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是老年人常見病,目前發病原因不明,治療方法以藥物為主導,當藥物治療過了「蜜月期」,安裝腦深部刺激器(俗稱「腦起搏器」),可以彌補藥物治療的短板,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清華長庚醫院副院長王勁說,受限於多種客觀原因,這種外科手術尚未在有需求的帕金森病患中普及。
帕金森病人有三個典型症狀,震顫、肌肉僵硬、運動遲緩,也有眾多非典型性特徵,如早期的嗅覺喪失、便秘等。正是由於非典型症狀的多樣性,給帕金森病人的確診帶來了困難。左旋多巴胺類藥物堪稱疑似帕金森病的試金石,服藥後能迅速改善症狀的,可確診為帕金森;反之則排除。
王勁院長解釋,左旋多巴胺類藥物在治療帕金森病的初期非常給力,但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劑末現象」和「開關現象」開始顯現,「劑末現象」指病人服藥後短時間症狀最輕,幾小時後症狀逐漸加重,直到再次服用左旋多巴胺後,症狀又減輕。多數患者在服藥1-3年後開始出現這種症狀波動,並且逐漸加重,藥物有效時間逐漸縮短,甚至每次服藥只有1-2小時的療效。「開關現象」則指帕金森患者突然出現症狀加重、全身僵硬,未經任何治療症狀在數分鐘後又突然消失,病情時好時壞。「開關現象」隨時隨地出現,與服藥時間和劑量無關。
王勁院長介紹,帕金森病人大腦中的多巴胺成分減少,乙醯膽礆的興奮性就會增強,兩者的失衡狀態使病人表現出震顫、肌肉僵直等一系列的症狀。腦起博器植入人體後,神經刺激器發出弱電脈衝,刺激控制運動的相關神經核團,調控異常的神經活動,重新恢復腦內神經平衡狀態。從而改善病人動作遲緩、動作失調、肌肉僵直及震顫等運動症狀,縮短藥物的「關期」,使藥物穩定在「開期」。
與曾經應用過的手術「毀損術」不同,腦深部刺激器的治療是可逆的,植入體內的裝置可調可拆,保留了未來進一步接受治療的可能性。手術後,體內的刺激器參數可以根據疾病變化進行調整,讓症狀控制在最佳狀態。自1997年,全球已有6萬餘名患者受益於腦深部刺激器。但刺激器的研發技術多年來被國外某家器械公司壟斷,費用居高不下,自國內有了自主研發產品後,費用降低了近一半,但仍然不能滿足大部分患者的需求。未來,醫保扶持是實現手術治療惠及更多患者的點睛之舉。
手震顫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狀,以此標準判斷,很多老年人手一抖就擔心患了帕金森。王勁院長稱,震顫的原因分為生理性、病理性、心理性和原發性四種。
生理性震顫發生在壓力大、緊張、生氣等特殊情境下,以及來自於服藥、飲用咖啡、茶等飲料等的副作用。
心理性震顫的原因與精神疾病相關。
原發性震顫則與家族遺傳相關,表現為動態時震顫。
帕金森病引起的震顫屬於病理性,震顫頻率低,表現為靜止時震顫。一般生理性震顫避免其誘發因素就能止顫,其它類型的震顫要對因對症治療。凡與運動神經相關的震顫,通過安裝腦深部刺激器,都能實現止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