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裡植入「黑科技」,讓帕金森病人不再抖動

2020-11-23 澎湃新聞

原創 關心您的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您身邊是否遇到這樣的人?手不停的抖!頭和嘴不停的抖!甚至整個身體都在抖抖抖!!!根本停不下來……

這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帕金森病,老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40歲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較少見。我國65歲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約是1.7%,僅次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第三殺手」。特別是在中國,帕金森患者總數已達250萬,約佔全世界總患病人數的一半,並且呈現年輕化趨勢。雖然它本身不致命,但卻會損傷患者的運動、吞咽和言語等功能,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嚴重的甚至出現跌倒、肺炎等。

確診該病後患者和家屬也不用過於緊張,此病主要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和醫學診療水平的大幅提高,目前已有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康復治療等。

01 帕金森病用藥存在「蜜月期」

確診帕金森病後,早期一般建議藥物治療,常見的藥物包括美多芭、森福羅等,對於病程時間短的患者來說,服藥即可很好的控制住症狀,生活基本能恢復正常,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藥物「蜜月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藥效會慢慢減退,出現藥效接不上、關期時間變長、不可預測的開關現象等,此時必須要不斷的增大劑量或服藥次數方可控制住症狀。當藥效減退的時候,說明經過了藥物的「蜜月期」,藥效表現為時好時壞,如同坐過山車一般出現上上下下的波動,藥物的副作用也會加大,此時,腦起搏器手術的一個很好的選擇。

02 什麼是腦起搏器?

腦起搏器的學名叫腦深部電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是指通過立體定向技術將微電極植入患者腦內特定核團,通過脈衝發生器發出微電流刺激腦內核團,調節黑質紋狀體通路功能,從而達到改善帕金森症狀的效果。其類似「電子藥」,通過體外調節「電子藥」量的大小(刺激參數和刺激模式等)來控制帕金森病的症狀。DBS手術於上世紀90年代在國外大量應用於臨床,於1998年進入中國,至今已經有超過2.2萬人收益於該療法。

Ø 系統組成

DBS系統包括植入電極、延長導線、刺激器以及體外程控儀等組成,其中電極植入到腦內核團,如丘腦底核(STN)、內側蒼白球(GPi)等,通過延長導線連接到植入胸部皮下的刺激器,醫生用體外程控儀調節刺激器發送的電脈衝來達到控制帕金森病症狀的效果。

Ø 治療流程

治療流程主要包括三大步,第一步進行術前評估以及相關核磁影像檢查;第二步術中精準植入電極,通過立體定向與電生理技術準確保障電極植入到相應腦內核團;第三步術後進行定期程控調節參數,達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03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病效果怎麼樣?

DBS治療帕金森病療效明確,效果長久,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對帕金森病等運動障礙病患者的僵直、震顫和運動遲緩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 能夠減少左旋多巴類藥物的口服劑量及相應藥物副作用

√ 能夠明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異動、開關現象、運動波動等併發症狀

04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病有什麼優勢?

Ø 全性高,DBS手術不需要開顱,僅需在顱骨上鑽孔即能完成,具有損傷性小,恢復快,安全性高等特點;

Ø 療效明確,DBS的療效主要表現在明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和運動波動,減少左旋多巴類藥物的副作用;

Ø 可逆、可調節,DBS手術不毀損神經核團,只是使其暫時處於電麻痺狀態,可根據患者的病情調節電壓、電流、頻率等的變化,從而達到不斷控制患者症狀。

05什麼樣的病人適合腦起搏器治療?

2012年《中國帕金森病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專家共識》正式推出,裡面明確提出DBS手術的適應症和禁忌症。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帕金森患者都適合手術,一般患病早期不建議手術,服藥控制即可,但是如果疾病發展到晚期,H-Y分級在4級以上,也不建議手術,此時手術已經晚了,收益不大。一個良好的DBS手術患者應具備以下條件:

(1)原發性PD患者,病程5年或者5年以上

(2)年齡不超過75周歲(根據身體條件可適當放寬)

(3)對左旋多巴曾經有良好療效

(4)已經進行了最佳藥物治療(足劑量,至少使用了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體激

動劑)

(5)目前不能滿意控制症狀,療效明顯下降或出現了棘手的運動波動或運動障

礙,影響生活質量或為藥物難治性震顫,或對藥物不能耐受。

在滿足上述條件的基礎上,病人沒有常規神經外科手術的禁忌症(出血傾向、感染等);沒有明顯智力障礙或精神性疾病,即可接受手術治療。

06 DBS術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DBS術後的患者可與正常人一樣生活,但需注意一些事項,包括外出要佩戴患者識別卡、不適合做紅外理療、不在導線和刺激器部位按摩等,磁共振檢查時需要聯繫您的主治醫生或廠家進行脈衝發生器關機。其餘活動正常進行即可。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帕金森病診療團隊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從2005年開設帕金森病專病門診,長期致力於建設以帕金森病為紐帶的多學科協作的診治模式。在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領導的指導和支持下,聯合放射科、麻醉科、康復科、心理諮詢科,共同為每一個帕金森患者提供個體化的綜合治療和全程管理。其中神經內科團隊主要負責患者疾病診斷、藥物治療、術前評估與術後程控等,為患者進行長期慢病動態管理,神經外科團隊主要負責患者的腦深部電刺激術治療及術後程控,力求為每一位帕金森與運動障礙疾病患者提供國際同步的治療方案。

專家介紹

金莉蓉 主任醫師

中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臨床醫學博士,擅長運動障礙病的診療,尤其是帕金森病的診治

門診時間:普通專家門診 周二全天

帕金森病專病門診 周三下午

朱 衛 副主任醫師

中山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臨床醫學博士。曾在美國Indiana大學醫學中心進修學習。擅長顱腦腫瘤、顱神經疾病(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舌咽神經痛等)的微創手術治療,以及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等的功能神經外科手術治療。

門診時間:專家門診 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原標題:《腦子裡植入「黑科技」,讓帕金森病人不再抖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神內專家告訴您:帕金森病人的手是怎麼抖的?
    說起帕金森病的手抖,還要從帕金森病的另一個名字震顫麻痺說起,這個病是由1817年由一個叫帕金森的英國醫生首先描述,經過近200年的研究,現在已經基本明確它的重要原因是由於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使其分泌的多巴胺不足。因此大多數病人通過補充多巴胺就可以明顯緩解症狀,就像我們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患者補充上甲狀腺素症狀就好轉一樣的道理。
  • 機器人當助手精準植入腦「起搏器」 帕金森患者裝上後不抖了
    心裡的痛只有吳阿姨明白,漸漸地,她還患上抑鬱症,敏感多疑,總認為背後有人嘲笑她患上這種抖動的毛病。眼看著老人毛病越來越嚴重,自理能力也越來越差,吳阿姨的子女也心急如焚,不斷在線上線下求醫問診,後來打聽到三博腦科有一支聲譽響噹噹的功能神經外科醫療團隊。
  • 帕金森病人如何有效應對「開關現象」?
    或許只有帕金森病人才真正懂得「開與關」所帶來的痛苦。「『開』的時候,全身上下都通暢,如同由黑暗進入光明,所有軀體的症狀全都消失了,可以運動自如。進入『關』時則完全相反,走路時好像腳上戴了腳鐐鉛錘,舉步維艱。」開關現象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開關現象?遇到開關現象該怎麼辦呢?
  • 帕金森病人康復鍛鍊很重要!康復鍛鍊能改善哪些功能障礙?
    其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神經元變性死亡,到目前為止,帕金森的病因還不是很明確,通常認為對遺傳、環境、年齡以及氧化應激有關。帕金森病人除了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外也要做好康復鍛鍊,盡最快和最大程度使得喪失功能得到恢復和重建。
  • 六年帕金森 狀如木頭人
    來自粵東地區的方先生患帕金森病6年,幾年了一直服藥治療,但因藥物副作用導致整個人抖動的如跳舞一樣。直到今年7月,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神經外科進行了腦深部電刺激術(DBS)後,方先生才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DBS又稱腦起搏器,是指在腦內特定的部位植入電極,釋放高頻電刺激,抑制異常神經元的電活動,減低了其過度興奮的狀態,從而減輕帕金森病症狀。」
  • 機器人將電極精準植入人腦,從此不...
    他的身體仿佛安裝了一個開關:打開時,手腳控制不住地劇烈抖動;關上時,身體僵硬得連手指頭都無法彎曲。張先生是一名帕金森病患者,已經患病8年。浙大二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朱君明說,這種 「開關現象」說明患者的病情嚴重惡化,只有通過腦深部電刺激(DBS)才能緩解症狀,改善生活質量。
  • 【六院新聞】我院神經外科成功開展腦起搏器植入手術 為帕金森病...
    【六院新聞】我院神經外科成功開展腦起搏器植入手術 為帕金森病患者「重啟人生」 2021-01-13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網—當大腦植入晶片,奇蹟發生
    不過其在兩年前接受了大腦晶片植入手術,現今24歲的他終於又能自由控制右手臂和右手腕了,為全球首例通過大腦晶片植入「復活」癱瘓肢體的人。 在人類大腦中植入晶片,是不少科幻電影中為觀眾所熟悉的橋段。而這一「黑科技」,目前正在從大熒幕上來到真實的人類生活中。
  • 得了帕金森病,就活不久了?一個病人的真實經歷告訴你答案!
    廣東省帕金森病患者人數首破20萬,專家提醒:震顫、僵直,警惕帕病來襲目前中國患帕金森的人數超過300萬,以每年10萬人的速度增長,有數據統計,2030年超過一半以上的帕金森病人將會在中國,如此龐大的發病人群和高增長率,卻有90%的中國人不了解帕金森病,超過70%的人完全沒有聽過帕金森病。
  • 帕金森病日專家提醒:帕金森病不僅是「手抖」
    ,是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後的嚴重影響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類疾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帕金森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    手抖並非都是帕金森病 識別早期信號是關鍵    隨著人們對帕金森病的認識加深,該病的就診率不斷提高,但臨床上也有很多病人一發現手抖就以為是帕金森病,製造了許多「疑病症」。
  • 帕金森疊加症候群科普
    帕金森綜合症是個症候群,表現是以運動遲緩為主要症狀,同時,伴有靜止性震顫、肌張力增高以及姿勢平衡的障礙為主的一組症候群。很多疾病都可以見到帕金森症候群的表現,比如帕金森病、運動神經元病、進行性核上性麻痺、基底神經節變性等,都可以有帕金森症候群的表現。
  • 帕金森怎麼治療,你可能不知道這些「黑幕」
    帕金森的早期症狀表現為緩慢節律性震顫,往往是從一側手指開始。典型的震顫表現為靜止性震顫,就是指病人在靜止的狀況下,出現不自主的顫抖。帕金森是一種多見於老年人中的非遺傳性神經系統疾病,它嚴重的危害了患者的身體健康,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由於該疾病發病初期的症狀不是很明顯常常被人忽視,所以很多時候檢查出來的都是中晚期。
  • 大部分帕金森患者會出現的症狀
    一、震顫抖動 大約60%--75%的帕金森的症狀就是顫抖,而且這種顫抖是緩慢的、有節律性的、靜止性的震顫、抖動。
  • 埃隆·馬斯克的「黑科技」:晶片植入大腦 可人腦操控電腦?
    而實現人腦和電腦的連接需要對相關人員進行接口裝置的植入手術。當天的發布會通過宣傳片,展示了腦機接口植入過程。植入手術需要由特殊的機器人操作,在人類大腦中植入大約是頭髮十分之一粗細的接口裝置。通過這一裝置,人類就能用自己的思維控制電腦或手機,而電腦或手機中的信息也可以傳輸給人腦。馬斯克說,他最初成立神經連接公司的目標是幫助治療癲癇、帕金森等腦功能障礙患者。
  • 速讀 | 黑科技:植入晶片能否改變醫療模式?
    前言:「今天第一次在身體裡植入一個晶片相信這是裡程碑的一天,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自己的身體裡植入晶片,以便更好的了解自己。」文中提到的「高科技晶片」受到了廣泛質疑,熱心網友及專業人士指出這種所謂的「高科技晶片」只是個血糖儀,目前國際上常見的動態血糖儀有四款,分別為:美敦力MiniMed系列、德康、雅培瞬感及聖美迪諾。
  • 帕金森病可控 華西醫院專家:治療是關鍵
    7月30日,華西醫院神經外科開展了DBS手術大揭秘暨帕金森病患者關愛義診活動。  活動現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商慧芳教授首先講解了帕金森病的相關信息,隨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李鵬副教授,對治療帕金森病的DBS手術相關問題做出了全面解答。現場的帕金森病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也對教授們提出了關於疾病的問題。最後,教授們在活動現場開展義診活動,和病患面對面普及知識,解疑答惑。
  • 帕金森病、漸凍人症和老年痴呆,到底有何不同?
    圖自財新網>>>>帕金森病主要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人身上,病變位於中腦一個叫做「黑質」的地方,這個部位的神經元往往會出現大量死亡。它主要導致運動障礙,顫抖是最明顯且最為人所知的早期症狀,老人們會感覺到動作變得遲緩,而四肢在靜止時,卻會出現無法克制的抖動。
  • 帕金森患者接受首次幹細胞治療後病情好轉
    隨後,這些細胞被分兩次間隔6個月植入到這名帕金森患者體內,移植部位分別為左半球和右半球的殼核,同時病人未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顯示,移植物穩定存活在病人體內。移植治療18-24個月後,這名患者的帕金森臨床症狀趨於穩定或改善。這項研究以簡報的形式發表在權威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1]。
  • 帕金森晚期死前預兆
    帕金森病針對很多人而言也不陌生,是屬於一種較為常見的老年疾病,而患有帕金森病會非常容易導致出現手臂抖動十分嚴重的情況,此外手和腳也會非常容易造成不協調的狀況,而帕金森病假如進入晚期較大的症狀便是出現失眠,抑鬱症等病症,此外在心態上也會造成十分大的障礙,那麼很多人都是對這一病好奇,帕金森晚期死前預兆有什麼呢?
  • 小孩子也有患上帕金森的可能
    帕金森病對於老人來說是一個很嚴重的病,但是對於兒童就不一定了。很多人都會誤認為孩子是不會患上帕金森的,但是小孩子也有患上帕金森的可能。 ,若無中毒等明確病因,那遺傳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做針對性基因檢測大部分病人可以準確發現致病病因進行及早治療,效果也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