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0-11-14 BioArt

責編 | 兮


糖尿病腎病(DKD)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導致終末期腎病的重要原因。足細胞是構成腎小球濾過屏障的關鍵部分,足細胞損傷是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早期事件。近年來的研究提示,在高血糖之外還存在其他關鍵機制主導或協同參與了糖尿病腎病的進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肥胖相關性腎病、糖尿病腎病和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FSGS)等慢性蛋白尿性腎病常見的獨立危險因素,提出脂代謝穩態失衡是導致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的主要機制。目前,介導腎臟組織或者細胞區域內脂代謝穩態的調節機制越來越引起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腎臟實質細胞對於脂質蓄積的敏感性不同,在糖尿病腎病中的作用也不同。研究表明,腎小管上皮細胞內脂質蓄積並不能誘導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然而,足細胞對脂質蓄積異常敏感,足細胞內脂質的過度蓄積會引起足細胞功能紊亂導致細胞骨架重排、炎症反應等,最終引起足細胞死亡。而足細胞內脂質蓄積與循環中脂質含量並無直接關係,重要的是足細胞自身可表達多種脂質代謝相關基因,糖尿病可引起足細胞內脂代謝重編程,通過影響脂質的合成、攝取、分解、流出等過程直接調節足細胞區域內脂質代謝穩態,進而影響腎臟的功能。因此,深入探討足細胞內脂質代謝穩態的調控機制、尋找有效的治療靶點糾正脂質代謝失衡,減輕足細胞功能紊亂,對於防治糖尿病腎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山東大學易凡教授所帶領的團隊一直致力於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重點聚焦於區域免疫調控、糖脂代謝穩態調控、表觀遺傳學調控以及免疫-代謝相互作用方面。2020年11月12日,易凡教授研究團隊在Cell Metabolism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Elevation of JAML promotes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by modulating podocyte lipid metabolism」的研究論文(12月將作為封面文章正式發表)該研究發現一種新型連接粘附分子JAML可介導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為糖尿病腎病等蛋白尿性腎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作用靶點。



連接粘附分子(JAMs)屬於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包括JAM-A、JAM-B、JAM-C、JAM-4 和JAML 5個成員,分布於白細胞、血小板和上皮細胞中,在調節細胞極性、上皮屏障功能和白細胞遷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JAMs家族成員在脂質代謝紊亂相關疾病中的作用已經引起了關注。研究發現,餵食高飽和脂肪、果糖和膽固醇飲食(HFCD)的JAM-A基因敲除小鼠患有更嚴重的非酒精脂肪性肝炎。JAML(連接粘附分子樣蛋白)作為最晚被發現的新成員,除了介導白細胞粘附和遷移等,是否參與了脂質代謝穩態的調節,特別是腎臟區域內的脂質代謝調控尚不清楚。


在該項研究中,易凡教授團隊首先發現,JAML在糖尿病腎病小鼠腎小球中表達顯著升高;體外模擬糖尿病腎病條件刺激腎小球固有細胞,足細胞中JAML的表達水平呈特異性升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糖尿病腎病及其他伴有蛋白尿的慢性腎病如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和膜性腎病患者的腎活檢樣本中,JAML的表達水平顯著升高,並與血肌酐和脂質沉積呈正相關,與腎小球濾過率呈負相關。


為了更好地研究JAML在足細胞中的作用,研究團隊利用足細胞特異性JAML基因敲除小鼠製備了兩種經典的糖尿病腎病小鼠模型。特別是成功製備了足細胞特異性JAML 基因敲除db/db 小鼠。研究結果表明,足細胞特異性敲除JAML可明顯改善糖尿病腎病的腎損傷,減輕足細胞內的脂質蓄積。


Sirtuins(SIRTs)蛋白家族是一類依賴於NAD+III類組蛋白去乙醯化酶,可以調控某些重要的代謝調節因子,是維持糖脂代謝穩態的「總開關」。組蛋白去乙醯化酶介導的腎臟表觀遺傳學過程也是易凡教授研究團隊一直以來的研究方向之一。他們發現糖尿病腎病小鼠腎小球內SIRTs家族7個成員中SIRT1、SIRT3、SIRT6和SIRT7均有不同程度的顯著降低,足細胞特異性敲除JAML可明顯恢復SIRT1的表達。另外,在研究中發現,足細胞特異性敲除JAML可以恢復糖尿病腎病所引起的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活性的降低。這些體內實驗結果在體外培養的足細胞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


而進一步研究發現,JAML基因沉默可抑制高糖所誘導的脂質代謝轉錄因子SREBP1及其下遊脂質合成相關靶基因的表達。揭示了JAML促進足細胞脂質代謝失衡是通過抑制SIRT1介導的表觀遺傳學信號通路,促進足細胞內脂代謝重編程,從而增加了SREBP1的表達或活性,導致SREBP1成熟體增多,加速了足細胞脂質合成關鍵酶的轉錄,最終導致足細胞內脂質蓄積。


最後,團隊發現在阿黴素誘導的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小鼠模型中,足細胞的JAML表達也顯著升高,足細胞特異性敲除JAML可減輕阿黴素所誘導的腎損傷;JAML基因沉默也可減輕高糖誘導的細胞損傷及脂代謝紊亂,並且也通過調節Sirt1/AMPK/SREBP1信號通路發揮作用,說明JAML在足細胞損傷中的作用可能具有廣泛意義。


該研究首次發現JAML在糖尿病腎病等多種蛋白尿性腎病中通過調控足細胞內脂質代謝,在足細胞損傷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發現為糖尿病腎病等蛋白尿性腎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作用靶點。


研究的模型示意圖


山東大學易凡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付藝孫玉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0.10.019


製版人:琪醬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磷脂醯絲氨酸代謝維持細胞穩態的機制
    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系統的主要骨架分子,由磷脂構成的膜系統除了將細胞與外環境分開,還將細胞內的不同區域進行分隔增加代謝的效率。除了組成膜系統,磷脂及其修飾物在調控多種細胞內過程中具有特異性的生理作用。
  • 科學家揭示磷脂醯絲氨酸代謝維持細胞穩態的機制
    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系統的主要骨架分子,由磷脂構成的膜系統除了將細胞與外環境分開,還將細胞內的不同區域進行分隔增加代謝的效率。除了組成膜系統,磷脂及其修飾物在調控多種細胞內過程中具有特異性的生理作用。
  • 浙大團隊發現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成果登《自然》
    在正常的細胞中,脂質合成的「工廠」採取高效的「按需生產」原則:即只有細胞感受到脂質濃度不足時,工廠才「開工」;一旦脂質濃度恢復正常,工廠便「停產」。然而,在腫瘤細胞中,脂質合成的「工廠」始終加班加點的「生產」:即使細胞內脂質濃度是正常的,脂質代謝仍處於高度活躍,並促進腫瘤的快速增殖。因此,研究腫瘤細胞有別於正常細胞脂質代謝的分子機制,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當前的核心問題之一。
  • 劉穎組報導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因此,快速精準地感知環境中可被利用的營養物質水平,並根據營養條件的變化對自身代謝作出適應性地調整,對於機體的生存至關重要。脂質是機體儲存能量的重要形式。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快速有效的分解脂質供能可以為機體提供生存優勢,因此該機制在物種間具有保守性【1-7】。
  •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2020年11月24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課題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了題為「HLH-11 modulates lipid metabolism in response to nutrient availability」的研究論文,揭示秀麗隱杆線蟲轉錄調控蛋白HLH-11及其哺乳動物同源蛋白TFAP4能夠感知營養條件,調控脂質代謝。
  • 【科技前沿】王福俤/閔軍霞/謝黎煒團隊合作揭示轉鐵蛋白受體調控...
    米色脂肪是近年來新發現可以被冷刺激或β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誘導形成的一種產熱脂肪,在治療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方面有極好的應用前景。通過深入了解白色脂肪米色樣變及棕色脂肪形成和活化的分子調控機制,對於靶向幹預促進棕色/米色脂肪產熱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微量元素鐵在維持營養和能量代謝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脂肪細胞鐵穩態代謝的研究多集中在白色脂肪。
  • 【學術前沿】劉穎組報導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有研究表明,轉錄因子HLH-30/TFEB【3,11】,核激素受體NHR-49/PPARα【5-6】能夠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通過調節脂質代謝基因的轉錄,促進脂質的分解供能。然而,營養條件對脂質代謝的調控機制仍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
  • 上海生科院等在脂質代謝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ACAT2蛋白半胱氨酸的泛素化》),該工作揭示了細胞適應脂質過度累積引起活性氧增多的分子機制,為糖尿病的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李伯良與宋保亮長期合作從事膽固醇代謝調控研究,他們發現膽固醇酯合成酶ACAT2通過在其277位的半胱氨酸殘基上進行泛素化修飾而降解,膽固醇和脂肪酸誘導的ROS可氧化該半胱氨酸殘基,從而抑制ACAT2
  • 微生物所揭示大麗輪枝菌通過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
    目前,學界尚不清楚大麗輪枝菌通過調控脂代謝及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的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孔照勝課題組揭示了大麗輪枝菌侵染棉花過程中通過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的機制。研究發現,組蛋白E3連接酶VdBre1能夠調控病原菌脂質代謝,進而影響次生代謝物的合成。通過對敲除突變體的觀察發現,與野生型相比,突變體的生長速率和產孢數量明顯下降;侵染棉花實驗表明,突變體的致病能力完全喪失。通過對突變體侵染棉花根部過程的顯微觀察發現,突變體能夠在根部表面附著和生長,但不能進入根的維管束。
  • 晝夜節律與脂質代謝
    這些內源性的計時機制被稱為生物鐘。這些生物鐘的主要功能是揭示生物體生理的晝夜節律,以確保主要的生理功能與外界環境同步。由遺傳或環境因素引起的晝夜節律紊亂會對新陳代謝健康產生長期影響。 宿主晝夜節律性和脂質代謝的交叉調節日益被認識到,並且生物鐘-脂代謝的相互作用可能參與肥胖的發生發展。
  • 陳曉偉團隊揭示一條受體介導的脂蛋白分泌通路可特異調控血脂穩態
    血脂穩態失衡則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見的致病因素。由於其疏水的生化特性,脂質需要組裝成為脂蛋白(lipoproteins) 進入血液、實現在不同器官間的運輸。Receptor-Mediated ER Export of Lipoproteins Controls Lipid Homeostasis in Mice and Humans的論文,報導了一條受體介導的脂蛋白分泌通路,在人群和動物模型中高效且特異地調控血脂穩態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12月29日,南京農業大學李姍教授研究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 Protein & Cell|復旦大學團隊揭示脂肪棕色化的調控新機制
    發現特異的誘導脂肪細胞棕色化的活性小分子和作用靶標,不但可以推動「使用藥物治療通過提高能源動員而成功治療肥胖」的臨床藥物研發,而且利用小分子探針,通過化學生物學等學科手段鑑定相應的作用靶標,可以揭示新的調控脂肪棕色化的內在分子機制。
  • Gut:揭示RALY調控線粒體代謝促進結直腸癌進展的作用與機制
    但ETC介導的能量重編程在腫瘤進展過程中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最近研究表明表觀遺傳修飾在控制腫瘤細胞信號通路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從表觀遺傳的角度探索腫瘤進展過程中線粒體能量代謝的調控作用有助於深入了解腫瘤細胞適應腫瘤微環境的能量代謝特徵,為靶向能量代謝提供新的腫瘤治療策略。
  • 北大肖瑞平團隊揭示高糖抑制AMPK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其中,AMPK是調節生物能量代謝的核心分子之一,也是治療代謝疾病的重要靶點。AMPK能感知細胞代謝狀況——在營養和能量水平較低的狀態下,AMPK被激活,從而抑制合成代謝、促進分解代謝,在促進ATP合成的同時抑制細胞的生長,最終維持細胞內能量穩態。另一方面,對於抑制AMPK活性的負調節機制,我們卻知之甚少,也因此缺乏對於AMPK信號通路調控方式的全面認識。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Biosynthesis of Strigolactone and Abscisic Acid」的論文,揭示了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 微藻脂質代謝研究獲進展
    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微藻三醯基甘油酯的合成機理,對利用生物技術提高油脂產量具有指導意義。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類生物技術和生物能源研發中心研究人員,純化微藻脂質代謝相關的膜蛋白、三醯基甘油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溶血磷脂酸醯基轉移酶CrLPAAT1,並進行系統的生化研究。
  • 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生物蛋白質功能與調控重點實驗室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了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
  • Cell Rep:揭示去琥珀醯化酶SIRT5調控免疫代謝在炎症中的作用和機制
    免疫代謝(immunemetabolism)研究免疫細胞在增殖、分化、應答及轉歸等過程中代謝調控機制及功能,是國際上前沿和快速增長的研究領域,該領域的發展不僅能從理論上深化人們對免疫細胞生物學的理解,同時也展示了在維持機體免疫穩態、腫瘤免疫治療等方面的重要的應用前景。
  • 【重磅綜述】脂質信號轉導如何影響壽命
    因此,理解調節衰老的生物分子及其機制對於開發改善老年人健康壽命的最優幹預措施至關重要。通常認為脂肪對長壽具有負面影響,因而忽略了對它的研究。但最近的研究發現脂質作為信號分子可能對健康和長壽有益,並且這些研究還揭示了衰老和脂質信號之間的複雜聯繫。本篇綜述總結了目前的一些證據,指明脂質代謝的變化,特別是脂質信號轉導的變化,是影響健康衰老的潛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