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王伯伯夫婦喜愛散步,老人家退休後時間充裕,常常可以看見兩老在住家附近的河堤走上一個下午,再披著夕陽餘暉漫步回家。
最近,她發現王伯伯在看八點檔時,擱在腿上的手指開始不自覺地抖動,至於每天例行性的散步運動,王伯伯也越走越慢,昨天傍晚甚至在河堤上跌了一跤,額頭險些撞到路旁的座椅。
隔日一早,王媽媽越想越不對,便拉著王伯伯前往醫院進行檢查。檢驗報告出爐後,醫生診斷出王伯伯是患了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那是什麼?他身體狀況一向良好,怎會突然得病呢?」王阿姨不解。
1
為什麼會出現帕金森氏症?
我們先來了解一個叫做「黑質」的區塊。
黑質位於中腦,裡面具有多巴胺神經元,負責生產多巴胺到腦部其他區域,多巴胺就像是腦部神經系統之間的信差,可以在協調各種運動訊息的調節。
帕金森氏症患者腦部黑質的多巴胺神經細胞受到破壞或死亡,數目減少,能協調動作訊息的多巴胺就變少,因此動作變慢,變得不協調,而產生運動障礙。
這些神經元的死亡不是一夕之間產生的,而且要到喪失將近八成神經元以後,患者才會開始產生症狀,因此帕金森氏症的症狀通常是緩慢漸進式地發生。
2
什麼原因誘發多巴胺神經元死亡?
目前導致病因還沒有確切的說法,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PD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過程。
多數帕金森氏症患者在50歲以後發作,平均年齡是60歲,40歲以前發病的稱為早髮型帕金森氏症,較為少見。另外,男性比女性患病的機會稍高一點。
帕金森氏症雖然不是像癌症侵襲一般會讓人失去性命,但如果因為帕金森氏症影響動作後,各種活動多所限制,肺炎與其他感染的機會上升,而且患者在疾病晚期連簡簡單單過生活都很難,通常需要旁人幫忙打理日常起居。
3
帕金森氏症的常見症狀
顫抖:肢體處於靜止狀態時產生不自然抖動,如手指會有搓揉東西的動作。
僵硬:如四肢僵硬、駝背,以及缺乏臉部表情,又稱面具臉。
運動遲緩:想走卻無法走,或是以碎步行走。
姿勢不穩:腳步不穩,缺乏平衡感,甚至可能跌倒。
書寫障礙:書寫時字體越來越小。
溝通障礙:講話小聲、含糊、聲調無起伏。
感覺功能異常:嗅覺異常、肢體麻木等。
肌張力不全:持續性肌肉收縮,造成肢體不自主扭動。
自主神經系統障礙:如便秘、尿失禁、頻尿、性功能障礙等。
其他:憂鬱症、睡眠障礙等。
*同樣是腦部退化疾病,另一個有名的神經慢性退化疾病是「阿茲海默症」,但剛開始這兩個病的表現不太一樣,帕金森氏症主要是肢體動作協調發生問題,阿茲海默症則是認知功能與記憶力受損。
4
如果懷疑是帕金森氏症,
需要做哪些檢查?
帕金森氏症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臨床症狀及體徵。根據隱襲起病、逐漸進展的特點,單側受累進而發展至對側,表現為靜止性震顫和行動遲緩,排除非典型帕金森病樣症狀即可作出臨床診斷。
最主要的治療手段是藥物治療,而左旋多巴製劑仍是最有效的藥物治療。
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驅物,進入人體後,可以通過血腦屏蔽,轉換成多巴胺。多巴胺增加,患者對動作的協調控制就會變好。
總之,一旦發現出現類似的症狀,還是要立即就醫諮詢醫師進行診斷,儘早治療才是最好的。
5
日常保健一樣重要
除了藥物控制外,日常保健亦不可少。在飲食方面,均衡飲食對帕金森氏患者至關重要。但是,為避免影響左多巴的藥效,患者應以低蛋白飲食為原則,若有便秘症狀,也可透過補充膳食纖維來舒緩。
此外,規律的運動也有助於帕金森氏症患者舒緩症狀、提升生活品質。近來研究表明,太極拳能增加患者心肺功能及改善平衡能力。
6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症日
歐洲帕金森病聯合會從1997年開始,將每年的4月11日被確定為「世界帕金森症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
據統計,全球有大約450萬帕金森病患者,近一半在中國。中國目前已有220萬的帕金森患者。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1%患有帕金森病,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大約有1.7%的人患有帕金森病,70歲以上患病率達3%-5%,是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中老年的「第三殺手」,而且每年新發病例近十萬人。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預測,中國2030年的帕金森病患者將達到500萬。目前,帕金森患者正趨於年輕化,「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佔總人數的10%。
我們能做的,就是進一步提高對防治帕金森症的認識,可以早期發現,讓更多老年人能得到品質的生活。
-- End --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