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2020-11-23 澎湃新聞

人類的視神經節細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

《細胞》期刊發表的一項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有望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1億多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

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在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

神經元的死亡會導致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常見的有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此類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確且沒有根治的方法,據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1億多的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而且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數量也將逐漸增多。

在常見的神經性疾病中,視神經節細胞死亡導致的永久性失明和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導致的帕金森疾病是尤為特殊的兩類,它們都是由於特殊類型的神經元死亡導致。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外界絢爛多彩的世界,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和大腦中存在一套完整的視覺通路,而連接眼睛和大腦的神經元就是視神經節細胞。

作為眼睛和大腦的唯一一座橋梁,視神經節細胞對外界的不良刺激非常敏感。研究發現,很多眼疾都可以導致視神經節細胞的死亡,急性的如缺血性視網膜病,慢性的如青光眼。視神經節細胞一旦死亡就會導致永久性失明。據統計,僅青光眼致盲的人數在全球就超過一千萬人。

帕金森疾病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它的發生是由於腦內黑質區域中一種叫做多巴胺神經元的死亡,從而導致黑質多巴胺神經元不能通過黑質-紋狀體通路將多巴胺運輸到大腦的另一個區域紋狀體。目前,全球有將近一千萬人患有此病,我國尤為嚴重,佔了大約一半的病人。

如何在成體中再生出以上兩種特異類型的神經元,一直是全世界眾多科學家努力的方向。

首次在成體中實現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

2020年4月8日23時,《細胞》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通過CRISPR-CasRx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完成。

圖片說明:(上)CasRx通過靶向的降解Ptbp1 mRNA從而實現Ptbp1基因表達的下調。(中)視網膜下注射AAV-GFAP-CasRx-Ptbp1可以特異性的將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轉分化為視神經節細胞,轉分化而來視神經節細胞可以和正確的腦區建立功能性的聯繫,並且提高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下)在紋狀體中注射AAV-GFAP-CasRx-Ptbp1可以特異性的將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為多巴胺神經元,從而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模型小鼠的運動症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

該項研究通過運用最新開發的RNA靶向CRISPR系統CasRx特異性地在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達,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並且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

同時,該研究還證明了這項技術可以非常高效且特異地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並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狀。該研究將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在體外細胞系中篩選了高效抑制Ptbp1表達的gRNA,設計了特異性標記穆勒膠質細胞和在穆勒膠質細胞中表達CasRx的系統。所有元件以雙質粒系統的形式被包裝在AAV中並且通過視網膜下注射,特異性地在成年小鼠的穆勒膠質細胞中下調Ptbp1基因的表達。

大約一個月後,研究人員在視網膜視神經節細胞層發現了由穆勒膠質細胞轉分化而來的視神經節細胞,並且轉分化而來的視神經節細胞可以像正常的細胞那樣對光刺激產生相應的電信號。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轉分化而來的視神經節細胞可以通過視神經和大腦中正確的腦區建立功能性的聯繫,並且將視覺信號傳輸到大腦。在視神經節細胞損傷的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員發現轉分化的視神經細胞可以讓永久性視力損傷的小鼠重新建立對光的敏感性。

為進一步發掘Ptbp1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轉分化的治療潛能,研究人員證明了該策略還能特異性地將紋狀體中的星形膠質細胞非常高效的轉分化為多巴胺神經元,並且證明了轉分化而來的多巴胺神經元能夠展現出和黑質中多巴胺神經元相似的特性。在行為學測試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轉分化而來的多巴胺神經元可以彌補黑質中缺失的多巴胺神經元的功能,從而將帕金森模型小鼠的運動障礙逆轉到接近正常小鼠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要將研究成果真正應用於人類疾病的治療,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人類的視神經節細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這些問題有待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去尋找答案。

腦智卓越中心博士後周海波、助理研究員蘇錦霖、博士研究生胡新德、周昌陽、李賀、陳昭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楊輝研究員、博士後周海波為共同通訊作者。同時,腦智卓越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院士、徐華泰研究員、張翼鳳研究員、姚海珊研究員和周嘉偉研究員對該研究給予了大力協助。該研究得到了腦智卓越中心基因編輯平臺、流式平臺、光學成像平臺和實驗動物平臺的大力支持。該研究獲得了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上海市的項目資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成果登上《細胞》雜誌 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治療研究有...
    北京時間4月8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神經性疾病基礎研究上的重大進展。研究論文名為《通過CRISPR-CasRx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完成。
  • 通過「剪刀手」將膠質細胞向神經元轉分化,可治療視力損傷和PD
    同時,該研究還證明了這項技術可以非常高效且特異地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並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狀。該研究將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
  • 專家點評Cell丨楊輝/周海波等在神經性疾病治療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作為眼睛和大腦的唯一一座橋梁,視神經節細胞對外界的不良刺激非常敏感。研究發現很多眼疾都可以導致視神經節細胞的死亡,急性的如缺血性視網膜病,慢性的如青光眼。視神經節細胞一旦死亡就會導致永久性失明。據統計,僅青光眼致盲的人數在全球就超過一千萬人。帕金森疾病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會是逆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希望嗎?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導致人體出現功能障礙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創傷性腦或脊髓損傷(SCI)、多發性硬化症和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差,其損傷康複目前是國際性的醫學難題。當地時間10月26日,《Nature Immunology》發布的一篇文章為治癒這些難治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 原本永久性視力損傷重見光明,患帕金森症再成運動健將,實驗小鼠...
    在人類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細胞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比如,視神經節細胞死亡導致永久性失明,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導致帕金森症。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日前,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
  • 幹細胞分化神經元細胞,變身「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近日,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和幹細胞技術,挖掘出了幹細胞變身「超級替補」替代神經細胞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曙光。2020年4月9日深夜,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上海科學家的這項成果。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導致人體出現功能障礙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創傷性腦或脊髓損傷(SCI)、多發性硬化症和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差,其損傷康複目前是國際性的醫學難題。
  • 小膠質細胞可作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靶點
    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楊澤勇和金衛林團隊的最新綜述總結歸納了小膠質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分析了以小膠質細胞為靶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手段。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具有突觸修剪、損傷修復、穩態維持等作用。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衰老普遍會伴隨認知功能下降和患腦部疾病(包括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增加。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具有再生能力的細胞是否有助於大腦健康,甚至使大腦「年輕化」。本篇綜述討論了調控神經幹細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衰老的機制,重點關注了代謝、遺傳和微環境等因素。除此之外,本文還概述了目前使衰老NSCs年輕化的新興策略。
  • PINK1:神經退行性病治療的貢獻者
    PINK1最初被鑑定為磷酸酶和肌腱蛋白同源物的下遊效應子。作為具有N端線粒體靶向基序的絲氨酸-蘇氨酸激酶,PINK1已成為線粒體體內穩態的關鍵調節因子。然而,直到PINK1的突變被認為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早發性帕金森病的病因後,PINK1的重要性才得以凸顯。
  • 牙髓幹細胞對治療多種疾病具有臨床潛力
    帕金森症帕金森症是一種以多巴胺能神經元喪失為特徵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牙髓幹細胞的療效已在患有帕金森症的大鼠身上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報告稱,乳牙幹細胞具有多巴胺能分化的能力,將其移植到帕金森症大鼠的紋狀體中可改善它們的行為障礙。牙髓幹細胞對多巴胺能神經元具有更好的神經元可塑性。
  • 科學家開發新技術使不可治癒的神經疾病走向治癒
    然而,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型的人類免疫細胞,它似乎可以預防和逆轉視神經和脊髓的神經損傷。 這一發現可以讓研究人員創造出更先進的神經退行性免疫療法。 這些療法可能為目前無法治癒的神經疾病患者提供新的希望,包括阿爾茨海默病, 多發性硬化症,中風,和帕金森病。
  • 多巴胺神經元再生,為帕金森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多巴胺神經元再生,為帕金森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2020-07-03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那麼,在AD和PD中,是否存在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相互作用的受損呢?
  • 世界首例舞蹈症豬 精準模擬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
    這是繼世界首隻轉基因亨廷頓病猴模型之後,由中國科學家主導,在豬模型上取得的重大科學突破,這個首例舞蹈症豬能精準地模擬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亨廷頓舞蹈病,為我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提供了最新手段亨廷頓舞蹈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等均是因為蛋白質的錯誤摺疊而導致神經細胞死亡, 是當今社會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這些疾病伴隨年齡漸長而產生、可遺傳、呈漸進性發展,由於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進行藥物篩選,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舞蹈症」聽起來多少有些浪漫,症狀卻可怕極了。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那麼,在AD和PD中,是否存在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相互作用的受損呢?哪些方面的損害導致了神經退行性變?
  • Neurosci|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新方向:Nrf2和鐵死亡
    鐵死亡(ferroptosis)是一種由穀胱甘肽(GSH)過氧化物酶4(GPX4)控制的細胞內微環境的氧化還原狀態失調引起的一種調節性細胞死亡(RCD),鐵螯合劑和親脂性抗氧化劑可以抑制該過程。核轉錄因子E2相關因子2(Nrf2 / NFE2L2)已被證明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和鐵死亡調節中起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