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細胞酸鹼失衡阻礙「貨物運輸」,或致阿爾茨海默氏症

2020-12-06 澎湃新聞

腦細胞酸鹼失衡阻礙「貨物運輸」,或致阿爾茨海默氏症

趙熙熙/中國科學報

2018-08-07 14:42

腦細胞的pH值不平衡可能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症。圖片來源: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本報訊 美國科學家日前表示,他們已經在實驗室培養的被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的小鼠腦細胞中發現了新的證據,表明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症的一個原因可能是胞內體簡單的酸鹼(或pH值)化學不平衡。胞內體是細胞內傳遞營養物和化學物質的結構。

星形膠質細胞能從神經元之間的空間中清除所謂的β澱粉樣蛋白,而數十年的研究證據表明,如果該清除過程出現問題,澱粉樣蛋白會堆積在神經元周圍,並導致特徵性的澱粉樣蛋白斑和神經細胞變性,而這成為破壞記憶的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標誌。

日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的這項新研究稱,科學家將名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抑制劑的藥物用於經普通阿爾茨海默氏症基因變異進行遺傳工程改造的pH值失衡的小鼠細胞,該實驗成功逆轉了pH值,並提高了對β澱粉樣蛋白的清除能力。

HDAC抑制劑經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用於治療某些類型的血癌患者,但不適用於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大多數HDAC抑制劑不能穿過血腦屏障。科學家正計劃進一步實驗以確定HDAC抑制劑是否在實驗室培養的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人類星形膠質細胞中具有相似的作用,並且有可能設計出可穿過血腦屏障的HDAC抑制劑。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生理學教授Rajini Rao指出:「當阿爾茨海默氏症被診斷出來時,大部分神經損傷已經發生,此時可能為時已晚,無法逆轉疾病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該病最早的病理症狀或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標誌物。我們已經知道胞內體的生物學和化學特徵是認知開始衰退之前很早就會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約20年前,該校和紐約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在最終患上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患者腦細胞中,胞內體(細胞內運送「貨物」的圓形隔室)會變得更大,其在細胞中的數量也變得更多,這暗示了胞內體的問題可能會導致神經元周圍空間中澱粉樣蛋白的積累。

為了將「貨物」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胞內體使用了伴侶蛋白(該蛋白能與特定「貨物」結合併從細胞表面來回運輸傳遞)。這種結合是否會發生以及如何發生取決於胞內體是否為適當的pH值水平(酸和鹼的微妙平衡)。適當的pH值水平能使胞內體漂浮到細胞表面,然後回到細胞內部。

在胞內體的膜中嵌有能運輸帶電荷的氫原子(質子)進出胞內體的蛋白,而胞內體內部的質子數量決定了其pH值。

當胞內體中的液體變得太酸時,「貨物」會被困在停留於細胞深處的胞內體中,而當胞內體的內容物更具鹼性時,「貨物」會在細胞表面停留過長的時間。

為了幫助確定這種pH值不平衡是否會發生在阿爾茨海默氏症中,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生Hari Prasad檢索了關於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大量科學文獻,以尋找與正常人相比,在該病患者的腦中表達被調低的基因。最終他發現有100個最經常被調低的基因中的10個與細胞中的質子流有關。

在另一組腦組織樣本中,NHE6(負責胞內體的質子運輸)的表達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中降低了約50%。

為了測量胞內體中的pH值平衡而不破壞星形膠質細胞,Prasad和Rao在實驗中使用了pH敏感探針,其會被胞內體吸收並基於不同的pH水平而發光。他們發現含有阿爾茨海默氏症基因變異體的小鼠細胞系有更多的酸性胞內體。

「如果沒有正常運轉的NHE6,胞內體會變得太酸,並且會停留在星形膠質細胞的內部,進而避免它們清除β澱粉樣蛋白的責任。」Rao說。

研究人員還發現,一種名為LRP1的蛋白可以捕獲星形膠質細胞外的β澱粉樣蛋白,並將其傳遞到胞內體。在實驗室培養的小鼠星形膠質細胞表面上,該蛋白含有一種通常與阿爾茨海默氏症有關的被稱為APOE4的人類基因變體。

研究人員在用APOE4基因變體工程化的小鼠星形膠質細胞的細胞培養物上測試了9種不同類型的HDAC抑制劑。結果表明,廣譜HDAC抑制劑能將NHE6表達增加至與不具有阿爾茨海默氏病基因變體的小鼠星形膠質細胞相當的水平。他們發現HDAC抑制劑可以改變胞內體中的pH值不平衡,並將LRP1恢復到星形膠質細胞表面,從而有效清除β澱粉樣蛋白。

(原標題:腦細胞酸鹼失衡或致老年痴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社區減壓】認識認知症與阿爾茨海默氏症 --社區減壓項目心理推送系列
    認識認知症與阿爾茨海默氏症--社區減壓項目心理推送系列進入
  • 研究揭示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發展的β-澱粉樣蛋白聚合體結構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賓漢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助理教授Wei Qiang說:"大約10%的老年痴呆症病例是由家族突變引起的。
  • 新的研究表明,催產素可能會使腦細胞恢復可塑性
    在使用腦組織的實驗室研究中,催產素似乎逆轉了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毒蛋白質對腦細胞的影響。這種激素可以恢復細胞的「可塑性」,而可塑性對記憶和學習至關重要。激素催產素起源於大腦的一個叫做下丘腦的部分。催產素在分娩、母乳餵養和社會聯繫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也可能促進浪漫的依戀。身體在性活動過程中釋放激素,從而獲得了它作為「愛激素」而聞名的化學物質。
  • 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症
    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4 13:21:34 瑞典隆德大學Oskar Hansson、Shorena Janelidze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血漿磷酸化tau181
  • Science: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出路在哪?
    儘管從最初階段到現在,該研究都只專注於細胞研究,但其成果仍令其他許多研究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專家印象深刻。海馬體是人類大腦處理記憶的關鍵區域,早在 10 年前 Small 就發現,組成 retromer 的一種關鍵成分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海馬體中的含量少於它在其他正常區域的含量。
  • 研究發現新的蛋白c-Abl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
    據悉,在經過了10年的關於大量記憶喪失的病理過程的研究之後,Feinstein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稱為c-Abl的分子,這種分子已知在白血病中起作用,而且與阿爾茨海默氏病也有關。這一發現刊登在6月份第14期的《阿爾茨海默氏病》雜誌上,並為藥物開發提供了可能延緩疾病的病理進程的新靶標。
  • 分子生物學重大發現: 腦細胞篡改了DNA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孤獨的老人不得不自己購買日用品和食品分子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發現:人腦神經元細胞可能自我擾亂了基因,這種混亂基因組進而又篡改和擴大了腦細胞蛋白質,極有可能引發了阿爾茨海默病——這是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理的最新觀點。
  • 科學家提出阿爾茨海默氏症病因新理論:腦部發生溶酶體貯積
    1906年,德國精神病學家和病理學家愛羅斯阿爾茨海默(Alois Alzheimer)首次發現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種疾病。至今100多年過去,人類尚沒有找到解開這道難題的鑰匙。作為不會進行細胞分裂的脆弱細胞,神經元就容易受到溶酶體問題,尤其是溶酶體貯積的影響,我們認為,這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原因之一。」該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核心科學》(ACS Central Science)上。溶酶體是細胞內的一種細胞器,可以看作是細胞的「垃圾桶」。
  • 是什麼腦細胞殺死了老年痴呆?
    2019年,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估計全球有超過50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飆升至1.52億,這意味著每3秒鐘就有一個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症。目前,每年的痴呆症費用估計為1萬億美元,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翻一番。
  • Nature:首次對阿爾茨海默病進行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2019年5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影響了500多萬人。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單個腦細胞中表達的基因進行了綜合分析。所獲得的分析結果允許他們鑑定出在神經元和其他類型的腦細胞中受到影響的獨特細胞通路。這一分析可能為阿爾茨海默病提供許多潛在的新型藥物靶點。
  • 阿爾茨海默病如何幹預? 上海一養老社區打造認知症照護體系
    人民網上海9月18日電 9月21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2019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中提到,到2019年,中國已經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到2050年預計將有3000萬名患者。
  • 阿爾茨海默病與tau蛋白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新完成的掃描是所謂的無症狀阿爾茨海默氏症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或簡稱 A4)大型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旨在發現和治療記憶力衰退開始前的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試驗。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
  • 科普:細胞「貨物」轉運體可助修復受損腦細胞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的報告顯示,細胞「貨物」轉運體——外泌體不僅對大腦神經元和神經迴路的發育不可或缺,而且能夠幫助受損的腦細胞恢復健康。  外泌體是細胞對外分泌的一種小囊泡,能被受體細胞吸收,在細胞之間運輸物質和傳遞信息。此前研究發現,外泌體與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細胞間通信有關,但人們還不清楚外泌體在腦發育中的作用。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檢測了來自健康神經元的外泌體和瑞特症候群患者身上提取的神經元的外泌體。
  • 帕金森氏症處方藥或可治療不寧腿症候群
    據悉,喬治亞州大學醫學研究人員發現,帕金森氏症處方藥物Rasagaline或可治療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且沒有現有治療藥物的副作用。RLS主要表現為雙下肢的刺痛感覺異常以及強迫性動腿,休息時症狀更為明顯。而且能夠導致抑鬱症、白天嗜睡。研究表明,多巴胺失衡可能是RLS的病因。
  • 利用幹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計劃招募大約40名研究對象,根據美國神經系統交流障礙及中風研究所、阿爾茲海默氏症及相關阿爾茨海默氏症協會的標準,這些研究對象在被招募前至少三個月被診斷為因阿爾茲海默氏症引發的輕度至中度痴呆症。
  • 再生腦細胞 或可治帕金森症
    (原標題:再生腦細胞 或可治帕金森症)
  • 我科學家發現阻礙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形成的"路障"
    「這些細胞克隆可以說是衣著光鮮的假貨,在經典的誘導環境中大量存在,且狀態穩定,猶如iPS誘導過程的路障,大部分細胞都被阻礙在路障之外,嚴重阻礙科研人員獲得真正的iPS細胞。」裴端卿說。    經過深入研究,科學家發現誘導培養iPS細胞所使用的血清是誘發這個「路障」的元兇:細胞中的一種蛋白——BMP蛋白對重編程過程起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