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
俗稱為「老年痴呆」,位列人類十大死因之一。《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每3秒鐘,全球就有1名痴呆病患者產生,其中約60%~80%是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常常被人誤解為「記憶下降」,然而事實卻遠不止如此。這種疾病進展至後期將剝奪一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並伴隨人格改變、情緒失控等精神症狀,需要專人24小時照護,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
認知能力下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因此,眾多專家呼籲,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先從關注認知功能下降開始。
負擔重
長期專人照護,每人每年花13萬
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萬痴呆患者,到2050年將達1.52億,其中約60%~70%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我國目前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到2050年,這一群體將超過2800萬。阿爾茨海默病正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馮庭怡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早期如不加以幹預,將逐漸影響日常生活,後期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最終因感染、褥瘡、營養不良等引起全身多系統受損,導致多種併發症死亡。
對於患病者家庭來說,長期照護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巨大的精神壓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及其團隊2018年發表的論文《阿爾茨海默症在中國以及世界範圍內疾病負擔的重新評估》顯示,家有1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往往需要2~3個人來照料,所產生的護理費、精神痛苦遠遠超過了藥費等直接醫療費用。而且,隨著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年齡的增加,相關費用也會明顯增長。
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阿爾茨海默病給我國帶來的疾病負擔會越來越重。賈建平教授團隊在《柳葉刀》神經病學子刊發表的文章指出,2015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年人均花費為19144.36美元(約合人民幣13萬元),導致的社會經濟負擔總額達到1677.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406億元)。預計到2030年,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經濟負擔將達到2.54萬億美元(折合成人民幣約17萬億元)。加大力度防控阿爾茨海默病,對個人、家庭、社會都很重要。
識症狀
不會算數,一句話來回重複
什麼是認知功能下降?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郭起浩介紹說,認知功能指人腦接受外界信息,經過加工處理,獲取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包括記憶、語言、執行、計算和理解判斷等方面。認知功能的任一方面下降,都可稱為「認知功能下降」。
「買菜忘了付錢、要買五樣菜只買了三樣、不會算帳了、做決定常出錯、容易迷路、學習使用某些日常工具或家用電器(遙控器、微波爐等)有困難、記不清當前的月份、忘記和家人約好的聚會、自己放置的東西經常找不到、總是提相同的問題、一句話重複多遍等,都是認知功能下降的表現。」郭起浩介紹道。
已有阿爾茨海默病家族史的人群,更應高度關注認知功能下降的初期症狀,及早判斷認知功能下降的程度,可以有效管理疾病發展。馮庭怡表示,認知功能下降可通過「AD-8量表」「Mini-Cog量表」等量表進行檢查。如果發展到更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就需要通過「MMSE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還有一些精神心理學的量表進行測定。
目前醫學領域對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有諸多探索,主要研究集中於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上。最近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入到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相關的腦腸軸理論的研究中,在7月底結束的2020年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上,第一次設立了與這一理論相關的專題會議。該理論認為腸道菌群失衡導致一系列變化,並進一步加重神經炎症,增加阿爾茲海默發病風險。
早幹預
警惕認知功能下降
儘管迄今為止尚沒有治癒手段,但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是可防可控的。
郭起浩介紹,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分為:臨床前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痴呆階段。由於臨床前期認知功能下降不易察覺,因此早篩查早治療至關重要。
「及時介入幹預後,能避免發展為嚴重的老年痴呆。」馮庭怡指出,雖然我國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群體龐大,但接受規範治療的卻很少。原因是該病早期症狀易被他人忽略,且患者自身常因病恥感而不願尋求幫助。阿爾茨海默病態度調查結果顯示,約50%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為被醫生和護士忽視,而33%的人認為,如果他們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將不會得到衛生專業人員或醫生的傾聽。
如果錯失幹預認知功能下降的時機,患者的部分認知功能將逐漸受損,進入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階段,並進一步發展到無法逆轉的痴呆階段。
重預防
勤於動腦,管好慢病
除了早期識別認知功能下降,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應通過哪些非藥物手段預防阿爾茨海默病?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臨床研究團隊等,發表於《神經學、神經外科學與精神病學雜誌》的「全球首個AD循證預防國際指南」給出了建議,通過以下幹預措施,可以預防阿爾茨海默病,包括:
1.早年應儘可能多地接受教育;
2.多進行閱讀、下棋等刺激性腦力活動;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放鬆心情,平時避免過度緊張;
4.保護頭部,避免外傷;
5.65歲以上者應保持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在18.5~24.9千克/米2範圍內;
6.避免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抑鬱症等疾病,密切監測這類患者認知功能的減退情況。
本文來源:生命時報
老年之聲轉載編輯:楊瀅// 責編:李雨楠//監製:汪群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