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卻被這毛病「綁住」身體!機器人將電極精準植入人腦,從此不...

2020-11-30 健康界

微信視頻預覽查看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這句成語形象比喻了飽受帕金森病折磨的的張先生(化名)疾病症狀。

他的身體仿佛安裝了一個開關:打開時,手腳控制不住地劇烈抖動;關上時,身體僵硬得連手指頭都無法彎曲。

張先生是一名帕金森病患者,已經患病8年。浙大二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朱君明說,這種 「開關現象」說明患者的病情嚴重惡化,只有通過腦深部電刺激(DBS)才能緩解症狀,改善生活質量。

9月1日,神經外科醫生操控著一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將電極精準地植入了張先生的大腦。這臺手術在線上同步直播,醫學界同行和公眾一起觀看了人機之間默契的配合。


後半夜藥物失效 直挺挺躺到天亮

張先生查出帕金森時58歲,臨近退休。原本想像中遊山玩水的退休生活,被逐漸加重的運動障礙徹底打亂。   
一開始是下肢無力,平地上走路都經常摔跤。後來坐下就很難自己站立起來,站起來也邁不開步子。拿著水杯,手抖得半杯水都灑出來。
病情前期,帕金森患者一般通過吃藥來緩解症狀,但藥效會隨著病情加重逐漸減弱。張先生   剛服藥時,半片吃下去能控制4、5個小時,但現在1片只能維持1小時。   
後半夜是他一天中最痛苦的時段,睡前吃下的藥物失效了,而他往往失眠睡不著。   漫漫長夜裡,他睜著眼睛,直挺挺躺在床上,連翻身都翻不了。  

朱君明說,患病的前5年是帕金森患者的「藥物蜜月期」,藥物治療能比較好地控制病情。但過了這個階段,藥效就逐漸減弱甚至消失。

患病8年的張先生早就過了「藥物蜜月期」,還出現了「開關」及「異動」現象,一吃上藥,肢體就不聽使喚地亂動;藥效一過,身體僵硬地完全無法動彈。

朱君明介紹,腦深部電刺激(DBS)是中晚期帕金森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帕金森病的發病原理是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DBS手術在大腦植入電極,可以刺激大腦深部的神經核,恢復神經遞質的平衡,從而減輕症狀。」

9月1日,張先生被護士從病房推進手術室,不同於以往的DBS手術,他的頭上沒有罩著一個堅硬的鐵框架。  
朱君明說,以前患者需要在術前就戴上一個鐵質的立體定向框架,它的作用是協助醫生精準定位,防止植入的位置發生偏差。另外,手術過程中患者保持清醒狀態,以便測試電極的刺激是否有效,從而進行調整。
想像一下,手術室無影燈強烈的燈光下,腦袋被固定得一動不能動,還能清醒地感知到醫生往大腦深處插入電極,光想想就頭皮發麻!所以,被緊張和恐懼包圍的帕金森病患者,有時候抖得比平時還要厲害。
但張先生這次沒有戴定向框架,且全程處於全麻狀態,這是因為醫生們準備了一個秘密武器——  神經外科最新購入的手術機器人。
張先生被推進手術時,手術機器人已經恭候多時。它由一個大塊頭的身體和一隻靈巧的機械手臂組成,眼睛則是一塊能觀察到大腦內部電活動波形的電子屏。別看它是「新員工」,手上功夫可比資深的外科醫生還要穩。
去年神經外科完成的國內第一例植入式腦機接口電極植入也是依靠這款手術機器人完成,達到了精準植入。

朱君明說,電極植入的部位叫做丘腦底核,它位於間腦和中腦的過渡區,與運動能力密切相關。丘腦底核一般寬度只有3-4mm左右,DBS手術要求電極植入的誤差不能大於1毫米,十分考驗外科醫生的技術和經驗。而手術機器人的三維立體定向技術,可以把誤差縮小到0.2~0.5毫米。

在醫生的操作下,手術機器人迅速、精準地找到了丘腦底核,將電極植入其中,手術的切口只有2~3釐米。4周後,醫生將啟動埋在張先生胸口處的脈衝發生器,電極就會24小時持續不斷地刺激神經核,發揮功效。

朱君明介紹,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在DBS術後症狀得到有效緩解,可以減少用藥量。他的手術病人中,其中2個已經完全停藥。

據統計,全球60歲以上的老人中有1%患帕金森病。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帕金森患者的人數也在不斷擴大。
浙大二院神經外科主任兼腦科中心主任張建民教授說,  目前中國大約有200~300萬帕金森病患者,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帕金森病患者將佔到全球總數的一半。
「一般老百姓認為,帕金森病是老年病,老年人才會得。帕金森病患者確實以老年人多見,但現在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他舉例說,浙大二院神經外科曾經接診過一個30出頭的年輕人,他3年前確診為帕金森病,病情快速進展,肢體抖動幅度很大,藥物已經失效……最後,他也做了DBS手術,植入了電極。
張建民說,帕金森病確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遺傳、年齡、環境、氧化應激等都可能造成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對這個年輕患者來說,最大的可能性是環境因素,他在工作中長期接觸除草劑。
張先生此次手術,以直播的方式在線上分享,不僅同行能觀摩、學習神經外科最高精尖的技術,普通公眾也能從中了解帕金森病和最新的治療手段。
張建民說,  公眾對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等退行性腦病的認識還不足,很多人覺得行動不便、頭腦糊塗、記憶力減退等是人老了之後的正常表現,殊不知背後隱藏著疾病。
「我們直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揭開神經外科神秘的面紗,讓普通老百姓認識到,原來不能治的病現在可以治了,原來效果不理想的治療現在效果很好,原來風險很高的手術現在是安全可靠的。只有提高公眾對疾病和治療手段的認知,才能實現早診斷、早治療,也推動醫療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文 / 錢江晚報 張冰清,浙大二院宣傳中心 魯青

 / 浙大二院宣傳中心 魯青 卷卷

視頻 / 錢江晚報 楊子宸,浙大二院宣傳中心 卷卷

相關焦點

  • 機器人當助手精準植入腦「起搏器」 帕金森患者裝上後不抖了
    家住黑龍江的吳阿姨7年前不幸患上帕金森病,不吃藥時身體僵硬、震顫不止,整個人失去控制。這些年來,疾病讓原本該安享晚年的吳阿姨痛苦不堪。日前,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關宇光帶領醫療團隊,在機器人的輔助下為吳阿姨安裝的「腦起搏器」,成功開機後她終於「變」回正常人,久違地又能像以前一樣活動自如了。
  • 馬斯克震撼發布腦機接口,無損植入豬腦,下一步植入人腦
    然後手術結束後就可以到處走了。馬斯克表示,這臺機器人還能自動避開血管。系統包含三個組成部分:極為精細的聚合物探針(插到大腦中),一臺神經外科機器人(專負責插線),以及外部的晶片和配套方案(Neuralink稱其為定製化的高密度電子技術)。
  • 馬斯克發布腦機接口最新成果,無損植入豬腦,下一步植入人腦?
    馬斯克表示,這臺機器人還能自動避開血管。系統包含三個組成部分:極為精細的聚合物探針(插到大腦中),一臺神經外科機器人(專負責插線),以及外部的晶片和配套方案(Neuralink稱其為定製化的高密度電子技術)。
  • 馬斯克展示Neuralink賽博豬 晶片植入人腦還有多遠?
    在未來,你將能夠保存和恢復記憶。你基本上可以備份你的記憶,然後再恢復這些記憶。你可以把它們下載到一個新的身體或者機器人的身體裡。」要不是說這番話的人是馬斯克,大家一定以為這人科幻劇看多了。就連馬斯克自己也覺得,技術發展走向越來越像《黑鏡》了。雖然馬斯克想像力豐富,也經常不吝嗇分享自己對未來的暢想,但這並不意味著Neuralink的工作都是空中樓閣。
  • 未來人類意識將植入機器人實現永生
    戴立克半機械人領袖「達夫羅斯」:艾提斯科夫計劃的第一步是將人腦植入機器人體內。這位企業家指出,該計劃會最先引起垂死者等特殊群體的關注。但用該技術真能創造阿凡達機器人?近日,據國外媒體報導,負責名為「阿凡達」高科技研究計劃的俄羅斯企業家德米特裡-艾提斯科夫透露,10年內科學家可將人的思想「下載」到機器人體內,這樣人就可以「長生不死」了。媒體企業家艾提斯科夫稱,他聘用了100名科學家進行這項研究,目前正尋找其他科學家加入到該計劃中。他表示:「該計劃將實現永生的目標。
  • 馬斯克用三隻活豬演示腦機接口,下一步已被批准人腦實驗
    ,向人腦植入也許未來能夠上傳下載思想的微型電極。植入晶片後,能直觀看到豬的腦活動,演示人員撫摸它的鼻子時,豬的神經開始興奮。機器人的頭部是頭盔的形狀,能夠包裹住患者的頭部進行操作,還能指導手術針。此外,頭部還包括用於繪製患者大腦圖像的嵌入式相機和傳感器。
  • ...控制腦機接口:開顱手術 10 小時植入 6 個電極,癱瘓人士用意念...
    接著,其中一條機械臂緩慢移動,將蛋糕送到嘴中。其實,研究團隊用在他身上的正是大眾既耳熟能詳又表示擔憂的一項技術——「侵入式腦機接口」。10 小時手術植入 6 個電極這項實驗被稱為「雙邊腦機接口植入實驗」。
  • 馬斯克要「人腦與電腦共生」,這就有點嚇人了……
    馬斯克16日晚在一個產品演示會上表示,人類面臨被人工智慧(AI)超越的風險,但如果人腦能通過與電腦連接,將讓人類實現「某種與人工智慧的共生」。然而,這一雄心勃勃的項目立即在世界範圍內遭到質疑。「我們的大腦會被人工智慧劫持嗎?」德國《焦點》周刊18日稱,「這將是非常可怕的結局」。還有網友幽默補刀:「好的,我們很快在睡夢中也要看到跳不過去的廣告了!謝謝馬斯克!」
  • 硬幣大小晶片植入腦中,實時讀取信息……
    在尺寸方面,這款設備直徑23mm,厚度8mm,可置於顱頂位置,開顱部分為一個硬幣大小。安裝設備的新款手術機器人可以自動完成所有手術工作,先開顱,取下一小塊頭骨,再植入電極和電線,最後安裝Neuralink設備填補頭骨的空缺。發布會上展示的手術機器人。
  • 假如豬植入了晶片……竟然真有人在研究創造「永生」豬
    兩個月後的今天,小棕棕不僅吃喝拉撒照舊,並且活蹦亂跳。晶片植入手術的開顱和植入等過程由Neuralink的手術機器人實現,大致過程可概括為,打開頭顱、移走部分頭骨、植入晶片、埋入線絲、縫合觀察。如果把人類的感知和感受看作一種信號,而晶片植入後的作用,即在於修正那些錯誤或丟失的信號,讓大腦成功完成信號接收、處理的閉環。
  • 人類文明進入一個新的紀元,大腦將不被需要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個電極,插入了小白鼠的,下丘腦的快樂中樞當中,然後,給小白鼠一個可以控制電極的開關,小白鼠就會一直摁開關,不吃、不喝也不睡覺,恩了七八千次以後,快樂到死,剩下的大腦地圖還有很多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 稱正為首次植入人腦做準備
    | 發布會現場展示用於試驗的豬馬斯克首先演示了一臺新研發的手術機器人,利用這臺機器人可以把 Neuralink 的新版晶片 LINK V0.9 植入人腦內。去年腦機接口晶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在介紹完晶片和手術機器人之後,馬斯克開始現場「遛豬」。豬腦植入晶片後,其大腦的信號能夠被捕捉到。從演示中可以觀察到,外界能夠通過腦機接口檢測豬大腦的信號,並且預測其關節的運動。
  • 未來可實現人腦直接玩LOL
    馬斯克現場展示了已經植入Neuralink設備兩個月活蹦亂跳的健康小豬。實驗主要是植入晶片後,能直觀看到豬的腦活動,演示人員撫摸它的鼻子時,豬的神經開始興奮。設備連接的1024個電極作用下,他腦內的電波信號,清晰可見。
  • 把一枚「硬幣」植入豬腦後會發生什麼?
    根據去年Neuralink發布的示意圖,Neuralink設備位於耳後,電極則穿入大腦。今年的新設備簡化成了一個圓圓的「硬幣」,且位於頭頂。這款設備直徑23毫米,厚度8毫米,擁有1024路連接,能夠感應溫度氣壓,並讀取腦電波、脈搏等生理信號。
  • 晶片植入人腦控制身體動作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13日報導,24歲四肢癱瘓患者伊恩·伯克哈特在接受腦晶片移植後,晶片通過解碼神經信息調節肌肉動作,因此現在拿起咖啡杯,刷信用卡對他對他來說都不是問題。這是首次人們利用大腦晶片控制身體動作。《自然》雜誌稱,這項裡程碑式進展讓百萬癱瘓和中風患者獲得希望。
  • 正為首次植入人腦做準備
    ,利用這臺機器人可以把 Neuralink 的新版晶片 LINK V0.9 植入人腦內。需要在顱頂開洞,將其植入,安裝方式與頭骨平齊。同時,耳邊的信號接收盒也看不到了。去年腦機接口晶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在介紹完晶片和手術機器人之後,馬斯克開始現場「遛豬」。豬腦植入晶片後,其大腦的信號能夠被捕捉到。從演示中可以觀察到,外界能夠通過腦機接口檢測豬大腦的信號,並且預測其關節的運動。
  • 市二醫利用手術機器人輔助完成立體三維腦電圖電極植入術
    5月15日,在華科精準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金陽醫院)完成一名25歲男性患者立體三維腦電圖(SEEG)電極植入術,這也是國產手術機器人在貴州省內首次完成該手術,目前患者各項生命體徵平穩。
  • 人腦植入晶片的危害有多大?大腦晶片植入技術路線的探討
    半侵入式:這主要是利用顱內腦電圖(ECoG)技術,將頭蓋骨打開,然後把電極陣列放在大腦的皮層上面,但不破壞大腦,然後把電極插入大腦中,主要進行癲癇的診斷和科研探索等。事實上,這種半侵入式一直都有爭論。因為這種也要做開顱手術,且比侵入式突破的深度層級反到更大,電級要植入到顱腔內才可以。   馬斯克的Neuralink,是典型的侵入式路線的明星公司。
  • 馬斯克人腦植入晶片項目啟動,李嘉誠等人紛紛布局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我們一直幻想著永生不死,但是沒有人能逃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隨著科技和醫學的不斷發展進步,未來人類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永生。霍金也曾預言,到了2045年人類將永生不死,這是真的嗎?
  • 埃隆·馬斯克的「黑科技」:晶片植入大腦 可人腦操控電腦?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近日宣布,他成立的「神經連接」公司設定目標,計劃在明年年底前實現人腦與電腦連接,以提升人腦能力,應對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威脅。馬斯克是在舊金山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這一消息的。而實現人腦和電腦的連接需要對相關人員進行接口裝置的植入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