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黃宏滔滔不絕地講著自己患病歷程,你不會相信在2年前,他還因為患上帕金森導致全身止不住的顫動而鬧過自殺,他形容過去的那段時間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我是03年時就出現了帕金森的相關症狀表現了,剛開始是面部有點僵硬,慢慢的全身變得無力,運動變得遲緩,愛打的籃球也只能放棄。」黃宏回憶,直到11年再讀研究生的時候,才被發現是帕金森病。
「我是一名老師,需要對著學生講一堂課,可講著講著身體就開始顫動起來,有時候覺得自己就像個猴子一樣被講臺下的學生取笑,服藥後效果開始還不錯,後來出現了嚴重的異動,不服藥就凍結,整個人幾乎不能動,但服了藥效果只能維持一下下,一天7、8次服藥對身體產生的危害也不輕。」
黃宏表示,2017年,在藥物控制失效後,他接受了腦起搏器手術,恢復了對自己的控制,欣喜若狂。「如果沒有這個手術,我可能已經死了。」
黃宏並不是個例,據悉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自2006年以來,與國際接軌,腦深部電刺激術已開展超過500餘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劉金龍教授介紹,帕金森患者在度過藥物的「蜜月期」後,還可寄望於有「腦起搏器」之稱的腦深部電刺激術(DBS)的治療,從以前局麻方式現在可用全麻電生理監測下進行手術,避免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出現緊張不安的情緒,效果與局麻無異,目前已開展120例,居全國首位。
廣東省帕金森病患者人數首破20萬,專家提醒:震顫、僵直,警惕帕病來襲
目前中國患帕金森的人數超過300萬,以每年10萬人的速度增長,有數據統計,2030年超過一半以上的帕金森病人將會在中國,如此龐大的發病人群和高增長率,卻有90%的中國人不了解帕金森病,超過70%的人完全沒有聽過帕金森病。
「不少市民提到帕金森會想到霍金,或者把漸凍症、老年痴呆、肌肉萎縮、小腦萎縮等套在帕金森病的『腦袋』上,這些都是錯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劉金龍教授說道。
那什麼是帕金森病?它其實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於腦內黑質部位出現了急劇結構退化,不能產生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而使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能力受到限制,大大阻礙了患者的活動能力,「由於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年齡越大患病的機率越高。」劉金龍教授表示,但目前中國患者僅有40%的就診率,小於40%患者接受了藥物治療。
據悉,帕金森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年齡越大,患病的風險越高。迄今為止,病因未明確。其主要症狀表現為靜止性震顫,就是平常所見的手抖、手部呈現搓丸式動作等;
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體和軀體通常都失去了柔軟性,變得很僵硬,初期感到某一肢體運動不靈活,有僵硬感,並逐漸加重,運動遲緩,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動作都有困難;
如果拿起患者的胳膊或腿,幫助他活動關節,會明顯感到他的肢體僵硬,活動其關節很困難;
再者就是運動遲緩,如解繫鞋帶、扣紐扣等動作變得比以前緩慢許多,或者根本不能順利完成;
除此之外,字越寫越小的「小寫症」、「面具臉」也是其主要症狀表現之一。
「攻入顱腔」解密DBS「神」科技,點燃帕金森病人新希望
近日,央視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其中一個片段描述了帕金森病人在得病後身體出現了難以控制的震顫和僵硬症狀,只能長期依賴藥物維持正常生活,然而隨著病情的發展,藥物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嚴重到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旦患上帕金森病,患者的身體狀況只會越來越糟嗎?藥物難道也會失去效果嗎?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患者的病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加重。雖不致命,但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目前的科學研究還沒有發現帕金森病的明確病因,因此目前所有的治療手段都是控制症狀」,劉金龍教授解釋道。
不少患者更願意去選擇「偏方」或者「秘方」,它們往往打著所謂的根治的幌子欺騙患者,劉金龍教授表示,目前對於帕金森病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為先,手術治療(腦起搏器手術)為後,即便是幾年前熱炒的幹細胞治療,也只是處於實驗室階段,有零星個別的案例顯示有效,但目前無法大面積應用於臨床,「因此,患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科學診斷,科學治療。」
劉金龍教授指出,「當帕金森疾病進展到四到五年左右,伴隨藥物療效的明顯下降、藥物副作用出現、如『開關現象』『異動症狀』等出現時,是進行外科治療即腦起搏器手術的時機,腦起搏器手術可以大大緩解帕金森病人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所謂腦起搏器,即腦深部電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是帕金森病外科治療領域裡程碑式的新技術。它是通過植入大腦中的細微電極發射電脈衝刺激腦內核團,進而達到控制患者症狀的目的,是國際上最先進的神經調控技術之一。這項技術目前在臨床已經使用超過30年,已累計造福超過15萬帕金森病患。
全麻電生理監測下手術,讓患者更「安心」
醫療技術發展到現在,帕金森DBS手術也有了更多的發展,最明顯就是從局麻到現在的全麻,「以前帕金森患者手術時是局麻的,患者在神志清醒下手術,常會讓帕金森患者過於不安,導致醫生尋找核團的難度增加,有數據統計,從影像學上定位好了的腦內核團,在實際操作中有50%的更換率。」劉金龍教授說道。
而全麻下,通過電生理監測,可以準確地找到核團,患者安心做完手術,在病房醒來後身體恢復正常,當然,這種手術是一項非常精密的手術,如果每一個環節都計算在內的話,那麼整臺手術需要200多個步驟,對醫生和手術團隊的要求非常高。
不少患者擔心DBS手術的安全,對此劉金龍教授表示,腦起搏器手術在長達三十多年的使用過程中證明其是安全可靠的,並且隨著技術的更迭,更擁有MRI核磁兼容的特性,保障了患者在手術之後,依然擁有核磁檢查其他疾病的機會,而不用為此而關機,最新一代的腦起搏器可充電使用15年,減少了更換電池給患者帶來的痛苦。
同時,作為一項神經調控領域的高科技,腦起搏器在其他運動功能障礙疾病領域也獲得了很好的應用,肌張力障礙、特發性震顫、癲癇疾病也可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