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先從關注認知功能下降開始

2021-01-13 央廣網

阿爾茨海默病

俗稱為「老年痴呆」,位列人類十大死因之一。《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每3秒鐘,全球就有1名痴呆病患者產生,其中約60%~80%是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常常被人誤解為「記憶下降」,然而事實卻遠不止如此。這種疾病進展至後期將剝奪一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並伴隨人格改變、情緒失控等精神症狀,需要專人24小時照護,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

認知能力下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因此,眾多專家呼籲,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先從關注認知功能下降開始。

負擔重

長期專人照護,每人每年花13萬

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萬痴呆患者,到2050年將達1.52億,其中約60%~70%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我國目前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到2050年,這一群體將超過2800萬。阿爾茨海默病正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馮庭怡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早期如不加以幹預,將逐漸影響日常生活,後期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最終因感染、褥瘡、營養不良等引起全身多系統受損,導致多種併發症死亡。

對於患病者家庭來說,長期照護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巨大的精神壓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及其團隊2018年發表的論文《阿爾茨海默症在中國以及世界範圍內疾病負擔的重新評估》顯示,家有1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往往需要2~3個人來照料,所產生的護理費、精神痛苦遠遠超過了藥費等直接醫療費用。而且,隨著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年齡的增加,相關費用也會明顯增長。

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阿爾茨海默病給我國帶來的疾病負擔會越來越重。賈建平教授團隊在《柳葉刀》神經病學子刊發表的文章指出,2015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年人均花費為19144.36美元(約合人民幣13萬元),導致的社會經濟負擔總額達到1677.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406億元)。預計到2030年,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經濟負擔將達到2.54萬億美元(折合成人民幣約17萬億元)。加大力度防控阿爾茨海默病,對個人、家庭、社會都很重要。

識症狀

不會算數,一句話來回重複

什麼是認知功能下降?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郭起浩介紹說,認知功能指人腦接受外界信息,經過加工處理,獲取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包括記憶、語言、執行、計算和理解判斷等方面。認知功能的任一方面下降,都可稱為「認知功能下降」。

「買菜忘了付錢、要買五樣菜只買了三樣、不會算帳了、做決定常出錯、容易迷路、學習使用某些日常工具或家用電器(遙控器、微波爐等)有困難、記不清當前的月份、忘記和家人約好的聚會、自己放置的東西經常找不到、總是提相同的問題、一句話重複多遍等,都是認知功能下降的表現。」郭起浩介紹道。

已有阿爾茨海默病家族史的人群,更應高度關注認知功能下降的初期症狀,及早判斷認知功能下降的程度,可以有效管理疾病發展。馮庭怡表示,認知功能下降可通過「AD-8量表」「Mini-Cog量表」等量表進行檢查。如果發展到更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就需要通過「MMSE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還有一些精神心理學的量表進行測定。

目前醫學領域對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有諸多探索,主要研究集中於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上。最近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入到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相關的腦腸軸理論的研究中,在7月底結束的2020年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上,第一次設立了與這一理論相關的專題會議。該理論認為腸道菌群失衡導致一系列變化,並進一步加重神經炎症,增加阿爾茲海默發病風險。

早幹預

警惕認知功能下降

儘管迄今為止尚沒有治癒手段,但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是可防可控的。

郭起浩介紹,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分為:臨床前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痴呆階段。由於臨床前期認知功能下降不易察覺,因此早篩查早治療至關重要。

「及時介入幹預後,能避免發展為嚴重的老年痴呆。」馮庭怡指出,雖然我國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群體龐大,但接受規範治療的卻很少。原因是該病早期症狀易被他人忽略,且患者自身常因病恥感而不願尋求幫助。阿爾茨海默病態度調查結果顯示,約50%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為被醫生和護士忽視,而33%的人認為,如果他們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將不會得到衛生專業人員或醫生的傾聽。

如果錯失幹預認知功能下降的時機,患者的部分認知功能將逐漸受損,進入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階段,並進一步發展到無法逆轉的痴呆階段。

重預防

勤於動腦,管好慢病

除了早期識別認知功能下降,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應通過哪些非藥物手段預防阿爾茨海默病?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臨床研究團隊等,發表於《神經學、神經外科學與精神病學雜誌》的「全球首個AD循證預防國際指南」給出了建議,通過以下幹預措施,可以預防阿爾茨海默病,包括:

1.早年應儘可能多地接受教育;

2.多進行閱讀、下棋等刺激性腦力活動;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放鬆心情,平時避免過度緊張;

4.保護頭部,避免外傷;

5.65歲以上者應保持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在18.5~24.9千克/米2範圍內;

6.避免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抑鬱症等疾病,密切監測這類患者認知功能的減退情況。

本文來源:生命時報

老年之聲轉載編輯:楊瀅// 責編:李雨楠//監製:汪群均

相關焦點

  • 關注認知障礙症:中國阿爾茨海默病人數居世界首位
    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型,佔所有認知症的60%以上。《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顯示,全球約有4680萬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每20年患病人數將翻一倍,到2030年將達到7470萬人,2050年更將突破1.3億人。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超過千萬,居世界首位,並且每年以30萬以上的新發病例快速增長。當前,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劇,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人群日益增多。
  • 國產抗阿爾茨海默新藥GV-971,極大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突破性勝利
    認知障礙記憶力減退是怎麼回事?認知障礙記憶力減退,通常有3個方面的原因:第1點,如果是老年患者,有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所引起的。這是一種患病率比較高的疾病,主要是多種原因引起了顳葉海馬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這些神經元變性死亡以後,患者自然會出現認知障礙、記憶力明顯減退的。
  • 腦血流受損讓阿爾茨海默病雪上加霜
    ,而tau蛋白纏結是認知能力下降的標誌。研究人員想了解大腦中受限的血流與阿爾茨海默病特有的tau蛋白堆積之間的關係。為此,研究小組在兩組受試者中檢查了MRI和PET圖像以及腦脊液:認知正常的個體和處於痴呆各個階段的個體,包括輕度認知障礙和阿爾茨海默病。Pa和她的同事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腦區,血管功能障礙和tau病理學之間有強烈重疊的區域,會有更糟糕的認知症狀。
  • 關注認知障礙症(健康關注)
    原標題:關注認知障礙症(健康關注) 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記憶 每年9月是「世界阿爾茨海默月」。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型,佔所有認知症的60%以上。《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顯示,全球約有4680萬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每20年患病人數將翻一倍,到2030年將達到7470萬人,2050年更將突破1.3億人。
  • |阿爾茨海默病|認知症|湯彬|陳梁
    湯彬說,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錯誤觀念認為,出現認知功能下降就是老糊塗,但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老年人都有認知症。認知症是由腦部疾病引起的,不一定是老年人的專屬症狀。」換言之,出現認知症並不代表人老了,而是因為人生病了。認知症也不能簡單的跟失能失智劃等號。「臨床專用名詞為痴呆症候群,我們現在從友善的角度,推動更名為認知症。
  • 阿爾茨海默病的10個早期症狀了解一下
    其中,有約60%~70%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①9月21日是第26個阿爾茨海默病日,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與綠谷製藥共同發起《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倡議書》,以提高全社會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
  • 阿爾茨海默病與tau蛋白
    新完成的掃描是所謂的無症狀阿爾茨海默氏症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或簡稱 A4)大型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旨在發現和治療記憶力衰退開始前的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試驗。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
  • 天然Aβ抗體與阿爾茨海默病腦澱粉樣變和認知功能的關係
    天然Aβ抗體與阿爾茨海默病腦澱粉樣變和認知功能的關係 2021-01-06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發現,「反覆消極思維」與認知能力下降,及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害蛋白在大腦沉積有關丨科學大發現
    近期,倫敦大學學院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中老年人長期處於「反覆消極思維」(Repetitive Negative Thinking, RNT)中,可能與認知能力下降,以及與阿爾茨海默病(AD)相關的有害蛋白在大腦沉積有關。換句話說,總是喪可能會傻!!!
  • 禮來阿爾茨海默病抗體療法達到2期臨床主要終點
    今日,禮來(Eli Lilly and Company)公司宣布,該公司靶向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的單克隆抗體donanemab,在一項2期臨床試驗中達到主要臨床終點,將評估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能力和日常功能的綜合指標的下降速度延緩了32%。這一新聞一出,隨即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要多早開始?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要多早開始?圖片來源:123RF阿爾茨海默病(AD)會造成記憶力下降、認知衰退等問題,而早在臨床症狀出現的幾年、甚至幾十年前,患者的大腦中就已經悄悄發生一連串的病理性變化
  • 記憶力越好學歷越高,越容易得阿爾茨海默病嗎?既然無法治好,還要不...
    「有研究認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內的乙醯膽鹼遞質水平下降,如果通過藥物手段抑制乙醯膽鹼酯酶對乙醯膽鹼的降解,大腦中留存的乙醯膽鹼遞質水平增多了,能改善痴呆患者的認知功能,並一定程度上延緩疾病的進展速度。當時,這類藥一問世,非常振奮人心。」羅本燕提到,小部分患者使用膽鹼酯酶抑制劑時可能會有一些諸如胃腸道反應、心率減慢等副作用,可以從小劑量開始服用。
  • 認知功能下降可以通過腦-腸軸機制提前幹預治療
    近期國外知名科學媒體NewScientist發布文章《阿爾茨海默病可能始於腸道並擴散至大腦》,文中認為β-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在大腦中聚集形成斑塊,破壞正常的大腦功能。科學家在死於這種疾病的人的腸道中發現了β-澱粉樣沉積物。
  • 阿爾茨海默病如何幹預? 上海一養老社區打造認知症照護體系
    人民網上海9月18日電 9月21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2019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中提到,到2019年,中國已經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到2050年預計將有3000萬名患者。
  • 9月21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從容面對,不再迴避!
    、世界預防老年痴呆日,目的是為了關愛失智症患者,預防老年痴呆。預防老年痴呆,促進身心健康」的大型義診活動,為患者免費提供專家義診、認知篩查表檢查、健康宣傳資料等。本次活動先由精二病區胡燮軍主治醫師針對規培學員進行教學查房,再由甘建光教學主任進行點評,最後由錢教授對此次教學查房存在的不足予以指正,同時對帶教老師的專業知識及充分準備予以肯定。錢教授結合教學查房主題阿爾茨海默病的「妄想」進行一些擴展性的講述,讓教師及學員對該精神症狀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 基因解讀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隱蔽 早期診斷難  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AD)越來越被公眾所熟知,當身邊有老年人出現忘事多、算數越來越差、生活慢慢不能自理時,就很可能需要篩查一下阿爾茨海默病了。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體檢中心、特診中心主任陳慶瑜教授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變性疾病,表現為認知功能(記憶力、計算力、視空間等)下降,並伴有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漸喪失,晚期甚至會出現精神行為異常等。  《2015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指出,全球約有4680萬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平均每3秒鐘就有1例新發患者,預計2050年全球患者將突破1億3150萬人。
  • 認知在40歲就要下降?澳洲Rebrain提醒你及時規避認知下降危機
    隨《忘不了餐廳》節目的持續播出,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患者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就在上月的「全球阿爾茲海默病宣傳日」上,國內眾多醫院相繼開展的義診活動中,中年群體人數佔神經內科認知障礙專家團隊接待的諮詢人群比例明顯增加。
  • 一場與遺忘的漫長較量:聯誼會讓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及家屬互相安慰
    自從丈夫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那個曾經留學蘇聯、會英俄雙語,能用外語作學術報告的知識分子就逐漸離她遠去了。隨著人口老齡化,阿爾茨海默病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都在關注著阿爾茲海默病的治療方式,但二三十年間,成績寥寥——據統計,2002年到2012年,全球共進行了413項臨床試驗,涉及244種藥物。但最終只有一種藥物通過考驗,但被證明只能短期緩解阿爾茨海默病症狀。
  • 專訪北京協和醫院張振馨:阿爾茨海默病的甄別、照護和突破
    早期發現患者行為異常的症狀,比如性格突然變得容易發脾氣或者比較固執,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抑鬱,這些並不是阿爾茨海默病造成的痴呆,大部分是重度抑鬱、腦血管疾病等造成患者額葉萎縮,最終表現出痴呆症狀。這幾類痴呆很容易被誤診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絕對不是行為不正當性出現,最早的行為是記憶方面出現異常,如短期記憶比較差,記不清半小時前發生的事。
  • 高鹽飲食會引起阿爾茨海默病等認知障礙類疾病?
    我們課題組主要做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臨床與研究,所以比較關注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最近有報導說高鹽飲食可能會導致認知下降甚至阿爾茨海默病,那麼高鹽飲食真的會導致相關疾病的產生嗎?實驗顯示用高劑量鹽(氯化鈉)餵食老鼠後,老鼠大腦的血流量減少了30%,老鼠在識別物體、迷宮等認知任務上出現問題。也就是說高鹽飲食可能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以及認知功能下降。2我們都知道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過程中有一種叫做Tau蛋白的物質參與,Tau蛋白的過度磷酸化會造成神經纖維纏結,而導致大腦退行性變或腦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