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藥引發的內質網應激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對阿爾茨海默病影響...

2021-01-14 生物谷

近年來發展中國家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及相關痴呆性疾病發病率呈增加態勢,研究顯示,全球每年有460萬AD新增病例,到2040年預計增至8000萬,而較高的患病率會增加家庭和社會負擔。全身麻醉藥在AD病情進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AD患者圍手術期麻醉藥物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綜述相關文獻並探究全身醉藥引發的內質網應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對AD的影響。

 

1.AD與麻醉 

A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病變,以進行性

認知功能障礙

伴有行為、語言、視覺空間記憶損傷為主要臨床症狀,最終導致個體過早死亡。屍檢神經病理學發現,AD患者大腦皮質和皮質下神經元及突觸選擇性缺失,細胞外澱粉樣蛋白(amyloidβ,Aβ)大量堆積,細胞內含有過度磷酸化tau蛋白神經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並發生澱粉樣血管病變。 

臨床前期研究顯示全身麻醉藥可使患者迅速轉變為AD或使病情惡化。動物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藥可促進AD產生、聚集以及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和堆積。除造成蛋白異常外,吸入麻醉藥還可通過突觸衰竭、線粒體功能障礙和

細胞凋亡

等病理過程參與AD病程進展。 

2.ERS與AD 

內質網是一種多功能的細胞器,在蛋白的分泌、摺疊、質量控制、翻譯後修飾、Ca2+存儲,信號轉導等細胞活動中起關鍵性作用。各種病理生理因素(如Ca2+耗竭、氧化應激、通過分泌途徑分泌的突變蛋白質等)導致非摺疊或錯誤摺疊蛋白質在內質網腔中蓄積引起ERS,即內質網內穩態失衡。吸入麻醉藥可引發內質網Ca2+穩態失衡導致ERS,而ERS在AD患者神經元功能障礙的起始和進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表明,Aβ幹擾內質網功能導致AD患者早期即出現ERS。同時Ap可引起原代神經元出現ERS進而激活線粒體或內質網介導的細胞凋亡。 

3.線粒體功能障礙與AD 

線粒體對於能量代謝、ATP的產生、細胞內Ca2+穩態的調節、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0S)的產生以及細胞凋亡通路調控均起著重要作用。全身麻醉可經氧化應激、電子傳遞鏈功能障礙、.線粒體動力學、鈣穩態失衡以及線粒體依賴性凋亡途徑等多條通路引發線粒體功能障礙,具體表現為上調ROS產生、損傷神經元線粒體呼吸鏈、線粒體增大等。麻醉藥物較早和較長時間的暴露可使發育中的神經元線粒體內ROS積聚,進而引起線粒體膜電位除極增強、線粒體形態改變和DNA損傷甚至細胞凋亡。線粒體功能障礙可導致過量ROS的產生,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開放,觸發調亡的小蛋白如細胞色素C、調亡誘導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由線粒體膜間隙釋放人胞質並激活caspase級聯反應。該過程被認為是AD潛在的發展和發病機制以及神經元凋亡的機制。 

4.ERS與線粒體功能癉礙 

結構上,以往的觀點認為內質網和線粒體是兩個獨立的細胞器,而現在認為內質網和線粒體在線粒體相關膜(mitochondria associated membranes,MAM)區域是相互連接的。功能上,MAM使得內質網和線粒體間脂質合成調節和Ca2+信號快速轉移得以實現。同時,該區域在維持線粒體形態、凋亡、自噬、炎症、ERS等信號通路中起到重要作用。內質網和線粒體均為高代謝細胞器,兩者在結構和功能可達到同步以應對相同的刺激。由於內質網和線粒體在MAM區域的交流使得線粒體對於ERS有較高的敏感性。長期或嚴重的ERS、內質網鈣消耗引起線粒體大量的鈣攝取,使得線粒體呼吸和ATP水平降低,線粒體破碎,而MPTP打開反過來觸發凋亡。 

Aβ可調控MAM區域的線粒體與內質網的相互作用,通過促進內質網截粒體連接處相關蛋白的表達,增加連接點的數量及內質網、線粒體間鈣轉移來實現。因此Aβ在ERS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及其相互聯繫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同時也推動著AD病情發展,其機制包括:①Aβ蓄積引起ERS,ERS導致非摺疊蛋白反應(unfoldedproteinresponse,UPR)活化,正常的UPR可保護細胞免於ERS損傷維持細胞內穩態,持續的UPR可引起ERS介導的凋亡;②Aβ可介導內質網截粒體Ca2+轉移和MAM區域的穩態失衡;③Aβ可經接合區域進入線粒體進而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④內質網截粒體交流障礙引起突觸和神經元功能障礙進而加速AD進程。 

5.麻醉、ERS線粒體功能障礙與AD 

在全球範圍內,每年約有850萬AD患者因各種病因需行手術治療。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藥是AD進展的危險因素。其機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與AD病程發展相關的揮發性麻醉藥有以下作用機制:①吸入麻醉藥可使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達水平增加,導致神經元的炎症反應;②吸入麻醉藥,尤其是異氟醚可通過促進內質網上肌醇1,4,5磷酸三酯受體和蘭尼鹼受體兩個主要Ca2+通道開放,使胞內鈣超載進而破壞神經元內Ca2+穩態引發caspase-3活化以及邱積聚並激活凋亡通路導致細胞死亡;③增加ROS合成和介導線粒體損傷;④

遺傳

學因素可影響吸入麻醉暴露後的結果。研究表明,地氟醚的細胞毒性源自於miR-214表達降低,miR-214下調使得促凋亡基因Bax表達增加進而導致Aβ積聚引起神經元毒性,研究顯示異氟醚可增加ROS產生,打開MPTP引起線粒體損傷,降低線粒體膜電位和ATP水平,導致凋亡通路激活,最終致學習和記憶損傷。有研究表明,七氟醚暴露2h可致大鼠大腦AP積聚並引發Alzheimer樣病理變化。吸入麻醉藥依劑量和持續時間不同而表現出腦保護和神經毒性雙重作用。 

以往研究結果顯示,高濃度芬太尼和瑞芬太尼(>10mg/L)可幹擾線粒體複合體III、IV、V進而降低呼吸率和ATP合成。另有研究證實氣胺酮可促進人神經

幹細胞

線粒體分裂和R0S產生。 

與吸入麻醉藥不同,丙泊酚或硫噴妥鈉處理後小鼠大腦皮質澱粉樣蛋白前體mRNA和相應蛋白表達水平沒有變化,且直接或間接抑制Aβ聚集,細胞培養結果顯示丙泊酚可抑制ERS引起的凋亡[28M]。由此提示不同麻醉藥物對AD進展有不同的作用,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6.展望 

AD發病機制複雜,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ERS、線粒體功能障礙及ERS截粒體之間的聯繫在AD發病進程中起著重用。ERS可通過Aβ等途徑引起線粒體功能障礙,而凋亡信號又可經線粒體逆向轉移人內質網再次加重細胞凋亡。近年來,全身麻醉藥對AD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可通過炎症、Ca2穩態失衡、caspase-3激活以及R0S積聚等途徑引起細胞凋亡進而導致

認知功能障礙

。不同的全身麻醉藥對於ERS、線粒體功能障礙及ERS與線粒體之間的聯繫有不同的作用,這就提示我們在AD患者手術中需慎重選擇全麻藥物並進行合理配伍,以儘量避免因麻醉藥物使用不當加速AD患者的病程。

相關焦點

  • 內質網應激在大鼠煤工塵肺引發認知功能改變中的作用
    研究顯示,隨著煤工塵肺的晉級,肺功能正常率降低,肺功能障礙的危險性第次增加,常常引起與肺臟損害不成比例的更加嚴重的肺功能障礙,而持續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將引起呼吸系統以外多器官系統的損傷,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尤為明顯,早期即可引起學習力、記憶力、計算力等認知功能的改變,但其發生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 全身麻醉藥發育神經毒性的機制及其防治研究進展
    最初人們認為全身麻醉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是可逆的,並不會對大腦造成長期不良影響。近期的一項大規模研究也顯示,單次短時間的全身麻醉對患兒的認知功能無明顯損害。但越來越多的動物實驗顯示,在發育早期長時間、多次接觸全身麻醉藥物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的凋亡以及行為學的改變;臨床流行病學的研究也表明,小兒在3歲前多次接受全身麻醉可導致日後學習障礙的風險明顯增加。
  • 麻醉藥導致術後認知功能障礙的海馬內機制研究進展
    POCD中記憶和信息處理功能下降是最多涉及到的,依賴於海馬結構的空間記憶受到影響,其他認知功能領域包括視覺記憶和逆反學習(取決於紋狀體功能)也受到影響,然而後者的損害通常是短暫的。這些結果顯示在年輕成年大鼠中,只有空間學習和記憶受到手術影響,提示依賴海馬的認知功能尤其易受手術所致的損害。麻醉藥對海馬的作用存在多種途徑,不同麻醉藥對認知功能有不同影響,本文對最近的麻醉藥導致的認知功能改變的海馬機制研究進展作一回顧。
  • Frontiers最新綜述:帕金森病中的線粒體穩態和信號轉導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改變是黑質緻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丟失並伴有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的下降。已有的研究顯示,PD 的發病機制可能是線粒體功能障礙。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機體通常通過線粒體自噬清除功能障礙的線粒體、降低氧化應激水平、防止細胞死亡。
  • 阿爾茨海默症中鈣信號轉導與神經細胞死亡
    線粒體功能障礙與幾乎所有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有關,包括阿爾茨海默病(AD)等。之前該方面研究的一個主要焦點是線粒體動力學與β澱粉樣蛋白(Aβ) 毒性之間的聯繫。最近的證據表明,線粒體鈣穩態的失調也與Tau蛋白和其他危險因素有關。
  • 遺傳發育所在神經元內質網脅迫應激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內質網脅迫應激發生在多種生理及病理條件下,尤其是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綜合症、佩梅氏病等的發生都與內質網脅迫應激息息相關。目前,內質網脅迫應激研究一般以藥物或物理(熱激)刺激引起急性內質網應激反應為模式開展。
  • 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原標題:為什麼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
    前言內質網(ER)是分泌和跨膜蛋白合成、摺疊和修飾的中心細胞器。ER中的蛋白質處理、修飾和摺疊是決定細胞功能、命運和生存的嚴格調控過程。在幾種腫瘤類型中,不同的致癌、轉錄和代謝異常協同作用,產生不利的微環境,破壞腫瘤細胞和間質細胞的內質網穩態,以及浸潤淋巴細胞。
  • WDR45通過調節內質網穩態和神經元死亡參與神經退行性病變
    小鼠WDR45神經元特異性敲除可導致自噬和軸突變性功能障礙,運動協調性差和學習記憶障礙。因此,WDR45的主要功能是調節自噬體的形成,其功能的喪失會導致小鼠行為異常。但WDR45的喪失如何導致BPAN中的神經變性的機制仍不清楚。
  • 神奇的線粒體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Opa1是一種線粒體融合蛋白,其能夠融合線粒體的內膜,線粒體在所有細胞核組織中都存在(除了白細胞),在肌肉和肝臟中尤為豐富,而其主要功能則是將食物中的能量轉化成為細胞的能量,線粒體具有高度的動態性,其能夠連接和分離,而且能夠不斷增長和收縮,這些過程都被稱之為線粒體的動力學特徵。
  • 林紅教授專訪:神經退行性疾病線粒體功能的相關研究| AAN 2019
    >醫脈通:林教授您好,首先請您介紹本次大會上您的團隊入選壁報研究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有哪些?林紅教授:我從協和醫科大學畢業來到美國之後,就一直在做神經退行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在這次ANN大會上,我們團隊有三項研究入選了壁報,而這三項研究都是圍繞一個主題來開展的,即探索線粒體藥物治療不同類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我們目前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線粒體蛋白的遺傳缺陷物質——共濟蛋白以及線粒體功能生物學在不同的視角下發生的變化。
  • 綜述: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ER|內質網|腫瘤|-健康界
    背景:    蛋白質在內質網(ER)中的處理、修飾和摺疊是一個受到嚴格調控的過程,決定著細胞的功能、命運和生存。在幾種腫瘤類型中,不同的致癌、轉錄和代謝異常協同產生有害的微環境,破壞惡性細胞和基質細胞內質網穩態,以及浸潤性白細胞。
  • 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先從關注認知功能下降開始
    這種疾病進展至後期將剝奪一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並伴隨人格改變、情緒失控等精神症狀,需要專人24小時照護,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認知能力下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因此,眾多專家呼籲,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先從關注認知功能下降開始。
  • 綜述: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
    背景:    蛋白質在內質網(ER)中的處理、修飾和摺疊是一個受到嚴格調控的過程,決定著細胞的功能、命運和生存。在幾種腫瘤類型中,不同的致癌、轉錄和代謝異常協同產生有害的微環境,破壞惡性細胞和基質細胞內質網穩態,以及浸潤性白細胞。
  • 關注認知障礙症:中國阿爾茨海默病人數居世界首位
    早期發現認知障礙意義重大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不是一蹴而就,從認知正常到痴呆這一連續病程中,還會經歷「臨床前期主觀認知下降」和「輕度認知障礙」兩個早期階段。因此,識別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階段,對該疾病的防治意義重大。
  • 專家點評Sci Advances | 袁增強組發現蘆丁可用於幹預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俗稱老年痴呆,是一種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學習記憶損害為特徵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研究方向為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蘆丁幹預AD新發現:促進腦內小膠質細胞清除Aβ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發病率高,危害大,已成為全球需要優先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臨床上缺乏治癒或延緩AD進展的藥物。
  • 線粒體腦肌病的危害不容小覷,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可以累及全身
    此外,線粒體還參與細胞內很多重要的生物化學分解和合成過程。線粒體病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可累及全身各個系統,從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臨床表型,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病。2、線粒體腦肌病的臨床表現兒童起病的患者大部分是核基因突變引起,常表現為嚴重的進行性惡化的病程,中樞神經系統、骨骼肌和心臟等器官組織經常受累。
  • Science | 發現全新的決定內質網應激下細胞命運的調控因子
    組織穩態需要多種細胞的協調活動來啟動並最終解決炎症,而內質網應激(ER stress)是炎症的標誌之一,其參與了廣泛的疾病進程。具體來講,當未摺疊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在內質網中大量積累,遠超過分子伴侶輔助摺疊的能力,超出降解系統清除錯誤蛋白的限度時,往往造成內質網的損傷,此時通過內質網應激,細胞可激活下遊包括未摺疊蛋白反應(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在內的信號通路,使得蛋白質摺疊功能恢復或者細胞死亡。
  • 內質網應激誘導劑可刺激脂肪細胞甘油三酯分解
    ,均可有效地刺激大鼠脂肪細胞的甘油三酯分解,這為肥胖和糖尿病等內質網應激狀態下血脂紊亂及脂毒性和胰島素抵抗的發生提供了新的細胞生物學依據。脂肪分解反應釋放游離脂肪酸,一方面為全身組織提供能量,另一方面調節血中脂肪酸水平和全身能量平衡。脂肪分解過度會導致血中脂肪酸濃度升高,這是肥胖和糖尿病發生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 內質網也是細胞合成甘油三酯和形成油滴的場所。新形成的小油滴帶著一層內質網膜及蛋白質,以出芽的方式轉運到細胞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