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發現分泌途徑磷酸化調控內質網氧化還原穩態的新功能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6月1日,EMBO Journal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課題組的研究論文:Secretory kinase Fam20C tunes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dox state via phosphorylation of Ero1a。該研究發現分泌途徑激酶Fam20C可通過磷酸化內質網巰基氧化酶Ero1a來調控內質網的氧化還原穩態,首次建立了蛋白質的磷酸化修飾與氧化摺疊之間的聯繫;為內質網等分泌途徑細胞器的環境和功能的調控提供了新的機制;揭示了蛋白質磷酸化修飾新的生物學功能。

  人基因組編碼的蛋白中約有30%是磷酸化蛋白。作為重要的翻譯後修飾,蛋白磷酸化調節細胞生命活動的幾乎所有方面。自1883年首個磷酸化蛋白酪蛋白被報導以來,有關磷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細胞質和細胞核中,直到2012年才發現第一個分泌途徑中的蛋白激酶Fam20C,正是催化酪蛋白磷酸化的激酶。Fam20C能夠催化100多種分泌到胞外的蛋白的磷酸化,其功能缺陷與骨發育不良疾病雷恩綜合症密切相關。然而,Fam20C對內質網等分泌途徑細胞器功能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王志珍課題組長期研究內質網中蛋白質二硫鍵形成及氧化還原穩態維持的機制。該研究首先通過相互作用蛋白組學方法發現Fam20C和349個定位於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蛋白質有相互作用,蛋白質摺疊通路的許多關鍵酶被高度富集。利用定位在內質網的氧化還原敏感的螢光蛋白探針(superfolded-roGFP-iEER)觀察到Fam20C基因敲除的細胞內質網處於更加還原的狀態。進一步研究發現,真核細胞內質網中負責催化二硫鍵形成最關鍵的巰基氧化酶Ero1a的145位絲氨酸可發生磷酸化修飾,並鑑定其激酶就是Fam20C。磷酸化的Ero1a在體內和體外均表現更高的氧化酶活力,這是一種與已知的調控二硫鍵「開關」完全不同的調節Ero1a酶活力的方式。研究人員還發現,Fam20C是在高爾基體中催化Ero1a磷酸化,磷酸化的Ero1a被分子伴侶ERp44以巰基滯留的方式返回內質網中執行功能。這也回答了為什麼在內質網發揮功能的Ero1a卻沒有內質網滯留序列這個長期沒有回答的問題。有趣的是,在低氧脅迫、還原應激以及分泌蛋白合成旺盛的哺乳期小鼠乳腺組織中,Ero1a的磷酸化水平均顯著上調,從生理和整體水平上揭示了Ero1a磷酸化與內質網蛋白質氧化摺疊的緊密聯繫。

  王志珍課題組副研究員王磊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王志珍課題組博士生張建超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學肖俊宇課題組參與了該研究。生物物理所科學研究平臺為該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Fam20C調控內質網氧化還原穩態和蛋白質氧化摺疊的示意圖

  6月1日,EMBO Journal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課題組的研究論文:Secretory kinase Fam20C tunes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dox state via phosphorylation of Ero1a。該研究發現分泌途徑激酶Fam20C可通過磷酸化內質網巰基氧化酶Ero1a來調控內質網的氧化還原穩態,首次建立了蛋白質的磷酸化修飾與氧化摺疊之間的聯繫;為內質網等分泌途徑細胞器的環境和功能的調控提供了新的機制;揭示了蛋白質磷酸化修飾新的生物學功能。
  人基因組編碼的蛋白中約有30%是磷酸化蛋白。作為重要的翻譯後修飾,蛋白磷酸化調節細胞生命活動的幾乎所有方面。自1883年首個磷酸化蛋白酪蛋白被報導以來,有關磷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細胞質和細胞核中,直到2012年才發現第一個分泌途徑中的蛋白激酶Fam20C,正是催化酪蛋白磷酸化的激酶。Fam20C能夠催化100多種分泌到胞外的蛋白的磷酸化,其功能缺陷與骨發育不良疾病雷恩綜合症密切相關。然而,Fam20C對內質網等分泌途徑細胞器功能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王志珍課題組長期研究內質網中蛋白質二硫鍵形成及氧化還原穩態維持的機制。該研究首先通過相互作用蛋白組學方法發現Fam20C和349個定位於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蛋白質有相互作用,蛋白質摺疊通路的許多關鍵酶被高度富集。利用定位在內質網的氧化還原敏感的螢光蛋白探針(superfolded-roGFP-iEER)觀察到Fam20C基因敲除的細胞內質網處於更加還原的狀態。進一步研究發現,真核細胞內質網中負責催化二硫鍵形成最關鍵的巰基氧化酶Ero1a的145位絲氨酸可發生磷酸化修飾,並鑑定其激酶就是Fam20C。磷酸化的Ero1a在體內和體外均表現更高的氧化酶活力,這是一種與已知的調控二硫鍵「開關」完全不同的調節Ero1a酶活力的方式。研究人員還發現,Fam20C是在高爾基體中催化Ero1a磷酸化,磷酸化的Ero1a被分子伴侶ERp44以巰基滯留的方式返回內質網中執行功能。這也回答了為什麼在內質網發揮功能的Ero1a卻沒有內質網滯留序列這個長期沒有回答的問題。有趣的是,在低氧脅迫、還原應激以及分泌蛋白合成旺盛的哺乳期小鼠乳腺組織中,Ero1a的磷酸化水平均顯著上調,從生理和整體水平上揭示了Ero1a磷酸化與內質網蛋白質氧化摺疊的緊密聯繫。
  王志珍課題組副研究員王磊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王志珍課題組博士生張建超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學肖俊宇課題組參與了該研究。生物物理所科學研究平臺為該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Fam20C調控內質網氧化還原穩態和蛋白質氧化摺疊的示意圖

相關焦點

  • 王志珍院士課題組揭示磷酸化修飾調控內質網應激早期應答的新機制
    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 ER)是真核細胞分泌蛋白和膜蛋白的摺疊工廠。細胞內外環境的變化會引起ER穩態(包括蛋白質穩態、氧化還原穩態和鈣穩態等)失衡。前期工作中,王志珍院士課題組王磊研究員發現分泌途徑激酶Fam20C能通過磷酸化ER巰基氧化酶Ero1α來維持內質網氧化還原穩態,在低氧脅迫、還原應激以及泌乳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1]。Fam20C能否在ER應激過程中調節蛋白質穩態尚不清楚。本工作中,研究人員發現Fam20C缺失能特異增強UPR通路中IRE1信號的上調。
  • Nat Commun|Aβ酵母模型新發現:氧化還原代謝調控Aβ毒性
    內質網(ER)作為蛋白質質量控制和分泌的主要細胞器,在AD神經元中會受到顯著的影響。Aβ產生或聚集增加會引起不同程度的ER應激異常,從而導致AD中突觸功能損傷。為了恢復細胞內蛋白質的穩態,ER應激會激活未摺疊蛋白反應(UPR),糾正錯誤摺疊蛋白,使其進行正確摺疊;但如果ER應激不可逆,UPR信號就會向細胞死亡發展。因此,對ER-UPR通路的調節可以成為緩解AD進程的治療策略。
  •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
    前言內質網(ER)是分泌和跨膜蛋白合成、摺疊和修飾的中心細胞器。ER中的蛋白質處理、修飾和摺疊是決定細胞功能、命運和生存的嚴格調控過程。在幾種腫瘤類型中,不同的致癌、轉錄和代謝異常協同作用,產生不利的微環境,破壞腫瘤細胞和間質細胞的內質網穩態,以及浸潤淋巴細胞。
  • 【學術前沿】糖尿病治療新途徑:丙酮酸激酶可同時改善胰島素分泌和...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相關資訊目前大家普遍認為胰腺細胞感知並控制血糖的方式是通過葡萄糖激酶(GK)介導氧化磷酸化(OxPhos),降低ADP水平,從而控制胰島素分泌所必需的質膜去極化從製藥的角度考慮,如果使用GK激活劑通過葡萄糖引起細胞去極化就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但是目前尚無相關批准藥物。線粒體GTP(mtGTP)依賴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循環這條代謝通路對營養刺激的胰島素分泌至關重要,它並不依賴氧化磷酸化,所以可能是另一條可靶向的治療契機【2】。
  • QRICH1通過蛋白質穩態的轉錄調控來決定內質網應激的結果
    QRICH1通過蛋白質穩態的轉錄調控來決定內質網應激的結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6:01:59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Ramnik J.
  • 科學網—揭示植物內質網氧化還原酶作用機制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揭示植物內質網氧化還原酶作用機制   本報訊(記者高長安 通訊員譚莉梅)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呂東平研究組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志珍研究團隊通過合作研究,在植物蛋白質氧化摺疊研究中取得進展。
  • 磷酸戊糖途徑與細胞氧化還原平衡
    除此以外,細胞中還有磷酸戊糖途徑、糖醛酸途徑等代謝通路,各有不同功能。磷酸戊糖途徑(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PP)在細胞質中進行,將葡萄糖轉變成5-磷酸核糖,同時生成NADPH。核糖用於核酸及一些輔酶的合成,NADPH稱為還原力,用於生物合成和抗氧化。
  • 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胰島β細胞中調控內質網應激信號通路的新機制
    )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腳手架(Scaffold)蛋白RACK1以分子開關的方式,在胰島β細胞中內質網應激(ER stress)信號通路的動態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
  • Science|發現全新的決定內質網應激下細胞命運的調控因子
    UPR效應通路可以微調蛋白質翻譯速率,並誘導促進內質網功能基因的轉錄上調,儘管UPR途徑對內質網應激的這些功能性反應旨在恢復細胞穩態,但長期和無法解決的內質網應激仍可引發程序性細胞死亡,那究竟是什麼支配了內質網應激的結果?2021年1月1日,來自美國的Aviv Regev, Daniel B. Graham, Ramnik J.
  • Cell|全基因組篩選揭秘內質網自噬分子調控機制
    報告基因為篩選背景展開了全基因基礎的篩選,發現並鑑定出200多個與人類內質網自噬相關的因子,揭開了內質網自噬依賴於UFM1類泛素化類似修飾蛋白信號通路的相關分子機制。通過篩選,作者們找到了與內質網自噬相關的約200個基因。通過Gene ontology分析,作者們發現,與內質網自噬相關的基因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群:自噬執行相關基因;泛素化修飾;線粒體代謝與氧化磷酸化相關的基因;泛素類似蛋白UFM1相關的蛋白翻譯後修飾相關基因。
  • 研究揭示穀胱甘肽化修飾調控Hsp70功能的機制
    蛋白質半胱氨酸Cys上的穀胱甘肽化修飾作為一種可逆的氧化還原修飾,一方面可以保護蛋白免於發生磺酸化(-SO3H)等不可逆的氧化損傷,另一方面和磷酸化修飾一樣發揮信號轉導功能,傳遞氧化還原信號。Hsp70是蛋白質質量控制體系中的核心分子伴侶,對於生命體穩態平衡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全身麻醉藥引發的內質網應激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對阿爾茨海默病影響...
    屍檢神經病理學發現,AD患者大腦皮質和皮質下神經元及突觸選擇性缺失,細胞外澱粉樣蛋白(amyloidβ,Aβ)大量堆積,細胞內含有過度磷酸化tau蛋白神經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並發生澱粉樣血管病變。 臨床前期研究顯示全身麻醉藥可使患者迅速轉變為AD或使病情惡化。動物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藥可促進AD產生、聚集以及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和堆積。
  • 研究發現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
    該研究發現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過磷酸化增加內質網錨定蛋白Insig的活性,進而抑制肝臟脂質合成的功能,揭示了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機制。AMPK是真核生物主要的能量感應因子,在能量應激的情況下感應細胞內升高的AMP:ATP和ADP:ATP水平,通過抑制合成代謝,促進分解代謝使能量達到穩態。AMPK作為機體重要的能量感應因子,調控著蛋白質、脂肪和糖代謝等過程。二甲雙胍是臨床中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能夠通過激活AMPK改善機體糖脂代謝紊亂。
  • 營養所研究發現內質網應激介導血糖紊亂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肝臟中內質網應激IRE1通路介導血糖調節發生紊亂的新機制。細胞應激在營養失衡導致肥胖與2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發生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 ER)作為真核細胞中蛋白質摺疊加工與質量監控、脂類合成與分泌的重要細胞器,其穩態平衡對於維持細胞功能至關重要。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
  • 綜述: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ER|內質網|腫瘤|-健康界
    背景:    蛋白質在內質網(ER)中的處理、修飾和摺疊是一個受到嚴格調控的過程,決定著細胞的功能、命運和生存。在幾種腫瘤類型中,不同的致癌、轉錄和代謝異常協同產生有害的微環境,破壞惡性細胞和基質細胞內質網穩態,以及浸潤性白細胞。
  • TMT標記定量蛋白組學助力烏菜氧化還原穩態與高低溫脅迫研究
    Genotype」的研究成果,通過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和LC-MS/MS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發現了烏菜的氧化還原平衡、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謝、熱休克蛋白和信號轉導途徑與耐溫性有關,驗證了維持氧化還原穩態是烏菜新種質耐溫性的重要調控通路。
  • 杭州師範大學 Nature 子刊首次報導 Ufmylation 修飾的內質網穩態...
    泛素化和類泛素化修飾介導的蛋白質降解及功能調控的轉換控制著幾乎所有動植物的生命活動,包括細胞增殖、分化、凋亡、DNA 修復、轉錄和蛋白質質量控制等。它的異常會導致癌症、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人類多種重大疾病。它們的生物學意義涉及細胞生命活動的各個方面。
  • 線粒體融合介導氧化磷酸化,促使癌細胞永生化
    該研究發現,由線粒體膜融合介導的氧化磷酸化和NADH / NAD +代謝增加,會促使腫瘤永生。腫瘤發生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是驅動腫瘤細胞發生的機制,它觸發了它們成為腫瘤細胞的命運。迄今為止,科學家主要是通過研究腫瘤抑制基因MYC,p53或KRAS,在基因調控水平上進行癌症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