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治療帕金森症—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自然》

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40餘年,付向東從未像今天一樣感到如此興奮——從一個完全基於興趣的科學問題出發,一步步「摸著石頭過河」,最終取得了重大突破。

這一科學突破,不但使他踏入了全新的「神經科學」領域,同時也將成為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福音」。

付向東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他的團隊歷時近15年,與合作者開創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新方法,即僅通過抑制一種名為「PTB」的RNA結合蛋白,便可將大腦中星形膠質細胞高效地一步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這為治療神經退行疾病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臨床可行的方法。相關研究成果於6月25日作為《自然》雜誌封面文章發表。

科學突破的「前夜」:關鍵因子PTB

這是付向東團隊「十年磨一劍」的科學突破。

一切,都要從這個故事中的重要角色:一種名為「PTB」的RNA結合蛋白談起。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論文作者之一薛願超告訴《中國科學報》:PTB是一種可變剪接的抑制分子,具有調控RNA的穩定性、定位、選擇性RNA剪接等作用。

2009年,付向東和當時的博生生薛願超利用新技術CLIP-seq,在基因組水平認識了可變剪接調控蛋白PTB,且研究證實PTB是一個普遍表達的重要RNA結合蛋白,它聯結的是一個廣泛的調控網絡,在神經發育和腫瘤發生中有重要功能。

付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在研究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PTB蛋白的一個重要特點,它在所有細胞中都有高表達,卻在神經細胞這樣的分化細胞中不表達。此外,在神經發育發生的過程,PTB蛋白的表達量由高到低。而PTB蛋白下調的同時會誘導另外的一個與PTB有同源性的剪切調節因子nPTB的表達。

然而,由於nPTB在成熟的神經元中難以被捕捉到,一個有效的辦法是用siRNA技術敲降PTB,從而誘導nPTB的上升,只是這一過程需要反覆執行,枯燥而低效。

隨後,薛願超探索出一種「省力」的辦法:利用shRNA技術建立了一個可長期敲降PTB的穩定細胞系。不過這同時卻帶來了「副作用」——細胞生長得太慢,甚至過幾天,細胞停止生長了。

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先讓細胞在培養皿中「自生自滅」。然而,幾周後,一個讓他們更加意外地「怪異」現象出現了:培養皿中原本「光滑」的細胞生出了很多「枝枝叉叉」,外觀像極了神經細胞。

直覺告訴付向東,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科學發現。隨後,他們立即又嘗試了不同種類的細胞,結果發現,僅僅抑制PTB蛋白,能將各種已分化的細胞(包括成纖維細胞)轉分化為神經元樣細胞,甚至功能性神經元。

「事實上,以如此簡單的方式,高效地產生神經元,讓我們大吃一驚。」付向東和薛願超很是驚喜。

上述研究成果分別已在《分子細胞》和《細胞》雜誌發表,均被認為是重要的科學新發現。

但此時,作為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他們來說,還根本未想到在神經科學領域的應用。

做「減法」 原位再生神經元

已有研究表明,大腦特定神經元的大量丟失或死亡是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原因。近年來,人們普遍認為,再生醫學對於治療這些以細胞丟失為特徵的疾病有著巨大的希望。

薛願超告訴《中國科學報》,一直以來,人們一直在致力實現用胚胎幹細胞替代損失神經元,但其存在分化效率不高,無限增殖導致腫瘤產生等問題。

那麼,基於體細胞的可塑性,原位改變這些細胞使其直接轉分化為丟失的細胞將意義重大。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能證明轉分化細胞能夠取代丟失的神經元,並重建內源性神經迴路。

正如前文所述,付向東團隊已證實,在體外實驗中,通過在細胞中人為操縱PTB的水平,可將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胞轉分化為神經元。他們進一步思考:在體內是否也是這樣呢?同時,是否能重建受損的神經元迴路?

2013年,本研究第一作者、博士畢業於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錢浩加入付向東團隊作博士後,他受到過系統的神經科學的訓練,給研究團隊注入了新力量。

他們以大腦中最豐富、可塑性強的非神經元細胞「星形膠質細胞」作為轉分化對象,以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的病因是中腦黑質多巴胺神經元的丟失)作為疾病模型。

付向東表示,星形膠質細胞的特點是,當大腦受到神經損傷後,星形膠質細胞就會不斷增生,而後形成膠質「疤痕」從而繼續造成神經損傷。「如果我們把一部分增生的細胞變成神經元,即不會結疤又可補充丟失的神經元,實現『一箭雙鵰』的目的。」

他們設計了系統而嚴謹的實驗方案,先給小鼠右腦注射有毒性的多巴胺類似物6-OHDA「殺死」多巴胺神經元,使得老鼠出現了運動障礙等帕金森症狀。隨後,利用類腺病毒表達的RNA幹擾分子或反義寡核苷酸(ASOs)暫時抑制PTB的合成,並刺激星形膠質細胞轉化為神經元,對小鼠進行「治療」。

實驗表明,小鼠中腦內部分星形膠質細胞轉化為多巴胺神經元且逐漸成熟,轉分化效率高,數量增加了30%-35%。更重要的是,受損的神經通路也恢復了。

從小鼠的肢體運動和反應來看,經過治療的小鼠在單次治療後3個月內恢復正常。為了了解恢復能保持多久,研究人員對部分治療小鼠留出了2年(小鼠生命周期大約為2年左右)的觀察期,結果表明,修復的神經元為「終生痊癒」,並無反覆。

「實驗結果的確amazing,但你如何證明的確是轉化而成的新神經元直接起作用,使運動功能恢復,而非是它修復了別的東西後整體起的作用?」來自同行的評閱建議,讓付向東他們深受啟發。

隨後,他們採用了一種化學遺傳學方法進行測試驗證,即把一種特殊的受體hM4Di表達在新神經元上以響應「麻醉劑」(CNO,N-氧化氯氮平),讓新神經元暫時失去與其它神經元通訊的能力,中斷神經通路,但神經元並無損傷。

研究發現,不加「麻醉劑」的情況下,運動功能在3個月後都恢復了,而加了「麻醉劑」後,60分鐘內運動障礙重新出現,但過段時間麻醉效應消失後,運動功能再次恢復。

「這些研究數據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的確是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形成的新神經元在起作用。」付向東說。

全新策略帶來新希望

審稿人認為,該研究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該研究的合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傑出的神經科學教授威廉·莫布裡說,「這種治療神經退行性病變的全新策略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即使那些處在疾病晚期的患者也有可能得到幫助。」

談及漫長的研究歷程,付向東深有感觸。他表示:真正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有很多不可預見性,這項工作基本是「走一步看一步,最多往前看兩三步」;同時,來自不同領域的交流、同行的建議甚至批評,給了他們很多的啟發,「我們把所有的點評都看成前進的動力,來改進我們的研究。」

在付向東看來,研究並未結束。

「我們提供了一個作為疾病治療的全新的思路。但人的大腦比老鼠複雜得多,在人腦中神經元能不能長、能否重建受損的神經通路、是否會有副作用等一系列問題,還需要慢慢解決。」付向東期待著,這種方法能在不久的將來通過靈長類動物試驗、臨床試驗,真正成為帕金森等諸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方法。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88-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日本首次用iPS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新聞—科學網
  • 再生腦細胞 或可治帕金森症
    (原標題:再生腦細胞 或可治帕金森症)
  • 【匈牙利科學家發現新的神經元功能】將有望對抗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神經疾病
    據匈牙利科學院消息稱,近日在匈牙利國家腦研究項目中,通過匈牙利森梅威思大學(Semmelweis University)和維也納醫科大學腦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共同努力,發現了新的神經元功能
  • 多巴胺神經元再生,為帕金森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多巴胺神經元再生,為帕金森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2020-07-03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金斯瑞解讀 | Nature封面:神經元原位再生,為帕金森帶來希望
    古代,人們沉迷於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在近代,人類對再生能力情有獨鍾。從小時候開始,動畫裡的究極魔王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受傷的手臂一定可以原位再生;長大後,令無數人深陷其中的漫威也不能免俗,「金剛狼」狼叔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其自愈以及再生能力。橫出不窮的科幻電影也將「肢體再生」作為終極王牌。
  • 成功治療帕金森 幹細胞是腦細胞再生之「原力」
    導讀:目前,面對治療帕金森等腦病,其病變的根源即腦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幹細胞移植技術成功的解決了腦細胞再生的難題,成為治療帕金森使腦細胞再生的「原力」。 綜合外媒11月24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幹細胞研究所的傑弗裡·馬克利斯及其研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神經元移植能夠修復受損的大腦迴路。
  • 基因療法治療帕金森氏症再添新研究:抑制PTB可促進神經元生成,替換損傷細胞
    ,這一發現可應用於帕金森氏病治療。目前還沒有可以完全治癒帕金森氏症的療法,大多數治療方法是通過藥物和手術治療緩解病情。USCD 研究人員認為一種潛在的療法是替換損傷或死亡的神經元,重建患者被破壞的神經網絡。
  • 原本永久性視力損傷重見光明,患帕金森症再成運動健將,實驗小鼠...
    在人類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細胞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比如,視神經節細胞死亡導致永久性失明,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導致帕金森症。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日前,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我國科學家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領域取得新突破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人類的視神經節細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細胞》期刊發表的一項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有望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1億多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
  • 早期診斷帕金森症有望? 日本稱研發出血液檢測法
    中新網7月3日電據日本《朝日新聞》3日報導,日本順天堂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研發出一種簡單的血液檢測方法,可以診斷出早期的帕金森症。
  • 移植人幹細胞產生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有望治療帕金森病
    在遭受創傷、中風或帕金森病等退行性疾病的損傷後,成熟的大腦在自我修複方面表現得非常糟糕。具有無限適應性的幹細胞為更好的神經修復提供了希望。但是,大腦精確調整的複雜性阻礙了臨床治療的開發。通過仔細追蹤移植的幹細胞的命運,這些作者發現這些細胞的身份---在帕金森病中指的是產多巴胺神經元(即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也稱為多巴胺能神經元)---決定了它們產生的連接和功能。隨著越來越多的方法利用幹細胞產生幾十種獨特的神經元,這項研究提示著神經幹細胞治療是一個現實的目標。
  • 日批准iPS細胞治療帕金森症臨床試驗
    據美國《科學》雜誌官網報導,日本研究人員30日宣布啟動一項臨床試驗,用來自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的神經物質治療帕金森症。iPS是經過化學處理恢復到發育早期階段的成熟細胞,從理論上講,其可分化成人體內任何一種細胞。
  • 斑馬魚大腦再生之謎破解!都是新形成神經元的功勞
    人類則不同,我們只在胎兒階段才有這種再生能力。然而,斑馬魚在進化上與人類有親緣關係,因此擁有與人類相同的腦細胞類型。那麼,斑馬魚的再生潛力在人類身上也能被激活嗎?中風、顱腦損傷、阿爾茨海默氏症以及帕金森氏症等目前的不治之症能通過再生治癒嗎?
  • Nat Commun:鈣在帕金森症發病過程中的作用
    2018年2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研究者們發現大腦中鈣的水平的上調會導致毒性物質團塊的形成,而這則是帕金森症的發病標誌。(圖片來源:Janin Lautenschläger)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這一發現為理解帕金森症的發生又前進了一步。根據英國帕金森慈善基金會的說法,目前英國境內每350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帕金森症,但該疾病仍舊沒有治療的方法。
  • 香港浸大發明納米基質快速培養微型腦樣結構 有助治療帕金森症
    新華社香港5月21日電 香港浸會大學21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發明了一款新的納米基質,能快速培養出微型腦樣結構,取代腦部受損部分,這項發明有助改善帕金森症病情,為治療此疾病帶來新啟示。據介紹,帕金森症是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成因是腦幹內一個稱為「黑質」的重要部位出現「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導致身體活動和運動功能受損。傳統的幹細胞療法需要使用多種化學生長因子,有可能增加患腫瘤的風險。此次發明的這款納米基質,能誘導神經幹細胞快速地培養出「微型黑質樣結構」。
  • Eur J Neurosci:經過CRISPR/Cas9n編輯的幹細胞有望治療帕金森病
    2018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英國,帕金森病的發病率大約為1/350。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和UCB製藥公司(UCB Pharma Ltd.)的研究人員在改善一種新出現的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 中老年人的噩夢——帕金森綜合症,幹細胞有望終結!
    帕金森綜合症傳統幹預方法存在局限截止到目前為止,關於帕金森綜合症的病因仍然沒有完全弄清楚,帕金森綜合症的各種治療手段,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都存在著不同的局限性,無法徹底治癒患者的病症,還可能會給患者帶來諸如運動障礙等副作用。患者會隨著病情的發展,導致喪失工作能力甚至是生活自理能力。
  • 中老年人的噩夢——帕金森症候群,幹細胞有望終結!
    帕金森症候群是由於患者中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病變、壞死等情況,使多巴胺分泌減少而導致的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其臨床表現症狀為震顫、肌強直及運動減少。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帕金森症候群的發病率正在急劇攀升,並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流行病學統計,我國的帕金森症候群患者約為300萬人,並且預計每年將有10萬人的新增患者。
  • 利用幹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1.Nat Commun:新的幹細胞操作技術可以幫助治療阿茲海默症和關節炎doi:10.1038/ncomms15982一項來自美國西北大學材料方面的開創性研究可能有助於那些需要幹細胞治療的脊髓損傷、中風、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關節炎或任何其他需要組織再生的病症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