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關心您的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您身邊是否遇到這樣的人?手不停的抖!頭和嘴不停的抖!甚至整個身體都在抖抖抖!!!根本停不下來……
這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帕金森病,老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40歲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較少見。我國65歲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約是1.7%,僅次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第三殺手」。特別是在中國,帕金森患者總數已達250萬,約佔全世界總患病人數的一半,並且呈現年輕化趨勢。雖然它本身不致命,但卻會損傷患者的運動、吞咽和言語等功能,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嚴重的甚至出現跌倒、肺炎等。
確診該病後患者和家屬也不用過於緊張,此病主要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和醫學診療水平的大幅提高,目前已有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康復治療等。
01 帕金森病用藥存在「蜜月期」
確診帕金森病後,早期一般建議藥物治療,常見的藥物包括美多芭、森福羅等,對於病程時間短的患者來說,服藥即可很好的控制住症狀,生活基本能恢復正常,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藥物「蜜月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藥效會慢慢減退,出現藥效接不上、關期時間變長、不可預測的開關現象等,此時必須要不斷的增大劑量或服藥次數方可控制住症狀。當藥效減退的時候,說明經過了藥物的「蜜月期」,藥效表現為時好時壞,如同坐過山車一般出現上上下下的波動,藥物的副作用也會加大,此時,腦起搏器手術的一個很好的選擇。
02 什麼是腦起搏器?
腦起搏器的學名叫腦深部電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是指通過立體定向技術將微電極植入患者腦內特定核團,通過脈衝發生器發出微電流刺激腦內核團,調節黑質紋狀體通路功能,從而達到改善帕金森症狀的效果。其類似「電子藥」,通過體外調節「電子藥」量的大小(刺激參數和刺激模式等)來控制帕金森病的症狀。DBS手術於上世紀90年代在國外大量應用於臨床,於1998年進入中國,至今已經有超過2.2萬人收益於該療法。
Ø 系統組成
DBS系統包括植入電極、延長導線、刺激器以及體外程控儀等組成,其中電極植入到腦內核團,如丘腦底核(STN)、內側蒼白球(GPi)等,通過延長導線連接到植入胸部皮下的刺激器,醫生用體外程控儀調節刺激器發送的電脈衝來達到控制帕金森病症狀的效果。
Ø 治療流程
治療流程主要包括三大步,第一步進行術前評估以及相關核磁影像檢查;第二步術中精準植入電極,通過立體定向與電生理技術準確保障電極植入到相應腦內核團;第三步術後進行定期程控調節參數,達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03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病效果怎麼樣?
DBS治療帕金森病療效明確,效果長久,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對帕金森病等運動障礙病患者的僵直、震顫和運動遲緩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 能夠減少左旋多巴類藥物的口服劑量及相應藥物副作用
√ 能夠明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異動、開關現象、運動波動等併發症狀
04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病有什麼優勢?
Ø 全性高,DBS手術不需要開顱,僅需在顱骨上鑽孔即能完成,具有損傷性小,恢復快,安全性高等特點;
Ø 療效明確,DBS的療效主要表現在明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和運動波動,減少左旋多巴類藥物的副作用;
Ø 可逆、可調節,DBS手術不毀損神經核團,只是使其暫時處於電麻痺狀態,可根據患者的病情調節電壓、電流、頻率等的變化,從而達到不斷控制患者症狀。
05什麼樣的病人適合腦起搏器治療?
2012年《中國帕金森病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專家共識》正式推出,裡面明確提出DBS手術的適應症和禁忌症。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帕金森患者都適合手術,一般患病早期不建議手術,服藥控制即可,但是如果疾病發展到晚期,H-Y分級在4級以上,也不建議手術,此時手術已經晚了,收益不大。一個良好的DBS手術患者應具備以下條件:
(1)原發性PD患者,病程5年或者5年以上
(2)年齡不超過75周歲(根據身體條件可適當放寬)
(3)對左旋多巴曾經有良好療效
(4)已經進行了最佳藥物治療(足劑量,至少使用了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體激
動劑)
(5)目前不能滿意控制症狀,療效明顯下降或出現了棘手的運動波動或運動障
礙,影響生活質量或為藥物難治性震顫,或對藥物不能耐受。
在滿足上述條件的基礎上,病人沒有常規神經外科手術的禁忌症(出血傾向、感染等);沒有明顯智力障礙或精神性疾病,即可接受手術治療。
06 DBS術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DBS術後的患者可與正常人一樣生活,但需注意一些事項,包括外出要佩戴患者識別卡、不適合做紅外理療、不在導線和刺激器部位按摩等,磁共振檢查時需要聯繫您的主治醫生或廠家進行脈衝發生器關機。其餘活動正常進行即可。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帕金森病診療團隊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從2005年開設帕金森病專病門診,長期致力於建設以帕金森病為紐帶的多學科協作的診治模式。在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領導的指導和支持下,聯合放射科、麻醉科、康復科、心理諮詢科,共同為每一個帕金森患者提供個體化的綜合治療和全程管理。其中神經內科團隊主要負責患者疾病診斷、藥物治療、術前評估與術後程控等,為患者進行長期慢病動態管理,神經外科團隊主要負責患者的腦深部電刺激術治療及術後程控,力求為每一位帕金森與運動障礙疾病患者提供國際同步的治療方案。
專家介紹
金莉蓉 主任醫師
中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臨床醫學博士,擅長運動障礙病的診療,尤其是帕金森病的診治
門診時間:普通專家門診 周二全天
帕金森病專病門診 周三下午
朱 衛 副主任醫師
中山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臨床醫學博士。曾在美國Indiana大學醫學中心進修學習。擅長顱腦腫瘤、顱神經疾病(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舌咽神經痛等)的微創手術治療,以及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等的功能神經外科手術治療。
門診時間:專家門診 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原標題:《腦子裡植入「黑科技」,讓帕金森病人不再抖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