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熱議: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是微生物感染?

2020-11-07 糖尿病便秘腸炎管理

兩年前,身兼免疫學家和企業家的萊斯莉·諾林斯(Leslie Norins)豪擲100萬美元,獎勵任何能證明「病菌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科學家


這個獎項設立的背後,是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病因長達數十年的爭論。依照前些年的主流理論,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是澱粉樣蛋白沉積。然而在臨床試驗中,絕大多數針對澱粉樣蛋白沉積的藥物宣告失利。是這些藥物沒有設計到位嗎?又或者,澱粉樣蛋白理論從根本上就是錯的?


在澱粉樣蛋白理論不斷遭受挑戰的同時,阿爾茨海默病「感染論」逐漸得到了人們的關注。這種理論認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在於微生物感染,越來越多的證據也符合這一理論。近日,《自然》雜誌發表長篇報導,對這一話題進行了詳細探討。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訪問英文文章頁面


兩種理論



早期,微生物感染論聽起來像是歪理邪說。澱粉樣蛋白理論看起來太正確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裡都有這種病變,而且它的產生機理也很明確。如果不及時清除掉這些澱粉樣蛋白,它們就會進一步誘發炎症反應,促使產生tau蛋白纏結,最終損害、殺死神經元。與這個理論一致,阿爾茨海默病的嚴重程度,看似與tau蛋白纏結的密度呈正相關。


另一些遺傳學上的證據也看好澱粉樣蛋白理論。科學家們指出,有一些特定的遺傳變異,會顯著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讓人早早在30-60歲間發病。這些遺傳變異,正好影響了澱粉樣蛋白相關的通路,或是大腦中的炎症反應。同樣,這些現象能很好地用澱粉樣蛋白理論解釋。


在患者大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會殺死神經元(圖片來源:123RF)


但一些科學家指出了疑點,比如很多人並沒有阿爾茨海默病,大腦裡卻依然會出現澱粉樣蛋白沉積。而這些異樣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符合微生物感染論。


事實上,微生物感染論並不是澱粉樣蛋白理論的替代,而更像是一個補充。這種理論認為,澱粉樣蛋白不僅僅是一種毒害分子,而是本身有重要的作用:清除大腦的感染。正常情況下,這些蛋白會「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但年齡或遺傳上的因素,會打破這個系統的平衡,積累過多的澱粉樣蛋白,產生問題。


科學家們也的確在很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樣本中找到了微生物存在的痕跡。不過這些證據只表明微生物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關聯,並不代表它們就參與了發病。然而最近一些論文的出爐,讓我們對微生物有了進一步的關注。


疑雲重重



2018年,發表在《細胞》出版社旗下Neuron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用大數據的方法探索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與健康人的大腦樣本是否有一致的基因表達,結果發現不少基因表達的改變,似乎和病毒感染有關。進一步分析表明,在患者大腦樣本中,人類皰疹病毒(HHV)6A與7水平明顯上升,且能影響BACE1PSEN1APBB2等經典的「阿爾茨海默病基因」的表達


▲人類皰疹病毒感染十分常見(圖片來源:123RF)


2019年,一項發表於《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發現,在阿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存在大量導致牙周炎的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及其所分泌的毒素。相應的,被這種細菌感染的小鼠,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有所增多,大腦的病變也更為頻繁。



這些發現並沒有成為微生物感染論的「實錘」,反而引起了更熱烈的爭論。比如一些病毒學家無法重複Neuron期刊的研究結果,另一些科學家指出該研究的樣本來源可能存在問題——這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死亡前,健康情況都不容樂觀,大腦組織的保護也已不完全,微生物可以輕易入侵。關於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同樣存在太多不確定因素。


▲相關閱讀:牙周炎細菌導致阿茲海默病「實錘」了?看看科學家們怎麼說吧(圖片來源:123RF)


或許只有大規模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揭示微生物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關係。2018年,中國臺灣地區的科學家們發表了一項長期大型研究的結果——在30000多人裡,感染皰疹病毒的患者,罹患老年失智症的風險是對照組的2.6倍。而在使用抗病毒藥的群體中,這一風險降低了90%。2017年,哥倫比亞大學的一支團隊也開始評估抗病毒藥valacyclovir能否延緩輕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智力衰退和澱粉樣蛋白沉積。這項研究預期在2022年獲得結果。


前途何在



《自然》的長篇報導有一個很好的觀點——直到目前,還沒有人仔細思考過β澱粉樣蛋白本身是否有特殊的作用。背後的邏輯關係很明確:在不同的物種裡,這段序列都高度保守,且至少有400萬年的歷史


美國麻省總醫院(MGH)的神經遺傳學家Rudolph Tanzi教授曾讓他的學生檢驗β澱粉樣蛋白的殺菌能力。在試管中,這種蛋白可以有效殺死肺炎鏈球菌和大腸桿菌,效果與已知的抗微生物多肽類似。事實上,這些抗微生物多肽與β澱粉樣蛋白有著類似的長度和特性。


▲Rudolph Tanzi教授(圖片來源:MGH官網)


之後,他們也做了一個小鼠實驗,往它們的大腦裡注射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研究表明,產生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小鼠,比沒有產生澱粉樣沉積的小鼠活得更久。在線蟲裡,澱粉樣蛋白同樣起到了抗微生物的效果。在兩個案例中,粘性的澱粉樣蛋白交織成一張網,把病原體包裹起來。


研究人員們也觀察到,無論是小鼠還是培養的細胞,在接觸到病毒後,都更快地產生了澱粉樣蛋白沉積。這些結果令人振奮,但距離證明微生物感染導致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一系列信號級聯通路,還差最後一些關鍵的證據。


但科學家們也在積極地尋找這些證據。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李月明教授團隊今年9月發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論文指出,在病毒進入大腦後,會激活一種叫做IFITM3的蛋白,而它能調節γ分泌酶的活性,促進澱粉樣蛋白的生產。這也是科學家們首次發現免疫反應能促進產生這種關鍵病理蛋白



總結



隨著更多證據的湧現,或許我們能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和了解。這不但能指導開發更精準,更有效的藥物,還將改變我們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理念——抑制澱粉樣蛋白沉積,是否會讓大腦無力抵抗感染?


當然,這一切都還只是基於理論上的推測。即便是最樂觀的支持者,也無法斷言微生物感染就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元兇。諾林斯說,能證明病菌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證據,是「最難提供的證據」。另一些科學家說,他們很樂意為這個理論賭上5英鎊。但如果把賭注加到500英鎊,還是繼續觀望比較好。

參考資料:

[1] Are infections seeding some cas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trieved November 4, 2020,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084-9

[2] Hur, J., Frost, G.R., Wu, X. et al. (2020) The innate immunity protein IFITM3 modulates γ-secretase in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681-2

[3] Stephen S. Dominy et al., (2019)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in Alzheimer’s disease brains: Evidence for disease causation and treatment with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Science Advances, DOI: 10.1126/sciadv.aau3333

[4] Ben Readhead et al., (2018), Multiscale Analysis of Independent Alzheimer's Cohorts Finds Disruption of Molecular, Genetic, and Clinical Networks by Human Herpesvirus, Neuron, DOI: 10.1016/j.neuron.2018.05.023

相關焦點

  • 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究竟是什麼?《自然》熱議「微生物感染論」
    依照前些年的主流理論,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是澱粉樣蛋白沉積。然而在臨床試驗中,絕大多數針對澱粉樣蛋白沉積的藥物宣告失利。是這些藥物沒有設計到位嗎?又或者,澱粉樣蛋白理論從根本上就是錯的?在澱粉樣蛋白理論不斷遭受挑戰的同時,阿爾茨海默病「感染論」逐漸得到了人們的關注。這種理論認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在於微生物感染,越來越多的證據也符合這一理論。今日,《自然》雜誌發表長篇報導,對這一話題進行了詳細探討。
  • 炎症反應與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蛋白的聯繫
    《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研究論文。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李月明教授團隊發現,一種參與先天免疫反應的蛋白質,能夠影響阿爾茨海默病關鍵病理蛋白——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該機構的新聞稿也指出,這項研究首次表明免疫反應能促進產生這種關鍵病理蛋白。
  • 個案報告:糞菌移植後阿爾茨海默病症狀快速改善
    最近,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也觀察到了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提示腸道微生物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中可能發揮作用。這一假設在動物模型中得到了證實,例如,與擁有正常腸道細菌的對照組小鼠相比,無菌的β-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轉基因小鼠的腦內澱粉樣蛋白病變明顯減少。腸道中的某些細菌也能分泌大量的澱粉樣蛋白和脂多糖,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顯著特徵。
  • 阿爾茨海默病會傳染?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朊蛋白幾乎對所有,或者說對至少包括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在內的、由錯誤摺疊蛋白聚集而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皆有影響。直到不久前,科學家都認為,造成此類嚴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錯誤摺疊蛋白,並不會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然而今年9月,《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向人們展現了此類蛋白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的可能。
  • 阿爾茨海默病與tau蛋白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新完成的掃描是所謂的無症狀阿爾茨海默氏症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或簡稱 A4)大型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旨在發現和治療記憶力衰退開始前的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試驗。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
  • 自然醫學雜誌:運動可保護記憶力 防阿爾茨海默病
    原標題:自然醫學雜誌:運動可保護記憶力 防阿爾茨海默病   劇烈運動可以釋放大量的內啡肽,可以產生快感、改善情緒。近日,由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研究員Ottavio Arancio和Taub阿爾茨海默病與腦老化研究所共同牽頭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運動還可以產生一種能夠改善記憶並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激素。該項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上。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研究,兩種對阿爾茨海默病病理學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質起著朊蛋白的作用 - 畸形蛋白通過迫使正常蛋白質採用相同的錯誤摺疊形狀在感染組織中傳播。我們需要改變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方法,這就是本文所做的。本文可能會催化AD研究的一個重大變化。「什麼是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的錯誤摺疊版本,可以通過強迫該蛋白質的正常拷貝進入相同的自我傳播,錯誤摺疊的形狀而像感染一樣傳播。
  • 阿爾茨海默病能人傳人嗎?最新研究:目前並無證據
    保險起見,研究團隊又在同年齡段的116名朊病毒感染患者腦內尋找β澱粉樣蛋白的蹤跡。結果顯示,這一百多人的腦內,幾乎沒有β澱粉樣蛋白聚集。論文作者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領域種下了疑問:他們的研究結果,是否意味著這些毒性蛋白可以通過注射的方式,進入人體,入侵大腦呢?這篇轟動一時的《自然》論文,其實並非探究這個話題的先驅。
  • 基因解讀阿爾茨海默病
    有些人群服用魚油不但降不了血脂,還會提高罹患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人痴呆症)的風險。同樣,有些降脂藥對有的人很有效,對有的人卻不奏效,你知道為什麼嗎?如何安全有效降脂,同時規避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專家告訴你,這都取決於你身體裡與生俱來的一個符號——APOE基因(載脂蛋白E基因)。抽血做個簡單的基因檢測,看看你身體裡的ApoE基因是哪個類型,就知道以上問題的答案了。
  • 分子生物學重大發現: 腦細胞篡改了DNA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這是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理的最新觀點。為了尋找人腦細胞基因自我重組的確切證據,加州斯坦福Burnham Prebys醫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Jerold Chun和他的同事分析了6名健康老人和7名患有非繼發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捐贈大腦組織。研究人員測試了含有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神經元細胞是否具有不同基因編碼,以確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中蛋白質斑塊的形成來源。
  • 過度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解釋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可預測性
    原創 Jacky 阿爾茨海默病儘管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腦疾病,但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似乎在揭開其病因之謎方面沒有取得太大進展。他們發現,溫和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以自然地逆轉其反應性,而嚴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以在30天內導致不可逆的神經退行性變、腦萎縮和認知缺陷。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嚴重反應性星形細胞誘導的神經退行性變在注射病毒的APP/PS1小鼠中成功複製,而這類小鼠普遍缺乏神經退行性變。這些結果表明,嚴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足以引起神經退行性變。該研究的通訊作者、IBS主任C.
  • 阿爾茨海默病亞型或與tau蛋白的不同修飾有關
    華山醫院科研團隊牽頭制定了全球首個阿爾茲海默病循證預防國際指南,提出了21條防治推薦。各大媒體已做了大量相關報導,不再贅述。現在讓我們放眼海外,了解科研前沿還有哪些進展。近日,美國麻省總醫院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可能影響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表現和疾病進展速度的生物學原因。該研究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 兩種血液分子可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發展
    本報訊兩種血液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該研究結果有助於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方法,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病進展。12月1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衰老》。
  • 阿爾茨海默病的10個早期症狀了解一下
    其中,有約60%~70%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①9月21日是第26個阿爾茨海默病日,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與綠谷製藥共同發起《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倡議書》,以提高全社會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
  • 腦血流受損讓阿爾茨海默病雪上加霜
    一項新的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發現,大腦中受損的血流與tau蛋白纏結的形成有關研究於10月12日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最新影響因子:6.074)上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USC)凱克醫學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Mark和Mary Stevens神經影像與信息學研究所(INI)神經病學副教授,該研究的資深作者Judy Pa博士說:「這項研究證實,在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過程中
  • 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先從關注認知功能下降開始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為「老年痴呆」,位列人類十大死因之一。《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每3秒鐘,全球就有1名痴呆病患者產生,其中約60%~80%是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常常被人誤解為「記憶下降」,然而事實卻遠不止如此。
  • LC-MS代謝組學對阿爾茨海默病腸道微生物資料庫全面研究
    腸道微生物在宿主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很多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肥胖、神經發育障礙等)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寄主和共生腸道微生物在食物和異物物質的代謝過程中共同產生大量的代謝物。腸道微生物的種類以及功能的不同會對存在於宿主的體液以及組織中的小分子代謝物的種類和數量產生重要的影響。
  • 禮來阿爾茨海默病抗體療法達到2期臨床主要終點
    今日,禮來(Eli Lilly and Company)公司宣布,該公司靶向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的單克隆抗體donanemab,在一項2期臨床試驗中達到主要臨床終點,將評估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能力和日常功能的綜合指標的下降速度延緩了32%。這一新聞一出,隨即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所主任Stanley Prusiner博士說道,「我認為這毫無疑問地表明Aβ和tau都是朊病毒,而且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在這種疾病中,這兩種不好的蛋白一起破壞了大腦。朊病毒水平也與患者壽命有關,這一事實應當會改變我們開發針對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的思考方式。我們需要徹底改變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方法,這就是這篇論文所做的。
  • Mayo Clinic:3D腦模型揭露阿爾茨海默病遺傳真相
    Mayo Clinic一項研究發現,通過構建大腦類器官的3D模型(「培養皿中的微腦」)來模仿人類大腦結構,為探索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學提供了新的科學策略。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研究發現,微腦(一種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衍生的腦器官樣體3D模型系統)提供了一種測試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遺傳風險因素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