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嗎?
關於帕金森病的研究從沒間斷過,但迄今為止尚沒有可根治或預防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方法。但是,帕金森病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進展,研究人員有望確定引起帕金森病的遺傳因素或環境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大腦功能產生的確切影響。這些卓越的研究成就將為未來的帕金森病治療帶來真正的希望。
儘管無法治癒帕金森病,但通過鑑別個體症狀和制定適當的治療方案,大多數帕金森病患者可以過上愉快、充實的生活。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二、導致帕金森病的病因?
帕金森病是由大腦中黑質區神經元(神經細胞)的漸進性障礙或惡化引起的。神經元功能正常時,會產生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腦內分泌的重要化學物質,可作為化學信使在黑質(substantia nigra, SN)與基底神經節之間傳遞信息,這種信息傳遞可協調和平衡肌肉運動。缺乏多巴胺會導致神經功能異常,喪失控制身體運動的能力。
三、帕金森病可以預防嗎?
迄今為止,尚無有效預防帕金森病的方法。帕金森患者可通過藥物療法和/或手術等方法緩解症狀,進而改善生活質量。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四、震顫和帕金森病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 ET)是導致震顫(不自主抖動)的最常見原因。特發性震顫和帕金森病均屬於運動障礙,運動障礙可定義為妨礙機體運動的任何疾病或損傷。特發性震顫和帕金森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有許多共同特點,有時會將兩者聯繫在一起。
1.特發性震顫
特發性震顫是一種表現為震顫的神經系統疾病。通常情況下,受影響的部位包括手、手臂、頭部,有時還會影響說話能力。特發性震顫不會影響預期壽命,但可能會影響書寫和飲食等日常生活能力。另外,特發性震顫不會增加患帕金森病的風險。
特發性震顫的症狀包括:
(1)短時間內出現不自主震顫;
(2)聲音顫抖;
(3)點頭;
(4)情緒激動會加重震顫;
(5)在有指向目的的運動中震顫加重;
(6)休息可緩解震顫;
(7)震顫是唯一症狀;
(8)平衡功能障礙(較罕見)。
2.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會對大腦中黑質區的神經細胞(神經元)產生影響。通常情況下,這些神經細胞會產生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負責在大腦不同區域之間傳遞信號,進而協調和平衡肌肉運動。然而,帕金森病會導致黑質中的神經元死亡,引起多巴胺缺乏,導致喪失控制身體正常運動的能力。
帕金森病的症狀包括:
(1)肌強直;
(2)震顫;
(3)運動遲緩(運動減慢和逐漸喪失自發活動性)
(4)步型和走路姿勢發生變化;
(5)語言障礙,書寫水平下降;
(6)失去平衡和跌倒次數增加;
(7)直立性低血壓(站立時血壓下降,導致頭暈或昏厥)。
五、什麼樣的患者適合腦深部電刺激術治療?
在考慮採用腦深部電刺激(DBS)治療帕金森病時,需要解決許多重要問題。因此,患者應與運動障礙專家或受過專項訓練的神經科醫生討論這些問題,運動障礙專家在運動障礙領域接受過專項訓練。
最重要的一項原則是:首先嘗試藥物治療。如果藥物可以充分控制疾病,不建議進行手術。但是,如果藥物療效未達到預期效果,可以考慮進行手術。請患者諮詢醫生是否適合採用腦深部電刺激術。
六、如何更好地應對帕金森病?
患者可採取的最重要的一項措施是,在感到不能應對帕金森病時立即尋求幫助。儘早採取行動可幫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應對疾病產生的影響。精神健康治療師可以制定滿足患者特定需求的治療方案,還可以制定策略,幫助患者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以下為患者可以採取的其他措施。
1.儘可能多地了解帕金森病。
2.與朋友和家人談論帕金森病,不要迴避他們。他們希望為患者提供幫助。
3.做喜歡的事情。
4.對於不理解或未記住的任何說明或醫學術語,請醫生、護士或其他醫護人員重複,他們會隨時準備好回答患者的問題並消除患者的疑慮。
5.充分利用醫院和社區提供的資源和援助服務。
6.學會控制壓力,這有助於患者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壓力過大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患者應該嘗試養成減輕壓力的日常生活習慣,讓自己和家人得到放鬆。
7.如果患者感到抑鬱,不僅僅是偶爾感到悲傷,可以服用抗抑鬱藥幫助改善情緒。
七、什麼是意象導引?
意象導引是一種經過驗證的、通過集中注意力得到放鬆的方法,有助於促進身心和諧。意象導引引導患者在腦海中創造平靜、平和的意象,這是一種「精神逃避」。
這種治療或手術的輔助方法,可讓內心更強大,增強一個人的應對技巧。許多有壓力的人會感到失控、恐懼、恐慌、焦慮、無助和不確定。研究表明,意象導引可以顯著消除這些影響,幫助人們克服壓力、憤怒、疼痛、抑鬱、失眠以及其他與疾病和醫療/外科手術相關的問題。顯而易見,壓力和抑鬱會加重帕金森病的病情。但通過意象導引,患者可以保持平靜。
八、經常「不能動」,患者該如何應對?
如果患者因原地「不能動」而苦惱:
1.晃動雙腳,再次動起來。
2.讓其他人把他們的腳放在患者面前,或患者想像需跨過某個東西,再次動起來。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