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在60歲以後發病。主要表現為患者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的其它部分的震顫,身體失去了柔軟性,變得僵硬。最早系統描述該病的是英國的內科醫生詹母帕金森,當時還不知道該病應該歸入哪一類疾病,稱該病為「震顫麻痺」。
帕金森病的主要原因
發病原因
帕金森病的好發人群集中在60歲之後,年紀越大,越容易得病。事實上,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所知是患者腦內生產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所致,但真正的致病原因仍然未明。
患者的腦內發生什麼事
生理學上,人類大腦中控制自主運動的單位稱為基底核,它與腦中其他與運動相關的部位如運動皮質相連,在基底核當中有個稱為黑質的神經核團,簡單來說,神經核團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的神經聚集的區域。黑質內部的神經細胞負責製造多巴胺,這種分泌物有助於大腦傳遞運動訊號。如果多巴胺分泌發生問題(低於正常人濃度80%),無法與另一種神經傳導物質γ-氨基丁酸取得平衡時,就會產生帕金森氏症症狀,影響患者的行動能力。
大部分的患者是腦內黑質發生病變才患病,所以又稱為原發性帕金森病。另外,40歲之前也有可能患帕金森病,醫學上稱為早發性帕金森病,這種案例較不常見,但如果有動作變得緩慢、肌肉僵硬症狀,還是要馬上就醫比較好。
帕金森病的病程變化
帕金森病依行動能力受損情況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
單側肢體顫抖,可觀察手部是否有不自然的抖動狀況。
第二期
症狀開始蔓延至兩側肢體。
第三期
患者尚能自理生活,但平衡感與行動能力已受影響。
第四期
患者需要他人攙扶才可行動。
第五期
患者幾乎需要全日仰賴輪椅,或者長期臥床無法行動。
常見的症狀
1、顫抖:肢體處於靜止狀態時產生不自然抖動,如手指會有搓揉東西的動作。
2、僵硬:如四肢僵硬、駝背,以及缺乏臉部表情,又稱面具臉。
3、運動遲緩:想走卻無法走,或是以碎步行走。
4、姿勢不穩:腳步不穩,缺乏平衡感,甚至可能跌倒。
5、書寫障礙:書寫時字體越來越小。
6、溝通障礙:講話小聲、含糊、聲調無起伏。
7、感覺功能異常:嗅覺異常、肢體麻木等。
8、肌張力不全:持續性肌肉收縮,造成肢體不自主扭動。
9、自主神經系統障礙:如便秘、尿失禁、頻尿、性功能障礙等。
10、其他:憂鬱症、睡眠障礙等。
不過,某些因素也會產生類似帕金森病的症狀,像是常壓性水腦症、腦瘤、中風、頭部受傷、藥物使用、毒素(如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感染愛滋病毒或肺結核。建議有疑似症狀時,立即就醫才是正確的決定。
此外,同樣是腦部退化疾病,但帕金森病常會被誤認為阿茲海默症。從發病狀況來看,前者主要是肢體動作協調發生問題,後者則是認知功能與記憶力受損。帕金森病患者的腦部缺乏足夠的多巴胺,而患阿茲海默症後,大腦會發生萎縮現象,其實兩者並不一樣。
治療與生活並行
雖無法痊癒,但可控制症狀
帕金森病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雖然我們無法停止神經持續退化,但可以透過藥物使患者維持日常活動能力。由於患者是缺乏多巴胺才生病,在治療概念上,就是以補充失去的多巴胺為主。目前使用的藥物大致有左多巴、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COMT 抑制劑、MAO-B 抑制劑、阿曼他定、抗膽激素等等。
另外,也可由醫生視患者情況實施手術治療,典型治療方式為在大腦中植入電極,直接刺激基底核,以彌補因多巴胺分泌不足導致腦內運動訊號傳遞異常的狀況。
日常保健一樣重要
除了藥物控制外,日常保健亦不可少。在飲食方面,均衡飲食對帕金森病患者至關重要,但是,為避免影響左多巴的藥效,患者應以低蛋白飲食為原則,若有便秘症狀,也可透過補充膳食纖維來舒緩。此外,規律的運動也有助於帕金森病患者復健,像是慢跑、遊泳、伸展運動、太極拳等等,其中太極拳能增加心肺功能及改善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