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太喪,可能正在變傻!科學家發現,「反覆消極思維」與認知能力下降,及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害蛋白在大腦沉積有關丨科學大發現

2020-06-11 奇點網

在奇點糕眼裡,青年可以分為三種,普通的、文藝的、2……抱歉又拿成舊劇本了。按照現在的分法,應該是佛系、喪系和陽光系?當然奇點糕自認為是個薛丁格系,三種特質都有,人就是這麼複雜的動物嘛。

不過三個系裡,奇點糕並不那麼喜歡喪系。雖然生活有時候會很苦,各種各樣的消極情緒在所難免,但一直喪就不見得是好事了。比如……對大腦可能就不好。

近期,倫敦大學學院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中老年人長期處於「反覆消極思維」(Repetitive Negative Thinking, RNT)中,可能與認知能力下降,以及與阿爾茨海默病(AD)相關的有害蛋白在大腦沉積有關

換句話說,總是喪可能會傻!!!

這項研究對360名55歲以上,且AD發病風險比普通人高的中老年人進行了認知功能評估、PET掃描等多維度的評價,首次證實了反覆消極思維與AD發病風險的關係[1]。論文發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上。

中年人太喪,可能正在變傻!科學家發現,「反覆消極思維」與認知能力下降,及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害蛋白在大腦沉積有關丨科學大發現

配圖1(圖片來源:Pixabay)

最近幾年的一些研究已經初步證實,抑鬱、焦慮等負面情緒,是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的危險因素[2-3],但如果從思維過程來看,這些情緒更像是一種「終末產物」,不見得就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本次研究中提到的「反覆消極思維」,也就是RNT還是個比較新鮮的說法,它又被稱為認知固著(perseverative cognition),主要包括對過往發生事情的持續反思,以及對未來的不斷擔憂兩方面,重點在於產生情緒的思維過程。

如果再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容易沉浸在過去,或者總為未來擔憂,都屬於RNT的範疇,而這樣的思維模式也是有一個形成過程的。像負面情緒一樣,RNT在理論上也是能夠被改變的。

不過首先得證明,RNT真的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危險因素,所以才有了本次的研究。研究團隊招募的參與者分為兩部分,其中大多數是來自「阿爾茨海默病預防」隊列,參與者年齡都在55歲以上,而且父母之一或至少兩個兄弟姐妹有AD病史。

中年人太喪,可能正在變傻!科學家發現,「反覆消極思維」與認知能力下降,及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害蛋白在大腦沉積有關丨科學大發現

感覺痴呆比起單純的老去更可怕

(圖片來源:Pixabay)

在這部分參與者中,有113人接受了腦部PET掃描,然後再加上另外68名全部接受過PET掃描的參與者,構成了研究的數據來源,這些掃描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評估大腦內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沉積狀態。

而參與者們是否存在RNT思維模式,是否有抑鬱和焦慮等負面情緒,都是通過填寫調查問卷的形式確認的,此外研究團隊還評價了患者的記憶、注意力、空間認知等認知功能方面的情況。

把認知功能、腦部PET掃描結果和調查問卷得到的情況做分析,就有了本次研究的結論:在為期四年的隨訪中,參與者的RNT程度越嚴重,就與認知功能和記憶力下降越快,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在大腦沉積可能性越大有關

中年人太喪,可能正在變傻!科學家發現,「反覆消極思維」與認知能力下降,及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害蛋白在大腦沉積有關丨科學大發現

這張圖體現了RNT與認知功能和記憶力衰退的關係,數字體現的RNT越嚴重,衰退越明顯

而相對的,如果參與者只出現了抑鬱或焦慮等負面情緒,那麼只與認知功能和記憶力下降有關,而與腦部掃描提示的AD相關蛋白沉積沒有明顯關聯。APOE基因型情況、年齡等因素,也不會影響研究的主要結論。

對於這一結果,論文的第一作者Natalie Marchant表示,「重複的消極思維,可能是患上痴呆症的一個新的風險因素,這可能解釋了抑鬱和焦慮的人更容易患痴呆,而且它可能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導致痴呆症。」

在論文中研究團隊認為,這種獨特的方式可能涉及到人體的應激調節通路,比如血壓升高、糖皮質激素調節等等,這些調節方式也可能與AD發病存在關聯,比如影響了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沉積[4]。

至於RNT到底是以怎樣的方式影響AD發病,肯定還需要後續更多的探索,而且也有專家表示,這項研究還不能確定RNT和AD發病之間的因果順序,也有可能是先出現了有害蛋白沉積和認知能力下降,後有的RNT。

不管怎麼說,關愛一下那些疫情期間獨居在家,心理層面受到很大影響的老人,總是沒錯的嘛。至於奇點糕這樣的青年們?別喪了,陽光點,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編輯神叨叨

由奇點糕歷時3個月打造的音頻課程《小細胞肺癌8講》重磅上線啦~ 我們用8講的課程,幫您回顧了小細胞肺癌領域近30年來的重要探索和進展。只需80分鐘,即可縱覽小細胞肺癌領域的前沿學術進展。

此外,我們還準備了少量紙質版講義,購買課程後加主編微信即可免費申領,先到先得!

參考資料:

1.Marchant N L, Lovland L R, Jones R, et al. Repetitive negative thinking is associated with amyloid, tau, and cognitive decline [J]. Alzheimer's & Dementia, 2020.

2.Diniz B S, Butters M A, Albert S M, et al. Late-life depression and risk of vascular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mmunity-based cohort studies[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3, 202(5): 329-335.

3.Pietrzak R H, Lim Y Y, Neumeister A, et al. Amyloid-β, anxiety,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preclinical Alzheimer disease: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JAMA Psychiatry, 2015, 72(3): 284-291.

4.Sotiropoulos I, Cerqueira J J, Catania C, et al. Stress and glucocorticoid footprints in the brain—the path from depression to Alzheimer's disease[J].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08, 32(6): 1161-1173.

5.https://edition.cnn.com/2020/06/07/health/negative-thinking-dementia-wellness/index.html

頭圖來源:Pixabay

中年人太喪,可能正在變傻!科學家發現,「反覆消極思維」與認知能力下降,及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害蛋白在大腦沉積有關丨科學大發現

本文作者 | 譚碩

相關焦點

  • 阿爾茨海默病與tau蛋白
    新完成的掃描是所謂的無症狀阿爾茨海默氏症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或簡稱 A4)大型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旨在發現和治療記憶力衰退開始前的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試驗。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
  • 證實,高血壓通過改變大腦結構讓你變傻
    原創 西茶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中年人得高血壓,老了容易患阿爾茨海默病。在職場圈子裡,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也就是說,中年時期的血壓越高,老年時期的大腦小血管損傷就越重,海馬或全腦體積就越小,可能正是因此,影響了認知功能。不過,當初那篇文章裡,只是明確了中年時期高血壓會影響WMHV以及腦容量,並沒有明確高血壓是否會影響腦澱粉樣β蛋白。
  • 喝酒使人變傻?關鍵蛋白介導過量飲酒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大型真人秀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2》自播出以來,引起了不少關注和熱議,這個節目最重要的目的是向觀眾普及阿爾茨海默病。作為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最主要的症狀是記憶喪失和執行功能減弱。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I)發布的《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萬的痴呆患者。到了205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1.52億。
  • 「超級老人」是如何阻止阿爾茨海默病和心智衰退的?
    所謂「超級老人」是指年齡在80歲及以上但認知能力跟中年人相仿的老人。他們是如何阻止阿爾茨海默病和心智衰退的侵襲的呢?現在,德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可能的原因:他們的基因可能幫助他們抵禦大腦中的蛋白質堆積。
  •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與阿爾茨海默病密切相關!
    據美國新圖譜網站近日報導,來自澳大利亞和冰島科學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之間存在關聯的最有力證據。對解剖後大腦組織的研究顯示,通常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毒蛋白質沉積,似乎同樣出現在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患者的大腦中。
  • 突觸修剪失控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僅僅在美國,就有約530萬人受到它的影響,這種疾病緩慢但無情剝奪著患者的記憶力、辨別力還有認知力,使得他們最終甚至無法完成日常工作。目前,產生這些症狀的機制還不完全清楚,阿爾茨海默病主要是由於蛋白質的異常積聚導致的,這些異常積聚會在大腦中形成β-澱粉樣斑塊和纏結,最終導致突觸這種大腦中的連接節點減少,這種影響主要與認知能力的下降密切相關。
  • 腦科學日報: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添新證;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相關論文於11月1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在可檢測到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之前,研究人員在Aβ前體蛋白轉基因小鼠中測試了各種抗體中和Aβ種子的能力。在澱粉樣前期急性給藥後,至少一種抗體(aducanumab)導致6個月後Aβ沉積和下遊病理的顯著降低。這表明在腦中蛋白質聚集的滯後階段已存在可治療性靶向的致病性Aβ種子。
  • 阿爾茨海默病亞型或與tau蛋白的不同修飾有關
    華山醫院科研團隊牽頭制定了全球首個阿爾茲海默病循證預防國際指南,提出了21條防治推薦。各大媒體已做了大量相關報導,不再贅述。現在讓我們放眼海外,了解科研前沿還有哪些進展。近日,美國麻省總醫院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可能影響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表現和疾病進展速度的生物學原因。該研究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大量研究發現APOE不僅會調控AD患者中大腦β-澱粉斑塊、tau蛋白和TDP43蛋白的表達水平,同時也會影響正常的大腦功能。Nature Reviews Neurology上的這篇綜述探討了APOE基因型和Aβ纖維、tau蛋白纏結等AD病理標誌的相關性,總結APOE致病機制以及將來的靶向治療方法。
  • 炎症反應與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蛋白的聯繫
    《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研究論文。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李月明教授團隊發現,一種參與先天免疫反應的蛋白質,能夠影響阿爾茨海默病關鍵病理蛋白——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該機構的新聞稿也指出,這項研究首次表明免疫反應能促進產生這種關鍵病理蛋白。
  • 研究發現解決阿爾茨海默病血腦屏障損傷的通路
    原創 David Orenstein 阿爾茨海默病在阿爾茨海默病中,沿大腦血管系統沉積的澱粉樣蛋白會導致一種稱為腦澱粉樣血管病(CAA)的疾病,從而損害血腦屏障(BBB)功能並加速認知退化。
  • 科學家開發新技術,在腦脊液中追蹤引發阿爾茨海默病的「罪魁禍首」
    為了儘可能早地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科學家們正在通過人體廣泛搜索這種疾病的蛛絲馬跡。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個團隊已經嘗試用一種新技術檢測腦脊液的生物標誌物,這可能導致早期診斷和更有效的治療。雖然當患者表現出記憶力減退和認知能力下降等症狀時,阿爾茨海默病可能會變得明顯和更容易診斷,但科學家們希望能在這種神經變性發生之前進行幹預。
  • 專家點評Sci Advances | 袁增強組發現蘆丁可用於幹預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 )俗稱老年痴呆,是一種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學習記憶損害為特徵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進一步研究發現,NaR可以特異性靶向大腦中的神經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提高小膠質細胞吞噬相關受體的表達和轉運,促進小膠質細胞對Aβ的吞噬和清除。
  • 血液測試預測健康人未來的認知能力下降
    兩年前,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開發了一種檢測tau蛋白片段的血液測試,tau蛋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誌物。現在,對tau蛋白N端片段(NT1)水平的測試已經在哈佛大學老齡大腦研究(Harvard Aging Brain Study ,HABS)的參與者中進行了評估,這是一群認知正常的老年人,他們在一段時間內被密切跟蹤。
  • 《自然》熱議: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是微生物感染?
    澱粉樣蛋白理論看起來太正確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裡都有這種病變,而且它的產生機理也很明確。如果不及時清除掉這些澱粉樣蛋白,它們就會進一步誘發炎症反應,促使產生tau蛋白纏結,最終損害、殺死神經元。與這個理論一致,阿爾茨海默病的嚴重程度,看似與tau蛋白纏結的密度呈正相關。另一些遺傳學上的證據也看好澱粉樣蛋白理論。
  •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蛋白質的缺乏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
    休斯頓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UTHealth)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腦中缺乏一種能夠隨著年齡增長而保持組織健康的蛋白質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在大多數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中,症狀首先會出現在60多歲的年齡,而腦部疾病會慢慢破壞記憶和思維能力,最終破壞執行最簡單任務的能力。
  • 女性比男性更早出現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大腦變化
    原創 袁波 阿爾茨海默病據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更年期激素的變化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大腦改變的風險。
  • 發病到離世平均僅7年,一圖了解阿爾茨海默病!專訪頂尖研究學者...
    不是說患病的老人變傻了,而是他的記憶功能減退所帶來的一系列症狀。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將阿爾茨海默病翻譯成「老年痴呆症」並不是非常準確。 除了阿爾茨海默病,還有許多其他疾病也會導致認知功能障礙,出現類似痴呆的表現。 比如,腦卒中引起的血管性痴呆、路易體痴呆、額顳葉痴呆,以及帕金森症候群、多發性硬化、漸凍症等疾病引起的痴呆。
  • 研究發現新的蛋白c-Abl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
    據悉,在經過了10年的關於大量記憶喪失的病理過程的研究之後,Feinstein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稱為c-Abl的分子,這種分子已知在白血病中起作用,而且與阿爾茨海默氏病也有關。這一發現刊登在6月份第14期的《阿爾茨海默氏病》雜誌上,並為藥物開發提供了可能延緩疾病的病理進程的新靶標。
  • 阿爾茨海默病可治療?不用動刀不用吃藥!MIT華人女科學家利用聲光...
    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明亮光線照射的老年人與接受昏暗光線的老年人相比,認知功能的衰退下降了5%,抑鬱症狀減少了19%,活動功能受限下降了53%。  阿爾茨海默病可治療?  2017年《自然》雜誌曾經發表一篇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蔡立慧的研究論文,證明採用簡單40赫茲閃光刺激視網膜,可以治療阿爾茨海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