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新的大腦組織研究證實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聯繫。
據美國新圖譜網站近日報導,來自澳大利亞和冰島科學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之間存在關聯的最有力證據。
對解剖後大腦組織的研究顯示,通常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毒蛋白質沉積,似乎同樣出現在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患者的大腦中。
這項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史蒂芬·魯濱遜解釋說:「我們知道,如果人在中年時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年老後更有可能患上阿爾茨海默病,而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又比同齡人更有可能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
兩者之間存在聯繫,但解釋其原因和生物學機制仍是一個巨大挑戰。」
大量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影像研究發現,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確似乎與大腦中有毒蛋白質含量升高有關,而這種現象同樣存在於阿爾茨海默病。
這項研究分析了30多名平均年齡為67歲的研究對象的屍檢後腦組織,這些研究對象經臨床驗證均死於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在死亡前,沒有任何一位研究對象表現出認知衰退或痴呆的臨床症狀。
報導稱,分析的重點是海馬體和腦幹,已知阿爾茨海默病的一些早期發病跡象就出現在這兩個區域。研究人員在這些區域尋找阿爾茨海默病的兩個主要病理指標——澱粉樣蛋白斑塊和神經纖維糾纏。
魯濱遜說:「在輕度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病例中,我們只在海馬體附近的皮質區域發現斑塊和糾纏,而這些區域正是阿爾茨海默症的最初發生區域。」
報導稱,有趣的是,海馬體中澱粉樣蛋白的數量可以有效地反映病人睡眠呼吸暫停的嚴重程度。
這項研究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發現是,無論研究對象是否正在使用持續氣道正壓(CPAP)設備治療呼吸暫停,都檢測到同樣數量的澱粉樣蛋白斑塊和神經糾纏。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結果應當謹慎解釋,因為此前有證據表明,使用CPAP治療睡眠呼吸暫停可以減緩輕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衰退。
本文作者:白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