關注,人們一直希望能闡明這種遺傳方式的分子機制,但始終未能成功。 DLK1-Dio3 印記區存在有一個miRNA簇(miR-379 cluster),研究人員推測母源miR-379簇可能是介導極性超顯性遺傳現象的關鍵分子。
  • 磁共振成像技術量化評估脂肪含量的研究進展
    作者:孟祥玉,李子英,李慧,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放射科 生理狀態下,人體白色脂肪組織及棕色脂肪組織細胞內含有大量脂肪沉積;然而人體其他組織細胞內脂肪沉積是眾多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病理過程及中間環節。
  • 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金屬沉積規律認識與調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11月11日電 為了解決鋰金屬負極存在枝晶生長的安全隱患,清華大學張強教授研究團隊通過研究提出了金屬鋰沉積擴散-反應競爭機制,引入親鋰共價有機骨架以降低鋰離子的界面擴散能壘,獲得了無枝晶生長的複合鋰金屬負極。這為新體系二次電池提供了關鍵能源材料化學基礎。
  • 上海有機所等在分子伴侶調控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研究中獲進展
    在疾病條件下,蛋白質相分離調控的紊亂會直接導致蛋白的液-固相轉化和不可逆的蛋白致病聚集。該過程與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密切相關。然而目前,學界缺乏關於蛋白相分離穩態在不同無膜細胞器中如何被精密調控的研究。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課題組、方燕姍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一類維持無膜細胞器中蛋白穩態的關鍵分子伴侶Hsp40。
  • miR-17-5p調控低氧誘導因子1α介導脂肪細胞分化及血管生成的分子機制
    低氧誘導因子1α:普遍存在於人和哺乳動物細胞內,常氧情況下低表達,在缺氧條件下則穩定表達,在常氧情況下低氧誘導因子1蛋白很快被細胞內氧依賴性泛素蛋白酶降解途徑降解。背景:miR-17-5p能夠調控脂肪細胞分化,但其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