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2020-10-22 brainnews

目前觀點認為,澱粉樣蛋白並不一定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神經元功能障礙和認知衰退的始作俑者。對百歲老人的研究發現,儘管他們腦中富含澱粉樣蛋白,但仍有良好的認知表現。流行病學研究提出了認知儲備的概念,具有良好認知儲備的個體可以更好的適應大腦的病理改變,從而延緩或阻止發病。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那麼,在AD和PD中,是否存在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相互作用的受損呢?哪些方面的損害導致了神經退行性變

為解答上述問題,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Soyon Hong教授團隊2020年10月在Science「Neurodegeneration」版塊發表綜述,闡述了小膠質細胞引起AD和PD神經元功能障礙的可能途徑,題目為「Microglia modulate neurodegeneration in Alzheimer's and Parkinson's diseases」

1,小膠質細胞對神經元功能和健康至關重要

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證據表明,小膠質細胞類似於其他組織內的巨噬細胞,根據所處生物狀態的不同(即大腦區域、年齡、健康和代謝需求)而具有不同的功能。除了免疫功能之外,小膠質細胞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例如,在大腦發育過程中促進神經元突觸的形成。在成人大腦中,小膠質細胞執行多種功能,包括監測神經元活動的變化,調節學習和記憶,以及充當大腦局部的吞噬細胞和損傷傳感器。

許多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的相互作用是由細胞-細胞信號通路介導的,包括嘌呤信號傳導、細胞因子、神經遞質和神經肽。這些功能通常需要高能量消耗及線粒體正常代謝維持,因此小膠質細胞在急性低血糖狀態下表現出代謝靈活性。在AD和PD中,慢性線粒體功能障礙是否會損害小膠質細胞的代謝適應能力從而能夠監測和調控神經元功能?在神經元線粒體損害和神經退行性病變中,膠質細胞會積聚脂滴,調節巨噬細胞的功能。並且,小膠質細胞中的脂滴積累和年齡增長相關,那麼,老化的小膠質細胞中脂代謝的異常是否是AD和PD的易感性基礎呢?目前已發現的多種AD和PD危險因素,包括TREM2、載脂蛋白E (ApoE)、GBA1和硬脂醯輔酶a去飽和酶(SCD),被發現可以調節脂質代謝、溶酶體途徑和小膠質細胞代謝適應性,似乎進一步支持了這一假設。

2,小膠質細胞介導AD突觸丟失

在AD中,突觸丟失和功能障礙具有區域特異性及早期發生的特點,並與認知障礙密切相關。β-澱粉樣蛋白(Aβ) 寡聚體和/或tau被發現在突觸中聚積和引起突觸功能障礙和丟失。目前半數以上的AD遺傳危險因素是由髓樣細胞表達的。

多項AD動物模型研究表明,突觸存在多種神經免疫信號通路的失調,包括經典補體級聯通路、TREM2、磷脂醯絲氨酸(PtdSer)和載脂蛋白E(ApoE) (圖1)。那麼,突觸上局部病理蛋白的積累是否會擾亂對突觸健康至關重要的神經元-膠質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呢?例如,積聚在突觸上的病理性Aβ或tau可以上調小膠質細胞中的C1q,並促進突觸中的補體激活和隨後的小膠質細胞吞噬。用基因或基於抗體的方法阻斷AD小鼠模型中經典補體級聯通路的激活已被證明可以保護突觸,避免突觸丟失、功能障礙和記憶喪失,這提示小膠質細胞-突觸通路可能是一個潛在的治療靶點

在一開始,這種通路可能是一個有益的過程,即小膠質細胞吞噬異常的突觸,但是慢慢的,小膠質細胞出現功能失調,並損害它曾試圖挽救的神經元。這種小膠質細胞吞噬異常突觸的機制被稱為是小膠質細胞-突觸修剪機制。由於包括突觸修剪在內的許多小膠質細胞功能似乎是活動依賴的,因此早期AD小鼠模型中觀察到的神經元過度活躍可能提示小膠質細胞異常吞噬突觸的存在。深入了解調控修剪的途徑和引導小膠質細胞吞噬突觸的特定信號,有助於確定認知功能下降的潛在治療靶點以及發現候選生物標記物來量化與突觸丟失相關的小膠質細胞功能障礙。

圖1. AD小膠質細胞中補體介導的突觸丟失


另一生物學和治療學上重要的問題是:小膠質細胞是否會靶定和清除特定的突觸?人類和小鼠AD腦中突觸小體的蛋白質組學研究發現了突觸的線粒體功能障礙。然而,補體因子(包括C1q和C3b)是否針對特定的突觸(即功能障礙和/或受損)尚不清楚。

神經元-膠質細胞相互作用中的脂質信號可能是一個關鍵的決定因素。例如,在小鼠海馬中,TREM2(一種小膠質細胞的關鍵損傷傳感器)已被證明參與突觸發育過程。TREM2的一種配體是暴露在神經元膜外的Ptdser。因此,小膠質細胞TREM2可能通過PtdSer信號感知AD中受損的突觸。在腦中含量豐富的神經節苷脂也被認為與小鼠大腦中Aβ誘導的突觸功能障礙相關。結合Aβ的GM1神經節苷脂在AD早期大腦的神經元膜上富集。

此外,抗GM1神經節苷脂抗體可以將補體固定在神經元膜上,並且在AD模型中使用靶向C1q抗體能改善小鼠體內抗神經節苷脂抗體介導的神經元損傷。這些研究結果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即神經節苷脂是否與AD的突觸丟失和補體介導的小膠質細胞對突觸的吞噬有關。

此外,在神經免疫和脂質化途徑通路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是ApoE。既往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ApoE和小膠質細胞突觸修剪之間可能存在聯繫:星形膠質細胞吞噬突觸的速率受ApoE等位基因調節,並且與正常突觸可塑性相關。這一速率在衰老過程中逐漸降低,使得突觸對補體介導的小膠質細胞吞噬產生易感性。值得注意的是,ApoEe4可以增加人類AD大腦突觸中的病理性Aβ。最近研究發現,ApoE能結合C1q並調節經典補體級聯的激活。以上結果表明,ApoE在星形膠質細胞-神經元-小膠質細胞突觸的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AD中ApoE的特異性失調與膽固醇等脂質代謝途徑緊密相關。

TREM2和ApoE是遲發性AD的兩個主要危險因素,對這兩個因素的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的脂質代謝異常是反映大腦免疫系統對澱粉樣蛋白慢性堆積敏感性的表現。例如,TREM2缺陷的小膠質細胞會出現慢性脫髓鞘並不能正常代謝脂質。此外,TREM2似乎是主要脂質轉運體ApoE的關鍵調節因子。研究發現,ApoE可將過度活躍的神經元中的過量脂質轉運到星形膠質細胞的脂滴中,並在那裡進行代謝,這表明ApoE可以改善神經元過度活躍引起的脂質毒性。目前需要明確的是,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中澱粉樣蛋白相關的神經元過度活躍和脂質代謝之間的關係如何,以及這種關係為何在老年大腦或具有AD風險基因突變(如TREM2)的大腦中減弱。

3,PD膠質細胞:αSyn毒性的調節劑

PD病理改變通常伴隨著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中神經元蛋白α突觸核蛋白(αSyn)的明顯積累,這也是最近被認為是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突出特徵。此外,改善小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的交互作用可以減輕αSyn聚集模型中的PD樣病理。這些研究表明膠質細胞在吸收和介導αSyn的神經毒性中起直接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神經吞噬作用——神經元的小膠質細胞吞噬作用——在PD中通過小膠質細胞內神經黑色素的積累得到了證明。PD組織中的突觸富含病理性αSyn聚集體,這可能提示PD中存在類似於AD中觀察到的突觸吞噬機制。然而,補體和小膠質細胞是否介導PD的突觸丟失目前尚不清楚。

從遺傳學的角度看,PD和小膠質細胞之間的聯繫並不像AD和小膠質細胞之間的聯繫那麼明顯。家族性突觸核蛋白病可能與總神經元αSyn的表達水平有關,然而,在散發性帕金森病中,神經退行性變與某些生物活性形式的αSyn密切相關,而與αSyn的總水平無關。此外,三種突觸核蛋白病——PD、路易體痴呆(DLB)和多系統萎縮(MSA)——都以澱粉樣αSyn負荷為特徵,但它們明顯表現出不同的腦區特異性蛋白積聚和神經元功能障礙模式。

這種顯著的區域特異性αSyn擴散模式被認為是由特定細胞外αSyn聚集體或病株的朊病毒樣擴散誘導的,類似於朊病毒疾病。PD的遺傳學研究表明,鞘脂代謝中有許多疾病遺傳危險因素。PD的危險基因GBA1、SMPD1、GALC、ASAH1、CTSD、SPTLC1和SLC17A5參與了溶酶體的降解過程,提示對αSyn聚集體的降解功能失調可能是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機制。

那麼,膠質細胞是否參與阻止或促進細胞外αSyn聚集體在不同大腦區域的傳遞,從而導致突觸核蛋白病的區域特異性呢?答案是肯定的。細胞外αSyn聚集體唯一已知的攝取受體LAG3主要由小膠質細胞表達。此外,在最近的突觸核蛋白病模型中,破壞小膠質細胞對細胞外αSyn的清除會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失調。

這些研究表明,膠質細胞的攝取和加工是調節αSyn活性的關鍵。因此,雖然膠質細胞在生理環境中可以作為神經元清除蛋白錯誤摺疊的場所,但在疾病中膠質細胞可能是一把雙刃劍:膠質細胞對無毒αSyn的攝取和加工,實際上可能是通過自噬以及有缺陷的溶酶體降解產生特異性毒性αSyn的過程(圖2)。鞘脂代謝失衡介導的小膠質細胞對細胞外αSyn的病理修飾可能是導致PD、DLB或MSA慢性αSyn功能障礙的關鍵決定因素。

圖2.神經膠質細胞在PD中作為αSyn毒性的調節器


4,帕金森病的腦外觀察:腸道中的巨噬細胞-神經元信號

最新的臨床前和遺傳學數據表明,在PD病理中,腸道神經系統(ENS)-所謂的腸腦-可能與PD病理有關。研究者已經在ENS中觀察到了αSyn聚集,並認為αSyn是以細胞到細胞跨突觸的方式從腸道擴散到大腦。切斷小鼠迷走神經幹發現可以防止病理性的αSyn傳入大腦,這表明迷走神經是一條潛在的傳遞αSyn的管道。值得注意的是,腸道注入的Syn不僅誘導了在腸道神經元的αSyn磷酸化,也刺激了CX3CL1和CSF1的產生,這是與腸道巨噬細胞上的CX3CR1和CSF1R結合的配體。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了ENS中一種特定類型的組織駐留巨噬細胞,它類似於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壽命很長,對神經元存活和腸道功能很重要。這些駐留在ENS上的腸道巨噬細胞表達高水平的轉錄體,包括Gba1和Lrrk2,這些轉錄體涉及囊泡運輸和內溶酶體途徑。LRRK2基因突變是常染色體顯性PD的常見原因;然而,LRRK2究竟如何導致Syn病理和PD樣症狀目前尚不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缺乏Lrkk2的巨噬細胞顯示出更高的蛋白水解活性並表達更高水平的溶菌酶,這表明LRRK2調節溶酶體功能和吞噬體成熟。此外,LRRK2與肌動蛋白重塑因子WAVE2相互作用,調節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因此,評估腸道巨噬細胞如何在PD中受到影響並沿腸腦軸調節病理性αSyn的清除,對PD的診斷和治療意義重大。


5,展望

在AD和PD中,大腦和腸道中的巨噬細胞不能感知功能失調的神經元,這可能會導致神經元穩態和正常功能的病理性破壞。來自患者組織和動物模型的研究明確指出,膠質細胞不僅僅是澱粉樣蛋白的吞噬細胞,它們還管理和調節神經元的健康。因此,發展監測活體腦中膠質細胞-神經元交互作用的方法,並評估與疾病相關的通路,對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

神經炎症是有益或有害,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經典的補體級聯反應有助於減少澱粉樣蛋白,但也會介導突觸丟失。增強TREM2活性可能對存在澱粉樣蛋白聚積的腦組織有益,但對存在神經纖維纏結的腦組織則沒有明顯作用。因此,對於慢性的多因素的疾病,如AD和PD,我們在評估功能和影響的同時也需要仔細考慮具體的機體狀態。在疾病的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策略,可以靶向特定的生物過程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


參考文獻:

Bartels T, De Schepper S, Hong S. Microglia modulateneurodegeneration in Alzheimer's and Parkinson's diseases. Science. 2020;370(6512):66-69. doi:10.1126/science.abb8587.


編譯作者:小言 (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 胖兔子可可、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那麼,在AD和PD中,是否存在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相互作用的受損呢?哪些方面的損害導致了神經退行性變?
  • 過度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解釋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可預測性
    在以毒素受體為基礎的動物模型中,研究團隊對體內的星形細胞反應進行了微調。他們發現,溫和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以自然地逆轉其反應性,而嚴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以在30天內導致不可逆的神經退行性變、腦萎縮和認知缺陷。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嚴重反應性星形細胞誘導的神經退行性變在注射病毒的APP/PS1小鼠中成功複製,而這類小鼠普遍缺乏神經退行性變。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阿爾茨海默病(AD)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流行的澱粉樣蛋白級聯假說認為,腦內澱粉樣蛋白-β(Aβ)的沉積是AD發病的起始事件,但眾多證據不支持該假說。AD患者炎症標誌物水平升高以及先天免疫功能相關的AD風險基因的發現提示神經炎症在AD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
  • Nature:移除衰老的神經膠質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2018年9月25日/生物谷BIOON/---殭屍細胞是那些沒有死亡但同樣無法執行正常細胞功能的細胞。這些殭屍細胞或者說衰老細胞參與許多年齡相關性疾病。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研究人員報導在大腦疾病小鼠模型中,衰老細胞在認知喪失之前會堆積在它們的大腦中。
  • LC3相關內吞作用減輕小鼠阿爾茨海默病神經變性
    LC3相關內吞作用減輕小鼠阿爾茨海默病神經變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30 10:05:03 近日,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教授Douglas R.
  • 巴克研究所科學家揭示細胞衰老如何導致神經退行性變
    圖註:在穀氨酸存在下,將非衰老或衰老的星形膠質細胞(紅色)與神經元(藍色)共培養。在穀氨酸存在下,衰老的星形膠質細胞損害神經元的存活。圖片來源:Chandani Limbad,博士儘管研究人員已知慢性炎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具有某種聯繫,先前的研究已經證明細胞衰老在衰老和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在內的幾種與年齡有關的病理學中的關鍵作用,但是,關於細胞衰老的過程仍存在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關於衰老在大腦中的潛在作用的了解相對較少。
  •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4:28 蘇州大學Zhen Li研究團隊通過仿生超小納米顆粒靶向小膠質細胞來治療帕金森氏病。
  • 小膠質細胞可作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靶點
    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楊澤勇和金衛林團隊的最新綜述總結歸納了小膠質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分析了以小膠質細胞為靶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手段。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具有突觸修剪、損傷修復、穩態維持等作用。
  • 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原標題:為什麼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 幹細胞療法的這3大作用有助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神經修復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幹細胞療法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進展及臨床研究,更多的看法歡迎留言評論喲!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是由於腦或脊髓的神經元或膠質細胞的丟失而導致的慢性進行性中樞神經組織退變。常見的疾病類型包括了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亨廷頓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等。
  • 幹細胞療法:分泌多巴胺神經元神經細胞治療帕金森病前景廣闊
    帕金森病會引起運動障礙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種危害中老年身體健康慢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全球有600多萬人患有帕金森病,它是阿爾茨海默病之後第二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主要病理特徵為腦內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dopaminergic neuron, DN)進行性喪失,導致紋狀體多巴胺(dopamine, DA)含量缺乏,從而引起運動障礙。帕金森病患者運動症狀主要包括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直、姿勢不穩與運動遲緩。此外,一系列非運動症狀可出現在運動障礙之前,包括焦慮、嗅覺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情感和記憶障礙等。
  • 腦衰老及神經退行性病變中的鐵代謝(綜述)
    另外對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病變(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症),以及不常見的紊亂性疾病(弗裡德賴希共濟失調、原血漿銅藍蛋白缺乏症、神經鐵蛋白變性病、亨廷頓症、不寧腿綜合症)中,鐵代謝的改變進行總結;並且評估了鐵螯合劑作為上述疾病潛在治療方案的可行性;最終,探討高磁場MRI在腦內鐵分布研究中的進展情況。
  • 基因使人們了解神經退行性變的原因
    兩種最常見的形式是阿爾茨海默病和額顳葉退化(FTLD),當大腦特定部位的神經元停止工作時,會導致記憶喪失和其他行為或性格改變。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如果沒有治癒的方法,這個數字可能會每年增加1000萬。然而,預測這些疾病的發作是棘手的,因為神經退行性變可以在人們出現任何外部症狀前幾年就開始了。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該研究強調了腦星形膠質細胞在帕金森病病理學中的作用以及iPSC衍生細胞在疾病建模和藥物研發中的潛力。帕金森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是科學家在帕金森病病理學中已經確定了幾種分子機制,其中包括神經炎症、線粒體功能障礙、蛋白質降解功能障礙和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病理學。該疾病的主要特徵包括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以及路易小體和路易神經突起的出現。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導言:帕金森氏病(PD)影響全球600多萬人,是世界範圍內第二大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研究成果
    神經膠質細胞廣泛分布於中樞神經系統內,其是除了神經元以外的所有細胞,主要包括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等細胞,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的研究取得了眾多研究成果,比如有研究人員就發現,星型膠質細胞或可誘發脊髓側索硬化症和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生,那麼近年來還有哪些和神經膠質細胞相關的重要研究呢?
  • 國際學術會議:腦腸軸理論有望促成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
    近些年來,隨著腦腸軸理論及其研究在帕金森、抑鬱症、自閉症等領域獲得突破,越來越多科學家將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轉移到腦腸軸方向上來。作為世界範圍內最具影響力、致力於推進痴呆科學研究的會議之一,正在舉行的第34屆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相關議程設置就印證了這一點,並有望推動腦腸軸理論促成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獲得新突破。
  • 復旦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
    近日,復旦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Sci Adv丨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FAM171A2
    ,參與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PGRN的功能障礙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progranulin,PGRN)的關鍵調節基因,並且是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額顳葉痴呆(FTL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基因。
  • 為什麼記憶形成神經元易受阿爾茨海默病的影響
    弄清楚為什麼病人會在早期失去這些脆弱的神經元可能是發現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療法的關鍵。現在,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這一神經元子集的內部運作機制,並描述了使內嗅腦細胞對退化特別敏感的分子因素。由Olga Troyanskaya領導的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研究小組隨後設計了計算機算法,以幫助研究小組專注於可能與神經退行性變最相關的基因異常。「我們的目標是形成一個宏觀的觀點,而不是基因的列表,」Flajolet說,「只有通過這些複雜的數據分析框架,你才能了解像阿爾茨海默病神經退化級聯這樣複雜的事情的真相。」