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只有帕金森病人才真正懂得「開與關」所帶來的痛苦。「『開』的時候,全身上下都通暢,如同由黑暗進入光明,所有軀體的症狀全都消失了,可以運動自如。進入『關』時則完全相反,走路時好像腳上戴了腳鐐鉛錘,舉步維艱。」
開關現象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開關現象?遇到開關現象該怎麼辦呢?……
大家都知道,帕金森病是因大腦中化合物多巴胺的缺少引發的一種神經變性疾病(更多優質文章歡迎關注公眾號:狄普,或下載狄普APP)。其實,早期的帕金森病人腦內仍能生成多巴胺,但是數量在減少。藥物(如美多巴或息寧中的左旋多巴)補充了這種不足,於是病人腦內便不再自己生成多巴胺,而完全依賴於藥物的補充。
前文提到,帕金森病人身上出現的「開關現象」和服藥的情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開關現象?
藥物往往是把雙刃劍,開關現象是帕金森病患者長期服用左旋多巴類藥物後出現的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開始起作用時,病人活動自如,處於「開」狀態;當藥物失去作用時,病人的活動變得非常困難,甚至如凍僵一般,稱為「關」狀態。
這種「開關」波動,在多年服用美多巴或息寧的病人中普遍存在,多數在開始服藥3-5年以後出現。處於「關」狀態時的病人表現很痛苦,尤其是合併有疼痛或痙攣的病人,「關」的時間通常會持續幾個小時,發生在下午的比較多,是病人一天當中最痛苦的時候。增加藥物劑量或調整用藥時間表,可在一定的時間內或某種程度上可改善「開關」症狀,但不會有什麼根本性或長時期的效果。
往往一天當中,患者的症狀在突然緩解(開期)與加重(關期)之間波動,可反覆迅速交替出現多次。這種變化速度非常快,且不可預測,如同電源開關一樣。臨床上形象地稱這種生理現象為開關現象。
「開關現象」帶來的影響
服藥後獨特的副反應會對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方式產生深刻影響,並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一位患病數年的帕金森病患者說,不少中老年患者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開關現象帶來的困擾,整日把自己關在家裡,足不出戶,每天盯著鐘點吃藥,一旦被「關」,就靜靜等待著「開」的到來。 除了開關現象,服藥帶來的其他副反應還有很多,如普遍出現的劑末現象。這是指藥效維持時間越來越短,而每次用藥後期又會出現帕金森病的症狀惡化。此外,服藥之後,雖然能改善震顫等症狀,但大多數患者還會出現異動現象,面部肌肉、頸、背和肢體都可出現舞蹈樣或簡單重複的不自主動作。這種不自主動作的幅度可以很大,可持續整個左旋多巴類藥物的起效期。 其實,很多副反應都是未能合理長期使用藥物造成的,如大劑量和脈衝式給藥方式,雖然延緩了患者生命,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同時患者還需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在一些邊遠地區,患者由於得不到正確的臨床指導,往往會不斷自行加大用藥劑量。這是很危險的,過量用藥會使患者產生幻覺,甚至帶來生命危害。
新治療方式初露曙光
長期應用一種療法或單方單藥往往容易引致類似「開關」現象等副反應。因此,患者即使已被確診,也應定期請專科醫生調整治療方案,醫生會根據年齡症狀類型和嚴重程度、功能受損狀態,按照「最小劑量,最佳效果,細水長流,不求長效」的用藥原則,可減輕這些症狀。建議患者將平日所服用的藥物、出現的不良反應,都及時記錄下來,方便下次就診時供專科醫生參考,調整藥物用藥方案。
手術治療可緩解症狀
隨著對帕金森病研究的深入,新的藥物和技術不斷出現,為緩解患者痛苦帶來曙光,腦起搏器的出現,為帕金森病的治療提供了又一方案。患者在藥物治療3-5年後,往往效果大不如前,患者如想要繼續控制帕金森病症狀,提高生活治療,可以選擇手術療法,即腦起搏器手術治療。
通過手術治療,可以延長「開」的時間,縮短「關」的時間,緩和「開-關」的劇烈波動,消除不自主運動和「劑末」惡化效應。腦起搏器手術後,大多數病人都可減少藥物服用的劑量,因此可以消除或減輕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增加「開」的時間、改善「關」的生活質量、提高日常活動能力,尤其是起立、開步、轉身、翻身等中線症狀可以通過腦起搏器得到很好的解決。
通過腦起搏器手術和藥物治療結合的方式,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