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阿爾茨海默氏症病因新理論:腦部發生溶酶體貯積

2020-12-06 澎湃新聞

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的神經退行性疾病。1906年,德國精神病學家和病理學家愛羅斯阿爾茨海默(Alois Alzheimer)首次發現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種疾病。

至今100多年過去,人類尚沒有找到解開這道難題的鑰匙。全球最富有的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也在高度關注這一似乎比癌症更難攻克的健康問題,通過基金等形式支持研究人員用大膽的新方法更早、更好地診斷阿爾茨海默症。

目前對於該病的致病機理眾說紛紜,主流假說主要集中在β-澱粉樣蛋白(Aβ)堆積以及Tau蛋白質過度磷酸化,此前所有的治療都集中在消除由此產生的澱粉樣蛋白斑塊和神經纖維纏結。

各大巨頭藥物開發的失敗正在動搖上述假說。日前,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另一種化學物質,可以解釋與這種疾病相關的各種病理。

「基於β-澱粉樣蛋白形成的主流理論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基於該理論的數十項臨床試驗嘗試過但都失敗了。」領導該研究小組的化學教授Ryan R. Julian表示,「除了斑塊,溶酶體貯積(lysosomal storage)也存在於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作為不會進行細胞分裂的脆弱細胞,神經元就容易受到溶酶體問題,尤其是溶酶體貯積的影響,我們認為,這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原因之一。」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核心科學》(ACS Central Science)上。

溶酶體是細胞內的一種細胞器,可以看作是細胞的「垃圾桶」。「舊」的蛋白質和脂肪被送到溶酶體分解,分解後的物質又被運送回細胞,形成「新」的蛋白質和脂肪。如果機體功能維持正常,則意味著其體內蛋白質等物質的合成、分解是處於動態平衡。

然而,溶酶體有一個弱點:如果進入的物質未能分解成小塊,那麼這些小塊也不能離開溶酶體。這就意味著,該溶酶體將喪失功能,這樣的情況重複發生的話,就會導致所謂的溶酶體貯積。

「溶酶體貯積障礙患者和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腦在溶酶體貯積方面是相似的。」Julian說,「但溶酶體貯積障礙的症狀會在嬰兒出生幾周內就出現,通常在幾年內就會致命。而阿爾茨海默氏症則通常發生在晚年時候。」

Julian在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化學系和生物醫學部的合作研究小組假設,長壽蛋白可以進行自發的修飾,使它們無法被溶酶體消化。「隨著年齡的增長,長壽蛋白的問題越來越多,這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症中溶酶體貯積的原因。」Julian說,「如果我們是正確的,這將為治療和預防這種疾病開闢新的途徑。」

他解釋說,這些變化發生在構成蛋白質的胺基酸的基本結構中,相當於轉變了胺基酸的旋光性。「之前通常分解蛋白質的酶就無法發揮它們的功能,因為它們無法『抓住』蛋白質。」Julian補充說,「這就像把左手手套戴在右手上一樣。」

該研究團隊的論文表明,這種結構修飾同樣發生在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中,這兩種蛋白均與阿爾茨海默症有關。蛋白質的這一化學變化幾乎可不見,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此前研究人員並沒有注意到它。Julian解釋說,蛋白質結構的這些自發變化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人們早就知道這些修飾發生在長壽蛋白質中,但從來沒有人研究過這些修飾是否能阻止溶酶體分解蛋白質。」Julian說,「防止這種情況發生的一種方法是回收這些蛋白質,這樣它們就不會在周圍停留太久,從而無法進行這些化學修飾。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激發這種回收來治療阿爾茨海默症,這一過程也被稱為自噬。」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老年痴呆或源於溶酶體功能障礙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中發現了溶酶體,這或許可以解釋與這種疾病相關的各種病理。
  • 2020年國際溶酶體貯積症高峰論壇暨 中國溶酶體貯積症新生兒篩查...
    2020年11月21日~22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上海市兒童罕見病診治中心主辦的國際溶酶體貯積症高峰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行,這對全國新生兒篩查以及兒童罕見病的診療有重大影響。
  • 罕見病溶酶體貯積症MDT模式將在天津市兒童醫院建立
    為切實提高罕見病「可診、可治、有藥可醫」的診療能力,天津市兒童醫院正積極籌備成立天津市兒童醫院罕見病診療中心溶酶體貯積症(LSDs)MDT,16日下午召開溶酶體貯積症MDT第一次籌備會議。該MDT成立後將從高危患者篩查、MDT門診建設、規範化診療、學術研討等多個方面,快速提升臨床醫生對溶酶體貯積症的認知和診療能力,並逐步推廣到其他罕見病及疑難疾病,更好地服務患者。
  • 腦細胞酸鹼失衡阻礙「貨物運輸」,或致阿爾茨海默氏症
    圖片來源: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本報訊 美國科學家日前表示,他們已經在實驗室培養的被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的小鼠腦細胞中發現了新的證據,表明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症的一個原因可能是胞內體簡單的酸鹼(或pH值)化學不平衡。胞內體是細胞內傳遞營養物和化學物質的結構。
  • 溶酶體貯積症基因治療ABO-202獲批臨床試驗
    CLN1疾病是由PPT1基因突變引起編碼的PPT1酶活力缺陷,也被稱為嬰兒型神經元蠟樣脂褐質沉積症或嬰兒型Batten病。ABO-202旨在通過靜脈和鞘內聯合給藥,使用AAV9載體向中樞神經系統細胞和周圍器官傳遞該疾病缺陷基因PPT1的功能副本。公司首席科學家Timothy J.
  • 【社區減壓】認識認知症與阿爾茨海默氏症 --社區減壓項目心理推送系列
    認識認知症與阿爾茨海默氏症--社區減壓項目心理推送系列進入
  • Sci Transl Med:新生兒粘多糖貯積症I型(MPS I)篩檢的必要性
    這些發現凸顯了對新生兒進行粘多糖貯積症I型這種疾病(或稱MPS I)進行篩檢的必要性,因為這是改善患者生活的最有效的方法。 該研究第一次顯示,用酶替代療法治療MPS I可顯著減少心臟、骨骼和腦部的疾病症狀;它可能會給罹患類似遺傳性疾病患者的輸送酶的方法的改善。 粘多糖貯積症是一組溶酶體貯積病。
  • 移植幹細胞再造溶酶體
    ●南方日報記者 李秀婷 通訊員 周密   「垃圾處理站」發生故障   江華介紹,溶酶體是一種細胞質內的小體。它源源不斷地生產酸性水解酶,能降解各種大分子化合物,甚至包括完整的線粒體,在維持細胞功能和身體組織穩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包括病原體防禦、骨骼再造、控制膽固醇穩態和組織內細胞更新。可以說,溶酶體是每個細胞裡的「垃圾處理站」。
  • 十大症狀辨別帕金森氏症,生活飲食與復健改善生活
    檢驗報告出爐後,醫生診斷出王伯伯是患了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那是什麼?他身體狀況一向良好,怎會突然得病呢?」王阿姨不解。1為什麼會出現帕金森氏症?我們先來了解一個叫做「黑質」的區塊。黑質位於中腦,裡面具有多巴胺神經元,負責生產多巴胺到腦部其他區域,多巴胺就像是腦部神經系統之間的信差,可以在協調各種運動訊息的調節。帕金森氏症患者腦部黑質的多巴胺神經細胞受到破壞或死亡,數目減少,能協調動作訊息的多巴胺就變少,因此動作變慢,變得不協調,而產生運動障礙。
  • 空間轉錄組學和原位測序可剖析阿爾茨海默氏病
    空間轉錄組學和原位測序可剖析阿爾茨海默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6 20:29:30 比利時魯汶大學Bart De Strooper、Mark Fiers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空間轉錄組學和原位測序剖析了阿爾茨海默氏病
  • 關注罕見病 全國溶酶體貯積症新生兒篩查協作組成立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1月22日報導:2020年國際溶酶體貯積症高峰論壇暨中國溶酶體貯積症新生兒篩查協作組成立大會今天在上海舉行。作為中國新生兒篩查領域內首個溶酶體貯積症診療協作網,它對全國新生兒篩查以及兒童罕見病診療能力的提升具有裡程碑意義。
  • Science: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出路在哪?
    新藥物能夠通過穩定 retromer 的組成部分,從而降低甚至終止一種名為 β-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片段在患者大腦中傳播,而後者很可能是導致患者神經死亡的元兇。儘管從最初階段到現在,該研究都只專注於細胞研究,但其成果仍令其他許多研究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專家印象深刻。
  • 利用幹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計劃招募大約40名研究對象,根據美國神經系統交流障礙及中風研究所、阿爾茲海默氏症及相關阿爾茨海默氏症協會的標準,這些研究對象在被招募前至少三個月被診斷為因阿爾茲海默氏症引發的輕度至中度痴呆症。
  • 關注認知障礙症:中國阿爾茨海默病人數居世界首位
    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型,佔所有認知症的60%以上。《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顯示,全球約有4680萬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每20年患病人數將翻一倍,到2030年將達到7470萬人,2050年更將突破1.3億人。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超過千萬,居世界首位,並且每年以30萬以上的新發病例快速增長。當前,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劇,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人群日益增多。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實驗室生物測定法揭示人類死後腦樣本中的Aβ和Tau朊蛋白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結合了兩項最近開發的實驗室測試,快速測量人體組織樣本中的朊病毒:Prusiner實驗室開發的新型A-β檢測系統和之前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Marc Diamond博士開發的tau prion測定現任UT西南醫學中心阿爾茨海默氏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的教員。
  • 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症
    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4 13:21:34 瑞典隆德大學Oskar Hansson、Shorena Janelidze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血漿磷酸化tau181
  • 阿爾茨海默症危險因素及預防
    國際老年痴呆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老年痴呆人數為4400萬,其中50%-75%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2015年,全球新增990萬名痴呆患者,平均每3秒新增1人。 痴呆症中最為常見的疾病為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佔到痴呆症的50%-70%。
  • 在猴子頭骨鑽洞做研究,表示對腦部疾病有幫助
    據英國媒體《太陽報》報導,在比利時一所大學的實驗室內,研究人員在猴子頭骨上鑽洞後將電極植入其腦部據悉,這是為了開發新藥而進行腦部測量。動物權利運動的毒理學家和協調員說:「開發新藥物在法律上並不需要進行這些動物實驗。它們是無用的、殘酷的實驗,只是為了滿足缺乏同情心的科學家的好奇心。」該組織在接受《太陽報》採訪時表示,該大腦實驗,「給猴子們帶來了很多痛苦」。
  • 健康|規範診斷與治療 罕見病溶酶體貯積症患者公益檢測全國開啟
    新快報訊 記者梁瑜報導 為助力罕見病規範診療,幫助戈謝病等溶酶體貯積症潛在患者獲得及時診斷,昨日,由北京健康促進會主辦、珀金埃爾默和賽諾菲協辦的溶酶體貯積症高危篩查項目在線上啟動。項目啟動後,將在全國免費開展針對溶酶體貯積症潛在患者的相關檢測。
  • 全國溶酶體貯積症新生兒篩查協作組成立 罕見病早診早治
    圖說:中國溶酶體貯積症新生兒篩查協作組成立 採訪對象供圖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上海市兒童罕見病診治中心主辦的2020年國際溶酶體貯積症高峰論壇暨中國溶酶體貯積症新生兒篩查協作組成立大會在上海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