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學重大發現: 腦細胞篡改了DNA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2021-01-14 全球醫生組織

孤獨的老人不得不自己購買日用品和食品


分子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發現:人腦神經元細胞可能自我擾亂了基因,這種混亂基因組進而又篡改和擴大了腦細胞蛋白質,極有可能引發了阿爾茨海默病——這是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理的最新觀點。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分子生物學家Geoffrey Faulkner和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臨床神經學家Christos Proukakis等評述最新《自然》在線刊發的重大研究發現是「多年來分子生物學領域最重大發現之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


該研究發現是由Sanford Burnham Prebys Medical Discovery Institute的Ming-Hsian Lee 和Jerold Chun等完成的。

早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首先發現某些細胞可以重組移位和編輯自身DNA編碼序列。一些免疫細胞能夠剪裁基因編碼片段生成蛋白質用於監測或對抗病原體,並將其餘的DNA片段再拼接創建新的基因序列。


例如人體B細胞能產生大約1萬億種抗體,足以抵禦大量細菌、病毒和其他外來異物的攻擊。


科學家已意識到並了解這種基因組重組特性,稱之為體細胞基因重組。現在發現大腦某些神經元細胞也具備這種能力。那些神經元似乎與眾不同,比周圍的神經元細胞具有更多DNA或不同編碼序列。


為了尋找人腦細胞基因自我重組的確切證據,加州斯坦福Burnham Prebys醫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Jerold Chun和他的同事分析了6名健康老人和7名患有非繼發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捐贈大腦組織。


研究人員測試了含有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神經元細胞是否具有不同基因編碼,以確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中蛋白質斑塊的形成來源。


研究人員認為合成APP蛋白質的基因是一候選研究對象。前期研究實驗結果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經元可能含有額外基因拷貝,這可能是由於神經細胞基因重組而引起的。


科學家們最新分析結果顯示,神經元似乎不是攜帶一、兩種APP基因突變體,而是成千上萬種不同基因代碼序列。有些改變僅涉及單一核苷酸鹼基變化,即構成DNA遺傳密碼的亞基。而在某些情況下,APP基因突變是剪裁掉了很大一部分DNA編碼序列,其餘部分則重新編織在一起。


研究人員還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經元含有APP基因種類數量是健康人神經元細胞內基因數量的六倍。在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經元內發現了至少有11種基因突變,而沒有患該病的死亡受試者大腦神經元裡卻沒有這些基因突變。


研究人員以此推斷在個體生命中遺傳DNA未必留下的是一個恆定藍圖,神經元可能具備改變這個遺傳DNA藍圖的能力。


神經元具備這種特殊能力可能會使之受益。因為它們可以產生一系列增強學習、記憶或其他腦功能的APP蛋白。科學家還推測到,神經元細胞的基因重組也可能通過產生有害形式的蛋白質或通過其他方式破壞腦細胞,進而誘發某些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


那麼,這些基因重組突變來源於哪裡?科學家認為基因重組取決於一種稱為逆轉錄酶的酶,它可以製造RNA分子的DNA拷貝。當神經元產生APP基因的RNA拷貝時,就可能出現一種新的DNA變異。這一步驟是細胞產生蛋白質的正常程序。然而,逆轉錄酶可以重新複製RNA分子以製備APP基因的DNA複製物,然後再嵌回到原來基因組的序列中去。


Chun教授說,由於逆轉錄酶是一臺粗糙的「複印機」,新生成的DNA序列可能與原基因不匹配。因此,可能編碼出不同APP蛋白突變體。


已知阻斷逆轉錄酶的藥物是抗HIV感染的標準治療一部分,因此,抗逆轉錄酶的藥物很有可能治療抗阿爾茨海默病。


波士頓塔夫茨大學的病毒學家John Coffin等一些科學家希望能更多實驗證據驗證這種逆轉錄酶的作用。看上去是涉及到逆轉錄酶作用,但仍需要大量實驗來明確它是怎樣工作的。


美國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病毒學家Steven Wolinsky甚至謹慎地告誡,用抑制逆轉錄酶藥物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恐怕為時尚早。我們還沒有任何臨床試驗數據支持該種治療方法。業界也有人認為這個修飾改變DNA基因的過程,可能是一種詮釋大腦產生多樣性的全新機制。


為進一步驗證如此重大發現,需要其他獨立的研究團隊複製和驗證這項研究的意外發現。


如果最終發現在體細胞出現的DNA重組現象也同樣發現在神經元細胞內,就有證據證明了該神經元細胞內的基因重組可能參與了腦部疾病的發病機理,比如帕金森病的起因。


參考文獻:

Somatic APP gene recombin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normal neurons.

Ming-Hsiang Lee and Jerold Chun, et al,. Nature Nov. 2018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8-0718-6


相關參考文章:

基因療法將腦膠質細胞編程為新神經元, 阿茲海默症有救了

「柳葉刀」刊文常規眼睛普查輔助早期診斷阿茲海默症

科學家發表阿茲海默症研究的全新理論

科學家找到部分阿茲海默症患者無痴呆症狀的原因

阿茲海默症: 有突破性治療理念卻難以實現, 為什麼?

最新研究發現:阿司匹林或許可治療阿茲海默症!

醫生說:癌症或阿茲海默綜合症,你需要選擇一個


遠程醫療作為未來醫療服務新業態、新趨勢,值得所有人關注和了解。

詳細內容,點擊|原文連結|


相關焦點

  • 「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
    「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的關鍵技術」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顯著提高早期診斷「老年性痴呆」精準性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19-07-01  瀏覽:
  • 人類腦細胞可以通過基因編輯,來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原創 Ryan Morrison 阿爾茨海默病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大腦中的細胞有一天可能被科學家編輯,以防止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英國《每日郵報》11月27日消息加拿大拉瓦爾大學(Lava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一種基因變體,這種基因被認為可以降低人們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性,延長人們的壽命。90歲以上的人中有四分之一會患上阿爾茨海默病,這種病被認為是由腦細胞外一種叫做β-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的積累引起的。
  • Nature:首次對阿爾茨海默病進行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2019年5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影響了500多萬人。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單個腦細胞中表達的基因進行了綜合分析。所獲得的分析結果允許他們鑑定出在神經元和其他類型的腦細胞中受到影響的獨特細胞通路。這一分析可能為阿爾茨海默病提供許多潛在的新型藥物靶點。
  • 研究發現新的蛋白c-Abl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
    據悉,在經過了10年的關於大量記憶喪失的病理過程的研究之後,Feinstein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稱為c-Abl的分子,這種分子已知在白血病中起作用,而且與阿爾茨海默氏病也有關。這一發現刊登在6月份第14期的《阿爾茨海默氏病》雜誌上,並為藥物開發提供了可能延緩疾病的病理進程的新靶標。
  • 為什麼記憶形成神經元易受阿爾茨海默病的影響
    原創 Rockefeller 阿爾茨海默病當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時,整個大腦不會立刻崩潰。相反,大腦就像冷酷的發條一樣瓦解,隨著內嗅皮層中一組腦細胞的明顯退化而解體。這些所謂的脆弱神經元負責將經歷轉換成記憶,它們總是最先退化的。
  • 腦細胞酸鹼失衡阻礙「貨物運輸」,或致阿爾茨海默氏症
    > 腦細胞的pH值不平衡可能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症。圖片來源: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本報訊 美國科學家日前表示,他們已經在實驗室培養的被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的小鼠腦細胞中發現了新的證據,表明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症的一個原因可能是胞內體簡單的酸鹼(或pH值)化學不平衡。胞內體是細胞內傳遞營養物和化學物質的結構。
  • 阿爾茨海默病亞型或與tau蛋白的不同修飾有關
    華山醫院科研團隊牽頭制定了全球首個阿爾茲海默病循證預防國際指南,提出了21條防治推薦。各大媒體已做了大量相關報導,不再贅述。現在讓我們放眼海外,了解科研前沿還有哪些進展。近日,美國麻省總醫院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可能影響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表現和疾病進展速度的生物學原因。該研究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 兩種血液分子可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發展
    本報訊兩種血液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該研究結果有助於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方法,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病進展。12月1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衰老》。
  • 阿爾茨海默病會傳染?
    科學家已經知道,這類可自我複製的致病蛋白,會引發罕見的大腦功能紊亂性疾病,如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的庫魯病。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朊蛋白幾乎對所有,或者說對至少包括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在內的、由錯誤摺疊蛋白聚集而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皆有影響。直到不久前,科學家都認為,造成此類嚴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錯誤摺疊蛋白,並不會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
  • 研究人員發現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基因療法新靶點PGC1-α
    英國研究人員10日說,他們的小鼠實驗顯示,基因療法也許能成功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不過,專家們強調,這一發現是否適用於人類尚需進一步研究。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負責研究的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瑪格達萊娜·薩斯特說,他們利用經過改造的慢病毒載體把一種叫PGC1-α的基因注射入小鼠大腦的記憶區域,這些小鼠剛開始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狀。結果顯示,這種療法阻止了小鼠大腦中β-澱粉樣肽的積聚,後者被認為會導致腦細胞的死亡,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緊密相關。研究人員說,在利用基因療法治療4個月後,這些小鼠大腦中很少有阿爾茨海默病標誌性的澱粉樣斑塊。
  • 挑戰阿爾茨海默病,西湖大學PI獲BBRF青年科學家基金
    不久前的 9 月 21 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將很多人的視線聚焦到這個神經退行性疾病上——每 3 秒鐘,世界上就會有一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中國有 1000 多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 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突變會導致神經元阻塞
    原創 Ian Le Guillou 阿爾茨海默病目前對阿爾茨海默病有效治療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β-澱粉樣蛋白肽的聚集物上,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標誌。然而,抑制β-澱粉樣蛋白的一種叫做BACE1(β-分泌酶)的努力已經導致了幾個3期臨床試驗失敗了。
  • 證據顯示「髒」空氣或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證據顯示「髒」空氣或引發阿爾茨海默病我認為,空氣汙染跟吸菸一樣,沒有安全閾值。在一個距離高速公路約100米的停車場中,一輛白色拖車上的巨大鋁管引人注目。這隻鋁管每分鐘能吸收數百升由30多萬輛汽車和柴油卡車排放的廢氣。
  • 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 TDP-43病變起重要作用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記者5日從南通大學獲悉,該校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劉飛教授領銜的「tau代謝與老年性痴呆」研究團隊,TDP-43蛋白的病變可能通過影響tau mRNA的代謝加工,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漸進性發展的中樞神經系統致死性退行性疾病,也是威脅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四大殺手之一。
  • RNA測序數據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三種主要分子亞型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RNA測序數據確定了阿爾茨海默病(AD)的三種主要分子亞型。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AD的發病機制,並為開發新的、個性化的治療方法鋪平道路。
  • 關鍵蛋白介導過量飲酒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大型真人秀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2》自播出以來,引起了不少關注和熱議,這個節目最重要的目的是向觀眾普及阿爾茨海默病。作為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最主要的症狀是記憶喪失和執行功能減弱。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I)發布的《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萬的痴呆患者。到了205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1.52億。
  • 國際最新研究:兩種血液分子或能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發展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衰老》最新發表的一篇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論文稱,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病痴呆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這項研究結果或有助於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病進展。
  • 「超級老人」是如何阻止阿爾茨海默病和心智衰退的?
    他們是如何阻止阿爾茨海默病和心智衰退的侵襲的呢?現在,德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可能的原因:他們的基因可能幫助他們抵禦大腦中的蛋白質堆積。在基因方面,Hoenog說,新的發現表明,有必要探索那些對衰老相關蛋白形成有抗性的個體大腦中的「分子特徵」。她說,這可能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與衰老有關的疾病的新療法的發展。
  • 從分子生物學到系統生物學——記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在美國,「冷泉港」被譽為生命科學的聖地,是分子生物學者們神往之處。 沃森和克裡克於1953年提出的DNA分子結構模型可以與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相媲美。這一重大發現為探討遺傳的化學基礎開闢了一個新紀元,引起了生物學的一場偉大革命。其結果是在此後不久就完全闡明了遺傳密碼問題。由於這一偉大科學成果,沃森和克裡克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 Nature:移除衰老的神經膠質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論文通信作者、梅約診所分子生物學家Darren Baker博士說,「已知衰老細胞隨著自然年齡的增長而堆積在與衰老疾病(包括骨關節炎和動脈粥樣硬化)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有關的部位中。在之前的研究中,我們已發現從自然老化的小鼠中清除衰老細胞會延長它們的健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