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思瑋
「帕金森病本身不致命,通常也不會影響壽命。但如果患者沒能得到及時和合理的治療,很容易導致身體機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而致殘,最後出現如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可能會威脅到生命的併發症。」前不久,在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帕金森及運動功能障礙學組聯合美敦力發起「擁抱鬱金香」項目啟動儀式上,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老年神經科主任王振福如是說。
早就醫,減少傷害
每年的4月11日被確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又被稱為「震顫麻痺」,它是由於腦內被稱作「黑質」的部位出現急劇功能退化,不能產生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腦部指揮肌肉的活動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大大阻礙患者的活動能力。
「該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年齡越大,患病的風險越高。」北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組長陳海波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國內的流調數據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患病率為1.7%。據此推算,目前國內帕金森病患者已經超過300萬人。
遺憾的是,國內公眾對帕金森病的了解程度令人擔憂。相關調查發現,超過九成公眾不了解帕金森病,更不知道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療手段,甚至連60%以上的非神經內外科醫師對疾病及腦起搏器外科手術療法不了解。
「我們希望能通過『擁抱鬱金香』項目提高大眾對帕金森病的認知度,提高帕金森病專業醫師的診療水平,更好地為患者提供長程的疾病管理方案。」陳海波表示,通常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主要有手抖、全身有僵硬感、運動遲緩、姿勢步態異常等,比如解繫鞋帶、扣紐扣等動作,帕金森病患者都會變得比以前緩慢許多,或者根本不能順利完成。
「如果患者能早點到正規醫院就醫,就可能減緩帕金森病帶來的傷害。」陳海波說。
目前,帕金森病的致病原因仍不清楚,現有的研究表明其發病可能與環境毒素有關,所以要注意避免接觸一些環境中的危險因素,如殺蟲劑、農藥、重金屬錳。此外,家族遺傳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如果某人的直系家屬中有帕金森病患者,那麼他患病的機率可能更大。
腦起搏器為首選外科療法
採訪中,王振福告訴記者,每個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進展不一樣,個體差異很大,無論是藥物還是手術,只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不能阻止病情的發展,更是無法治癒。但隨著現在治療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病人通過藥物或者手術是可以維持比較好的生活質量,再結合其他輔助康復相結合的治療方法,患者便可以大大緩解症狀,同時也不影響患者獨立生活,且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腦起搏器在帕金森病外科治療領域應用為患者帶來一絲曙光。所謂的腦起搏器(DBS)是通過植入大腦中的細微電極發射電脈衝刺激腦內核團,減輕因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控制患者的症狀,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
據悉,這種技術在歐美各國已經相當成熟,並已經在臨床使用超過30年,造福14萬帕金森病患者。在過去近十年間,該技術在國內的發展也逐漸成熟,其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公認。
「目前,腦起搏器已成為帕金森病的首選外科療法。」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胡永生介紹,腦起搏器可以明顯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所產生的動作遲緩、肌肉僵直及(或)震顫的症狀,也可明顯降低服用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
但並不是所有的帕金森病患者都適合植入腦起搏器。通常具備原發性帕金森病,對左旋多巴類藥物反應良好,藥物療效明顯下降,不能維持日常生活;服用藥物出現嚴重的運動波動或不自主運動,影響生活質量等條件的患病人群比較適用腦起搏器治療。
那麼,帕金森病患者什麼時候應該選擇腦起搏器技術呢?胡永生表示,當帕金森病進展到4年左右,伴隨藥物療效明顯下降、藥物副作用增大或有嚴重的異動症狀出現時,是患者進行腦起搏器手術治療帕金森病的最佳時機。
「如果患者錯過腦起搏器治療的理想時機,則會降低治療效果,最終可能失去手術的機會。」胡永生說,在國外,神經內科醫生通常會推薦帕金森病患者轉診並接受相關醫療技術的治療,內科醫生與外科醫生有著統一和緊密而確保帕金森病患者在最佳的時機接受合適的治療。
《中國科學報》 (2017-04-07 第8版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