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偉團隊揭示一條受體介導的脂蛋白分泌通路可特異調控血脂穩態

2020-11-14 BioArt

責編 | 兮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範圍內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 。血脂穩態失衡則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見的致病因素。由於其疏水的生化特性,脂質需要組裝成為脂蛋白(lipoproteins) 進入血液、實現在不同器官間的運輸。眾所周知,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和三油甘脂 (triglycerides, TG) 的累積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病變的關鍵誘因。


有趣的是,作為影響至多人的重大疾病,血脂代謝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恰恰是從影響極少人的罕見疾病開啟的。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兩位傑出的研究者Mike Brown和Joe Goldstein通過研究家族性高脂血症這一罕見疾病,發現了低密度脂蛋白受體 (LDL receptor);該受體介導脂蛋白進入細胞、從而實現對血脂的清除。LDL受體的發現,對基礎研究和醫學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既開創了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這一領域,也成為了廣泛使用的他汀類心血管藥物(Statins)的最終靶點【1-3】


相比於脂蛋白進入細胞的內吞過程,其離開細胞的分泌過程則不甚明晰;而傳統細胞生物學的理論甚至認為,受體介導的貨物分泌難以支持生理情況下的高豐度運輸。2020年11月12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olecular Medicine,Peking University)陳曉偉研究組在Cell Metabolism在線發表了題為Receptor-Mediated ER Export of Lipoproteins Controls Lipid Homeostasis in Mice and Humans的論文,報導了一條受體介導的脂蛋白分泌通路,在人群和動物模型中高效且特異地調控血脂穩態。



前期的遺傳學研究發現:一個參與分泌調控的小G蛋白SAR1B,其突變可導致乳糜微粒滯留病 (CMRD) 這一罕見代謝疾病的發生【4】,患者體內呈現乳糜微粒這類脂蛋白的運輸阻礙。基於此線索,作者首先建立了SAR1B肝臟特異敲除的小鼠模型,並發現其脂質的分泌過程受到嚴重而有選擇性的抑制。作者進而利用前期建立的鄰位蛋白組學【5】體系,發現一個名為SURF4的「貨物受體」可與SAR1B協同作用。與生化實驗互為印證,作者通過分析全球脂質遺傳學聯盟 (GLGC) 的全基因組關聯數據,發現人類SURF4基因中一個非編碼SNP (rs3758348) 與血漿LDL-膽固醇之間存在高度顯著的關聯,且可定量控制SURF4的表達,從而提示了該」貨物受體「在血脂運輸和穩態調控中的重要功能(圖1)


圖1


作者隨後藉助在體基因編輯技術,特異性的在成年小鼠肝臟中失活SURF4,發現數周內動物的血脂即降低至近零、且脂蛋白在血液中完全消失;而小鼠則保持健康。在病理性高血脂條件下,缺失肝臟中的SURF4同樣使血脂清零,故而能完全的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這一類病變。更有甚者,肝臟中SURF4的半缺失即可帶來高血脂的近半清除和約80%的血管病變斑塊減少。通過進一步的機制解析,作者發現SURF4可特異的結合且富集內質網中合成的脂蛋白、其在內質網/高爾基體間的穿梭為脂蛋白維持了充足的運力、並與SAR1B協同發揮了劑量 (dosage) 效應,從而作為「貨物受體」與「分子開關」SAR1B一起,提示了血脂分泌存在的一條兼具特異性和可塑性的運輸通路(圖2)


圖2


綜上,這項研究從遺傳學層面為發現致病基因提供了新思路:匯聚GWAS中發現的微弱變異與孟德爾病的單基因突變至共同的生物學過程,則有可能發現具有強大功能的未知基因。該文章初步分離的新穎通路也提示了脂質運輸這一重要過程中未來研究的諸多新可能;而SURF4因其對脂質蛋白的特異識別,或可成為轉化醫學的一個潛在新靶點。


據悉,北大-清華生命中心(CLS)的王瀟博士、CLS已畢業學生王惠敏、北大分子所博士生許柏林為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陳曉偉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工作有賴北大生科院電鏡及質譜平臺的技術支撐及北大-清華生命科學中心的支持。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0.10.020


製版人:十一



參考文獻


1. Brown, M.S., and Goldstein, J.L. (1981). Lowering plasma cholesterol by raising LDL receptors. N Engl J Med 305, 515-517.

2. Brown, M.S., and Goldstein, J.L. (1986). A receptor-mediated pathway for cholesterol homeostasis. Science 232, 34-47.

3. Young, S.G., and Fong, L.G. (2012). Lowering plasma cholesterol by raising LDL receptors — Revisited. N Engl J Med 366, 1154-1155.

4. Jones, B., Jones, E.L., Bonney, S.A., Patel, H.N., Mensenkamp, A.R., Eichenbaum-Voline, S., Rudling, M., Myrdal, U., Annesi, G., Naik, S., et al. (2003). Mutations in a Sar1 GTPase of COPII vesicles are associated with lipid absorption disorders. Nat Genet 34, 29-31.

5. Nie, C., Wang, H., Wang, R., Ginsburg, D., and Chen, X.W. (2018). Dimeric sorting code for concentrative cargo selection by the COPII coa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5, E3155-E3162.

相關焦點

  • 分子醫學研究所陳曉偉團隊發現受體介導的血脂運輸通路
    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兩位傑出的研究者Mike Brown和Joe Goldstein(1985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通過研究家族性高脂血症這一罕見遺傳疾病,發現了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 receptor);該受體介導脂蛋白進入細胞、從而實現對血脂的清除。
  • 突破:科學家發現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運輸機制
    (LDLR)對於細胞攝取富含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必不可少的,並且在哺乳動物體內膽固醇穩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LDL在細胞表面結合後,LDLR通過網格蛋白介導的內吞作用(CME)進入早期內吞體,並通過依賴RAB4的快速再循環途徑或依賴RAB11A的慢速再循環途徑再循環到細胞膜。在慢速再循環途徑中,首先將受體分選到核周內吞回收室(ERC)中,然後通過循環內吞體(RE)將其轉運到細胞質膜附近。LDLR的轉運在網格蛋白依賴性內吞作用、內吞體再循環和溶酶體降解過程中受到高度精密調控。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山東大學易凡教授所帶領的團隊一直致力於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重點聚焦於區域免疫調控、糖脂代謝穩態調控、表觀遺傳學調控以及免疫-代謝相互作用方面。該研究發現一種新型連接粘附分子JAML可介導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為糖尿病腎病等蛋白尿性腎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作用靶點。
  • 蘇州大學鄭慧團隊揭示線性泛素化調控IFN抗病毒信號的新機制
    近年來,蛋白質泛素化成為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熱點,泛素化在各類細胞信號通路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泛素分子通常含有7種內部賴氨酸殘基,通過這些殘基可與其他泛素分子的甘氨酸C端相連產生分支,形成多聚泛素化修飾。
  • 科技進展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團隊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這些結果揭示了自噬與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之間的新聯繫,並為RLR介導的抗病毒信號的調節機制提供了更多見解。但是,過度的免疫應答會導致免疫介導的組織損傷和自身免疫紊亂。因此,必須嚴格調節IFN的激活和信號通路維持免疫穩態。先前的研究表明自噬及其成分直接參與IFN信號通路的正向和負向調節。
  • 【科技前沿】王福俤/閔軍霞/謝黎煒團隊合作揭示轉鐵蛋白受體調控...
    然而鐵穩態代謝對棕色脂肪細胞分化產熱以及白色脂肪米色化的調控作用及其分子機制尚待深入研究。該研究表明轉鐵蛋白受體(Transferrin Receptor 1, Tfr1)通過特異機制調控棕色/米色脂肪細胞功能和發育。在米色脂肪形成過程中,活化的缺氧誘導因子HIF1α通過轉錄調控Tfr1表達促進鐵吸收從而維持線粒體功能;在棕色脂肪發育過程中,Tfr1以非鐵依賴的方式調控棕色脂肪與白色脂肪、肌細胞的轉分化。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 崔雋團隊揭示細胞自噬調控非經典NF-kB通路
    論文闡明了E3泛素連接酶TRIM14通過選擇性自噬調控轉錄因子p100/p52的穩定性,正向幹預非經典NF-kB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同時揭示了TRIM14-USP14複合物調控的選擇性自噬在急性結腸炎和結腸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中科大劉強團隊揭示ApoE4導致阿爾茨海默病新機制 | CellPress對話科學家
    星形膠質細胞產生的載脂蛋白E(ApoE)是大腦內豐度最高的載脂蛋白之一,與膽固醇等脂類一起形成富含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複合物,並以ApoE顆粒的形式分泌到膠質細胞外,而後通過ApoE受體被神經元攝取並利用。神經元自身合成的膽固醇很少,而是主要依賴於膠質細胞來源的ApoE脂類跨細胞運輸所提供的膽固醇。但是,神經元的膽固醇自身合成通路是如何被沉默的以及這種代謝重編程機制對神經元功能的影響尚不清楚。
  • 有時,一個蛋白便可決定生死康健——研究揭示細胞死亡可調控免疫...
    細胞死亡調控系統性淋巴細胞增生疾病。受訪者供圖近日,《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章海兵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小鼠RIPK3蛋白突變可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內、外細胞程序性壞死的發生。
  • TrkB受體囊泡運輸機制研究獲進展
    神經營養因子家族成員BDNF是調控高等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與穩態的重要信號分子,通過結合神經元細胞膜表面受體TrkB調節神經元的發育、分化、功能維持以及突觸可塑性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生物物理所發現分泌途徑磷酸化調控內質網氧化還原穩態的新功能
    該研究發現分泌途徑激酶Fam20C可通過磷酸化內質網巰基氧化酶Ero1a來調控內質網的氧化還原穩態,首次建立了蛋白質的磷酸化修飾與氧化摺疊之間的聯繫;為內質網等分泌途徑細胞器的環境和功能的調控提供了新的機制;揭示了蛋白質磷酸化修飾新的生物學功能。  人基因組編碼的蛋白中約有30%是磷酸化蛋白。作為重要的翻譯後修飾,蛋白磷酸化調節細胞生命活動的幾乎所有方面。
  • ...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學術前沿】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2020-06-11 0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合影 本文圖均為 中新網 圖中新網北京8月23日電,中國科學院23日發布消息稱
  • 福州大學楊宇豐團隊揭示PINK1 /TUFm雙向調控線粒體自噬的機制
    線粒體的選擇性自噬是指特異清除受損或多餘線粒體的過程,是細胞內線粒體新陳代謝的主要途徑,也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重要調節機制。因此,研究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10月27日,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以福州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楊宇豐課題組為主的多家合作研究單位的最新研究成果。
  • 脅迫條件下動物細胞內穩態調節機制獲揭示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鄧詣群教授、文繼開教授研究團隊揭示了細胞在真菌毒素、細菌脂多糖等脅迫條件下通過PKR/ SPHK1信號通路交互調控細胞凋亡與存活,從而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作用機理。相關研究8月15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死亡及分化》。
  • 新研究揭示一類Tfh細胞通過分泌SOSTDC1-WNT拮抗劑
    新近研究顯示,伴隨著生發中心反應,一類由胸腺來源的nTreg細胞分化形成濾泡調節性T細胞(follicular regulatory T cell, Tfr)能夠負向調控體液免疫的中心軸,在維持正常體液免疫應答的同時,防止抗體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
  • 諾獎風向標:WNT信號通路重要研究成果!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表達Myog基因的成肌細胞中Wnt/β-catenin信號途徑通過調節Nephrin基因的表達調控成肌細胞的融合過程。他們在表達Myog的成肌細胞中特異性敲除β-catenin基因,發現小鼠會出現成肌細胞融合過程的缺陷,但不會影響細胞的遷移和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